百家姓伍姓,終於找到關於它的來歷,長知識了

2020-11-29 世界大趨勢

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為金陵(今南京)伍氏。伍氏後裔族人繁多,人才輩出:清初有伊斯蘭教學者伍遵契,譯有《歸真要道》等;清中葉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長華,曾任湖北巡撫與林則徐一起在武昌禁鴉銷煙;清末民初有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畢生從事教育的伍崇賢,有任民國教育部普教司司長、浙江、江西教育廳廳長的教育家伍崇學(又名仲文)。解放後,伍氏家族中各科類學者、專家相當多。另外,自明代後,從南京、揚州等地遷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姓氏源流: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遠古黃帝屬下臣子伍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著名的唐朝姓氏學家林寶在《元和姓纂》一書中記載:「楚大夫伍參生舉,舉生奢,奢生尚、員,員字子胥,奔吳,其子又為王孫氏,奔齊」,而清朝姓氏學家陳廷煒在《姓氏考略》中,卻把伍氏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黃帝時代。陳廷煒是這樣描述的:「伍氏,羋姓,黃帝臣有伍胥,見玄女兵法,當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

黃帝為部落首領時,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就是後來成為楚國望族的伍氏始祖。該支伍氏家族傳至春秋時候,楚莊王有個謀臣叫伍參,傳說便是伍胥的後裔。此後,伍參的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如著名的春秋後期楚國上大夫伍奢,就是他的孫子,而千古留名的伍子胥,就是他的重孫,其後裔世代稱伍氏至今,史稱伍氏正宗。伍氏族人大多尊奉伍胥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西域撒馬兒罕人伍儒,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伍氏,其主要家族為金陵(今江蘇南京)伍氏。據文獻《伍氏家譜》記載,回族伍氏始祖伍儒,字德全,原籍西域撒馬兒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兒罕城),精天文曆法。元朝末期進入中原,居住在北平地區(今北京)。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伍儒奉詔自北平遷居今江蘇省南京城中的天津街,授職欽天監刻漏科博士。

當時,南京欽天監有兩個,伍儒所供職於中華門外雨花臺山麓的「回回司天監」,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為聘請自元朝徵詔來華的一批阿拉伯和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天文、歷算專家而設立的機構。由於明朝嚴厲控制任此職者「宜令久仕,非奉特旨不得升補」,故而伍儒在「回回司天監」供職達五十年之久,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病故。

伍儒遷居南京後,賜第天津街,後舍宅為寺,據傳此寺即為著名的「淨覺寺」。由於家學淵源,伍儒後曾「歷五世皆世其官」,或為「博土」,或為「司歷」,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譽。後其子孫雖轉營他業,然多數仍世居南京,現中華路上尚有伍氏後裔居住,與淨覺寺僅一牆之隔。伍儒之後,為回族伍氏主源之一。

源流三,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稱小司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徒,是上古時期官名,相傳在堯、舜時期已經設置,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在夏、商、周王朝時期都設有「司徒」之官,輔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務。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多設有這個職位。「司徒」與「相」一樣,不只是一名,而是五名,合稱「伍」、「伍徒」,俗稱小司徒。

不過,相(丞相)只有三名,合稱「參」、「參相」、「叄相」。這在在典籍《周禮·小司徒》中記載:「五人為伍。」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明確注釋:「相參伍也。三相參為參,五相伍為伍。」在典籍《周禮·天官》中更詳細地記載:「設其參傅其伍。參謂卿三人,伍謂大夫五人。」五位小司徒各偏重分管不同方面的行政事務,總領這五位小司徒的就稱作大司徒,全稱是「地官大司徒」,同時掌管地官府司,地位相當與宰相,為六卿重臣之一。春秋時期,諸侯列國也多設有這個職位,以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命氏的,就稱作司徒氏。對於五位小司徒,人們常合稱「伍徒」,在其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官稱為姓氏者,稱伍徒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伍氏,族人眾多,歷史久遠,比羋姓伍氏多得多了。

