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小生命降生在這個世界上,身為父母的我們都想把最好的給他們,為他們遮風擋雨,守護他們健康成長。但意外傷害總是在不經意間降臨,我們只有能掌握一些預防、識別和急救的技巧,關鍵時刻才能正確應對。
1、中暑
今年的兒童節,海南省萬寧市的一名 4 歲的孩子因為幼兒園老師和校車司機的粗心大意,被遺忘在了車內長達 5 小時,導致嚴重的中暑,經搶救無效,於 6 月 2 日不幸離世。
新聞中的的那位小男孩死於「暑熱症」,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中暑。為什麼在車裡會那麼容易中暑呢?
圖源:liliput-lounge.de
Andrew Grundstein 博士與他團隊做了一個有關封閉式汽車熱量形成的實驗,實驗結果如上圖,從這張圖可以看出,即使室外溫度只有 20℃ ,一個小時後車內的溫度就會高達 46℃ ,更不要說室外溫度分分鐘 30℃ 以上的夏天了,所以即使只是一小會兒,車內急劇飆升的溫度就已經能讓嬌弱的寶寶中暑了,如果車內溫度到達表中橙色部分時,就已經到了危及生命的程度了。
事實上,除了以上這種極端情況會導致寶寶中暑,像夏季這樣高溫高溼的天氣也很容易導致寶寶中暑,那麼當我們發現寶寶中暑以後應該怎麼辦呢?
寶寶比成人更容易中暑
嬰幼兒被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列為中暑高風險人群之一,原因是:
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有發育健全。寶寶的單位體表面積(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值)更大,容易從外界吸收更多的熱量。寶寶的單位體重產熱更多,寶寶對口渴不敏感,時常會忘記喝水。 當然,只要大人注意不把寶寶帶到特別極端的環境中,重度中暑的寶寶還是比較少見的,對於輕微中暑,只要我們用對了急救方法,寶寶很快就能恢復過來。
不同程度的中暑,家長要如何處理: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是指寶寶在中暑之前的一些症狀,這個時候寶寶的體溫是正常的,但是出汗開始增多,有的寶寶還會有頭暈、胸悶和四肢乏力的狀況。所以在炎熱的環境下,如果寶寶出現了大量出汗、口渴、哭鬧、發蔫的情況,家長就要警惕了。
我們可以把寶寶移到陰涼通風或者有空調的房間,及時給他更換汗溼的衣服,少量多次的餵一些含鹽的液體,這樣很快寶寶就能恢復。
輕度中暑除了前面所說的先兆中暑的症狀以外,還有可能會出現皮膚潮紅、皮膚灼熱,如果症狀進一步加重,還有可能會出現皮膚溼冷、嘔吐、面色蒼白。
我們可以脫下孩子的衣服,用涼水浸溼毛巾全身擦浴。按摩他的手臂、腿部和身體其他部位,以便幫助恢復循環。如果我們及時處理,在數小時之內寶寶是可以恢復正常的,若處理後情況無改善,應及時送寶寶去醫院讓醫生來處理。
重度中暑就是如果輕度的中暑沒有及時的糾正,寶寶進一步出現昏厥、昏迷或者是肌肉痙攣的症狀,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及時送寶寶去醫院讓醫生來處理。
特別提醒:
不要隨意使用藥物治療或者預防中暑,CDC 明確指出,中暑的人不應該喝含酒精的飲品,因為這樣做有可能引起更多的體液流失。而老百姓心目中的「防暑神藥」藿香正氣水,成分中含有 40%~50% 的酒精,除了可能會讓中暑情況更嚴重,還有可能引起嬰幼兒酒精中毒。
另外,由於引起體溫升高的機制和一般的感冒發熱不同,退熱藥對中暑引發的高熱是無效的。
