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日本「天才」翻譯官一次筆誤,間接讓60萬日本人離世

2020-11-28 網易新聞

2020-11-27 06:17:15 來源: 小寒愛生活

舉報

  上學的時候,老師一定向我們強調過翻譯的三大標準:信(準確)、達(意思通順)、雅(詞句優美)。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既然有狀元,自然也有水平不達標的人,在翻譯界,要是日常生活中把句子翻譯錯了還沒什麼,可要是關鍵時刻掉鏈子,就會出大事的。

  

  1945年5月9日,德國已經正式籤了無條件投降書,法西斯妄想建立的未來世界已經化成夢幻泡影,但盟友雖然倒下了,日本卻有很大一部分勢力在繼續負隅頑抗,甚至準備發動更瘋狂的反撲,而那個時候,同盟國都希望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要知道二戰中直接死於戰爭或者因為戰爭原因而離世的人多達9000萬左右,如果戰爭可以儘早結束,也能減少傷亡,但由於日本極力反撲,美軍後來又在廣島、長崎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彈,這之後,日本天皇裕仁很快就宣布投降了。

  

  其實在原子彈事件發生前,還有一件重要的大事,那就是《波茨坦公告》的發表。這份公告是中美英三國對日本下達的最後通牒,希望日本不要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下作困獸之鬥,而這份公告一經發表,就讓日本國內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投降,心有不甘;不投降,自己又拿不出實力說話。所以當時的日本選擇走哪條路是非常關鍵的,經過內閣商議後,大家的意見還是無法達到一致,首相鈴木貫太郎就打算採取一種折中的辦法,先拖延一些時間,找蘇聯協商,讓日本可以和同盟國坐下來談判。

  

  按照慣例,鈴木貫太郎應該要在公開場合講話,表明自己對待那份公告的態度。他確實這麼做了,可沒想到一句話經過「層層轉包」卻出現了意外狀況,當時日本通訊社有這麼一名「天才」翻譯官,將日語中的一句「對此公告不予回復」翻譯成了「對此公告全部忽略」。

  日語轉英文,意思出現了這麼大的偏差,可想而知,看到英文版回復的同盟國會怎麼理解這段話。本來都發了通知,可你非要不顧現實狀況繼續死鬥,那就等於是自己不想給自己留退路了,所以美軍也沒有再客氣,這才有了後來那兩顆原子彈。

  

  「小男孩」和「胖子」的投放使近60萬的日本民眾直接或者間接因爆炸而嚴重傷亡,一開始日本還打算用「天降隕石」的說法來安撫民眾的情緒,但這顯然起不了作用,能投第一顆就能投第二顆,事後倖存的人,也希望首相能給個說法。

  

