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科技城叩響未來之門

2020-12-06 騰訊網

12月2日上午,在中山翠亨新區馬鞍島發生了幾件事:康方灣區科技園奠基、中山市重點項目集中動工、翠亨新區重大項目招商籤約大會,在灣區未來科技城項目所在地舉辦。

半天時間內,籤約項目超20個,動工項目總投資逾200億元——儘管從規模來看,這並非「大數」,卻讓中山「有著數」:今年第四季度,中山新開工重點項目近30個,總投資額約275億元。也就是說,當天動工的項目,翠亨新區佔了大頭。

在2020年最後一個月的開端,我們看到了一個幹勁滿滿的中山。

●南方日報記者 羅麗娟

「城市新封面」來了

數目不大,來頭卻不小。

當天的籤約項目,包括北塔超高層綜合體、中電建路橋集團南方總部、欖菊大灣區博物館、瑞輝科技園、中山訊美科技廣場和天弓視頻壓縮數字產業園項目;動工項目,包括總投資額超25億元的康方灣區科技園,和西灣國家重大儀器科學園。

先看看籤約項目代表:

北塔超高層綜合體,總投資150億元,主體建筑北塔設計高度460米,是翠亨新區目前最高的大型商業超高層綜合體項目,目標是形成總部辦公集聚;

中電建路橋集團南方總部項目,總投資約15億元,預計5年內累計產值將達到170億元;

欖菊大灣區博物館項目,總投資約8億元,將按照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標準建設,建成後將成為大灣區城市文化地標;

瑞輝科技園,項目總投資約6億元,將打造中國智能化穿戴設備的標杆研發製造基地;

中山訊美科技廣場,項目總投資約16億元,擬打造成為連接深中、毗鄰港澳的中山總部基地;

天弓視頻壓縮數字產業園,項目總投資35億元,將設國家級圖偵圖像實驗室、智能視覺和大數據院士和博士後工作站等一系列高質量科研基地。

再看動工項目代表:

西灣國家重大儀器科學園,由國家評估中心、廣東省科技廳、中山市政府聯合共建,總建築面積約7萬平方米,將建成為國家重大儀器專項成果轉化的研發中心、孵化中心、加速中心、公共服務平臺。根據規劃,該項目擬引進高端儀器裝備項目不低於30家,培育2—3家上市公司,將成為全國首個具有全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成果轉化示範基地。

上述項目,可以說代表了翠亨新區未來發展的幾個維度:重大創新、孵化及成果轉化平臺,城市新地標,高端文旅,高科技含量產業園。

還有灣區未來科技城項目,以「立足中山、關聯深圳、輻射粵港澳」定位,喊出深中兩地合作的示範園區的建設目標。根據規劃,該項目建成達產後,集聚企業不少於2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不少於35家,提供就業崗位不少於5000個。園區內,計劃設立一個院士工作站、一個校企合作培訓中心、一個產業孵化器和加速器、一個項目路演中心及一個股權投資中心。

這樣的翠亨新區,我們既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傳統專業鎮打法的新區:偏愛總部經濟,注重高端服務業態,熱衷打造「城市封面」——在環珠江口城市帶,它的對話對象,是深圳前海、廣州南沙、東莞濱海灣新區、佛山三龍灣;它的目標,是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登陸之後,目之所及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熟悉是因為,我們找到了中山重振虎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以貫之的邏輯:堅定不移推進城市環灣布局向東發展,翠亨新區是中山「三核」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的重要載體。

重新定義「雙創」熱土

相信不少人今年都有這樣的感受:翠亨新區,「熱」起來了!

