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本能,可以防禿?

2020-08-25 科研圈


編譯 閆碩 魏瀟

編輯 魏瀟


我們為什麼會起雞皮疙瘩?如果你也曾好奇過這個問題,那你和查爾斯·達爾文想到一塊兒了。達爾文在他的進化論著作中也對雞皮疙瘩進行了思考。它也許能保護皮毛厚實的動物免受寒冷的侵襲,但我們人類似乎並沒有從這種反應中獲益太多。那麼,為什麼人類在演化過程中一直保留著起雞皮疙瘩的本能呢?


在一項新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原因:引發雞皮疙瘩的細胞對於調節促進毛囊和毛髮再生的幹細胞也很重要。在皮膚下方,收縮產生雞皮疙瘩的豎毛肌是連接交感神經和毛囊幹細胞的橋梁。交感神經對寒冷的反應是在短期內是造成肌肉收縮,產生雞皮疙瘩;從長期來看則是通過驅動毛囊幹細胞來激活和促進新毛髮生長。


調節毛髮生長

大部分器官都是上皮、間充質和神經這三種組織構成的。在皮膚中,這三類組織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排列。交感神經是人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它控制著人體的穩態調節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交感神經與間充質組織中的微小平滑肌相連,這種平滑肌(也就是豎毛肌)又與毛囊幹細胞相連。這是一種上皮幹細胞,對毛囊的再生和修復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交感神經和肌肉之間存在神經肌肉接頭,這是產生雞皮疙瘩的細胞基礎:寒冷會觸發交感神經元發送信號,使豎毛肌收縮並導致毛髮豎立。然而,當用電子顯微鏡在極高解析度下觀察皮膚時,研究人員發現交感神經不僅與肌肉有聯繫,還與毛囊幹細胞之間存在直接聯繫——交感神經纖維就像一條絲帶一樣包裹在毛囊幹細胞周圍。


纏繞在毛囊幹細胞(紅色)周圍的交感神經(綠色)。圖片來源:論文。


領導該研究的哈佛大學教授 Ya-Chieh Hsu 表示:「通常情況下,神經元傾向於調節可興奮的細胞,例如其他神經元或帶有突觸的肌肉細胞。令人驚訝的是,神經元也可以與位於上皮的毛囊幹細胞形成類似突觸的結構,這可並不是神經元的典型靶點。」


這種聯繫令機體根據寒冷程度控制毛髮生長成為可能。研究人員發現,一般情況下,交感神經一般表現為穩定的低水平激活,這能夠使與之存在直接聯繫的毛囊幹細胞保持在一個「準備完全」的狀態,隨時可以再生。當個體長時間身處寒冷環境中時,交感神經活動增強,釋放出更多的神經遞質,這會促使幹細胞迅速激活,促進毛囊再生,從而長出新的毛髮


禿頭有救了?

對於大部分動物來說,這種在寒冷環境下長出新生毛髮的能力,是成功渡過秋冬季節的重要條件。但是在已經演化為「裸猿」的人類看來,毛囊再生的意義已經擺脫了保暖這一生存的基本需求。


比如,常在男性個體中出現的雄激素性脫髮,能靠這種「寒冷生發」的思路挽回嗎?答案可能沒那麼樂觀。2016 年,一項來自墨爾本大學的研究發現男性脫髮者的頭皮毛囊與豎毛肌的連接被分泌過多的脂肪破壞,這不僅讓頭皮喪失了起雞皮疙瘩的能力,也讓毛囊幹細胞無法再生,導致毛髮無法再次生長。這和哈佛大學的新研究剛好互補:當研究者移除與毛囊相連的肌肉後,交感神經萎縮,它與毛囊幹細胞的連接也丟失了,說明肌肉是連接交感神經與毛囊的必要支撐結構。


