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心懷溫情敬意「姓氏基因」乏科學性
近日,一項歷時兩年的調研推出了新的「百家姓」,甫一出爐,即招致「意義何在」的質疑,不少學者指稱其淡薄空洞意義不大,而此次調查主持人提出的「百家姓裡蘊涵著遺傳密碼的說法」,更是引來無數反對之聲……新百家姓意義何在?
近日,一項歷時兩年的調研推出了新的「百家姓」,甫一出爐,即招致「意義何在」的質疑,不少學者指稱其淡薄空洞意義不大,而此次調查主持人提出的「百家姓裡蘊涵著遺傳密碼的說法」,更是引來無數反對之聲……對歷史要心懷溫情和敬意重磅觀點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國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不僅典籍豐富,而且富有民族特色。
例如,啟蒙教育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證。作者將中國人眾多的姓氏、漫長的歷史、多彩的文化加以濃縮,編成三字或者四字一句,篇幅適中,內涵豐富,淺顯易懂,琅琅上口,非常適合於孩童的學習和記憶。「文革」當中,這些流傳廣遠的優秀文化遺產被當作封建糟粕加以批判,想來真是可悲。這些年來,人們終於重新認識到了它們的價值,提倡者不乏其人,可謂斯文不滅。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總有些人認為它們已經過時,試圖用新的東西來替代之。例如,幾年之前,有人出面編寫《新千字文》,他們找了不少學者、名流,利用媒體大肆炒作,甚至還動用自己掌握的行政資源來推廣,試圖以此替代傳世的《千字文》。結果怎麼樣?大家都看到了,儘管熱鬧一時,到頭來是煙消雲散,自生自滅。海內外的華人還是認同老的《千字文》,它的地位根本就動搖不了。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經典作品地位,是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才奠定的,在今天依然是如此。你可以挑戰它們,但你只能用其他的書名。如果你想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舊名,來寫你自己的東西,那你幾乎註定要失敗。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最近聽說又有人要寫《新三字經》,我想正如《尚書》說的,「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如果作者仔細看看《新千字文》的覆轍,就會自動收手的。如若不信,我們拭目以待。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民間興起的姓氏研究,問題相當之多。有些人為了張大和高遠自己的姓氏,想方設法將族譜追溯到黃帝、伏羲時代。殊不知任何一國的歷史,都猶如一口深井,越深遠處越模糊,並非處處清楚的。中國遠古、上古時代的史料缺環太多,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就有「書闕有間」的感慨。五帝時代的族群關係,連司馬遷也說不清楚。筆者看過一些新編的族譜,往往是始於黃帝,五千年之中,一代也不缺,真是令人忍俊不禁,這是任何一位歷史學家都做不到的。
姓氏來源廣泛,背景複雜,即使是同一姓氏,也未必出於一源。有些姓氏是受賜於帝王,有的則是不同姓氏融合而成,彼此本無血緣關係,更沒有所謂共同祖先。據說有人試圖一一找出同姓者的遺傳基因,尋找古代的同宗基因,只怕會遺人以率爾操觚之譏。
「文革」以來,大家接受的是一種淺薄的進化觀,認為歷史是斜坡式地向上發展的,今人站在了歷史的最高點,因此總是要比古人高明。正是由於這種意識,人們不免要鄙薄古人。既是鄙薄古人了,就不再願意去學習和了解古人,甚至處處想超越古人。其實,有些古人是很難超越的,儘管今天的哲學家很多,可是有誰能寫出《老子》呢?如今的作家也不少,有誰的作品已經超過了《水滸》、《紅樓夢》呢?不服氣是不行的。我想,許多輕視古人的人所缺乏的,不光是文化修養,更重要的,是缺乏錢穆先生所說的,「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怎麼能夠實現文化創新呢?主題插話正方能夠帶動尋根熱潮
調查結果應該如主持調查者所說,接近中國人姓氏的分布現狀,至於對於研究中國人Y染色體多樣性、疾病的分布、漢民族源流以及其他學科領域,如果能夠提供新的線索和參考,應當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實際使用價值。——吳瀅
值得注意的是,新百家姓應該能夠對文化旅遊、尋根旅遊提供幫助,從而製造一定的商機。 ——謝連應
有研究必要,因為百家姓反映了中國的社會變遷。 ——李東
這部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數量排序的「新百家姓」,在公眾的審視、讚譽、質疑的同時,被標上了文化與科學的雙重價值標籤,一輪又一輪圍繞新百家姓展開的姓氏尋根、文化研究、商業運作等活動日漸頻繁,將一度淪為尋常話題的姓氏重又推到了國人的視野之內,在不同的領域引起一系列的反應,這也許就是最大意義呢。
——胡玉言反方 內容空泛價值不大
老百家姓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每組最後一個字還考慮押韻,因此它的排序沒有嚴格按照姓氏人口數量來排列。他說,在中華姓氏文化中,老百家姓是中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而新出爐的百家姓卻沒有這方面內容,顯得十分淡薄空洞。——陳勇
新百家姓只是按人口多少進行姓氏排序,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張燃
老百家姓好學易記,影響極深。熟悉它於古於今皆有裨益。而新百家姓,又有什麼意義呢?1 2 3 [下一頁]
對歷史心懷溫情敬意「姓氏基因」乏科學性
近日,一項歷時兩年的調研推出了新的「百家姓」,甫一出爐,即招致「意義何在」的質疑,不少學者指稱其淡薄空洞意義不大,而此次調查主持人提出的「百家姓裡蘊涵著遺傳密碼的說法」,更是引來無數反對之聲……新百家姓意義何在?