如果懷疑孩子中暑引發高熱,請不要自行給孩子服退熱藥,有疑問應及時送醫或儘快諮詢兒科醫生。
如何預防中暑?中暑是可以預防的,做好以下4點,我們就能很好地預防中暑。
避免在高溫高溼的環境外出,如果實在是要外出,可以選擇紫外線不太強烈的時段帶寶寶外出活動。給寶寶及時補充水分,帶寶寶外出活動的時候,時不時提醒他喝水,尤其是在活動出汗之外,我們建議給寶寶補充口服補液鹽。做好遮陽的工作,帶寶寶外出的時候先要給寶寶戴好遮陽帽,穿上寬鬆舒適的衣服,媽媽還可以給寶寶打上遮陽傘。保持室內的涼爽,天氣炎熱如果寶寶在家裡活動,我們要空調、風扇使用起來,讓家裡的溫度涼爽,讓他舒適一些。特別提醒:
絕對不能把寶寶單獨留在車裡(即便打開了車窗也不可以),悲劇往往發生在掉以輕心的瞬間。
有的媽媽喜歡用輕薄的衣衫或者毯子罩在嬰兒車上,幫寶寶擋太陽,但是這樣做只會讓寶寶處於高溫高溼的環境,而且由於遮罩物會阻擋視線,家長很多時候是不能及時發現寶寶的異樣的。
2、溺水
6 月 9 日晚上,廣西省田林縣 5 名小學生晚飯後外出遊玩,因未回家吃晚飯,在家長及群眾的搜尋後,發現 5 人均在河壩內溺水,急救人員趕到時發現均已死亡。
遊泳是炎熱的天氣裡孩子們最喜歡的運動之一,但是溺水又是我國 1~14 歲兒童意外死亡最大的原因,有研究顯示 90% 的溺亡事故都是有家長陪同在身邊的,但是家長不是在看書就是在看手機,這種陪伴都屬於無效陪伴。
溺水其實是可以預防的,當然預防並不是指禁止寶寶去遊泳,而是讓寶寶在安全的環境下享受遊泳的快樂。
年齡比較小的寶寶
溺水容易發生在家裡的澡盆或馬桶這種看起來沒什麼危險的地方。家長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隨時看護寶寶,哪怕半秒鐘也不要離開;儘量不要讓寶寶在沒有看管的情況下獨自靠近水源,畢竟誰也不知道危險會在什麼時候發生。
年齡比較大的孩子
溺水更容易發生在天然水域或者泳池,家長除了要教育孩子不要到天然水域遊泳,在泳池遊泳時一定要家長一定要嚴加看管,不要低頭玩手機、看書,有時候危險就發生在家長出神的一瞬間。
如果家長和孩子同時在水中,我們要保持一個手臂的距離,以便在孩子發生狀況時及時把他拉起來。
預防溺水小提示
1. 家長時刻陪伴,視線不能離開。2. 禁止寶寶進入深水區。3. 觀察救生圈(衣)的位置。4. 充氣式水上玩具(包括充氣式泳圈、充氣臂等)不是安全保障,提前告知孩子危險的存在。關於溺水的誤區
知貝君小時候就試過在泳池溺水,被救生員救上來後,我媽還不知道救生員為什麼要拉我上來的情況。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少見,這源於很多人對溺水存在認知上的誤區。很多人認為溺水的人是會大聲呼救,用力拍打水面,像下面這樣:
但是,真正的溺水是無聲的!!溺水者只會忙於呼吸,而沒有辦法呼救,所以沒有呼救聲並不代表危險沒有發生。
下圖是 Great Lakes Surf Rescue Project (簡稱:GLSRP,大湖衝浪救援項目)提供的《溺水時的樣子看起來像什麼》,這幅圖描述的是發生在大海裡的溺水情況。
溺水的徵象總結起來有以下 7 點:
面向海岸嘴巴在水平線上下頭部往後仰身體直立動作像在爬樓梯眼神呆滯,沒辦法集中頭髮是溼漉漉地耷拉在額頭或者蓋住眼睛只要發現以上的一些跡象,家長就應該立即大聲詢問,寧願是判斷錯誤也要立刻把孩子帶離水面。
正確急救方式:把溺水的孩子帶離水面後,家長應該立即開始以下程序:
3 分鐘學會心肺復甦,關鍵時刻救寶寶一命
一歲以上的寶寶
1. 確定環境是否安全。
無論情況多麼緊急,都不能忘記這一步,不安全的環境有可能給操作者和傷者帶來傷害。
2. 判斷傷者是否有呼吸和意識。
這一步非常重要,是判斷是否進行心肺復甦的標準,操作者可以拍打傷者的肩膀,呼喊他的名字,俯身觀察傷者有沒有呼吸。