不過,哈佛的這項研究還是為脫髮患者們提供了一絲希望:他們發現一種能夠調節平滑肌(豎毛肌)形成的蛋白質「音蝟因子」(Sonic Hedgehog, SHH)在推動毛囊小環境發育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SHH 由發育中的毛囊細胞分泌,能夠調控平滑肌形成,吸引交感神經產生連接。當毛囊進入「成年期」後,神經和肌肉就可以反過來共同調節毛囊幹細胞活動,再生新的毛囊。這是一個閉環系統,讓發育中的毛囊為自己建立起了一個小生態。音蝟因子這種關鍵蛋白,或許能夠為未來毛髮的再生調控提供新的思路。


雙重意義

這篇論文的一作、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Yulia Shwartz 表示:「研究表明,人體可以利用很多不同的方法來調節毛囊幹細胞活性,這是研究組織再生的一種極好的模型。這種特殊的反應有助於將組織再生與外界的變化(如溫度)結合起來。這具有雙重意義:雞皮疙瘩是短期內緩解寒冷的快速方法;但當寒冷持續時,幹細胞就知道是時候再生新的毛髮了。」


未來,研究人員將進一步探索外部環境是如何影響皮膚中的幹細胞的。比如在機體處於穩態,或者處於傷口癒合等修復情況下的皮膚幹細胞活動。


Ya-Chieh Hsu 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因為皮膚總是與外界接觸,所以我們有機會研究人體內的幹細胞利用什麼機制將組織再生與不斷變化的需求結合起來。這種機制對生物體在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中茁壯成長至關重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如需轉載,請在「科研圈」後臺回復「轉載」,或通過公眾號菜單與我們取得聯繫。