源流四,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察哈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⑴.蒙古族武堯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y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伍氏。

⑵.蒙古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錫伯族引為姓氏,滿語為Ujara Hala,世居卦爾察(今吉林松源)、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一帶)、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遊,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黑龍江支流俄羅斯境內布列雅河流域)、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區。所冠漢姓為伍氏、吳氏、烏氏、武氏等。

⑶.蒙古族臺本氏,源出喀爾喀蒙古。公元十五世紀末葉,元太祖第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統一東部蒙古後,將漠南、漠北原來各不相屬的大小領地合併為六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喀爾喀萬戶屬左翼,共十二部。內五部居喀爾喀河以東,巴圖孟克封授第五子阿爾楚博羅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賚爾琿。巴圖孟克逝世後,內五部逐漸南徙,在清朝初期被編入滿洲蒙古八旗,屬於內札薩克旗(今內蒙古);而格埒森扎·札賚爾琿則率外七部留居故地,仍號所統各部為喀爾喀蒙古部,轄地逐漸擴大,最後據有整個漠北地區(今蒙古國),其王帳下通事(管家)的族人即稱「臺本」,一說為「第十五世黃金家族」之義。今中國境內的蒙古族臺本氏,有冠漢姓為伍氏、邰氏者。

源流五,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滿族溫都氏部落,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烏蘇哩氏,亦稱烏蘇拉氏,滿語為Usuri Hala,以地為氏,世居德爾吉色欽(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遊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遊,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伍氏、烏氏、武氏、吳氏。

源流六,源於錫伯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伍都氏,亦稱溫都氏,滿語為endu Mokun,以部為氏,世居瓦爾喀(今黑龍江海林張廣才嶺)、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伍氏、溫氏、文氏等。源流七,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戶甲制度,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戶甲制度,諸多史籍記載為商鞅變法的結果,其實非也。遠在西周初期,周王朝開國太師姜尚即已經為齊國建立了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戶甲管理制度,即將五戶人家編在一起,稱作「軌」,即「有軌可循」之意,便於管理,五戶連保稱伍,設軌長管之,軌長在民間俗稱「伍伯」。

十軌為一甲,即五十戶人家,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排序,設甲長統之,這就是後世戶甲制度的淵源。在典籍《國語·齊語》中記載:「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五家相保曰伍。」因此亦稱保甲制。後世的商鞅,不過是在齊國的「太公保甲法」即戶甲管理制度上將其更加詳細化、規則化了。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最早在十進位數制上的普遍運用。在典籍《古今注》中記載:「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長為伯,故稱伍伯。伍伯領五家,主鄰裡治安,有警則率五卒殺敵捕盜,平則務農。」在軌長、伍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伍氏、軌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軍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兩周王朝,軍隊編制中明確設置有伍長,即五人編為一伍,由一伍長統之作戰。這種軍制普遍為各諸侯國所採用。在典籍《孫子》中記載:「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在典籍《軍禮司馬法》中記載:「車戰,二十五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在伍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伍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伍胥。後世有許多學者,認為伍姓是傳自春秋末期的楚國伍參,譬如,《姓纂》一書上所說的:「楚大夫伍參生舉,舉生奢,奢生尚、員,員字子胥,奔吳,其子又為王孫氏,奔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姓氏考略》一書,卻把伍姓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黃帝時代。該書是這樣說的:「羋姓,黃帝臣有伍胥,見玄女兵法,當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

