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證實:太陽死亡後會結晶化為固體

2021-01-09 環球世界未解之謎

英國科學家首次找到直接證據可以證明,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死亡後會結晶化成為固體,而太陽預計在大約100億年後也會變成結晶化的白矮星。

英國華威大學的科學家證實,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死亡後會變成結晶化的白矮星。圖為藝術家筆下一顆白矮星結晶化的示意圖。

白矮星是類似太陽這樣的中、低質量恆星在死亡後遺留下來的殘骸。當這些恆星耗盡其核心的燃料後,其外層的氣體會散失,剩下的熱核心便開始冷卻,最終成為白矮星。這樣的冷卻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十億年。

白矮星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天體之一。它們就像宇宙中的時鐘一樣,其可預測的生命周期有助於科學家以極高的準確度估計鄰近恆星的年齡。

早在五十年前,科學家就預測白矮星內部的物質會結晶化,亦即其核心氣體在冷卻之後會變為固體,但直到現在,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研究人員藉由歐洲太空總署(ESA)的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才有機會觀測到這樣的過程。

在這項研究中,該大學研究人員選定距離地球300光年內的15,000顆白矮星,並以蓋亞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分析其光度和顏色。

研究人員發現,有特定光度和顏色的大量白矮星與其質量或年齡不相稱,而這是結晶化過程所造成的結果。據估計,在某些案例中,這樣的過程會使恆星延緩其老化長達20億年。

換句話說,由於結晶化會延緩冷卻的過程,有些恆星的實際年齡可能比人們先前認定的還老幾十億年。

主導這項研究的華威大學助理教授特倫布雷(Pier-Emmanuel Tremblay)說:「這是白矮星結晶化的第一個直接證據。」

特倫布雷表示,所有白矮星在其演化階段的某個時間點都會結晶化,這意味著銀河系中幾十億顆白矮星已經成為結晶化的天體。而太陽預計在大約100億年後也會變成結晶化的白矮星。

太陽在大約50億年後才會變成白矮星,而科學家估計它需要在耗用50億年的時間完成結晶化,最終冷卻下來變為固體。

特倫布雷還說,這項研究結果使其在取得銀河系中白矮星和古老恆星的正確年齡方面,邁進了一大步。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