項目建設「熱」起來了。

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家電晶片產業發展研討會暨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半導體研究院揭牌儀式,在翠亨新區舉行。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半導體研究院是什麼來頭?該項目由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中山市中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聚焦家電晶片研發及應用落地。值得關注的是,該研究院合作者之一中晶智能,是創建於1996年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擁有一支掌握核心技術的晶片設計團隊,在家用電器晶片和消費型電子控制器和微處理器、無線通信晶片研發服務、智能電器晶片雲控制等領域處於領先水平,並掌握了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測試、晶片封裝等各項晶片核心工藝技術,擁有近百項技術專利。

11月26日,經過長達7個月的談判和2個月的籌備,廣東西灣裕新國際產業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西灣裕新」),在翠亨新區正式成立。以中山翠亨新區臨海科技金融新城二期項目為起點,西灣裕新目標是將其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產業標杆、珠江西岸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產業發展的百億級園區。底氣何在?裕新國際總部位於新加坡,核心成員曾在新加坡貿工部下屬的裕廊集團和蘇州工業園區擔任要職,在新加坡及中國的園區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執行等方面,都有不少大手筆。基於新加坡的國際招商引資平臺,西灣裕新有望給翠亨新區提供一站式城市綜合開發方案。

10月30日,位於翠亨新區的冠科生物技術(中山)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這是全球性藥物發現和開發公司中美冠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中山分公司,也是冠科生物在中國繼北京、太倉、蘇州及臺灣分公司之後的第五個分公司。作為一家全球性的新藥研發技術平臺公司,冠科生物提供腫瘤、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體內及體外藥效測試、藥物篩選、藥物代謝分析及轉化醫學領域等研究,在美國、英國、荷蘭和中國均有運營實體。

——從高精尖產業到教育配套、娛樂休閒、城市地標,一個個高標準推進、高水平建設的重大項目密集推動,這是對珠江口、伶仃洋區域版圖的一次改寫。

外界的眼光「熱」起來了。

談到為何選擇落戶中山翠亨新區時,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信息學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半導體研究院院長蘇秉華認為,翠亨新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在這裡設立研究院,可以把一些優勢的成果運用到大灣區家電產業發展中去。

在深業集團副總裁董方看來,中山市、翠亨新區的交通條件、產業基礎、城市規劃,是灣區未來科技城落戶中山翠亨新區的主因。深業集團的目標,就是將灣區未來科技城打造成為在粵港澳大灣區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園區,成為中山市高新產業培育集聚的標杆式園區,成為中深兩地合作的示範園區。

中電建路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湯明認為,中山是國內經濟秩序、投資環境、政府契約精神最好的地區之一。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深入,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山,正在成長,這也為央企助力中山、實現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

從交通優勢,到區位優勢再到環境優勢,中山正在定義新的「雙創」熱土,翠亨新區也在重塑發展機遇。

造一個不一樣的城

提到當天動工的灣區未來科技城,容易讓人想起翠亨新區的另一個地標——未來之門。

2019年9月,中山市自然資源局、翠亨新區發布《關於公布實施〈中山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成果的通告》。按照設計方案,在馬鞍島南部,將劃定一塊總面積18平方公裡的科學館。據規劃平面圖所示,科學城的中心區是貫通馬鞍島、聚集科研創新與城市功能於一體的創智中軸;北側是超級街區,南側是湖灣客廳和嶺南水街,而聳立在創智中軸最東部的未來之門,是兩座高250米的雙子大廈。

這是一座面向未來的城市。承擔新時期的中山使命,翠亨新區成為引領中山創新發展和展現中山氣質的現代化、高品質濱海城區。

如果把兩大城市新中心的建設目標,放在中山過去40年來的發展歷程中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規劃調整後的翠亨新區,提出了一個有別於過於40年的城市發展概念,就是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的概念。

在這之前,一直以鎮域經濟為主的中山,城市配套跟著工業園區的發展進行布局,是一種點狀的分布,相對比較散。這兩個新城,實際上提出了中山新時期的一種「強心」戰略:把中心城區的帶動力、吸引力做出來。

怎麼做?中山的策略,就是在「雙區」建設背景下,對兩個新城的城市功能規划進行了提升。如果在城市新中心、新封面的目標下來布局產業,我們會發現翠亨新區、岐江新城的業態對城市配套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對高端服務業的布局相對偏重。