相關焦點

  • 說說本能反應與理性行為
    說得很有道理,特別是在本能狀態下的無意識選擇。  因此知道,人的本能和理性狀態分屬於兩個層面,不可比。人的本能行為應該說是一種生理的反應過程,而在理性狀態下的真實才是社會人的真實。  可是,範跑跑卻言之鑿鑿, 把潛意識中本能行為,作為一種理性狀態下的道德楷模或擬倡導的思想理念,進行堂皇冠冕的推廣,把人的本能行為奉為「真小人」,把一切與本能不符的行為和理念、都斥為「偽君子」,並把這種理念擴大到社會層面的追求,使之自由化。讓社會群體接受影響,這無異於讓人裸奔於街市而不知羞恥了。
  • 人性二元論—欲望和本能的區別和聯繫
    如果是,哪人的欲望就不僅僅是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了,人們對生的渴望,對財富的渴望,這些都是一種需求,一種滿足,可以說是欲望;而厭惡之心,雖然是一種心理活動,但它不是欲望,因為無論在心理學還是在哲學理,欲望都被描述成一種對自身滿足而產生的一種需求。還有學者認為本能就是要人在生存的環境中讓人體與外界達到一種平衡,如果未能達到平衡,本能就會激發出欲望,從而讓人有一種傾向,有一種需求。
  • 為什麼只有人類的意識可以超出本能的範疇,而其他動物意識卻有限
    為什麼只有人類的意識可以超出本能的範疇,而地球上絕大多少的動物意識只能限制於本能的範疇內?這個世上本來就是只有一些很常見的自然物質,試想一下,恐龍統治了地球上億年,是遠遠超過人類誕生至今的時間的,可為什麼恐龍滅絕後,我們看不到任何關於恐龍的一些事跡,我們也只能從一些挖掘出來的化石中了解到,原來以前還有恐龍的存在,恐龍的生活方式可能就只是那種簡簡單單的捕獵或者被捕獵的環境中,完全是為了生存,不能說沒有思想,也不能說沒有思考,但是這種思考思想是很局限的
  • 關於本能本分和本事的見解
    一,人的本能概念人的本能,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的、不需教導和訓練的、天賦的、在人類進化路上所留下的一些行為和能力。這裡的人,指的是自然人;本能,是人人都具有的。例如,人體的膝跳反射。這也就是說人的本能,是所有的人都具備的一些肌體和思維的能力,這裡包括行為和思維的反應等。
  • 李承鄞,遇太子妃小楓,愛是本能
    小編有在現實中聽到一句話說愛是本能,而現在好多人竟然不會去愛,已經失去了這種本能,何其可悲。而今天,小編想要講的是《東宮》中的太子,李承鄞和太子妃小楓之間的的糾葛,李承鄞他本身是個冷血無情,鐵石心腸的人,卻在遇到小楓之後,心腸為她變得柔軟。
  • 直覺是人類的「本能」嗎?
    直覺是人類的「本能」嗎?在這個崇尚科學的社會裡,卻依然有很多用科學解釋不了的事情存在。比如災害來臨前,動物的反應,我們就一直搞不懂,是什麼讓他們對於災害有了一種特殊的反應。我們稱之為野獸的直覺。我們經常說,動物的本能是非常恐怖的,那是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磨礪出來的一種本事,現在的人類在經歷幾千年的文明洗禮後,漸漸失去了這一本能,可是有時我們卻會有一種直覺,這種直覺說不清道不明,就是突然出現,好像是上天給你的警示一樣。你一定聽說過,女人的第六感非常可怕,那為什麼第六感會那麼準呢?
  • 一部人類交配本能的偉大電影
    中間歷經了數不清的磨難和危機,但是它一步步地走過來並且更強大了,憑的就是強大的生存的本能意志。在自然界中,動物和植物,以及各種微生物,都在不停地上演著生命的奇蹟。經常看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為了生存,每種生物都使出了渾身解數,進化出了各種本能和形態,只是為了存活和交配。而人類,作為高等生命的一種,自然也繼承了延續生命,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的本能。
  • 鍾推移——不合時宜的本能
    兩個機器人體內的傳感器馬上啟動,隨即得出結論:這是今年最高的一次震級——事實上,最近每次地震都可以用上這個結論。如果不是頭頂和身後恰好有幾條鋼梁構成稜錐狀的銳角,這所維修室不可能熬過長達六年的地震期。他們將我送給家庭用戶時,就把人性本能都寫入我系統,好讓我看上去像個人;可一旦要回收,他們就把求生、繁殖這兩個基本程序都刪了。」他只是機械地敘說事實,並沒有不滿或批判。「維修員給我重裝到一半時,地震斷了一下電,導致我的程序不完整。不過我能感覺到,一些次要的本能程序,我還保留著,例如好奇心。」
  • 心理學:人類心理中最陰暗的一面,死亡本能
    關於人性陰暗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最有話題性和爭議性的卻還是100年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提出的「死亡本能」一說。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下人性中的死亡本能,也許看過以後,很多問題你都會豁然開朗。(1)什麼是死亡本能1920年,佛洛依德提出了死亡本能說,死亡本能又被稱為死亡驅動力,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死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
  • 人類本能是怎樣影響社會演化的
