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老師一定向我們強調過翻譯的三大標準:信(準確)、達(意思通順)、雅(詞句優美)。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既然有狀元,自然也有水平不達標的人,在翻譯界,要是日常生活中把句子翻譯錯了還沒什麼,可要是關鍵時刻掉鏈子,就會出大事的。
1945年5月9日,德國已經正式籤了無條件投降書,法西斯妄想建立的未來世界已經化成夢幻泡影,但盟友雖然倒下了,日本卻有很大一部分勢力在繼續負隅頑抗,甚至準備發動更瘋狂的反撲,而那個時候,同盟國都希望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要知道二戰中直接死於戰爭或者因為戰爭原因而離世的人多達9000萬左右,如果戰爭可以儘早結束,也能減少傷亡,但由於日本極力反撲,美軍後來又在廣島、長崎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彈,這之後,日本天皇裕仁很快就宣布投降了。
其實在原子彈事件發生前,還有一件重要的大事,那就是《波茨坦公告》的發表。這份公告是中美英三國對日本下達的最後通牒,希望日本不要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下作困獸之鬥,而這份公告一經發表,就讓日本國內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投降,心有不甘;不投降,自己又拿不出實力說話。所以當時的日本選擇走哪條路是非常關鍵的,經過內閣商議後,大家的意見還是無法達到一致,首相鈴木貫太郎就打算採取一種折中的辦法,先拖延一些時間,找蘇聯協商,讓日本可以和同盟國坐下來談判。
按照慣例,鈴木貫太郎應該要在公開場合講話,表明自己對待那份公告的態度。他確實這麼做了,可沒想到一句話經過「層層轉包」卻出現了意外狀況,當時日本通訊社有這麼一名「天才」翻譯官,將日語中的一句「對此公告不予回復」翻譯成了「對此公告全部忽略」。
日語轉英文,意思出現了這麼大的偏差,可想而知,看到英文版回復的同盟國會怎麼理解這段話。本來都發了通知,可你非要不顧現實狀況繼續死鬥,那就等於是自己不想給自己留退路了,所以美軍也沒有再客氣,這才有了後來那兩顆原子彈。
「小男孩」和「胖子」的投放使近60萬的日本民眾直接或者間接因爆炸而嚴重傷亡,一開始日本還打算用「天降隕石」的說法來安撫民眾的情緒,但這顯然起不了作用,能投第一顆就能投第二顆,事後倖存的人,也希望首相能給個說法。
但追究來追究去,首相都是說自己表達的意思是暫時不回復,不知道這句話是如何在轉達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最後只能查到了翻譯官的頭上,這位翻譯官恐怕萬萬想不到自己在翻譯中的一次筆誤就能帶來這樣嚴重的後果,這也算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場「蝴蝶效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