如果傷者沒有反應,沒有呼吸,或者只喘氣不吸氣,判斷到這兩點後,作為非專業救護人員就可以對傷者進行心肺復甦了。
3. 呼救,自己或者請旁邊的人打 120 急救電話。
4. 開始心肺復甦,以胸外按壓開始,每 30 次給予兩次人工通氣。
按壓位置位於兩乳頭連線以下與胸骨交接的地方。
一隻手的掌根放在按壓位置,另一隻手從手背以十指緊扣的方式握住。
按壓時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應垂直於胸壁,每次按壓深度要達到 5cm 要注意胸壁完全回彈才能再按,按壓的速率要達到每分鐘 100 ~ 120 次。
人工通氣每次要持續 1 秒鐘,並且要觀察到胸廓有隆起。
一歲以下的寶寶
1、確定環境是否安全
2. 判斷寶寶是否有呼吸和意識
由於1歲以下的寶寶可能還不太會用語言作出回應,操作者可以拍打寶寶的腳板底,判斷寶寶還有沒有意識。
3. 呼救,自己或者請旁邊的人打 120 急救電話。
4. 開始心肺復甦,以胸外按壓開始,每 30 次給予兩次人工通氣。
按壓位置兩乳頭連線以下與胸骨交接的地方,以雙指垂直於胸廓表面進行按壓,每次按壓深度要達到 4cm 要注意胸壁完全回彈才能再按。
按壓的速率要達到每分鐘 100 ~ 120 次;人工通氣每次要持續 1 秒鐘,並且要觀察到胸廓有隆起。
無論是給哪個年齡段的寶寶做心肺復甦, 如果寶寶沒有恢復呼吸,請持續進行心肺復甦直到醫護人員到來。
心肺復甦操作其實並不難,但是面對緊急情況,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或者父母出現緊急情況,保持冷靜,以最理智的方式幫助他們才是最難的。
當學會心肺復甦的人越多,就意味著當有一天我們需要幫助時,或者我們的孩子、父母需要幫助時,獲得幫助的機率會大大增加,看完這篇文章希望能讓您 get 到一個新技能的同時獲得一些啟發,歡迎各位轉發這篇文章或者在底下留言說說自己的想法。
關於溺水的急救的誤區
大人把溺水的孩子倒背著控水的做法是大錯特錯的,所謂的「倒背法」根本不可能把肺部的水「控」出來,肺泡的吸水性極強,「倒背法」只能把胃裡的水控出來。而且「倒背法」還有可能引起溺水者胃中的物質沿食道流出來,從而堵塞氣道,使溺水者無法正常呼吸。
合格的遊泳環境
合格的遊泳環境概括起來就是安全、衛生。
國內正規遊泳池需要辦理 3 個證件:工商營業執照、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公共衛生許可證。
很多不正規的遊泳池是沒有取得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公共衛生許可證,因為取得這兩個證件是需要符合《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第一部分(GB 19079.1-2013)》以及《遊泳場所衛生標準 (GB9667-1996)》這兩個國家標準的,這就意味著更高的經營成本,所以家長給孩子選擇遊泳場所時,可以留意遊泳館有沒有取得這兩個證件。有興趣知道更多標準遊泳池的規範可以搜索上面提供的兩個國家標準的編號,就可以找到詳細內容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國家標準制定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嬰兒遊泳館,媒體也曝光過嬰兒遊泳館的各種亂象。
圖源:搜狐新聞
換句話說,最應該嚴格要求的嬰兒遊泳館其實是沒有監管標準的,這很容易造成發生意外後,家長會處於投訴無門的尷尬之地。
關於嬰兒遊泳的誤區