依照這個說法,則是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伍姓的,至於楚國的伍子胥一家人,究竟是不是源自這位黃帝的臣子,由於文獻缺乏,歷來的學者皆無論證。然而,當年楚國伍氏究竟因何而得姓,史書上同樣的也沒有交代,因此,如果說楚國的伍氏是傳自黃帝時的伍胥,似乎也並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伍參這支伍氏出至顓頊高陽氏季連後代,在楚莊王時候,因一場著名戰役中立了大功,採邑伍地,而得氏。綜觀以上所述,伍之為氏,不管是傳自大約3000年以前的楚國伍參,還是源自5000年以前的黃帝之臣伍胥,其具有悠久的歷史,卻都是同樣的不容置疑。關於黃帝之臣伍胥,由於年代久遠,後世除了知道他跟一部《玄女兵法》有關連之外,其他事跡已不可考。伍氏後人奉伍胥為伍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伍 隆:嚴公三子,伍隆,梅邑始遷祖,字順昌,號龍山,生宋真宗祥符九年丙辰五月初五日卯時,任大理寺評事,勅授文林郎,由江西廬陵安成卜遷都梁之湖田至神宗熙寧時章諄訓理梅山自湖田再遷薪化三塘老屋場,歿葬查林甲山康向永禁續葬。元配:曾氏,閨字菊玉,生未真宗天禧元年丁巳九月十三日子時,歿葬星塘村夾勁龍亥山巳向,清乾隆年間甃砌石墳,永禁續葬。生子四:三郎;德;華;忠。是為廣東梅縣伍氏始祖。伍以仁:原籍湖南衡州府清泉縣石民思伍家村,明洪武時從徵入黔卜居定南城,歿後懷氏合葬南門外王家灣大墳左側穴名□枕巽向乾向。元配潘氏,子一:子榮。是為雲南普定伍氏始祖。

遷徙分布,伍姓起源古老。傳說伍姓起源於上古時期,黃帝有臣子伍胥,他的後代非常興旺。其子孫後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為姓。春秋時,楚國有大夫伍參(伍子胥先祖),後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為姓。這支伍姓起源於楚國的王族之姓羋姓。伍姓在安定郡發展成望族。姓纂:楚大夫伍參之後。又姓氏考略:黃帝臣有伍胥,見玄女兵法,當為伍氏之始。

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他們實際都有著共同的祖先伍子胥。民俗學家在仔細地研究了伍氏族譜後認為,儘管伍子胥出生在湖北,但是伍氏家族自古以來最早、最重要的發源地還是在湖南常德。在湘西地區苗族也有姓伍的人。伍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1%,居第129位。尤以湖北、湖南、廣東多此姓,三省伍姓約佔全國漢族伍姓人口的64%。

歷史名人,伍 員,字子胥(?-公元前664),春秋時楚國人。與父兄俱仕楚,後楚王聽讒言殺其父兄,員逃亡吳國佐吳伐楚報仇,並輔吳稱。吳王夫差滅越後,欲釋越王勾踐回國,不聽員諫,因信讒殺之。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後九年越果滅吳。伍 參,楚文公十二年伐鄭之役中表現優異。當時,晉國的荀林父帥師救鄭,來勢洶洶,楚軍的行止頗為猶豫,而身為楚國大夫的伍參卻有過人之明,衡量大勢之後告訴楚王說:「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師專行不獲聽而無上,此行也晉師必敗……」結果,楚王採納了他的意見,跟晉軍一決死戰,果然大敗晉師於?,伍參也自此在楚國飛黃騰達,其子伍舉,其孫伍奢,都世襲為大夫,顯赫異常。

伍 封,秦悼公在位時,時值秦國大亂,後來大將伍封大敗秦、巴、蜀三國聯軍,平定秦國之亂,立秦厲共公贏利。伍 孚,字德瑜,漢末忠臣,官越騎校尉。見卓殘暴,憤恨不平,嘗於朝服內披小鎧,藏短刀,欲伺便殺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閣下,拔刀直刺卓。卓氣力大,兩手摳住;呂布便入,揪倒伍孚。卓問曰:「誰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惡盈天,人人願得而誅之!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卓大怒,命牽出剖剮之。孚至死罵不絕口。後人有詩讚之曰:「漢末忠臣說伍孚,沖天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董卓自此出入常帶甲士護衛。

