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孟姓,終於找到它的來歷,長知識了

2021-01-09 實拍每一個瞬間

孟姓同出一源,但發祥地有兩個,即今河南北部和山東東南部。首先在中原北部興起,並且兩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極昌。漢代,孟姓已成為河南、河北及山東等省境一帶望族,並向西播遷於陝西鹹陽,向南入遷浙江上虞、湖北鄂城、雲南曲靖。魏晉南北朝時,孟姓族人因避戰亂,大舉南遷,其中河南一帶的孟姓大多入遷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帶,山東一帶的孟姓多遷至今江蘇、浙江一帶。孟姓廣泛分布於我國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等地,明、清之際遍布全國各地。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7%。

起源:孟(mèng)姓,源出有:源流一,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衛國,其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衛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衛國傳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字公孟,因病不得繼位,讓位給其叔。到了公子縶的孫子姬驅,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公孟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孟氏者,是為河南孟氏。

源流二,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後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從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時期甲骨文字中,已經有了「子孟次別於子之伯」的記載(該甲骨片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編號KCN-2704-141-03),說明其時對嫡、庶的分別已經十分明顯。

按商禮:伯,指嫡支長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長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禮·緯》中明確記載:「嫡長曰伯,庶長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經作為子女嫡庶齒序的排列稱謂,顯然是孩子名字稱呼的主要形式。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中、晚期的代表階段殷商至兩周時期,已經明確沒有了禪讓模式,君主之位的傳承方式已經固定化為「嫡承庶輔」,「孟」也就成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稱謂的代表。

因此,當繼承人已經成年(虛歲十八歲)時,稱作「天子之年」,說明具備了繼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謂「孟位以待」。這在典籍《書傳》中也有明確解釋:「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稱為「孟」,常有長孟、次孟……,指的就是類如大舅子、二舅子之類的稱謂,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典型遺痕。在中國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之後,這種嫡庶稱謂不但沒有休止,而且愈演愈烈,因為它完全符合封建社會制度的人文理念,以至於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然深邃地固化在中國億萬民眾之中,且不容忽視。庶支長子之孟、嫡傳繼位之孟、女兄稱謂之孟……等等,早就在中華人文歷史上成為姓氏之始,孟氏一族遠早於姬姓孟氏之源,其來源繁複深遠,絕無一論。

源流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的兒子。他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後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慶父共仲雖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連弒二君,罪使國內大亂,人不敢敬,而孟子系慶父後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軻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⑴.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蒙格惕氏、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滅裡吉歹部,後為巴爾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穆氏、秦氏等。

⑵.蒙古族墨爾濟吉特氏,亦稱莫勒圖特氏,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jigi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⑶.蒙古族嶽羅沁氏,亦稱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⑷.蒙古族亦赫君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源流五,源於滿族,其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氏),以部為姓,滿語為Muyan Hala,世居渾春(今黑龍江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內),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秦氏、穆氏等。⑵.滿族蒙果資氏,滿語為Menggosi Hala,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綏分河上遊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⑶.滿族蒙古爾濟氏,滿語為Menggu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吉林西部一帶)。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蒙氏等。⑷.滿族孟克伊哷氏,滿語為Mengkyire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等。⑸.滿族墨克勒氏,滿語為Mokel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⑹.滿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 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松花江、黑龍江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曹氏、莫氏等。

源流六,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鄂倫春族瑪拉庫爾氏,亦稱莫拉呼爾氏,瑪哈依爾氏,世居精奇裡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kur Hala,漢義「分支」。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⑵.鄂倫春族瑪拉依爾氏,世居精奇裡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源流七,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滿語為Mordin Hala,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龍江訥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莫氏、蒼氏等。

源流八,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孟氏,世代相傳至今。始祖,得姓始祖,慶父(?--公元前660年):姬姓,魯氏,名慶父,魯桓公(姬允)的庶長子,在周朝末年是孟姓的得姓始祖。