雖然嬰兒遊泳館遍地開花,各種「益智」、「促進發育」的字眼出現在廣告中,但是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遊泳對寶寶的智力發育有幫助,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簡稱:AAP,美國兒科學會)就直接不建議 1 歲以內的寶寶遊泳。另外新生兒(出生未滿 28 天的孩子)不適合在公共泳池遊泳(洗澡、洗頭)。
如果確實想給寶寶遊泳,家長要雙手從腋下託著寶寶,不要給寶寶使用輔助設備如遊泳圈、脖圈、充氣臂。
目前沒有證據能證明,脖圈遊泳能促進寶寶的發育,而危險卻是確實存在的。寶寶戴上脖圈浸在水裡,頭部被脖圈固定,而脖子以下的身體因為有水的浮力卻變得很容易扭動,這讓人不禁擔心寶寶嬌弱的頸椎,如果脖圈壓迫到頸動脈竇甚至還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3、氣道異物的預防和急救
氣道異物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一顆花生,一顆糖果都有可能引起寶寶氣道異物的發生,有時候情況一開始可能並不嚴重,但是家長亂處理反而讓孩子症狀加劇陷入危險:
孩子吃花生被噎到,家長聽信網上傳言「倒掛法」,錯誤的急救方法最終導致孩子喪命。
氣道異物最大的危害是會引起窒息,窒息也就是氣道被完全堵塞,窒息可以引起缺氧,當缺氧時間超過 5 分鐘以上,腦部的損傷就不可逆了,如果長時間缺氧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還會危及生命。
所以當家長發現寶寶發生氣道異物的狀況時,如果家長自己就能做一些應急的處理,就能大大降低寶寶發生不可逆轉的傷害的風險。
如何判別孩子是否出現氣道異物?
我們應該怎麼判別孩子有沒有發生異物吸入的情況呢?家長可以關注以下三個信號,如果寶寶出現其中一個,就表示可能有異物吸入到寶寶氣管中了。
寶寶在進食或口含小物品時,突發劇烈咳嗽、氣喘、聲音嘶啞、喉嚨呼嚕嚕響,嚴重時出不了聲、呼吸困難、面色青紫。家長沒有見到寶寶「嗆」,寶寶卻在沒有感冒、發熱的情況下突然出現頻繁咳嗽、聲音嘶啞、呼吸困難,面色青紫。寶寶反覆咳嗽、喘氣或氣促,診斷成氣管炎或肺炎治療 1~2 周仍不見好轉,甚至病情加重,就應該到醫院讓醫生再仔細檢查一下,排除氣道異物的可能性。家長們帶著寶寶去醫院檢查時,醫生有可能建議做內窺鏡檢查。家長可能一聽內窺鏡就有點擔心,擔心寶寶這麼小,如果他不願意配合治療,是不是要全麻,擔心檢查過程會不會很痛苦,擔心會不會有輻射等等。
先解釋一下醫生為什麼要用內窺鏡做檢查。如果想要確切地知道氣道裡有沒有異物,僅憑肉眼其實是很難做出判斷的,內窺鏡的本質是一個自帶光源的特形照相機,完全沒有輻射,可以很好地幫助醫生看清楚氣到裡的情況。
內窺鏡檢查的時候,鏡子難免會碰到鼻黏膜,會有癢、不舒適的感覺,但程度很低,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忍受,愉快的配合;如果進行檢查的醫生熟練精準,孩子的不舒適感還會大大降低。
耳鼻喉科的內窺鏡分為硬性鏡和軟性鏡。硬性鏡不能彎曲,對於鼻腔相對狹窄的兒童和嬰幼兒會造成明顯的痛苦。
軟性鏡的前端可以被醫生操控進行彎曲,能夠更好地適應鼻腔和鼻道,到達想要檢查的部位,而且有不同的粗細尺寸,選擇較細的內窺鏡,兒童和嬰幼兒來說也能夠耐受,而且只要孩子不劇烈掙扎,通常不會造成損傷。
內窺鏡檢查不受年齡限制,但是兒童的腔道比成人狹窄,所以需要與他們年齡相匹配的內窺鏡尺寸才能更有效地減輕檢查時的不適,這一點不一定每一個醫療機構都可以滿足。
緊急情況,家長該怎麼做?