中山市委第十四屆九次全會提出,要瞄準未來5—10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謀劃布局七個重大平臺,總規劃面積超過470平方公裡(70.5萬畝),目標就是做好「東創、西強、南育、北拓、中優」大文章,夯實東部環灣創新發展帶,優化提升西部優勢產業升級帶,全面對接深圳「西協」戰略。全會提出,要集中優勢資源連片打造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岐江新城3個核心平臺,總規劃面積超過270平方公裡(41萬畝),構建深中產業拓展走廊核心區,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

中山三大平臺的布局,從某種意義上是在反思城市發展模式基礎上的一次轉變,要對接深圳、要提升配套,在城市功能的服務性方面下功夫。

與深中通道建設同頻,翠亨新區迎來了建設高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馬鞍島上的建設者,超過2.7萬人。公開報導顯示,以深中通道建成通車為時間節點,翠亨新區計劃在3年內投入500億元,基本完成馬鞍島85條共151公裡市政道路建設。同時,規劃3條軌道交通:廣州地鐵18號線延長線,以及中山城軌2號線、4號線。

配套在日趨成熟,創新鏈條也日益成型。依託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院、生物醫藥智創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翠亨新區引入康方生物、冠科生物、達石藥業、中深醫療器械產業園等生物醫藥企業,打造生物醫藥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依託哈工大人工智慧與無人裝備研究院、48萬方的科技金融新城等平臺,該新區正加快打造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截至目前,翠亨新區落地產業項目143個,其中已投產項目80個、在建項目45個,擬動工項目18個。

叩響「未來之門」

決定性的跨越,只有站得夠高,才能賦予意義;漫長的積累,只有貼得夠近,方能給予力量。

站在歲尾回望2020年,中山這一年實屬不易。

「重振虎威」元年遭遇疫情大考,無疑加重了中山主動調結構、去泡沫的步伐。

但決心未改,勇氣未減,步子未緩。

今年3月5日,中山「奮戰2020」工作動員大會召開,就如何「打贏經濟翻身仗、重振虎威、加快高質量崛起」,再次發出「作戰令」。

——庚子之春,驚蟄之日,中山再一次吹響重振虎威的衝鋒號,意義深遠。

這是繼去年11月中山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今年1月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之後,在隨後四個多月時間裡發出的第三次重振虎威衝鋒號角。

幾個月過去,中山重振虎威之路儘管走得不輕鬆,但也卡住了關頭,守住了陣線,開拓了版圖。根據統計局公布數據,1—10月,中山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3%,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分結構看,項目投資(不含房地產)完成496.11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4.1%,工業投資增長55.5%,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3.3%,製造業投資增長65.8%,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7%。

由此可見,強基建、促投資、振工業,中山開局穩住了腳跟。

巧合的是,中山今年舉行的兩次重點項目集中動工儀式,一個發生在年頭——「3·28」經貿交流會開幕式前,在岐江新城舉辦一次重點項目集體動工儀式;一個發生在年尾——12月2日,在翠亨新區舉行重點項目動工儀式。

偶然之下有必然。

12月1日,中山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請來了六位重量級專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原副司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委員陳宣慶,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修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嶽經綸,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左曉斯。他們來到中山的目的,就是為中山「十四五」規劃編制把脈開方,建言中山高質量發展。

從直面問題的勇氣,到回望歷史的智慧,再到尋找機遇的奮進,中山這座工業城市,以一個清醒的反思者、積極的奮鬥者、勇敢的追夢人形象,迎接一次又一次挑戰。

「沒有退路,就必有出路!」正如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所言,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今天的投資布局,就是明天的空間格局;今天的投資質量,就是明天的發展質量;今天的投資速度,就是明天的發展速度。

既然吹響了「重振虎威」的號角,勇士和戰士就不會怯場!

