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土」,不少剁手黨都很有心得,雙十二剛過,剁手黨們又熬著餓綠的雙眼四處尋覓著,但凡有一丁點請客或者商家打折的消息都要爭先恐後,生怕那一丁點「美味」落入別人口中。其實吃土還真不算什麼,在甘肅有一種特色麵包,其製作工藝的特殊一環,竟然要用到「羊糞馬糞」。
「燒盒子」。上世紀五十年代,生活在甘肅山丹馬場的職工們,為了放牧攜帶方便和儲存,開始利用草原上豐富而獨特的燃料羊糞馬糞來燒制日常的食品,他們驚喜地發現這種燒盒子不僅耐儲存而且風味獨特,久而久之就稱之為「草原麵包」。
草原麵包的製作方式與一般麵包無異,把發酵的麵團放進特質的鐵鍋子裡,然後關鍵的一步來了,把曬乾的羊糞馬糞燒著,燒到灰燼時再放進鍋子。
【看似黑暗實則美味的食物 要「吃土」的看過來】
甘肅有馬糞燻燒饃饃,在青海藏區則有一種更「土味」的麵包。它的製作是,先點一堆野火,把一方泥土燒的滾燙。再準備白案,把發酵好的麵團直接放在滾燙的泥土上。再把剩餘的泥土敲碎。
白白的麵團被黃泥覆蓋,麵團因為受熱而迅速膨脹。澱粉、泥土和酵母菌開始在高溫的作用下發生反應。
藏民認為,燒過的泥土是沒有什麼汙物的,草叢泥土裡長出, 五穀也是從土裡長出,那土裡烤出的麵包又有什麼問題呢?更何況這種「土味麵包」還風味獨特、易於儲存。
如果這些食物還只是以土為「灶」,那在山西有一種名叫「炒指」的美食,它竟然是以黃土為配料,經過碾磨,過篩,和高溫烘焙,再加入白面、雞蛋和白糖,炒指的雛形就出來了。
再把炒指放進滾燙的黃土鍋裡反覆翻炒,麵團迅速脫水焦化,口感變得乾脆爽口,再伴著黃土高原的泥土香,一份「吃土專用」的炒指出爐了。這份美食熱量高且便於攜帶,據說是當地流傳多年的特色美食。
看了這麼多「美食」,是不是讓你食指大動,瘋狂搖晃(拒絕手勢)呢?其實每一種美食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比如這個故事,說的即是「人與自然的溝通」。誰說人不能吃土的?偶爾吃點,還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