當寶寶發生氣道異物時,一般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 寶寶意識清醒仍有呼吸,但產生劇烈咳嗽
這種情況,家長最好什麼也不要做,仔細觀察,讓寶寶自行把異物咳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咳嗽比任何急救措施有效。
2. 寶寶沒有呼吸,但意識清醒
一歲以下的寶寶
可以讓寶寶躺在你的前臂上,使寶寶的頭低於胸部,另一隻手的雙指,放於寶寶的嘴邊,注意不要按壓寶寶的喉嚨,把寶寶翻轉過來,用手掌根部在肩胛骨之前擊打五次。
背部打擊
再把寶寶翻轉過來,進行五次胸外按壓(想知道如何給小於一歲的寶寶做胸外按壓(參考剛才的3分鐘心肺復甦過程)再翻轉過去,進行五次背部擊打,每五次背部擊打和五次胸外按壓交替進行,直到寶寶將異物咳出。
胸外按壓
一歲以上寶寶
可以採取海姆立克急救操作方法,家長站在或者跪在寶寶身後,一手握拳,拇指抵住寶寶的腹部 ,位置在臍上和胸骨下腹中線上,另外一隻手拽住握拳的手,向內向上快速按壓腹部,直至異物從氣管排出。
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有讓孩子把異物咳出來,就有可能發生第三種情況
3.寶寶沒有呼吸,並且失去意識
長時間的缺氧會導致意識喪失,這時候我們應該對寶寶進行心肺復甦,立即撥打 120 急救電話,心肺復甦的具體操作可參考剛才的教程
氣道異物也是威脅孩子生命安全的一大重要因素,導致氣道異物的元兇,有以花生、瓜子為首的堅果,也有水果塊、粽子等未經充分咀嚼就意外吞下的食物,更有積木、橡皮、塑料筆帽、發卡等容易被孩子含在嘴裡玩的小物件。
預防氣道異物阻塞,家長應做到:
不要給孩子吃堅硬不易嚼碎、外表光滑的食物,4 歲以前孩子都無法掌握咀嚼技巧,所以他們很可能嘗試直接吞咽整個食物。不要給孩子吃圓形、較硬的食物(例如火腿腸、胡蘿蔔片等),如果要添加這些輔食,需要提前將其切小切碎,每塊不超過 1cm。不要給孩子吃口香糖。孩子吃飯時家長應注意監督,鼓勵孩子養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並避免在玩耍、奔跑是吃東西,避免在吃東西的時候說話、大笑。4、心跳驟停的急救
6 月 3 日傍晚,在山東棗莊新城鳳鳴湖公園,一名 5 歲半的兒童因觸電不慎落水,一位眼疾手快的「大哥」及時下水營救,但此時孩子已經休克,幸好另一位路過的女士(護士)對孩子實施了心肺復甦,大約三四分鐘後孩子恢復了意識,隨即被送往醫院救治,現已脫離危險。
中國每年有超過 50 萬宗心臟驟停的個案發生,溺水、氣道異物導致的窒息、觸電、過勞、心臟病等意外都有可能導致心臟驟停。
根據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簡稱 AHA ,美國心臟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在院外(醫院之外的地方)發生心臟驟停,死亡率高達 90%。但院外發生心臟驟停,又恰好獲得旁觀者心肺復甦幫助的人中,有將近 45% 的人活了下來。
心臟驟停的黃金搶救時間是 6 分鐘以內,如果能在心臟驟停後馬上進行心肺復甦,傷者的生存機率會提高 1~3 倍,如果超過 6 分鐘,生存機率則很渺茫。
在孩子因意外事故而心臟驟停的事後,家長如果能夠掌握心肺復甦的技巧,就能在關鍵時刻挽救孩子的生命。
5、孩子流鼻血再也不慌亂
「鼻出血」就是我們常說的「流鼻血」,是十分常見的意外狀況,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流鼻血的經歷,大多數情況下流鼻血只是小問題,但是錯誤的止血方法有引起窒息、感染的風險,讓我們聽聽知貝兒童呼吸科的石磊醫生是怎麼說的吧。
鼻出血的原因
