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義以為質

2021-01-08 騰訊網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義以為質」,意思是說:一個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對於事業,以合宜為原則,弦高犒軍的故事,正是這一觀點的最好註腳。

春秋時期,大國相繼爭霸。晉文公打敗了楚國,會合諸侯,連當時歸附於楚國的陳、蔡、鄭三國國君都歸附於楚國,參加了會盟。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春秋霸主。當時鄭國南鄰楚國,北鄰晉國,均受威脅,西方的秦國要東進爭霸,也要出兵向東打鄭國。鄭國派出能言善辯的燭之武說服了秦國,暫時沒打鄭國。但晉文公一死,秦國便出動兵馬,準備偷襲鄭國。

秦軍正向鄭國進發時,有人來報:「鄭國的使臣求見主將。」只見那人趕著一群牛來到秦營,說:「我叫弦高,我們鄭國國君聽說貴軍前來,特地派我送來十二頭肥牛,慰勞您們的將士,以表我們的誠意。」

秦軍原來打算在鄭國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一舉拿下鄭國。現在知道見犒軍的使者已經來到,可見鄭國已有充分準備,不好硬打,便對使臣說「我們不是到貴國去,請您們放心。」秦軍見偷襲成功的希望,已經落空,便撤軍了。

原來弦高是鄭國的牛販子,當他趕著牛到洛陽做買賣時,見到大量秦軍,又探知秦軍要打自己的國家,於是捨棄了自己的十二頭牛,假裝使者到秦營犒軍,最後達到迷惑敵人,拯救祖國的目的。

弦高的做法,正是以大義為最高原則,關鍵時期肯於捨棄小利,顧全大義,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義者,宜也。一個人在社會上應該做的事叫做義。如見到不良現象,挺身而出叫仗義。有些事情,對自己不一定有利,但對別人有利,對社會有利,對堅持真理、弘揚正氣有利(哪怕是損害一點個人利益)努力去做,叫做行義。義和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看來對立,實則統一。因為義中有利,大義中有大利,大義中也包括小利。如果只注意到獲取自己的蠅頭小利,損害別人,損害國家,違背了大義。到頭來自己也要受到損失。

