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能是長出來的
搞人類社會科學,首要的任務就是需要理解生命,否則,都是空談。
生命到底是什麼?是碳氫化合物?你搞N輩子物理化學,都理解不了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是信息,只有從信息系統上看,才能理解生命的本質。
生命,是基於隨機的有限記憶信息系統,在一定的時空邊界條件下,能夠表達出相當的穩定和變化的平衡。
幾個要點:生命必須包含靈魂——「真隨機」。否則,再複雜,仍然還是機器。
生命必須是有限的,也就是存在外部。否則就是神。
生命的評判是主觀的,和你選取的邊界條件有關。你可以把一個非生命,通過變換邊界條件,轉化成生命;反之,亦可。
本質上講,任何客觀存在的信息系統都是生命,任何主觀認知內的信息系統都不是生命。因為你無法從主觀上構建真隨機,你自身就是個有限的信息系統,你是根本不能用有限來構建無限的。
生命最奇妙之處,就在能夠恰當的理解「隨便」,否則就是一個死的表格。
有一本《真隨機和邏輯的關係》,就是在講隨便的問題,如何恰當的理解和表達隨便,是生命的重要特徵。
舉個例子,你上飯店點菜,機器人服務員問你:「先生,你需要點什麼菜?」你說:「隨便!」,這時候,機器人如果給你端上來一盤螺絲釘,那麼你肯定會覺得他太笨,但它是有理由的,因為你說了,「隨便」,螺絲釘,為什麼不能滿足你的隨便呢?
所謂智能,就是能夠利用大量的隱含信息,恰當的表達隨便。螺絲釘顯然不是人吃的東西,這個隨便在這個場合下,一定不包含螺絲釘。
確定性問題,即能夠利用大量的隱含信息,恰當的表達隨便。確定性問題,即使再複雜,其實也是很簡單,無非是查個表格,統統能用軟體實現。
如果,你說隨便,機器人能夠正確理解,這時候機器人其實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智能。
對於一個系統在進化中,起核心作用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和「外部」的關係,系統必須進化出相對獨立的個體,這裡,離散化的世界本源起到了決定作用,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具有一個明顯的與外部的分界,這對於系統的個體形成非常重要,這個分界可以表現在時空上,但根本上表現在信息上,相當於出現了一個特殊符號--終止符,為高級的信息組織提供了可能。
另外一個就是信息系統的組織結構,這樣的組織結構,就是我們看到的---多維分層組織結構。有了這兩個條件我們就能產生最基本的職能行為。
當然,中間還有兩個起作用概念,「記憶」和「反饋」,記憶和反饋,從概念上講,不是最根本的,是信息系統必然具有的兩大特性,「反饋」是變化的來源,這種變化來自於內部和外部,其根源是無道的隨機,要說在生命的長河裡,能不能找到點上帝的影子,那就只有這麼一點了,上帝就是一個無處不在的骰子。
「記憶」是一種慣性的表現,而且對於一個信息系統來說,這種慣性還表現為一種「規則」,這一點對於人腦和電腦的區別是顯著的,對人腦而言,不存在精確的存儲器,用來存儲集中的數據,人腦是用「規則」來實現記憶的,即修改「CPU」構架或修改「源程序」來記憶某件小事,這樣的信息系統,肯定能夠在於外部的作用條件下,以及原動力的驅使下,進化出高級智能系統。
目前,數學仿真可以在計算機屏幕上,圈養一群數字小蟲,經過不斷的「訓練」,就能養成群居的習性。
生命是什麼?生命是這樣一個具有反饋放大能力的「濾波器」,不斷地在外部的刺激和內部隨機變化的條件下,努力的在維持其自我的存在。
生命是一種觀點,靈魂是一種態度,你認為她存在她就存在,你認為她不存在,她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