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魯莊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魯湣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裡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慶父死後,其子公孫敖在慶父幼弟季友的協助下,繼其父之位,得以保此姬姓之嗣,為孟孫氏最終發展為魯國世卿打下了基礎。

各支始祖,孟軻:字子輿,生於周烈王四年、魯共公五年己酉歲四月初二日寅時。是為孟氏世家二義堂始祖。遷徙,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零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5%左右。先秦時期。孟姓最初活動於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兩漢至唐朝,孟姓在華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區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動地仍在冀魯大地。唐朝以後,由於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權頻繁更迭,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南下移民運動,孟姓在長江以南地區也得到迅速的擴散。

宋朝時期,孟姓大約有近3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孟姓總人口的30%。孟姓在全國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四川,這三省集中了孟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國形成了冀魯、川鄂兩塊孟姓聚集地。明朝時期,孟姓大約有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孟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山西、河北,這三省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58.7%。其次分布於浙江、陝西二省。以前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32%。宋元明600餘年,孟姓主要向江南、東部、西部遷移,魯、冀、晉為孟姓聚集區。

郡望,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鍾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三國時期的曹魏、孫吳各置江夏郡:吳國孫權在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設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雲夢西南)。西晉滅吳後,還治舊地,改為武昌郡。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兩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

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如今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

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

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

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

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

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

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巨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澱、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武康縣: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陸縣: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黃河北岸一帶地區。安平縣:漢朝時期置縣(今山東益都),屬於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為該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廢深州,安平縣歸屬於定州。

堂號,江夏堂:以望立堂。洛陽堂:以望立堂。東海堂:以望立堂。巨鹿堂:以望立堂。武康堂:以望立堂。安平堂:以望立堂。平陸堂:以望立堂。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亞聖堂:因孟子被稱為「亞聖」而名其堂號。

名人,戰國,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聖),,本名孟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知書達禮,聰明賢惠,「孟母三遷」,「斷機教子」說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長大後,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魯遊學,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日夜勤奮,深研儒學之道。中年學成後,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傳布儒學以拯救時弊,一度擔任過齊國卿相。

但當時列國爭雄,各國皆尚功利,紛紛以強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無敵」的主張,顯得十分迂闊而不合時宜,因此不被採用。晚年,孟子離開齊國,辭官回鄉,效法孔子「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專致教育,同他的徒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時代,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任用吳起,

接連打勝仗削弱了敵人;齊威王、宣王用孫臏、田忌這些人,致使其他諸侯國入朝納貢。可見,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崇尚武力,發動兼併戰爭,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尖銳。孟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憂心忡忡,通過對夏、商、周三代興衰的歷史考察,他認為對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統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關鍵,得天下者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使百姓心悅誠服,以達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張的基礎,是他基於「民為貴」的民本主義思想。孟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並告誡統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否則,失去了民心就會自取滅亡。孟子的這種仁政愛民的思想,可謂遠見卓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

「性善論」是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理論基石和出發點。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愛其親」。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猶如人的四肢一樣,在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並不是外界強加給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於人性向善,人們通過修身、養性,均「可以為堯舜」。同時,孟子還認為,由於後天的教育不同,人們就有了善、惡的不同表現。這如同同樣的麥種,條件不同,收穫就有差別。因此,孟子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帶有較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其合理內核是值得肯定的。

孟母擇鄰,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階級與時代的局限性,然而積極方面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就成為後來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人格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正義而鬥爭。他還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觀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對於我們新文化的建設者是有積極意義的。戰國時還有墨家巨子孟勝,以及傳說能夠"生拔牛角"的勇士孟齎。西漢有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者 孟喜。東漢是有對丈夫"舉案齊眉"的孟光。

三國,吳國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孟宗。蜀國有孟達(?-228),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子度[注]。扶風(治今陝西興平東南)人,三國時期人物。本為劉璋屬下,後降劉備。奇襲荊州之戰時因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此後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魏國孟建 字公威,汝南郡人,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孟雲卿、孟郊,其詩歌膾炙人口。還有水利學家孟簡。南宋,名將孟珙。元初名臣—孟祺 參與編輯《農桑輯要》 時與閻復、李謙, 徐琰,稱「東平四傑」,襄陽紅巾軍將領孟海馬。