伍 朝,字世明,晉代武陵漢壽人。少有雅操,閒居樂道,不修世事。性好學,以博士徵,不就。刺史劉弘薦朝為零陵太守,主者以非選例,不聽。尚書郎胡濟奏曰:「臣以為當今資喪亂之餘運,承百王之遺弊,進趨者乘國故以僥倖,守道者懷蘊櫝以終身,故令敦褒之化虧,退讓之風薄。案朝遊心物外,不屑時務,守靜衡門,志道日新,年過耳順而所尚無虧,誠江南之奇才,丘園之逸老也。不加飾進,何以勸善!且白衣為郡,前漢有舊,宜聽光顯,以獎風尚。」奏可,而朝不就,終於家。

伍建章,九老興隋中的第一山窪一戰,連挑南陳十幾員上將,衝圍討救,搬來楊林的老師高熲,大破南陳救了大隋君臣,功高蓋世。(伍雲召在南陽關,伍天錫在陀螺寨)。與楊林、羅藝、邱瑞、定彥平結義。大隋開國,伍建章因為功高蓋世,受封為忠孝王,果然人如其名,以忠孝為本,在朝中和民間聲望頗高,並且將家傳槍法刀法傳授給兒子伍雲召和侄子伍天錫,兩人分別成為隋唐第五條好漢和第六條好漢,後來伍雲召受封為南陽侯,坐鎮南陽關,而伍天錫則上山落草為寇。

伍 喬,唐末宋初安徽省廬江人。五代十國南唐保大年間(943-957)某科狀元。伍喬自幼勤奮好學。後入廬山國學,數年苦研六經,尤善《周易》。山中眾人捐資,助伍喬赴金陵應試。初選得中進 士,殿上復考,伍喬以所作驚人而一舉奪魁。時人稱考官選 人公允。南唐元宗李璟命將其所作《畫八卦賦》及《霽後望鍾 山詩》刻於石上,以為永式。後放外任歙州司馬,失意之情流於詩作,經翰林學士張洎進言,唐元宗召入為考功員外郎。仕至戶部員外郎。終卒於任上。伍喬善詩文,詩多七律且多送別、寄遊、題贈之作。著有《伍喬集》。

伍氓,字毓聖,嶺南伍氏始祖,伍欽公之四子。登宋徽宗宣和五年(1124年)進士,選殿前校尉,勅上柱國,後因忤旨,貶謫嶺南十三將,鎮守南恩州(陽江),卒於官。年五十有六。時二子尚幼,妣麥氏誥封一品夫人偕二子扶棺葬公於陽江縣象山,後攜二子朝佐、朝凱四十六世祖,擇居於文章裡,鬥洞綠圍(今舊屋村),為綠圍房始遷祖。因麥氏太婆插柳圍村,柳綠垂蔭,故曰綠圍,其子孫亦稱柱國房。

伍 祐,字祐之,宋代寧化人,大中祥符年間進士,曾任太常博士。他任楚州團練推官時,重新營建了州裡久已廢棄的鹽場,每年收入頗豐,人稱「祐鹽場」。伍 鈍,朝鄞人,字文璉,才識出眾,長於言辭論辯,人們都勸他出仕。但他的母親不希望他離開左右,故伍鈍絕口不提仕進,一心侍奉母親。他的母親去世後,他結廬守墓三年,鄉裡稱之為「伍孝子」。

伍 福,字天錫,明朝時臨川人,正統年間舉人,歷任鹹寧教喻,陝西安察副使。伍福風格高邁,詩文典雅,兼工書法,編著有《鹹寧縣誌》、《陝西通志》、《蘋野纂聞》、《三吳水利論》、《南山居士集》、《雲峰清賞集》。伍 儒,字德全,回族,據《伍氏家譜》載,原籍西域撒馬兒罕(今烏茲別克撒馬兒罕)。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北平奉詔遷居金陵城中天津街,授職欽天監刻漏科。自伍儒起連續六世皆任職於欽天監,或為「博士」,或為「司歷」,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譽。

