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家對釋放孔雀魚殺滅蚊蟲提出警惕—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抗蚊「鬥士」或存威脅
生態學家對釋放孔雀魚殺滅蚊蟲提出警惕

數十年來,衛生官員用孔雀魚進行蚊蟲控制。 圖片來源:H. Krisp

 

小孔雀魚(網紋鱂)有著大名頭。數十年來,這種魚一直被認為是抗蚊「鬥士」的冠軍,它們會潛入池塘和水溝吃光蚊蟲的幼蟲。但在科學家嚴重,它有著不同的聲譽:一種快速生育和繁殖的入侵性物種。

現在,衛生官員考慮,在蚊蟲導致的傳染病如寨卡病毒傳播區域大量推廣使用這種掠奪性魚類,生態學家則警告他們三思而後行。在10月25日在線發表於《生物學快報》的論文中,一個生態學家團隊稱孔雀魚以及其他用來控制蚊蟲的非本地魚類,並未被確定為極為有效的蚊蟲「鬥士」,它們還存在生態學風險。

「聽起來這就像變魔術——把孔雀魚放進去,它們會吃掉蚊子,所有的事情都很完美。」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生態學家Rana El-Sabaawi說,「我們的考慮是你可能偶然地將潛在入侵物種引入本地。」

在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對於旨在清除蚊蟲的英國殖民主義者來說,採用吞食蚊蟲幼蟲的孔雀魚是一項前沿技術。但是對El-Sabaawi來說,這種技術似乎已經嚴重過時,她驚訝地發現仍有大規模項目在開展。通過隨機「谷歌搜索孔雀魚」,她碰到了來自巴基斯坦的報告,衛生官員2013年向池塘和排水溝投放了數千隻孔雀魚,用來抵制登革熱病毒的傳播。隨著紀錄巴西寨卡病毒控制情況的新聞視頻廣泛傳播,El-Sabaawi看到市政府工作人員「帶著一群孔雀魚走來走去將它們投入到排水溝中」。她對此有些困惑。

這讓El-Sabaawi與上述文章共同作者感到緊張不安,因為他們知道孔雀魚是非常有效的入侵者。它們身體健壯、繁殖能力強,在各種汙染水中均能生存,可繁殖並誕生出快速生長的活躍後代。根據2011年的一項調查,偶爾水族箱釋放和蚊蟲控制工程已經讓這種魚類從其起源地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北海岸散布到至少69個國家。

若干項研究表明,引入孔雀魚會威脅生物多樣性,夏威夷的研究人員發現,20世紀20年代釋放的孔雀魚導致本土魚類數量下降,這可能是其與本土魚類進行食物和棲息地競爭導致的,並可能改變了水中的營養循環:孔雀魚集中的地方溶解氮(來自魚類尿液和排洩物中的氨)的水平增高,並進一步刺激藻類生長。(另一種用於蚊蟲控制的名為食蚊魚或大肚魚的魚類也與本土魚類物種下降相關。)

作者還質疑孔雀魚是否是可靠的蚊蟲消滅者。他們表示,支持孔雀魚這方面有效性的研究傾向於存在錯誤。實驗室測驗經過會在使其接觸大量的蚊蟲幼蟲之前保持飢餓狀態。而野外試驗規模很小,且涉及較差。

這樣的批評可能是正確的,但廢止孔雀魚作為一種控制蚊蟲手段的策略可能會很難達到目標,非營利組織柬埔寨金邊瘧疾協會高級技術官員John Hustedt說,金邊已經向向盾地區家庭的儲水缸中投放孔雀魚,以此抵抗登革熱和其他蚊蟲傳播疾病。Hustedt 希望,他所在團隊剛剛完成的一項研究能夠對孔雀魚的價值提供新證據。

