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蚊「鬥士」還是入侵物種
生態學家對釋放孔雀魚殺滅蚊蟲提出質疑
-
生態學家對釋放孔雀魚殺滅蚊蟲提出警惕—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改良出「細菌蚊」!並且已釋放,會不會適得其反,更難殺?
這種「細菌蚊」是科學家們通過改良,使得其普通的蚊子「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然後將其釋放到自然界之中,從而阻止這種昆蟲傳播某些病毒,導致該地登革熱病例急劇下降,所以這對人類來說是好事。這種病每年影響全球近4億人,導致25000人死亡,主要發生在亞洲、太平洋和拉丁美洲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所以這是對人類致命的影響。而且在生態環境的轉變之下,主要是蚊子的發展趨勢也不斷壯大,如今的蚊子就如出現了變異一樣,不斷地擴大群體,並且比以前更強更兇猛了。
-
我國第一個微生物殺蚊劑
這一舉動雖然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暫時達到了目的,但帶來了巨大隱患:其一、蚊蟲對殺蟲劑產生了抗性,化學農藥殺蚊不靈了;其二、造成了對環境的嚴重汙染。實施上述計劃的結果,並不能消滅瘧疾。隨後WHO組織多國學者致力於微生物滅蚊的研究,並於1977年國外發現了對蚊蟲毒效很高的蘇雲金芽孢桿菌以色列亞種,進而將此細菌開發出第一個微生物殺蚊劑。
-
科學家警告:氣候變化或加快「傳病蚊」的全球入侵潛力
一項對氣溫上升對這些昆蟲適宜棲息地的影響進行建模的新研究發現,這類地區正以穩定的速度擴大。科學家警告說,這種蚊子可能會在10年內在歐洲南部地區普遍存在。但隨著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推動了全球氣溫的上升,倫敦帝國學院和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氣候變化如何幫助它們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溫度對蚊子在卵、幼蟲、蛹和成蚊階段的影響。然後,這些觀察結果被編譯成一個單一的 "表觀模型",以計算出在給定的天氣條件下,蚊子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完成整個生命周期。
-
號稱魚缸「百萬魚」,孔雀魚受歡迎的三大理由,你有沒有踩中?
孔雀魚的生命力是極為頑強的。食蚊魚其實和孔雀魚的區別就只有在顏色上不同,其他基本上就沒啥區別了。生存條件,食物選擇以及繁殖方式都和孔雀魚是完全一樣的,可以說這是孔雀魚的最初形態。而食蚊魚是一種適應能力極為廣泛的魚類,在多地的流域都可以生存下來,並且活得很好,能在短時間之內繁殖出大量魚苗來。
-
魚缸水面油膜很煩人,處理技巧在這,另外這幾類觀賞魚是它的剋星
油膜很難看,在所有缸裡都顯得不忍直視,而且這個東西還會沾到手上,清水洗不掉。總之油膜就不是一個好東西,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魚缸裡面出現這個東西。 油膜主要來源是因為食物的問題。食物噴油基本上是避免不了的,生物中的油脂被一起混合製作成飼料,入水之後密度較小的油就會浮起來,形成油膜。油膜在肉食性魚類的缸裡是比較常見的,蝦肉,魚肉什麼的都有油脂,入了水後就會形成油膜。
-
為什麼孔雀魚經常會爛身,真的沒有容易飼養的孔雀魚了嗎?
最近根據養魚老道自己飼養這些破孔雀魚的實踐操作,我也是深切的感覺到了我們飼養這些小型觀賞魚的難處,一位魚友提出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看起本來是非常容易飼養的各種小型熱帶觀賞魚,我們現在飼養起來卻是如此的困難?
-
五招飼養孔雀魚,魚兒成長繁殖不是夢
孔雀魚原產地為委內瑞拉、西印度群島等熱帶地區,我國寶島也可以在戶外發現孔雀魚的存在。它的俗名是百萬魚,來源於它們強大的繁殖能力。它是一種雜食性小型的熱帶淡水觀賞魚,其個體嬌小,色彩五彩繽紛,雌、雄魚體型和色彩差別大,與我們河裡的食蚊魚有這較親的關係。
-
食蚊魚一天能吃2000條蚊子幼蟲,懷卵量10萬枚,可能嗎?
即使我們往死裡喂,一條不足小拇指大小的食蚊魚,它也不可能一天吃得下2000條蚊子幼蟲,哪怕是羅漢魚,它們也未必有這個飯量,這只是根本不懂養魚的人,隨意杜撰罷了。觀點二:食蚊魚能生,每次懷卵量可達10萬枚?
-
孔雀魚異種雜交繁殖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這其中又包含著一些跨物種雜交的情況,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老青年今天就舉一個目前比較常見的品種給大家參考,它就是著名的莫斯科藍孔雀魚。為什麼老青年要把莫斯科藍這個品種擺出來呢?因為莫斯科藍這個孔雀魚品種恰好是在25年前的4月首次正式出現在公眾面前的。
-
原本在我國泛濫的食蚊魚,現如今怎麼樣了?