伍隆起,廣東省新會人,宋代名將。宋末,他率義軍與元將張弘範力戰不屈。後來,他手下的叛將謝文子殺了他,持首級投降了張弘範。當時的宋朝宰相陸秀夫十分惋惜,命人刻木為首以葬。後又派人抓到謝文子,殺之以祭祀伍隆起。伍文定,字時泰,明代松滋人,官至兵部尚書。弘治十二年進士,有膂力,便弓馬,議論慷慨,官貴州參議,繼授常州推官,精敏善決獄,稱強吏。魏國公徐俌與民爭田,文定勘,歸之民。劉瑾入俌重賄,興大獄,巡撫艾樸以下十四人悉被逮。文定已遷成都同知,亦下詔獄,斥為民。瑾敗,起補嘉興。後知吉安府。兼資文武,尚節義,喜談兵法,有儒將風。卒諡忠襄。

伍遵契,中國伊斯蘭教學者。字子先(1598-1698),回族。江蘇南京人。出身於伊斯蘭教經學世家,就學於山東經師門下。清康熙七年(1668年)赴蘇州設帳講經。在蘇州掌教周士騏協助下,摘引諸經要旨,譯成《修真蒙引》,對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涉及的教法禮儀無不淺釋,康熙十一年刊印。後又在兄侄幫助下,歷時6年,將波斯文蘇非主義著作《米爾薩得》譯成《歸真要道》。該書主要闡述性命義理、修道養性和復命歸真之道,長期用作經堂教育的選修讀本。

伍庭芳,1842-1922)字文爵,號秩庸,廣東省新會人。創中外新報,為中國有日報之始。留英習法律,為清修律大臣,草民刑律,開中國法律新紀元。武昌起義,首倡清帝退位之議,民軍推為議和代表。後歷任司法總長、代國務總理、外交總長等。陳明叛變,憂憤而卒。伍修權,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開國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曾用名吳壽泉(1908-1997),湖北省武昌人。1923年在武昌高師附小讀書時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赴蘇聯入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轉入莫斯科步兵學校學習。

1930年在蘇聯遠東國家保衛局工作時入蘇聯共產黨。1931年回國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先後擔任閩粵贛軍區司令部參謀,瑞金紅軍學校軍事教員、連指導員、營政委、模範團政委、紅三師政委、汀連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1933年10月調中央軍委擔任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俄文翻譯,1935年1月列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後任紅三軍團副參謀長。1937年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擔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處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第一局局長、中央軍委作戰部副部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赴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參謀長,1947年任東北軍區第二參謀長兼軍工部政委,遼瀋戰役後兼任瀋陽衛戍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任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司長。1950年11月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派代表出席聯合國安理會,發表了譴責美國武裝侵略中國領土臺灣的罪行的演說。後任外交部副部長、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1975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情報部部長。是中共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主要著作有:《我的歷程》、《往事滄桑》、《回憶與懷念》、《在外交部八年的經歷》等。

伍紹祖,湖南省耒陽人。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歷任國務院辦公室秘書,國防科工委二局參謀、三局副科長、二局副局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政治委員,曾任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十八、十九屆主席,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五屆副主席,中國核學會第二屆理事長。1988年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1988年被授少將軍銜。

伍純道,當代書法家。廣西全州人,廣西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民盟中央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在書法藝術上,繼承了中國歷代書法家的筆法、結構法、章法和墨法等方面的優良傳統,功底紮實,凝重渾厚,書路寬廣,全面發展;筆端表現力強,常有新意;擅長楷書。他的楷書,宗柳、顏,但又不囿於柳、顏,能博採眾家之長,化為己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曾多次應邀訪問日本及韓國,並多次在日本舉辦個人書法展覽,深受日本友人歡迎。由於業績突出顯著,1992年榮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獎勵。

郡望堂號,郡望,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遊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歷史。

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

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

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嶽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

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

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

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春秋戰國時期,棠邑先屬楚,後屬吳,再屬越,至公元前334年復歸於楚。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椒邑郡:春秋楚國。靈王時分封給大夫伍舉(伍子胥祖父)作採邑。現在安徽全椒縣襄河鎮椒陵山一帶。

