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陳思佳】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不過有細心的網友也發現,在火箭上除了中國航天局的標誌外,還印著四個海外航天局的標誌。
我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確實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火星探測作為開放性的科學探索平臺,與歐空局、法國、奧地利、阿根廷等國家和組織開展了多項合作。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是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其整流罩上噴塗的就是與我國開展航天國際合作的外國航天機構標誌。根據照片,這幾個海外航天局的標誌正是歐洲航天局(ESA)、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CONAE)以及奧地利研究促進署(FFG)。這些機構均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合作。
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整流罩上的航天機構標誌,圖自國家航天局
據美國「太空」新聞網23日報導,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表示,他們為探測器搭載的雷射誘導擊穿光譜儀(LIBS)提供了校準和測試方面的幫助,參考了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的數據。法國航天機構希望能通過這次任務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而奧地利研究促進署則表示,他們的航天部門協助了環繞器上的磁力儀開發工作,這將被用於火星磁場的探測工作。奧地利航天機構還參與了探測器飛行儀器的校準。
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將通過阿根廷內烏肯深空站與本次探測任務開展合作,為天問一號的火星任務實施測控工作。這座深空站是中國建設的一座海外深空測控站,為中國深空測控網的一部分,在2018年的嫦娥四號登陸月背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天問一號探測器升空後,內烏肯深空站率先捕獲了探測器信號。
阿根廷內烏肯深空站,圖自中國日報網
歐洲航天局則將通過歐空局跟蹤網絡(ESTRACK)提供幫助。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後,位於南美法屬蓋亞那的地面站將對其進行跟蹤。在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歐洲航天局還會通過位於澳大利亞和西班牙的站點進行8次通信連接,提供精確的導航和軌道測定。
當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後,中國的軌道飛行器將自行負責主要的數據中繼任務,而位於火星軌道的歐空局「火星快車」探測器則會提供備份的數據中繼服務。
對此歐洲航天局官員比亞特裡斯·阿里亞斯(Beatriz Arias)表示:「成功的太空探索往往離不開資源共享。歐洲航天局很高興能通過ESTRACK網絡和『火星快車』探測器來支持天問一號的火星任務。」
深空探測離不開廣泛的國際合作。歐洲航天局歐洲航天空間操作中心行動部負責人保羅·費裡表示,「歐洲航天局和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合作目前還處於初始階段,我們的合作就是從探測火星開始的。歐空局非常驕傲能夠為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作出貢獻。我們已經兩次登上火星,我想中國將從我們的經驗中受益。在中國的探月項目上,我們有過很多合作,合作讓雙方都受益匪淺。」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也表示,國家航天局願意與發達國家、航天大國進行合作,也願意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國願意與其他國家共享航天技術,促進全球的合作和發展。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