明代初期,善(?一1412)字百侯,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孝理村(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大孟家村)人。元朝時在山東樞密院任職。朱元璋起兵,他叛元歸降,跟隨朱家父兄南徵北戰,屢建功勳,是明朝開國的功臣。明末清初,戲曲作家孟稱舜。近現,孟昭英,(1906.12.24-1995.2.25),電子學、物理學家。河北樂亭人。1928年畢業於燕京大學。

1933年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研究生,1936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燕京大學副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任由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臨時大學教授。1943年第二次赴美,任CIT(加州理工學院)課座教授。1952年清華大學成立新的無線電系,任系主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1年捐資在清華設 「清貧學生獎學金」。著有《陰極電子學》等著作,及Linear Plate Modulation of Triode

孟森,(1869—1937)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擅治明清史。字蓴孫,號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稱為孟心史先生。江蘇武進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生於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後併入武進縣)。十四歲就學於當地名師周載帆,以應科舉之試。時孟森於制藝(八股文)外,開始著意於學術、政治、經濟諸方面的發展。嗣後又赴日本留學,進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學術文化和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的影響,並於其後撰寫翻譯了一些有關法學及經濟學的著作。中年時,孟森作幕廣西龍江兵備道,又為著名實業家張謇親近幕友。他留心於地方政治經濟現狀,曾參與了清末立憲運動。

孟目的,(1897—1983) 藥學家。直隸(今河北)保定人。1918年畢業於協醫學院預科。1925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藥學院。是英國皇家藥科學會第一個中國會員。1925年回國。曾任協和醫學院藥科副主任,經濟委員會衛生實驗處藥物化學系主任,中國藥學會理事、理事長。1936年創辦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並任教授、校長。建國後,歷任中國藥典編纂委員會委員兼總幹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區品檢驗所所長、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所長。為《中華藥典》第一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53年版和1963年版的編纂負責人之一。

孟繼懋,(1897—1980) 骨科學家和骨科教育家,中國傑出骨科先驅。他長期從事骨科臨床、教學及研究工作,為創建中國專業齊全國際知名的創傷骨科中心作出了貢獻。他首創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孟氏截骨術和孟氏肩關節融合術。孟泰,,1898—1967) 鞍鋼老英雄,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河北省豐潤縣人,於1898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他愛廠如家,艱苦創業,在恢復和發展鞍鋼生產中做出了重大貢獻,8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當選為中國工會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執行委員。

孟憲承(1899.9.21—1967.7.19) 著名中國現代教育家。江蘇省武進縣人。孟憲承早年畢業於上海的南洋公學中院和聖約翰大學。1918年留學美國,入華盛頓大學專攻教育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後又赴英國,在倫敦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孟憲承回國後以畢生精力從事教育工作,獻身教育事業,曾先後在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北京的清華大學、南京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杭州的浙江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湖南國立師範學院等校任教,並一度擔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秘書長、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和浙江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孟憲承出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華東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局長、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他連續當選為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第三、第四屆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並曾擔任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孟憲民,(1900.2.2—1969.2.18) 地質學、礦業學家。江蘇武進人。字應鰲。192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4年畢業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立礦業學院。

192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地質部礦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畢業從事礦床地質研究,特別對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礦床的礦物組成以及成礦理論有深入研究,擅長有關的礦物微量化學分析鑑定,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三、四十年代對雲南箇舊錫礦的開發和東川銅礦的地質研究,頗多建樹。晚年倡導沿一定層位找礦的思維,即近代成礦理論中的層控礦問題,影響所及,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效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孟少農,(1915—1988) 汽車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畢生致力於汽車工業建設事業,是新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的主要奠基人。成功地領導了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陝西汽車製造廠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幾代產品的研製和開發。為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孟建柱,漢族,1947年7月生,江蘇吳縣人,1968年8月參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上海機械學院系統工程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公安部部長、黨委書記,總警監,兼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相關焦點