相關焦點

  • 百家姓孟姓,終於找到它的來歷,長知識了
    在典籍《禮·緯》中明確記載:「嫡長曰伯,庶長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經作為子女嫡庶齒序的排列稱謂,顯然是孩子名字稱呼的主要形式。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中、晚期的代表階段殷商至兩周時期,已經明確沒有了禪讓模式,君主之位的傳承方式已經固定化為「嫡承庶輔」,「孟」也就成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稱謂的代表。
  • 百家姓穆姓,終於知道它的來歷,長知識了啊
    穆姓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歷史上名人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穆姓在宋朝人編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當今人口統計中排第230位。穆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2009年1月為止,穆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姓氏排名中未進入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八位門閥,人口約五十五萬三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035%左右。
  • 百家姓霍姓,終於知道它的來歷了,帶你去了解一下
    霍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60位。在臺灣也沒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霍姓居山西省第71位。霍姓因為霍去病和霍光這一文一武兩兄弟的功績而聲名顯赫,從而使霍姓成為家喻戶曉的姓氏。歷史發展,姓氏源流,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個兒子霍叔處,屬於以國名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處,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
  • 新百家姓意義何在
    例如,啟蒙教育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證。作者將中國人眾多的姓氏、漫長的歷史、多彩的文化加以濃縮,編成三字或者四字一句,篇幅適中,內涵豐富,淺顯易懂,琅琅上口,非常適合於孩童的學習和記憶。「文革」當中,這些流傳廣遠的優秀文化遺產被當作封建糟粕加以批判,想來真是可悲。這些年來,人們終於重新認識到了它們的價值,提倡者不乏其人,可謂斯文不滅。
  • 百家姓項姓,關於它的知識你真的知道嗎?帶你去了解一下
    源於姬姓,關於「項」的最早記載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但說法見異。《左傳》雲滅項,《公羊》曰為齊恆公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項橐八歲服孔子,燕下相人,為楚將,子梁,梁兄子籍,號『西楚霸王』。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 關於性的歷史冷知識,好冷!好害羞! | 秒懂小密圈
    冷知識四:假丁丁的來歷       第一個假丁丁是石頭做的,在德國Hohle Fels洞穴被發現,有28000年歷史。冷知識八:性福的18世紀男性       18世紀的英國倫敦,賣*淫合法,每年都會發布和更新相關的「指南」,幫助男性找到適合的性工作者。
  • 百家姓萬姓,終於知道它的來歷了,帶你去了解一下
    孟子在戰國時期周遊列國,宣傳儒家的仁愛治國之道和唐虞三代德政,希望各國能採納它的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魏、宋、滕、齊等諸侯國都沒有接受他的遊說,最後他離開了齊國,回到了家鄉鄒國薛地(今江蘇邳縣),課徒講學,他的門徒萬章等,把他的言行主張記錄編輯成《孟子》七篇,後來的韓子說:「孟軻之書,非軻自著,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
  • 我國一面積「很大」的村子,一直與世隔絕,但無人知曉它的來歷
    我國一面積「很大」的村子,一直與世隔絕,但無人知曉它的來歷旅行不僅是為了看到錦繡山河,也是為了增加知識,感受祖國發展的動力,祖國的發展也像源泉一樣,川流不息,多次得到旅行中最真實的感覺,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 月球的來歷是怎樣的?
    對於月球的來歷,理論界有好幾種假說,其中合流1點的包羅捕獲說、分離說、碰撞說等等。在蘇美爾文明的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土了7塊泥板,這7塊石碑就記錄了太陽系的來歷,被稱作「創世詩史」。其中就提到了月球的來歷問題。