    但是,資深科學記者尼古拉斯·韋德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在《天生的煩惱:基因、種族與人類歷史》這本書裡說,人類的遺傳和進化,不僅有生物屬性,也包含了社會屬性,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社會體制的演進。尼古拉斯·韋德說,從本質上看,形成社會體制的根源,是人類本能的社會行為,比如商業貿易,本質上來說就是人類「交換互利」的本能。
  • 人的本能自我保護——霍桑效應
    就是說,當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一種本能反應。東子解析——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只要是走出家門,我們就會成為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這種觀察有時是有意的,更多是無意的。每個個體都希望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 人類學家赫裡蒂埃:母愛本能
    如果不是本能,這種依賴信任關係是無法持續這麼久的。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做"鏡像反應",簡單說是一方的行為和思想會被映照到對方身上。孩子的需求會翻身到媽媽身上,進而變成了一種精神需要。有時候半夜哺乳,我感覺我馬上就可以睡過去了,但是瞬間我就清醒了,甚至睡意全無,我感覺這就是母愛本能"。很多觀察都表明:母愛本能在女人分娩之後,就顯現出來。雖然有的女人在做了媽媽後,看上去心理沒有變化,但是實際上,她們是趨於成熟的。母愛本能的概念把女人帶回了動物,我相信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會用生命去保護我的孩子。
  • 自愈力——生命的本能
    自愈力是造物者賦予生物的本能,就像是日月星辰的運行一樣自然。
  • 本能、異化與理性——人類嗜好的過去與未來
    但到了後來,二者之間的關係卻顛倒了過來:能夠自覺改造自然的人類不再一味依賴於本能,相反,我們開始將獲取嗜好作為目標,甚至不惜使用會危及原本的目的——生存和繁衍——的「作弊」手段達成這一點。對這種黑色幽默式的倒錯的認知成了禁欲主義誕生的基礎。如果剝去宗教與道德外衣,我們不難發現,儘管禁欲主義者的行為並不能有效地應對這種手段與目的的錯位,但他們對「縱慾」的拒斥與恐懼確實是有道理的。
  • 是出於交配本能,還是捕食本能?
    原來,這是成年公北極熊殺死不是自己後代的北極熊幼仔,這種行為叫做殺幼行為(Infanticide),在整個動物界很普遍,其中最為人知的是長尾葉猴和獅子。北極熊殺幼事件坐標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一隻成年公北極熊趁北極熊媽媽離開,襲擊了藏身巢穴的三隻小熊。
  • 動物的本能行為、動物的語言、以及動物的體溫對它們的意義
    本能是指動物在進化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意識,也是動物在適應當前的生存環境的一種最基本的動作行為。動物為了種族的延續,都有產卵育幼的本能,而雛鳥索食本能表現得特別突出。一窩小雛鳥出生約十天,便有主動面向親鳥張口索食的行為,其實雛鳥並不認識親鳥,這只是一種張口索食的本能行為。哺乳動物一般都有疼愛下一代的本能。
  • 繁衍是動物本能,那麼人類的繁衍行為,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學習的?
    從自然界中我們可以看到繁衍可以說是動物的本能,它們為了將自己這個物種延續下去,潛意識裡就已經有了繁衍的本能來延續後代。它們會找到異性來交配,讓種群壯大起來。甚至有些生物活下來就是為了繁衍,一旦繁衍成功便會死去。對於現代人來說,這種需求更多是源於心理,當然了後天的物質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類連飯都吃不飽,怎麼會有心情去想這些事情。
  • 向強者示好是人類的本能?
    排擠同一個人,可以使一個小集體更有向心力。是的,我們也許不會主動去傷害一個弱者,但是以強者的意願為圭臬、向強者示好,卻是本能。而且我也可以肯定,很多人都會像我那樣。人們需要抱團,因為集體才安全。排擠同一個人,可以使一個小集體更有向心力。是的,我們也許不會主動去傷害一個弱者,但是以強者的意願為圭臬、向強者示好,卻是本能。
  • 特異功能就是人的先天本能
    特異功能就是人的先天本能,在遠古時期,如在黃帝時期,幾乎人人都有特異功能,各式各樣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心性變的越來越複雜,人的先天本能逐漸被封閉起來了,是人類自己把自己的功能給封起來了。從一些修煉者身上可以發現,在修煉的過程中有些人會出一些特異功能,比如天目開了,能看到宇宙的其它空間的景象,看到物體更深的內涵。前提是這個人心性是在返本歸真的,慢慢歸於自然的,那麼原先身上的功能逐漸又重新出現了。人的功能幾乎都是用意念來控制,但是意念並不是有多大力量,而是它和功能連在一起,起到一個傳遞新號,調動的作用。
  • 「千歲蘭」的葉子8米長,在沙漠能活2000年,全靠這種「本能」
    「千歲蘭」的葉子8米長,在沙漠能活2000年,全靠這種「本能」如果我問你能活1000年的動物是什麼,可能有人會說「烏龜?」,畢竟有一句話是「千年的王八萬年龜」。那如果問你能活1000年的植物是什麼,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