相關焦點

  • 太陽死亡之後會如何?變成一顆太空「水晶球」
    但太陽的死亡也有光明的一面。根據2019年1月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死去的太陽將留下一堆亮閃閃的遺產:變成一顆巨大的水晶,不過,這可不是你在普通枝形吊燈上能找到的那種水晶。在討論超大型恆星晶體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如何生存和死亡的。
  • 太陽死亡後會形成一顆地球大小的水晶球
    當太陽到演化的末期,會形成紅巨星,紅巨星消散後,中心部分會形成一顆緻密的白矮星。水星、金星和地球都會被太陽吞噬掉。
  •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物質,年齡比太陽還大20億歲
    科學家表示,新技術使他們能夠識別地球上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固體物質,比太陽的年齡還大20億年。據法新社當地時間1月13日報導,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Field Museum)的科學家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的論文稱,從1969年墜落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默奇森(Murchison)的隕石中,發現了形成於50億至70億年前的星塵,這些直徑僅2—30微米的顆粒是迄今為止在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固體物質。
  • 若太陽死亡,太陽系哪些星球能倖存下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對於地球來說,太陽就是萬物的生長之源,如果沒有太陽的存在,世界將會變得不堪設想。地球「告訴」了我們,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會保持永恆不變的,太陽也是如此。那有人就問了,如果太陽死亡,太陽系會變成什麼樣?會有哪些星球能夠倖存下來呢?我們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 若太陽死亡,太陽系哪些星球能倖存下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那有人就問了,如果太陽死亡,太陽系會變成什麼樣?會有哪些星球能夠倖存下來呢?我們地球會變成什麼樣?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太陽系裡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和金星會首當其衝受其影響,被太陽吞噬並最終化為一團氣體。氣體巨行星的引力相對較大,而那些脫離太陽的大量物質會被吸引過來。當氣體巨行星碰到這些物質後,其質量會繼續增加。所以,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天體的質量將會比現在還大。
  • 太陽死亡的時候,地球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科學家給出答案
    太陽死亡的時候,地球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科學家給出答案引言:現在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恆星,恆星是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而且在宇宙中有非常多的恆星,這些恆星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我們的太陽是一顆質量比較小的恆星,但是太陽的壽命還是非常長的,太陽的壽命能夠達到100億年左右,在恆星家族中算是壽命非常長的一類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科學家一直研究太陽奧秘的原因,不過經過科學家多年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太陽也是有死亡的一天
  • 自己死亡自己知道?科學家:心臟停止跳動後,你的意識會持續
    在地球上,對於死亡的事件可以說並不陌生,例如,動物死亡,人類死亡我們都看見過,但是對於死亡的過程和過後的情況,這是科學家們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到底人類死亡之後是不是真的「所謂死亡」,其實沒人知道。而近日,根據《太陽報》科學報告顯示,科學家們又發布了一項新研究報告,引發大家的熱議,那就是科學家聲稱,當你死了,其實你知道你已經死了,因為你的大腦一直在工作。
  • 太陽納米耀斑首次被證實,持續不到10秒鐘,威力卻令人生畏
    太陽是太陽系內的中心天體,它不僅是體積和質量最大的天體,同時也是蘊含能量最多的一顆星球。太陽系內所有星球的安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太陽,當太陽朝著紅巨星的方向發展時,其周圍的星球避免不了被吞噬或者被摧毀。即使太陽沒有變成紅巨星,它日常的活動也會對周圍星球造成影響,例如太陽耀斑。
  • 科學家首次證明太陽中存在碳-氮-氧循環
    科學家首次證明太陽中存在碳-氮-氧循環 2020-12-03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銀河系已經進入「死亡」?科學家:數十億年後將變為一片死寂