孩子自控力差,喜歡挖鼻子,導致鼻腔內出現機械性損傷。長期呆在乾燥的環境裡面,例如空氣的溼度比較低或者長期處在一個暖氣的環境裡面。鼻外傷。鼻腔腫物,例如鼻息肉、鼻腫瘤等。藥物的原因,例如:長期使用抗凝血的藥物或者不當使用鼻噴劑。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反覆性的鼻出血有可能是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徵象,但這種情況往往會有其他的線索,例如孩子本身會有原發性的病因,有凝血問題的孩子往往身上會有淤斑或者傷口難以止血的情況。
如何正確止血
家長要保持冷靜,家長恐慌只會嚇到孩子,孩子感到緊張反而不利於止血。大多數鼻出血的情況都以單側為主,程度比較輕微,出血量比較少,在兩三分鐘可以自行止血。
當出血量比較大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身體稍微前傾,用拇指按壓出血側的鼻翼,按壓 5 分鐘左右,然後鬆開拇指,看看止血了沒有?如果沒有止血可以再按壓 5 分鐘以後再觀察,如果仍然沒有止血就需要到耳鼻喉科就診了。
有些家長會嘗試使用冰袋外敷,冰袋外敷雖然可以令血管收縮、減少出血,但同時也會引起孩子的不適,增加哭鬧,讓出血增加。如果孩子十分抗拒,不願意外敷的話就沒有必要使用。
如果需要外敷,我們可以把冰袋放在鼻翼側,同時在外敷的時候建議用幹毛巾把冰袋外裹防止局部皮膚的凍傷。
流鼻血時這些動作一定不能做
寶寶流鼻血的時候,家長經常會用仰頭止血、用紙巾或者毛巾填塞鼻孔的方法幫助寶寶止血,但是其實這些方法都是錯誤的。
仰頭止血,血液容易從喉鼻口流到口咽部引起誤吸,如果血液誤吸到氣管裡面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血凝塊容易堵塞氣道,引起窒息。
用紙巾或者毛巾填塞鼻孔,如果使用的紙巾或者布條未經消毒,很容易引起感染。另外由於紙巾非常容易溶解破碎,容易在取出的時候殘留在鼻腔裡,形成鼻腔的異物,也容易引起感染。
這些情況應該立即就醫
出血量比較多,速度比較快,血液從鼻腔湧出,造成呼吸困難。出血量比較大,而且孩子出現面色蒼白、疲倦或者意識模糊,這時候可能提示失血量過多。如果按壓兩次以後仍然出血,時間超過 15 分鐘,也應該立即就診。面部、鼻部遭受外傷,這時候鼻出血可能合併有面部和鼻部的骨折。嚴重疾病的孩子,例如腫瘤接受化療後的孩子,這時候鼻部出血有可能是凝血問題所造成的,按壓可能不能解決問題。長期使用抗凝藥物的孩子,例如長期使用華法林或者阿司匹林的孩子。 預防鼻出血小妙招
使用加溼器,保持房間溼度在 50% ~60% 之間。教育孩子不要經常挖鼻孔,也要經常給他們剪指甲,防止損傷。使用生理性的海鹽水噴霧或者凝膠來保持鼻黏膜的溼潤。當我們使用噴霧的時候要注意噴嘴不要對準鼻中隔,而是要對準鼻翼兩側,減少對鼻中隔的刺激。最後我們還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鼻噴藥物,千萬不要自行用藥。
6、燙傷
燙傷是兒童最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洗澡水、熱湯、熱茶、暖寶寶等等日常生活的常見物品都有可能給寶寶帶來燙傷。可能是由於燙傷太常見,民間有各種處理燙傷的土方法,什麼醬油、香油、蜂蜜、牙膏,各種調料都能治燙傷,據說每個處理過燙傷的醫生都見過被調料「醃漬」的傷口。這哪裡是處理燙傷啊,這分明是在烤肉啊!
寶寶燙傷之後,家長的錯誤處理措施,會不利於傷口的恢復,有可能帶來進一步的傷害,同時調料、藥粉會增加醫生判斷和清洗傷口難度(想想沾滿醬料和孜然粉的烤肉)。
所以燙傷以後應該怎樣正確處理傷口呢?來看看我們知貝的創始人歐茜醫生是怎麼說的。同時皮膚科醫生任茂文也在文章末尾為大家總結了幾個預防兒童燙傷的 Tips。
1、燙傷以後第一時間怎麼做?