  但追究來追究去,首相都是說自己表達的意思是暫時不回復,不知道這句話是如何在轉達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最後只能查到了翻譯官的頭上,這位翻譯官恐怕萬萬想不到自己在翻譯中的一次筆誤就能帶來這樣嚴重的後果,這也算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場「蝴蝶效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二戰結束後,日本「天才」翻譯官,一句口誤,60萬日本人死於非命
    戰爭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場面,自古以來有戰爭則必有犧牲,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應該就要算第二次世界大戰了,從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整整為時6年的世界規模性大戰。20億人以上的人口捲入戰爭,戰爭中軍民總共傷亡9000多萬人。
  • 害死數萬日本人的不是原子彈,「天才」翻譯官口誤,才是真實原因
    據中國網報導稱,1945年,美中英三國發布公告,希望能督促日本投降,但是日本卻放棄了這次機會,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遭遇了隨後的原子彈轟炸。兩顆原子彈轟炸後,他們為此付出了數十萬民眾的性命,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政府迫不及待的選擇了投降,以免損失更加慘重。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有不少人忍不住感慨日本完全是在自討苦吃。
  • 戰爭結束後,日本「天才」翻譯官,一句口誤,讓日本多死60萬人
    在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放了一顆原子彈,殺死7萬生靈。等到同年的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放的另一顆原子彈,殺死35000人。由此美國成為在戰爭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使用原子彈的國家。關於美國為什麼使用原子彈的問題,長期以來都是美國史學界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
  • 二戰後日本人長高11釐米,美軍製造的20萬混血兒,真改善了基因?
    最近看到網上有人討論一個話題:二戰美軍佔領日本後,因為日本政府採取了「用漂亮女人來安撫暴躁大兵」的政策,所以最後留下了15萬-20萬的混血兒。這些混血兒雖然讓日本人感到恥辱和尷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日本人的基因,尤其是提高了日本人的身高,可以說是「塞翁失馬」,一點不虧。
  • 抗戰末期,日本人已經餓得受不了!
    ,人滾蛋。到抗戰末期,餓到青黃不接的日軍開始扒拉地裡的高粱,殼都不去和著野菜大豆煮了就吃。為此,山西清徐縣的老百姓還發明了一條形容窮途末路的歇後語:日本人吃茭子(高粱)——沒辦法了!▲移民到偽滿的日本人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致使關東軍在短短半年內就輕鬆侵佔東北全境,100萬平方公裡的黑土地落入日寇之手
  • 一個人滅了20萬日本人,日本要起訴他,他的回應讓日本啞口無言
    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無論是德國法西斯主義如何的猖狂,還是二戰中日本在亞洲犯下的滔天罪行,無一可以逃脫上帝對他們的懲罰!1945年8月6日上午9時57分,在日本廣島的上空瞬間一片蘑菇雲,沒錯,美國的原子彈「小男孩」在廣島爆炸,20萬日本人瞬間倒下。。。
  • 二戰期間日本在世界範圍內一共殺了多少人
    日本的衝繩縣在1879年以前實際上是獨立的琉球王國。日本當局擔心島上的琉球原住民會在戰後倒向中國和盟軍並清算日本的戰爭罪行,於是對島上居民執行了屠殺政策,由此釀成二戰期間規模僅次於南京大屠殺的琉球大屠殺事件,據戰後統計日軍的屠殺導致島上26萬多居民的傷亡。如今由於衝繩仍實際處於日本控制下,所以日本方面一直對這次發生在二戰末期的屠殺事件極力掩蓋,以致於這次大屠殺事件在國際上鮮為人知。
  • 澳大利亞在二戰中也肆意虐殺日本戰俘
    然而在新加坡戰役中,英軍中將帕西瓦爾於1942年2月15日下令13萬英澳新等多國聯軍向日軍投降,其中包括1.5萬名澳軍。在隨後的紐幾內亞爭奪戰中,澳軍與美軍共同抵禦日軍入侵,這裡也成為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澳軍與日軍交戰最激烈的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沒多久,就傳出日軍屠殺澳軍戰俘的消息。新加坡戰役中被俘的1.5萬名澳軍官兵中,有多達7000人被日軍以各種方式虐殺。
  • 二戰以後,美軍留在日本的10萬混血後代,他們怎麼樣了?
    二戰以後,美軍作為勝利者,在麥克阿瑟的帶領下,40多萬歲得美軍進駐日本,麥克阿瑟在日本掌權了7年,在這7年裡,麥克阿瑟對日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麥克阿瑟在日本進行的改革,毫無疑問是非常成功的。在二戰末期,剛剛經歷了諸多戰事的日本,資源匱乏,很多的百姓生活都是問題,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甚至流離失所,流落街頭。
  • 二戰時期,倘若日本死而不降有何下場?美軍:統統消滅
    眾所周知,美軍在二戰末期使用了兩個原子彈加快了日本投降的進程。不過,經過我們的了解發現,美軍當時還有著另外的一個方案,那就是對日本本土發動直接的登陸作戰。而且,據當時的戰爭評估顯示,登陸作戰所造成的傷亡是相當驚人的,可以說如果當時日本拒不投降的話,恐怖就要被美軍統統消滅了。據公布的資料顯示,在二戰的後期也就是美軍已經基本消滅日本軍事力量的時候,制定了一個名為「滅亡行動」的計劃。其實從名字就能看出來,美軍這下絕對是動真格的了,是奔著滅亡日本的想法去的。