「如果有人站出來說,『實際上它不能起作用,而且還會帶來麻煩』。這可能會降低政府更加大規模地嘗試(釋放孔雀魚)的機會。」他說。

這樣的批評可能是正確的,但廢止孔雀魚作為一種控制蚊蟲手段的策略可能會很難達到目標,非營利組織柬埔寨金邊瘧疾協會高級技術官員John Hustedt說,金邊已經向周圍地區家庭的儲水缸中投放孔雀魚,以此抵抗登革熱和其他蚊蟲傳播疾病。Hustedt 希望,他所在團隊剛剛完成的一項研究能夠對孔雀魚的價值提供新證據。

「如果有人站出來說,『實際上它不能起作用,而且還會帶來麻煩』。這可能會降低政府更加大規模地嘗試(釋放孔雀魚)的機會。」他說。

對於生態風險來說,孤立容器中的孔雀魚可能沒有向城市排水道和排水溝中釋放孔雀魚的風險那樣高。但Hustedt對這種已然十分普遍生物的本土性和入侵性的區分存在質疑。他找到的這些孔雀魚來自於金邊城外的一個農場,它們的最初來源並不清楚。「對我來說,它們似乎已經在那裡存在了很長時間,它們已經在環境中了。」他說。

儘管釋放孔雀魚的利益和風險可能取決於所處環境,一些研究人員還是立場強硬。「用魚類控制蚊蟲疾病量的傳播應該被官方摒棄。」巴西聖保羅國立大學魚類學者Valter Azevedo-Santos說,今年年初他作為共同作者之一曾在《科學》發表了一篇反對這種策略的信件。他認為,有限的資源應該被更好地利用到其他的控制措施上,如殺蟲劑、衛生措施等比如清除室內的死水,甚至是實驗性地釋放基因工程編輯蚊蟲來傳播一種致死基因等。(晉楠編譯)