  • 科普|園林樹木百家姓——水
    園林百家姓 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38位。據史籍《姓氏考略》、《姓苑》等的記載,遠古大禹治水時,他的氏族部落中有很多人當了水工(治水的工程人員)。
  • 傳說中的尼比魯,終於找到了,它即是神秘的X行星
    每當它進入太陽系的時候,其軌道經過的近日點的位置就在太陽系的中間,也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而遠日點是在遠離太陽系的宇宙深處。而居住在這顆星球上的是一種稱作尼菲林人的人種,身高非常高,壽命非常長,能有36000年。根據蘇美爾的傳說,尼菲林人為了金元素來到地球,並創造了人類為其挖掘金礦。
  • 特寫:印尼華人百家姓拜祖敬宗「大團圓」(組圖)
    中新網雅加達4月30日電 題:印尼華人百家姓拜祖敬宗「大團圓」  中新網記者 林永傳  30日的印尼雅加達,一個風和日麗的大好日子。近1500名華人華僑匯聚唐人街旁的太陽城,參加印尼華人百家姓拜祖敬宗盛典。  各個姓氏的旗幟首先入場,安插在典禮臺旁。臺上,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巨大影像和印尼華人各姓氏祖先的牌位。
  • 2019年百家姓排名順序:哪個姓氏人口最多(表)
    【#2019年百家姓排名#你的姓排第幾?】近日,公安部發布#2019全國姓名報告#,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2019百家姓與2018相比略有變化。「王」「李」「張」「劉」「陳」依舊佔據頭五把「交椅」。「萬」姓以275萬人、「歐」姓以261萬人躋身2019百家姓。「常」「湯」兩姓則排至第101、102位。「百家姓」總人數佔全國戶籍人口的85.9%。
  • 流浪的小狼終於找到了媽媽
    謹慎的公狼意識到了附近的危險,它要在敵人沒有發現小狼前,儘早帶領孩子們逃離這裡。作為一個父親,它有責任守護這些弱小的生命,有義務確保每一個幼崽的安全。它們出發了,著急的狼爸爸沒有等到妻子回來便選擇了提前撤離,這也是萬不得已。
  • 泉州版「百家姓」排行榜 看看你的姓排第幾位?
    近日,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出爐了,引發眾網友關注。昨日海都報A18版報導,援引新華社消息:「王李張」成全國前三大姓氏,「你的姓排第幾」成為網友熱議話題。想知道泉州百家姓排行榜嗎?昨天,海都記者前往泉州市統計局,為讀者找到了答案。
  • 上古八大古姓與百家姓的對應關係,看家族流源與傳承(一)
    《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年。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百家姓》中不僅僅包含了漢族的姓氏,還包括了宋朝以前漢化的少數民族姓氏。《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
  • 雪梨地區「百家姓」排名 三漢語民族姓氏躋身前十
    雪梨地區「百家姓」排名 三漢語民族姓氏躋身前十 2014-07-21 16:26: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王詩堯   中新網7月21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社會學家近日對一份即將於下月啟用,最新版本的雪梨電話薄白頁(White Pages)進行了研究,發現該地最常見的姓氏及其分布情況,並據此排出了雪梨地區「百家姓」排行榜,其中英語民族最流行的姓氏史密斯(Smith)依然毫不動搖地固守在排行榜首位
  • 今天終於找到原因了
    hello大家好,我是沫沫小廚,每天為大家分享不同的美食知識,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黃瓜,大家在吃黃瓜的時候有沒有澀澀的感覺?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今天終於找到原因了有一些人可能就會懷疑黃瓜之所以會出現口感,可能是因為農藥殘留的作用。其實黃瓜發澀,只是因為黃瓜當中有一種特殊的物質也就是單寧,這種物質,其實在很多的水果當中都是有的,比如說我們常吃的柿子在吃的時候也會有一種澀澀的感覺,也正是因為這種物質比較多的原因。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百家姓彭姓,關於它的知識你知道嗎?帶你去了解一下
    彭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7,傳說中的始祖為彭祖,他是顓頊帝的後裔,封在大彭(今江蘇徐州),創建大彭國,後以國為姓,是為彭姓始祖。另清朝著名滿族將領彭春的後代也以彭為姓。殷商時諸侯國大彭,即今天的江蘇徐州銅山境內是彭姓的發源地,其後彭姓的繁衍播遷,均是出自此支。姓氏源流:彭(Péng)姓源出有三:1、出自籛姓,為顓頊帝有玄孫陸終第三子籛鏗之後,以國名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