  • 百家姓伍姓,終於找到關於它的來歷,長知識了
    遠在西周初期,周王朝開國太師姜尚即已經為齊國建立了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戶甲管理制度,即將五戶人家編在一起,稱作「軌」,即「有軌可循」之意,便於管理,五戶連保稱伍,設軌長管之,軌長在民間俗稱「伍伯」。十軌為一甲,即五十戶人家,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排序,設甲長統之,這就是後世戶甲制度的淵源。在典籍《國語·齊語》中記載:「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
  • 百家姓穆姓,終於知道它的來歷,長知識了啊
    穆姓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歷史上名人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穆姓在宋朝人編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當今人口統計中排第230位。穆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2009年1月為止,穆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姓氏排名中未進入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八位門閥,人口約五十五萬三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035%左右。
  • 百家姓霍姓,終於知道它的來歷了,帶你去了解一下
    霍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60位。在臺灣也沒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霍姓居山西省第71位。霍姓因為霍去病和霍光這一文一武兩兄弟的功績而聲名顯赫,從而使霍姓成為家喻戶曉的姓氏。歷史發展,姓氏源流,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個兒子霍叔處,屬於以國名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處,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
  • 新百家姓意義何在
    例如,啟蒙教育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證。作者將中國人眾多的姓氏、漫長的歷史、多彩的文化加以濃縮,編成三字或者四字一句,篇幅適中,內涵豐富,淺顯易懂,琅琅上口,非常適合於孩童的學習和記憶。「文革」當中,這些流傳廣遠的優秀文化遺產被當作封建糟粕加以批判,想來真是可悲。這些年來,人們終於重新認識到了它們的價值,提倡者不乏其人,可謂斯文不滅。
  • 姓氏起源之姬姓—你的姓就是它演化而來的
    相傳黃帝長於姬水,所以以姬為姓。大家別看姬姓不常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但是!由姬姓直接演化出去的姓氏,佔百家姓總數的82%,而這些姓氏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不勝枚舉,姬姓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咱們華夏民族的起源了。那麼,姬姓是怎麼演變到今天的呢?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 百家姓萬姓,終於知道它的來歷了,帶你去了解一下
    孟子在戰國時期周遊列國,宣傳儒家的仁愛治國之道和唐虞三代德政,希望各國能採納它的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魏、宋、滕、齊等諸侯國都沒有接受他的遊說,最後他離開了齊國,回到了家鄉鄒國薛地(今江蘇邳縣),課徒講學,他的門徒萬章等,把他的言行主張記錄編輯成《孟子》七篇,後來的韓子說:「孟軻之書,非軻自著,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
  • 月球的來歷是怎樣的?
    對於月球的來歷,理論界有好幾種假說,其中合流1點的包羅捕獲說、分離說、碰撞說等等。在蘇美爾文明的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土了7塊泥板,這7塊石碑就記錄了太陽系的來歷,被稱作「創世詩史」。其中就提到了月球的來歷問題。
  • 科普|園林樹木百家姓——水
    園林百家姓 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38位。據史籍《姓氏考略》、《姓苑》等的記載,遠古大禹治水時,他的氏族部落中有很多人當了水工(治水的工程人員)。
  • 特寫:印尼華人百家姓拜祖敬宗「大團圓」(組圖)
    中新網雅加達4月30日電 題:印尼華人百家姓拜祖敬宗「大團圓」  中新網記者 林永傳  30日的印尼雅加達,一個風和日麗的大好日子。近1500名華人華僑匯聚唐人街旁的太陽城,參加印尼華人百家姓拜祖敬宗盛典。  各個姓氏的旗幟首先入場,安插在典禮臺旁。臺上,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巨大影像和印尼華人各姓氏祖先的牌位。