更多閱讀

《科學》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對孔雀魚殺蚊提警告:這東西侵略性太強
    數十年來,這種魚一直被認為是抗蚊「鬥士」的冠軍,它們會潛入池塘和水溝吃光蚊蟲的幼蟲。但在科學家嚴重,它有著不同的聲譽:一種快速生育和繁殖的入侵性物種。  現在,衛生官員考慮,在蚊蟲導致的傳染病如寨卡病毒傳播區域大量推廣使用這種掠奪性魚類,生態學家則警告他們三思而後行。
  • 中國科學家首獲「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
    記者今天(4月17日)獲悉,美國生態學會4月16日公布了2019年度「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the Whittaker Distinguished Ecologist Award)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學術所長方精雲因在陸地生態學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獲得該獎項。
  • 孔雀魚絕地逃生--中國數字科技館
    孔雀魚絕地逃生在躲避捕食者之前,孔雀魚會將自己的眼睛變成深色調。通常來說,孔雀魚是一種很低調的寵物。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在總結近十年工作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鐵蛋白藥物載體(Ferritin drug carrier,FDC)的概念,相關論文發表在《控制釋放雜誌》(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 家居蚊蟲
    【家居常見蚊蟲類別有哪些?】常見家居蚊蟲主要為庫蚊亞科庫蚊屬、伊蚊屬和按蚊亞科按蚊屬三大類別。
  •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編者按 一張報紙,展卷,傳遞自然真理,釋放創新智慧,弘揚科學精神
  • 專家提出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減少區域水損失,低耗水充分洗鹽,集約化水鹽分離,水土資源高效利用」29字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 。   我國約有10億畝鹽鹼土地,其中有待開發利用的鹽鹼土地,也有因開發利用不當而形成的次生鹽鹼土地。
  • 南太平洋珊瑚礁為何欣欣向榮—新聞—科學網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達爾豪西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德裡克·蒂特森認為,這些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法屬玻里尼西亞和其他地方的珊瑚礁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利於未來對珊瑚的保護。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在傳統化學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成核機制 「這個新粒子生成的新發現和提出的新機理對了解和預報霧霾形成發展有重要意義。」文章通訊作者李佔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人類活動產生的大氣顆粒物汙染多來源於由氣體轉化生成的二次性氣溶膠,因此新粒子生成對於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環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而海底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可以通過將過量的氮轉化為一種釋放到大氣中的惰性氣體來幫助解決這一問題。但拖網漁船會對此形成幹擾嗎? 為了找到答案,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的生物地球化學家Bradley Eyre和他的同事在該國的莫頓灣進行了一項實驗。 研究小組在一條向海灣輸送氮的河流附近選擇了3個地點。在1年的時間裡,他們多次測量了來自沉積物的氮。
  • 警惕!登革熱病毒已至中國境內,蚊蟲叮咬要擔心!2招緊急應對
    可是...蚊蟲一出來「興風作浪」,就只能當成是一場夢了。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爸媽們可別小看蚊蟲叮咬,它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播途徑。近期,安徽省就通報了1例登革熱感染病例:新聞來源:央視新聞除此之外,蚊蟲叮咬還容易引發蟲咬性皮炎,導致娃紅腫、瘙癢,甚至全身感染髮燒。蟲咬性皮炎到底是個啥東西?應該怎麼治療呢?
  • 大慶市31日集中開展蚊蟲滅殺活動 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
    連日來,大慶市氣溫持續回升,尤其是隨著兩場小雨的降臨,蚊蟲繁殖活動加劇,蚊蟲密度隨之增高,戶外活動的市民被蚊蟲叮咬的投訴量也不斷攀升。  日前,從大慶市城管委了解到,大慶市將於5月31日開展一次集中蚊蟲滅殺活動。  越冬蚊防控一個月前就開始了  一隻越冬蚊子一夏天可以繁殖幾千隻蚊子。
  • 生態學家發現進化可在觀測時間尺度上改變環境
    阿爾伯克市新墨西哥大學生態學家Farkas說,「它會影響整個社區。」之所以會發生這些事情,僅僅是因為一個不相稱的進化特徵。生態學家在研究生態系統時通常會忽略進化論;他們認為,基本上不可能測試到一個如此緩慢的過程是否會在可觀測的時間尺度上改變生態系統。但現在他們已經意識到,進化可能發生得比他們想像的快,一輪研究已經在利用這一觀點觀察進化和生態的一致性。
  • 試試水牛糞—新聞—科學網
    據《科學》報導,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韋爾斯利學院的行為生態學家希瑟·馬蒂拉(Heather Mattila)表示,蜜蜂在糞便中走來走去的行為「令人震驚」,因為大多數情況下,蜜蜂會努力讓蜂巢保持清潔,清除寄生蟲和病原體。 馬蒂拉等人在豬籠和雞舍中都發現了蜜蜂的身影,它們的確將這些動物的糞便抓起、壓成求、帶回巢穴,將之添加在蜂箱外,周而復始。但這樣的行為真的是為了對付大黃蜂嗎?
  •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發表在《風溼病學年鑑》和《細胞化學生物學》上。 「一把鑰匙」技術升級 眾所周知,CAR-T因製備過程複雜、技術門檻高以及無法靈活控制和終止激活導致細胞因子風暴等問題,限制了其廣泛應用。如何構建通用型、可調控的CAR-T技術成為當前免疫治療的重要研究方向。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之前對R2膿毒素鞘和管在收縮前和收縮後的螺旋重建,揭示了收縮的能量是如何通過形狀和電荷互補來儲存和釋放的。然而,由於在基板和項圈上缺乏原子細節,因此無法了解引發鞘收縮的分子觸發機制,也無法了解由此產生的結構是如何穩定下來以促進殺菌的。
  • 科學家激辯珊瑚礁白化事件走勢—新聞—科學網
    對珊瑚礁白化風險的最新預測 圖片來源:NOAA 海洋生物學家正在對西太平洋日益上升的溫度影響下的珊瑚礁保持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