相關焦點

  • 之江,會是下一個未來科技城?
    ——未來的之江,是否會成為杭州的下一個未來科技城? 圍繞螞蟻集團 或形成「5公裡創新圈」 很多市民認為,在螞蟻集團的撬動之下,之江將成為杭州又一大產業高地,大有向濱江、未來科技城看齊之勢。 能不能成為「下一個未來科技城」?
  • 未來科技城首個地標亮相!
    近日,未來科技城首個地標建築——未來科技城展示館設計方案發布。戳視頻↓ 240秒感受未來科技城展示館▲未來科技城展示館將為城市提供一個開放且有活力與體驗感的展示空間,並將發揮其地標的屬性,結合多層次的建築空間與最新的展示科技,成為未來科技城面向公眾的一張名片,助力提升城市形象
  • 門文化:叩響門環憶往昔
    老百姓眼中的門環,又稱「輔首」。門環主要是用來開關大門和叩門的,它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之一,也是中國「門文化」的重心。無論是從裝飾性,習俗性,還是傳統文化來看,門環所蘊含的深意都值得探討。每當我輕輕叩響門環,奶奶的聲音便立刻傳來,一句「來了」便打開了門,所以那扇門藏著我小時候的很多記憶,時間越來越長,在那麼久的日子裡,它越加泛黃,上面的劃痕越發清晰,它的模樣也逐漸滄桑起來,陽光一如既往灑在它身上,折射這麼多年它經歷的故事,或歡笑,或溫暖。老門門環給人的感覺總是藏著往事,它看起來莊重,神秘,又安靜。如同一曲舊詞般典雅。
  • 「叩響明天」對未來大眾汽車深耕移動出行
    「叩響明天」對未來大眾汽車深耕移動出行
  • 未來科技城首個地標!就在新機場高速旁
    近日,未來科技城首個地標建築——未來科技城展示館設計方案發布。 240秒感受未來科技城展示館▼▼▼未來科技城展示館將為城市提供一個開放且有活力與體驗感的展示空間,並將發揮其地標的屬性,結合多層次的建築空間與最新的展示科技,體現高新特色,成為未來科技城面向公眾的一張名片,助力提升城市形象▲
  • 用達觀叩響未來之門——盤古智庫2020新年獻詞(中英文)
    用達觀叩響未來之門——盤古智庫2020新年獻詞EMBRACE THE FUTURE WITH A BROAD VISION–THE PANGOAL INSTITUTION我們面對的變化不外乎三種:一種是生產生活方式之變,它由市場調節、結構升級、科技進步等因素帶來。一種是國家和社會形態之變,它由政策調整、路線擺動、戰略演進等因素帶來。再一種是外部環境之變,涉及世界經濟環境、全球戰略環境、國際關係環境、自然氣候環境,等等。
  • 杭州雲城:未來科技城的「點-線-面」
    杭州雲城誕生之日,便自帶光環。在杭州有此待遇的板塊屈指可數:江河匯、奧體/亞運村以及三江匯流區。杭州雲城,也可以被看為是杭州目前唯一跳脫「擁江發展」之外的超能量板塊,蓋因其站在了杭州「宇宙中心」未來科技城的肩膀上。杭州雲城示意圖杭州雲城的位置已經清晰劃定。東至繞城高速、西至南苕溪、南至餘杭塘河、北至杭長高速。
  • 杭州未來科技城開通機場巴士
    杭州網訊 記者從杭州餘杭區人民政府倉前街道辦事處官方微博「倉前夢想小鎮」獲悉,6月11日正式開通未來科技城至蕭山機場往返巴士直達專線。    記者了解到,機場巴士每日單向5班,雙向共10班,運行時間暢通時段耗時約85分鐘,擁堵時段約耗時105分鐘。
  • 湖北省海歸雙創中心在未來科技城揭牌
    12月28日,湖北省海歸雙創中心在武漢未來科技城揭牌。該雙創中心由湖北歐美同學會和東湖高新區共同建設,委託國家級創新型創業孵化機構東科創星運營,致力於搭建海歸創業孵化共享平臺,促進海歸人才創新成果轉化和項目落地見效,著力培育一批海歸人才領軍企業。
  • 成都高新全力打造未來科技城
    未來科技城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新引擎,是成渝雙城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代表作之一,是成都高新區全力打造的重點項目,是成都高質量發展邁向新徵程的標杆。未來科技城還面向全球徵集城市設計方案,努力成為具有成都特色的「未來表達」。
  • 剛剛,兩個百億級項目落地成都未來科技城!
    剛剛,兩個百億級項目落地成都未來科技城!「當前,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和清潔能源產業,中國三峽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擁有雄厚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實力,與未來科技城匯聚創新型企業的定位高度契合,這為我們攜手發展未來產業、未來技術,打造未來企業、未來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撐。