如果能夠用食蚊魚吃掉蚊子的幼蟲——子孓,而不傷害到其他生物,當然是兩全其美!科學家很早就發現,一條食蚊魚一晝夜大約能捕食200多隻蚊子的幼蟲。這個數字令人非常振奮,它說明食蚊魚能夠有效地控制一個水域中蚊子的種群大小,而它比使用化學藥品的方法既經濟又安全。
-
鬥魚攻擊性強,不過這種情況下能和孔雀魚或其他熱帶魚混養一起
鬥魚和孔雀魚一樣,都是屬於非常漂亮的熱帶觀賞魚,尤其是泰國鬥魚,體色非常豔麗。而且這兩種熱帶魚都是屬於小型的熱帶觀賞魚,所以很多魚友都會同時喜歡飼養這兩種觀賞魚。那麼問題來了,家裡的魚缸只有一個,這兩種魚能不能養在一起呢?
-
在新墨西哥麥考利溫泉發現的野生孔雀魚
雖然已發表的研究表明放養日期約在1975年或是更早之前的「吃蚊子用的孔雀魚」,赫美茲的孔雀魚來源不只一種,暗示著最早的時間點約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到20世紀60年代之間。這與大多數北美野生種群一致。(編按:該地區長期吸引旅客到其溫泉;野放孔雀魚的目的可能是用來控制蚊子)。
-
孔雀魚奇奇怪怪的知識又增加了:知道為什麼孔雀魚那麼能生嗎?
昨天的文章講了孔雀魚的一些知識,今天的文章接著跟大家聊孔雀魚的飼養,以及一些大家平時比較少接觸到關於孔雀魚的知識。首先,養過孔雀魚的朋友都知道,孔雀魚是很容易繁殖的,甚至有時我們都不想孔雀魚繁殖太快,那樣小魚太多了,照顧不過來。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孔雀魚的繁殖速度這麼驚人呢?
-
以蚊滅蚊,中山大學科學家研究滅蚊黑科技
2019年7月18日,來自中山大學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奚志勇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雜誌上以長文形式線上發表文章,並通過現場試驗,證明了以蚊滅蚊技術對蚊媒種群進行區域性控制的可行性,該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
-
聽說過由萌喚起的侵略性反應嗎
科學家認為,當我們看到極其可愛的事物時,心裡會產生一股破壞性的衝動。學術上,這種現象被稱為「萌系侵略衝動」。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研究生院的心理學家Katherine Stavropoulos說:「某個瞬間人們腦子裡突然閃現出這樣的想法:'太可愛了,可愛到想粉碎它'或'我想要把ta打出屎來'。」
-
禮服馬賽克孔雀魚,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孔雀魚
「養魚說」百度獨家專欄:鱂魚族群系列049禮服馬賽克孔雀魚圖文原創作者:瘋瘋人【堅持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最接地氣的養魚經驗】特別聲明:允許轉載,請註明出處;請勿搬運,否則申訴維權這篇文章我們同樣來介紹一個,也是挺有趣的孔雀魚品種。來自鱂魚家族孔雀魚系列裡面的,禮服馬賽克孔雀魚。當然了,命名基因排名的前後是沒有關係的。大家可以叫它,馬賽克禮服孔雀魚也是可以的。顧名思義,就是包含了馬賽克基因,加上禮服的基因,就組成這個孔雀魚。為什麼說它有趣呢?因為這個孔雀魚其實也並不是非常地稀少,反而市面上看到的還是挺多的。
-
熬過夏天還挨咬,「秋蚊」戰鬥力為何這麼強?
好不容易熬過了炎熱的夏天,沒想到同時熬過來的還有蚊子,明明已經11月末了,晚上睡覺仍然會被蚊子侵擾,而且咬人依舊那麼癢……俗話說「秋蚊猛如虎」,為什麼蚊子到了秋天戰鬥力反而更強了呢?11月2日,市疾控中心發布了10月下半月(10月16日-31日)的全市伊蚊密度監測結果,這既是一份深圳蚊子「黑點」地圖,也是一份登革熱「高危地圖」。下圖中,中密度說明有一定的登革熱傳播風險,高密度則意味著,一旦有外部病例輸入,就可能在周邊片區引發登革熱流行。另外,下方這張圖,是各區蚊子監測的「成績表」。
-
養殖孔雀魚,了解這「3個」因素,提高產卵率,育出更多魚苗
孔雀魚的繁殖能力非常強,每次都能夠產出四五十隻小魚,所以很多新手養魚的人就會養幾隻這種魚放在自己的家裡面。從一隻變成很多隻,不僅觀賞價值高。而且將它養在家裡為生活添一些色彩。今天一位魚友給我留言,說自己養的孔雀魚生殖能力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