相關焦點

  • 習總書記「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是青年的座右銘
    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並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5月5日《人民日報》) 習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的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當代青年的關心厚愛,體現了對廣大青年擔負起時代重任寄予的殷切期望。
  • 10副智慧對聯:百年燕翼惟修德,萬裡鵬程在讀書
    上聯是說,在接受別人錢財的同時,也會喪失自己的人格,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這讓人想到東漢太守楊震拒金的故事,送金者王密曰:「暮夜無知者。」楊震卻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下聯是說,只有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對待本職工作,幹實事做好事,才能無愧於心,安然坦蕩。02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 「義狼」報恩,一個不是故事的真實故事
    至今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一個小名叫狼嘗的老人給我講過的一個「義狼」報恩的故事。狼嘗這個小名的來歷。這個老人的小名「狼嘗」,本身就是一個小故事。那時的夏天,村子裡的人往院子裡的樹蔭下鋪塊草蓆或塑料布就是個很好地睡午覺地方。據村裡人說,狼嘗小的候,有一次在院裡睡午覺時,被一頭狼叼走。
  • 葉公和孔子抬了一句槓被嘲笑兩千年,嶽飛站隊孔子,孟子卻更巧妙
    原來在公元兩千多年的孔子時代,葉公是一位勤政為民,治理有方的好官,聲名遠播以至於孔子都聽說了他的名氣,於是孔子就去拜會葉公,兩位賢才在一起自然免不了談論「義」,但葉公是法家,孔子是儒家,倆人三觀不和沒聊幾句倆人就爭辯起來了。爭論什麼呢?
  • 桃李春風:與孔子有關的尊師重教故事
    孔子曾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欹器,它放在座位的右邊,後世座右銘即來源於此。圖為清光緒年間造銅鎏金欹器,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由此感嘆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圖為孔子觀欹器的場景。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以孔子生平為題材的連環畫。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孔子終於出走
    他認為不同的意見是有好處的,他說這像調味一樣,正因為味道不同,才可互相調劑,味調好了,才好吃;如果都是同樣主張,隨聲附和,那就是白開水加白開水了,還有什麼味道(見《左傳》昭公20年)!晏嬰把由不同意見而取得一致的稱為「和」,把不允許有不同意見而得到勉強一致的稱為「同」,後來孔子主張「和而不同」,顯然是受了晏嬰的啟發。晏嬰死後,齊國的人才比較單薄了。
  • 修德,就是修煉自己的智慧,仁慈和勇氣,源頭就在自己
    修德,就是修煉自己的智慧,仁慈和勇氣,不管大家是不是理解,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抵達,最終的感覺是一樣的。孔子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一般人理解一樣東西比較困難。可有些人天生聖人,生下來他就能做到,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大部分人都不是生而知之,怎麼辦呢?就要不斷學習,慢慢積累。如果學也做不到,甚至不願學怎麼辦?
  • 正衣冠、行古禮、拜孔子、誦國學……鎮江這群萌娃這樣迎新年!
    穿漢服、點硃砂、拜孔子、誦經典……今天(12月29日)下午,一場少兒國學迎新活動在鎮江舉行。整場活動分為「尋根、築基、追夢」三個篇章,孩子們以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致敬先賢、弘揚傳統、傳承文化、迎接新年。
  • 孔子為何最為讚賞顏回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楊博  提及孔子的生平經歷,世人眼前往往會浮現一份恓恓惶惶、到處奔波的身影。其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厄於陳、蔡」。  魯哀公六年,孔子及弟子行至陳國。是年,吳國攻伐陳國,陳國向楚國求救。
  • 故事還跟孔子有關
    ,這話很好理解,就是教人們不要做一個書呆子,好多人以為讀書了就什麼都有了,更有人把書中的話當成了「聖旨」!孟子是表示反對的!同時,也證明了孟子也是不同意別人把他的話,和別的聖人的話當成「聖旨」的,最起碼孟子是反對讀死書的人。
  •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北宋包拯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他擔心家人子弟利用權勢腐化,因而自述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為何立這樣的碑文以警後世?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 《增廣賢文》這幾句箴言,實在經典,讀懂用好足以改變人生
    閒話少扯,言歸正處。如下就讓我們一起品讀其中一小段:強中自有強中手,惡人須用惡人磨。會使不在家豪富,風流不用著衣多。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且聽俺細細(實為粗淺)說來,我說要品,就是要品出《增廣賢文》這幾句箴言裡的「書香」;《增廣賢文》確是本好書,真實的古今先賢智慧的結晶,其香已散發逾千年,不品難得其中味道。
  • 周澤雄:孔子塑像的可疑意義
    周澤雄 自由撰稿人一座總高為9.5米的孔子青銅塑像,近日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背對著博物館主體建築,正對著東長安街。或許,這是一個不必引起非議的文化行為。即使中華歷史人物中只有一位配得上青銅塑像,文化影響力足與佛陀、蘇格拉底、耶穌並列的孔子,亦屬不二之選。
  • 孔子《論語》名句:20個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二、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人非名不榮,非字不彰。
  • 小學教育:孔子誕辰2571年,3則孔子小故事給孩子一生啟迪
    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71周年,下面就和小編一起通過孔子的3則故事,感受這位聞名中外的偉人的人格魅力,接受他浩瀚思想的啟迪。一、孔子向師襄請教學琴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本來孔子的琴技已經相當好了,但他不滿足。
  • 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聖人孔子誤以為學生顏回偷吃米飯
    孔子的名氣很大,這徒弟自然也就很多,加上孔子是一個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家,所以他的徒弟也都是各有各的性格和家庭環境,但是孔子全都一視同仁,了解他們以後再進行因材施教,所以他的學生都很尊重愛戴他。在那個時候,學習知識不是像如今這樣,坐在一個教室裡,教授現成的科學文化知識,那個時候的知識都是具有生成性的,孔子就帶著自己的學生在各個國家之間遊學,既學到了知識又增長了見識。
  • 司馬遷說黃帝「修德」,有什麼必然性?
    司馬遷說黃帝「修德」,有什麼必然性?從歷史上看,道德從來不是自然發展進步的;從人生歷程看,一個人的道德從來不是自發成長、提高的。換言之,道德絕不是本能衝動自發的自然物,而是理性自覺的文明產物。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道德會受到物質生產生活進步的影響。
  • 閱讀點《做人的基石》圖書系列最新發布,孔子八大德育思想匯聚奇幻...
    繼續履行「樹立孩子修養品格」的使命,最新推出一套八冊《做人的基石Bedrock of Being a Man》圖書系列,希望將聖人孔子的八大德育思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透過八個充滿奇趣和冒險的故事,以輕鬆的手法,教育孩子們內在的涵養,讓他們慢慢培養出自身的品格修養和為人處世的正確態度!
  • 孔子臨終遺言出土,孰真孰假?
    下面是『孔子臨終遺言』的原文(附件)及白話文的參考譯文(附件)。孔子臨終遺言(文言文版) 《子壽終錄》  子壽寢前彌留少時,喚諸弟子近叩於榻側。子聲微而緩,然神爍。囑曰:吾窮數載說列侯,終未見禮歸樂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車陋也,至盡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棄乃大不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