近日,一項歷時兩年的調研推出了新的「百家姓」,甫一出爐,即招致「意義何在」的質疑,不少學者指稱其淡薄空洞意義不大,而此次調查主持人提出的「百家姓裡蘊涵著遺傳密碼的說法」,更是引來無數反對之聲……對歷史要心懷溫情和敬意重磅觀點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國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不僅典籍豐富,而且富有民族特色。例如,啟蒙教育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證。作者將中國人眾多的姓氏、漫長的歷史、多彩的文化加以濃縮,編成三字或者四字一句,篇幅適中,內涵豐富,淺顯易懂,琅琅上口,非常適合於孩童的學習和記憶。「文革」當中,這些流傳廣遠的優秀文化遺產被當作封建糟粕加以批判,想來真是可悲。這些年來,人們終於重新認識到了它們的價值,提倡者不乏其人,可謂斯文不滅。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總有些人認為它們已經過時,試圖用新的東西來替代之。例如,幾年之前,有人出面編寫《新千字文》,他們找了不少學者、名流,利用媒體大肆炒作,甚至還動用自己掌握的行政資源來推廣,試圖以此替代傳世的《千字文》。結果怎麼樣?大家都看到了,儘管熱鬧一時,到頭來是煙消雲散,自生自滅。海內外的華人還是認同老的《千字文》,它的地位根本就動搖不了。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經典作品地位,是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才奠定的,在今天依然是如此。你可以挑戰它們,但你只能用其他的書名。如果你想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舊名,來寫你自己的東西,那你幾乎註定要失敗。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最近聽說又有人要寫《新三字經》,我想正如《尚書》說的,「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如果作者仔細看看《新千字文》的覆轍,就會自動收手的。如若不信,我們拭目以待。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民間興起的姓氏研究,問題相當之多。有些人為了張大和高遠自己的姓氏,想方設法將族譜追溯到黃帝、伏羲時代。殊不知任何一國的歷史,都猶如一口深井,越深遠處越模糊,並非處處清楚的。中國遠古、上古時代的史料缺環太多,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就有「書闕有間」的感慨。五帝時代的族群關係,連司馬遷也說不清楚。筆者看過一些新編的族譜,往往是始於黃帝,五千年之中,一代也不缺,真是令人忍俊不禁,這是任何一位歷史學家都做不到的。
姓氏來源廣泛,背景複雜,即使是同一姓氏,也未必出於一源。有些姓氏是受賜於帝王,有的則是不同姓氏融合而成,彼此本無血緣關係,更沒有所謂共同祖先。據說有人試圖一一找出同姓者的遺傳基因,尋找古代的同宗基因,只怕會遺人以率爾操觚之譏。
「文革」以來,大家接受的是一種淺薄的進化觀,認為歷史是斜坡式地向上發展的,今人站在了歷史的最高點,因此總是要比古人高明。正是由於這種意識,人們不免要鄙薄古人。既是鄙薄古人了,就不再願意去學習和了解古人,甚至處處想超越古人。其實,有些古人是很難超越的,儘管今天的哲學家很多,可是有誰能寫出《老子》呢?如今的作家也不少,有誰的作品已經超過了《水滸》、《紅樓夢》呢?不服氣是不行的。我想,許多輕視古人的人所缺乏的,不光是文化修養,更重要的,是缺乏錢穆先生所說的,「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怎麼能夠實現文化創新呢?主題插話正方能夠帶動尋根熱潮
調查結果應該如主持調查者所說,接近中國人姓氏的分布現狀,至於對於研究中國人Y染色體多樣性、疾病的分布、漢民族源流以及其他學科領域,如果能夠提供新的線索和參考,應當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實際使用價值。——吳瀅
值得注意的是,新百家姓應該能夠對文化旅遊、尋根旅遊提供幫助,從而製造一定的商機。 ——謝連應
有研究必要,因為百家姓反映了中國的社會變遷。 ——李東
這部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數量排序的「新百家姓」,在公眾的審視、讚譽、質疑的同時,被標上了文化與科學的雙重價值標籤,一輪又一輪圍繞新百家姓展開的姓氏尋根、文化研究、商業運作等活動日漸頻繁,將一度淪為尋常話題的姓氏重又推到了國人的視野之內,在不同的領域引起一系列的反應,這也許就是最大意義呢。
——胡玉言反方 內容空泛價值不大
老百家姓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每組最後一個字還考慮押韻,因此它的排序沒有嚴格按照姓氏人口數量來排列。他說,在中華姓氏文化中,老百家姓是中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而新出爐的百家姓卻沒有這方面內容,顯得十分淡薄空洞。——陳勇
新百家姓只是按人口多少進行姓氏排序,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張燃
老百家姓好學易記,影響極深。熟悉它於古於今皆有裨益。而新百家姓,又有什麼意義呢?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