    什麼是真正的死亡?對於生物而言,死亡就是呼吸停止和心臟停止跳動,而對於沒有生命的物質而言,就比如說恆星,死亡就意味著這顆恆星內部的燃料逐漸消耗殆盡,最終化為白矮星、黑洞或是中子星等等的結局。萬事萬物都是無法逃離死亡的法則的,無論是掌握著智慧的人類,還是天上的星辰,都會有迎來終結的一天,而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也一樣。
  • 首次證實太陽納米耀斑存在:相當於2000顆廣島原子彈
    西班牙媒體報導稱科學家首次證實了納米耀斑的存在,其迸發的能量是驚人的,能量相當於2000顆廣島原子彈。報導中提到,天體物理學家派屈克·安託林首次在日冕上觀察到微小的噴射狀爆炸,其觀察到磁能轉化為熱能並使日冕升溫的三個清晰階段。首先可以看到一小部分處於冷卻狀態的日冕,其溫度約為6萬攝氏度。隨後可以觀察到釋放能量的微小爆炸。
  • 科學家造出水的第十七種結晶形式
    德國哥廷根大學10日發表新聞公報說,德法研究人員製造出了水的一種新結晶形式——「冰十六」,將來,這一成果或也可用來解決能源生產、運輸和儲存中遇到的問題。 「冰十六」由氣體水合物製成,是水的第十七種結晶形式,也是其密度最小的一種結晶形式。 氣體水合物是一種籠形晶體,外來氣體分子被水分子氫鍵所結成的晶體網絡堅實地圍在其中。在製造「冰十六」過程中,研究人員選用氖氣水合物為實驗對象,將其中的氖氣抽出,僅剩由水分子形成的晶體結構,即「空的氣體水合物」。 抽出氣體分子後,氣體與水的吸引作用消失,晶格發生擴展。
  • 自己死亡自己知道?科學家:心臟停止跳動後,你的意識會持續
    在地球上,對於死亡的事件可以說並不陌生,例如,動物死亡,人類死亡我們都看見過,但是對於死亡的過程和過後的情況,這是科學家們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
  • 太陽死亡後並非變成黑洞
    在我們熟悉又頗具神秘色彩的大自然當中,死亡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都會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刻。今些年來通過科學家的觀測宇宙也許也會走走向死亡,但是他究竟會何時走向死亡我們不得而知,他對於我們來說相距甚遠而且概念模糊。
  • 太陽死亡後太陽系會怎樣
    太陽死亡後太陽系會怎樣(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勻琳):國外媒體報導,雖然說我們的太陽還很年輕,可以繼續燃燒閃耀大約45億年,但總有一天,它會死去,到時候我們的太陽系會發生什麼呢恐怕,在太陽死亡之前,麻煩就已經開始了。我們首先必須要面對的是年邁的太陽本身。隨著太陽內部的氫持續聚變,氦——氫聚變反應的產物——會在太陽核心不斷積累。當周圍無用的副產品越來越多時,太陽的聚變反應也越來越困難。然而,太陽大氣層的內向壓力卻不曾改變。所以,為了維持平衡,太陽只能提高聚變反應的溫度,結果核心的溫度也越來越高。
  • 在太陽死亡後,木星會演化為一顆新的恆星嗎?
    太陽將在數十億年後演化為紅巨星,然後再拋灑出大部分物質後演化為白矮星,木星由於質量太小,不太可能會演化為恆星。太陽是我們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科學家根據鈾的同位素測定法,估算出太陽年齡45.7億年;根據恆星形成與演化理論,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主序星壽命大約為100億年,目前太陽核心溫度為1500萬度。
  • 50億年後太陽死亡時會發生什麼?人類的結局是什麼?
    當太陽走到生命盡頭時會發生什麼?人類能活到那一天嗎?太陽生命的盡頭會發生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遙遠的事情,但是我們仍然對此好奇,那麼當太陽走到生命盡頭時會發生什麼?人類能活到那一天嗎?在這一點上,質量與我們太陽相似的恆星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落在自己身上。這再次導致能量釋放,導致它們比以前擴張得更遠。現在我們的太陽在再次收縮和膨脹之前,其半徑將比地球軌道的半徑還要大。每一次紅巨星膨脹時,它都會釋放出一層氣體,幾十億年後,它最終會釋放到固體核心,最終變成白矮星。白矮星將是一個由電子簡併物質構成的地球大小的行星,白矮星密度很高,但是密度不及中子星,亮度比普通恆星低得多。
  • 科學家首次證實蜻蜓也有嗅覺
    原標題:科學家首次證實蜻蜓也有嗅覺 當某種氣味飄蕩至人類鼻子裡,這些嗅覺感受器會將神經信號傳送至被稱為嗅小球的感覺中轉站。科學家一直認為,大多數陸地哺乳動物和昆蟲都具備的嗅小球是辨彆氣味的唯一器官。因為蜻蜓和其「近親」豆娘都不具備嗅小球或其他更高級的嗅覺中心,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類昆蟲根本無法分辨氣味。   義大利佩魯賈大學無脊椎動物生物學家Manuela Rebora卻持不同的觀點。
  • 把太陽壓縮成黑洞,地球會怎樣?科學家:是死亡也是新生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聳人聽聞的問題,太陽在若干億年後有可能就會變成黑洞,黑洞是宇宙中目前已知最極端的天體,很多人都知道,黑洞幾乎可以吞噬宇宙中任何物質,即使是光也無法逃脫黑洞的引力。什麼是黑洞?實際上,宇宙中恆星級黑洞都是從死亡恆星坍縮而來的。根據奧本海默極限,恆星級黑洞的質量下限是太陽質量的3倍,不是所有恆星都有機會變成黑洞的,因為質量太小無法坍縮,而是形成中子星或白矮星。
  • 我流浪到了五十億年後,見證了太陽的死亡
    我流浪到了五十億年後,見證了太陽的死亡 我乘坐時光機 流浪到五十億年後 身體跌落在乾涸僵硬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