  • 「李梅燒烤」比原子彈殘忍,50萬日本人被燒死,800萬人無家可歸
    在二戰進行到末期的時候,日軍已是強弩之末敗局已定。但喪心病狂日軍仍在負隅頑抗,盟軍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為了儘早逼迫日本投降,減少盟軍不必要的傷亡,美軍加緊了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行動。從1945年3月10日到5月25日,美軍動用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地毯式轟炸,摧毀了日本的經濟力量與有生力量,瓦解了日軍決戰本土的軍心。由於這場轟炸的總指揮官是一名叫柯蒂斯·李梅的將軍,因此後人又將此次轟炸稱為「李梅燒烤」。
  • 戰敗國怎麼拍二戰:德國反思,義大利賣萌,日本你懂的
    此時的德國電影人,尚仰仗政府的獎勵與資助,許多導演不願(或不敢)公開表明自己的政治傾向。所以這一時期的德國電影很少觸及「第三帝國」題材,即便有,大多也把重心落在「戰爭好殘酷啊,怕怕!」的泛人道主義抒情上。也有些雞賊些的導演,則採取各種間接方式,如背景、回憶、夢境、畫外音等,多少觸及一下這個主題。
  • 二戰損失最慘的國家是誰?並非日本德國,至今此國戰後後遺症還在
    導語:二戰損失最慘的國家是誰?並非日本德國,至今此國戰後後遺症還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無疑是全人類共同的一場噩夢,在這場空前絕後的大戰中,全世界60多個國家被直接捲入戰爭,數千萬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因戰爭而死亡。
  • 中國拿59%的奧數冠軍,日本卻能拿亞洲60%的諾貝爾,到底差在哪?
    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發一次,1936年正式開始頒發,截止到2018年,世界上一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日本有三位數學家獲得了這項獎項,1954年的小平邦彥、1970年的廣中平佑、1990年的森重文。在這60位數學家當中,也有2位華裔獲得過菲爾茲獎,一個是丘成桐,另外一個是數學家陶哲軒。
  • 眼看二戰勝利在即,為何美國還要多此一舉,在日本投下原子彈?
    「小男孩」和「胖子」——這兩個平凡的名詞,對於日本人而言應該是噩夢一般的存在。這是兩顆原子彈的名字,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投放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那兩顆原子彈的代號。這兩顆原子彈爆炸之後,日本全面投降,加速了二戰的結束。但當時其實已經是戰爭末期,日本早已盡顯頹勢,美國當局為何要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呢?
  • 二戰時日本為何會戰敗?日本教授:因為日本人的牙沒中國人的好
    然而在日本,有很多學者提出了許多很有趣的看法,日本有個名為瀨村的大學教授就曾提出,日本在二戰中之所以會戰敗和日本人的牙齒有關。日本人牙齒難看幾乎是全世界公認,大部分的人成年之後牙齒都會歪歪扭扭,和其他國家的人形成鮮明對比,而且日本國內牙齒矯正費用太過於昂貴,因此日本人對矯正牙齒的意識較為薄弱,那麼牙齒不好到底和戰爭有什麼關係呢?
  • 二戰中德國和日本誰相對更強?
    二戰爆發後,德國佔領了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這些國家都是著名的工業強國,工業水平很高,產能也很強,不是一般的小角色。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就佔到世界總份額的13.2%,如果加上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的產能,其工業產能接近世界總產能的30%,與美國不相上下,其實力比日本強很多。
  • 帝國陸軍的沒落:簡析二戰日本陸軍裝甲戰術思想落後的根本原因
    而曾經打敗了強大的俄國陸軍,自詡東亞最強陸軍的日本陸軍,卻在整個二戰戰爭期間很少看到其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作戰的戰例。即便在日本和德國成為軍事同盟的有利情況下,日本陸軍也沒有向擅長裝甲戰的德國陸軍做深入的研究好學習。其實,日軍始終將坦克作為步兵支援武器的戰術思想是因其一定的限制條件而決定的,其中既有客觀上的原因,也有主觀上的理由。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上)
    二戰末期,德國霍頓兄弟的GO-229噴氣式飛機戰鬥機不僅走下了繪圖板,還進行了首飛,不過性能很不穩定。二戰後,美國諾斯羅普公司鍾情於飛翼結構的飛行器,雖然屢遭挫敗,但最終為B-2的問世積累了技術基礎。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飛翼構型與生俱來的穩定性、控制性缺陷,只有等到20世紀80年代傳感器和計算機技術發展後才能解決,在二戰時期是無解的,德國人的「黑科技」都無法超越時代,GO-229用盡全力也沒有進入實用化,日本人更是不可能越過這個坎。
  • 為何二戰期間各國打到最後也沒人敢使用?
    最近有朋友問我,問我為什麼德國二戰期間,認可最後戰敗戰死,也沒有用生化武器?其實總的來說並不是因為德國品行有多高。事實上生化武器和核武器很相近,殺傷力和破壞力非常之大,是令人窒息和恐怖的。當然,人道主義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沒人敢開這個頭。當然,除了日本鬼子,日本之所以敢用化學武器反擊,是因為中國沒有化學武器(這也是我們至今不能原諒日本殘酷罪行的原因之一)。德國之所以不敢使用,是因為歐美包括蘇聯都可以用化學武器反擊,德國認為最好後會得不償失。化學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被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