  • 阿里雲新項目落地成都未來科技城
    ▶該項目是阿里巴巴實施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四川省成都市重點引進的新基建項目和率先落戶成都未來科技城的重大產業項目。▶項目將覆蓋成渝兩地數據業務,聚集一批數據服務上下遊生態企業,打造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新一代高性能綠色數據中心。
  • 我國未來科技城,總共有4座,面積最大的是天津
    科技可以改變未來,這一點毋庸置疑,對於科技會引領未來向什麼方向發展,我們也充滿了想像,不少城市就大膽做了很多嘗試,一些新項目新設計層出不窮,不斷刷新我們對未來的認知。目前,中國有4座城市建立了未來城,你知道都是哪個城市嗎?
  • 中國(成都)未來水生態科技城項目正式開工
    人民網成都11月26日電 (王軍)11月14日,由中國水環境集團投資建設的中國(成都)未來水生態科技城項目(以下稱「項目」)開工儀式在成都舉行。中國(成都)未來水生態科技城是由中國水環境集團打造的首座面向未來的水生態科技產業之城,總投資25億元。
  • 打造成渝經濟圈未來綠色新基建標杆中國(成都)未來水生態科技城...
    2020年11月14日,由中國水環境集團投資建設的中國(成都)未來水生態科技城項目(以下稱「項目」)開工儀式在成都舉行。中國(成都)未來水生態科技城是由中國水環境集團打造的首座面向未來的水生態科技產業之城,總投資25億元。
  • 智慧財產權護航創新創業 未來科技城舉辦主題論壇
    智慧財產權護航創新創業 未來科技城舉辦主題論壇發布時間:2018-04-27 14:41:05 Fri  來源:杭州網    4月26日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日,在餘杭區夢想小鎮未來科技城舉辦了一場以「智慧財產權護航創新創業」為主題的論壇,吸引了阿里巴巴、蘇泊爾等300多家杭州市企業現場參與。
  • 東一線道路通車、民航飛行學院加快建設……未來科技城項目開啟...
    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成都高新區正著力將未來科技城建設成為未來創新人才、未來產業業態、未來城市場景協同發展,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面向未來的國際一流科技城。新年伊始,未來科技城各個項目現場便是一派忙碌景象。
  • 未來科技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地
    未來科技城位於成都東部新區,緊鄰天府國際機場,規劃範圍60.4平方公裡,總體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地。未來科技城起步區選址於空港新城絳溪南片區環18號線福田站及周邊區域,總面積約4.6平方公裡。
  • 未來科技城四小、三中學區初步劃分公布!
    未來科技城四小學區範圍:倉南社區(文二西路以南、林場港以西)、宋家山社區。早在2020年9月,學軍中學校長的一段致辭,透露了學軍即將託管未來科技城第三初中、第四小學和第五幼兒園。這一消息直接引起軒然大波。首先,學軍託管意味著未來科技城教育資源將得到很大提升,進一步補足短板,未來教育發展更具優勢。其次,學區是房價的興奮劑。
  • 聚四海英才,贏科技未來!餘杭推出「人才特區」十項舉措,杭州未來科技城國際人才園今日開園!
    餘杭將把握「天時」的契機,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將用好「地利」的長處,著力在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創新策源地的進程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將發揮「人和」的優勢,進一步放大浙江、杭州和餘杭在疫情防控中積攢的好口碑、高人氣,吸引更多海內外人才來杭州、來餘杭築夢追夢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