  • 2019年百家姓排名順序:哪個姓氏人口最多(表)
    【#2019年百家姓排名#你的姓排第幾?】近日,公安部發布#2019全國姓名報告#,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2019百家姓與2018相比略有變化。「王」「李」「張」「劉」「陳」依舊佔據頭五把「交椅」。「萬」姓以275萬人、「歐」姓以261萬人躋身2019百家姓。「常」「湯」兩姓則排至第101、102位。「百家姓」總人數佔全國戶籍人口的85.9%。
  • 流浪的小狼終於找到了媽媽
    謹慎的公狼意識到了附近的危險,它要在敵人沒有發現小狼前,儘早帶領孩子們逃離這裡。作為一個父親,它有責任守護這些弱小的生命,有義務確保每一個幼崽的安全。它們出發了,著急的狼爸爸沒有等到妻子回來便選擇了提前撤離,這也是萬不得已。
  • 泉州版「百家姓」排行榜 看看你的姓排第幾位?
    近日,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出爐了,引發眾網友關注。昨日海都報A18版報導,援引新華社消息:「王李張」成全國前三大姓氏,「你的姓排第幾」成為網友熱議話題。想知道泉州百家姓排行榜嗎?昨天,海都記者前往泉州市統計局,為讀者找到了答案。
  • 雪梨地區「百家姓」排名 三漢語民族姓氏躋身前十
    雪梨地區「百家姓」排名 三漢語民族姓氏躋身前十 2014-07-21 16:26: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王詩堯   中新網7月21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社會學家近日對一份即將於下月啟用,最新版本的雪梨電話薄白頁(White Pages)進行了研究,發現該地最常見的姓氏及其分布情況,並據此排出了雪梨地區「百家姓」排行榜,其中英語民族最流行的姓氏史密斯(Smith)依然毫不動搖地固守在排行榜首位
  • 我國一面積「很大」的村子,一直與世隔絕,但無人知曉它的來歷
    我國一面積「很大」的村子,一直與世隔絕,但無人知曉它的來歷旅行不僅是為了看到錦繡山河,也是為了增加知識,感受祖國發展的動力,祖國的發展也像源泉一樣,川流不息,多次得到旅行中最真實的感覺,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 百家姓項姓,關於它的知識你真的知道嗎?帶你去了解一下
    錢文忠教授在《百家姓講座》中也明確說,項姓應讀「hàng」(沆)。起源,項(hang)氏源的出有:源於姬姓,關於「項」的最早記載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但說法見異。《左傳》記載「魯僖公十七年師滅項」,而《公羊傳》和《穀梁傳》則記為「齊恆公滅項」。
  • 上古八大古姓與百家姓的對應關係,看家族流源與傳承(一)
    《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年。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百家姓》中不僅僅包含了漢族的姓氏,還包括了宋朝以前漢化的少數民族姓氏。《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
  • 《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
    今天的螞蟻莊園每日一題的問題是《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這道題還是有一點難度,很多玩家都不知道螞蟻莊園8月23日的答案,為此,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小編帶來的8月23日每日一題答案了,感興趣的玩家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 傳說中的尼比魯,終於找到了,它即是神秘的X行星
    每當它進入太陽系的時候,其軌道經過的近日點的位置就在太陽系的中間,也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而遠日點是在遠離太陽系的宇宙深處。而居住在這顆星球上的是一種稱作尼菲林人的人種,身高非常高,壽命非常長,能有36000年。根據蘇美爾的傳說,尼菲林人為了金元素來到地球,並創造了人類為其挖掘金礦。
  • 「百家姓」之中,為何張姓不用說「免貴姓張」,說出來你別不信
    「百家姓」之中,為何張姓不用說「免貴姓張」,說出來你別不信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古老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代智慧的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
  • 關於性的歷史冷知識,好冷!好害羞! | 秒懂小密圈
    冷知識三:情趣用品的來歷       第一個「情趣環」用山羊眼皮和眼睫毛製成,在中國金和宋朝都有使用(約公元1200年),目的是增加情趣快感。冷知識四:假丁丁的來歷       第一個假丁丁是石頭做的,在德國Hohle Fels洞穴被發現,有28000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