寶寶燙傷,家長千萬不要慌,第一時間用冷水幫寶寶衝洗創面(也可以把創面浸泡在冷水裡),降低創面的溫度,這樣做除了可以有效緩解寶寶的疼痛,還可以將組織的損傷降到最低。
圖源:aboutkidshealth.ca
操作要點:
用自來水或者礦泉水等清潔的冷水衝洗創面,但不要用冰水或者冰塊處理創面,因為冰塊或冰水可以讓創面的血管收縮,有可能加重損傷。衝洗(浸泡)傷口到疼痛消失為止,一般建議 15 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 30 分鐘,超過 30 分鐘傷口有可能出現浸漬,反而不利於傷口癒合;如果是大面積燒傷,就不要浸泡了,簡單冷水衝洗後就立即就醫吧。如果燙傷出現了水皰,不建議自行處理水皰,因為水皰是傷口天然的屏障,如果挑破了,反而增加感染的風險。對於已經破潰的水皰也不建議給傷口抹上任何的藥品,應儘快就醫處理。對於面部燙傷等不方便衝洗的部位,可以用溼毛巾輪流冷敷降溫。那種情況需要上醫院?
燙傷傷口我們分為一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一度最輕,三度最嚴重,一般淺二度以上的傷口(燙傷後出現水皰的傷口)就建議到醫院,讓醫生來處理了。 如果燙傷有以下幾個特點的其中一個,也需要立即就醫: 燙傷的部位是在面部、手部、足部或者會陰部的生殖器範圍。燙傷的部位是在整個關節,譬如肘關節。燙傷整個環繞了身體某個部分,譬如手臂或者是腿部。燙傷達到了皮膚的深層。燙傷超過身體面積的 10%。燙傷導致了發熱,體溫超過了 38℃ 或者是出現了其他感染的徵象,譬如傷口的皮膚越來越紅,並且出現了腫痛或者出現了滲液。超過五年沒有注射過破傷風疫苗,你應該及時的就醫。5 歲以下的寶寶無論燙傷的程度如何都應該及時的就醫。11 條預防兒童燙傷 Tips
使用密封性熱水容器,比如旋鈕蓋的不鏽鋼保溫壺,並放置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傳統開水瓶,開水壺,一旦傾倒,或者被兒童碰倒,熱水容易導致燙傷。將飲水機熱水器固定到牆上。飲水機熱水器固定不當不但會傾倒,還會熱水流出導致兒童燙傷,所以飲水機熱水器應固定在牆上。改掉喝熱湯的習慣。飯桌上有一盆熱湯,兒童一旦抓碰倒,容易燙傷,所以可以改掉喝熱湯的習慣,畢竟沒有什麼比孩子安全更重要。給孩子(尤其是還沒有語言能力的孩子)餵食前應該先試吃,但注意不要使用孩子的餐具。吃飯時不要讓孩子坐在上菜位。一旦孩子在上菜過程中亂動就增加了被燙傷的風險。告知孩子在飯店追逐打鬧的危險性並阻止他們那麼做。廚房使用防開門鎖,所有鍋子的把手要朝裡放,不要抱著孩子在廚房操作,養成不讓兒童進入廚房的習慣。兒童進出廚房,一旦廚房使用熱鍋燒水,兒童進入後有亂碰的危險。使用熱水器準備洗澡水,為兒童洗澡前要記得試一下水溫。燒熱水給孩子洗澡,會增加兒童意外跌入純熱水盆中的風險。使用帶有插座蓋的插座。因為兒童容易把手指放到插孔裡,從而引起電燒傷。保持熱水器的水在 49℃ 以下。現代家庭裝修喜歡把熱水器的熱水供應到每個出水口,熱水器的水溫度太高,會增加兒童燙傷的風險。教育孩子。讓他們知道開水、熱油、火焰的危險性,同時告知他們什麼東西會發熱。除了中暑、溺水、氣道異物和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心臟驟停,我們的身邊還潛藏著各種各樣的意外,而家長的處理方式往往有一些誤區或是錯誤,這都可能影響甚至加重孩子受到的傷害。
每個孩子的平安成長都少不了大人的細心看護,正是因為照料者足夠警惕,孩子才有了大膽探索這個世界的勇氣。
今天的文章來自知貝健康(id:PearlcareClinic)是知貝醫療旗下帳號,提供家庭醫療所需的科普內容、線上諮詢與線下就診預約服務,倡導循證、溫暖的理念,用科學知識呵護您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