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再現海洋星球!距離太陽約4億公裡,宜居性非常高

2020-08-12 姿勢分子knowledge

1801年,義大利神父朱塞普·皮亞齊在利用望遠鏡觀測星空時,突然發現了一顆新的天體。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他持續進行著觀測,發現這顆新天體位置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想到了整整20年前,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剛剛發現了新行星天王星,於是認為自己發現了一顆行星。經過了一番波折後,其他天文學家也終於驗證了這個發現。

(圖片說明:左下角為穀神星,和月亮、地球的體積對比)

可是,這顆距離太陽大約4億公裡的天體,體積非常的小,跟其他行星甚至衛星都無法相比。於是,人們提出了小行星的概念,將它歸類為小行星。這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它的直徑約為964公裡,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雖然穀神星開啟了發現小行星的篇章,但它自己卻在2006年被歸類為矮行星,成為了太陽系內唯一位於海王星軌道內的矮行星。

為了研究這顆擁有著特殊身份的小天體,NASA在2007年發射了黎明號探測器,並於2015年進入穀神星軌道,成為了第一個直接探測矮行星的探測器。結果發現,穀神星的特殊之處,還遠不止於此。

早在黎明號探測器抵達穀神星前,它就已經開始了對穀神星的探索。當時,穀神星上一個名為Occator的隕石坑,吸引了黎明號的注意。這個隕石坑大約形成於2000萬年前,直徑90公裡,深度達到了4000米,擁有著整個穀神星上最明亮的光斑。科學家們隨即對這些光斑進行了檢測,發現它們的本質其實就是碳酸鈉,也就是俗稱的蘇打、純鹼。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碳酸鈉一般來自於深海熱液噴口。這些深海區有熱量從海底裂縫中滲透出來,雖然沒有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陽光,但這裡仍然有大量的生命,一些微生物在這裡通過化學反應獲得能量,最終生存下來,構成了生物圈的基礎。

那麼,穀神星上的碳酸鈉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目前來說,有兩種理論的可能性比較大:

  • 穀神星地表以下有水冰層,在Occator撞擊事件中它們被融化,後來又慢慢凍結,碳酸鈉就是這在一系列的過程中形成的;
  • 穀神星地表以下的水本就是以液態形式存在的,並且含有大量的碳酸鈉,在Occator的撞擊過程中碳酸鈉溶液得以從地下滲透出來,最終被我們發現。

這兩個理論,都有著相同的前提:Occator的撞擊事件,以及含有碳酸鈉的水或者是水冰。也就是說,科學家們已經相信,穀神星有大量的地下水!

在發表於最近的《自然》雜誌的論文中,科學家們進一步羅列了一些證據。

在即將耗盡燃料的情況下,黎明號探測器在它生涯的最後階段進行了一次俯衝,來到了距離穀神星表面不到35公裡的高度,因此也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來提供觀測數據,達到了以往的10倍。尤其是對Occator隕石坑的觀察,更是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曾經對穀神星的地下水進行過一些模型的建立。通過黎明號最精確的觀測數據,他們發現隕石坑附近的重力變化與模型對應得非常好。也就是說,穀神星在這個範圍內的密度分布與地下的鹽溶液高度一致。在Occator撞擊事件中,大量的熱量和地表的裂縫允許這些鹽溶液噴湧出來,最終水分散逸,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鹽礦。

同時,關於穀神星的重力數據還暗示我們:它的地殼很可能是一個多孔結構。不過,隨著深度的增加,孔隙也越來越少,這或許是因為鹽物質與巖石結合堵住了孔隙。

(圖片說明:穀神星的重力分布,紅色區域 比較高,藍色區域比較低)

研究人員還指出:雖然Occator隕石坑已經形成了2000萬年,但這裡的鹽分要比它年輕得多。高解析度圖像告訴我們:穀神星很可能在200萬年前經歷過冰火山的爆發,這意味著它的內部的確有一個鹽溶液的來源。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還利用光譜儀在穀神星的光斑中發現了冰鹽。這裡的冰鹽是水冰和氯化鈉溶液的一種混合物,出現在穀神星光斑最亮的位置。這種礦物的特點就是需要水的參與,而且也非常容易脫水。根據科學家的分析,這些冰鹽在穀神星表面,只需要幾十到幾百年的時間就能夠脫水。顯然,這些仍然存在的冰鹽,一定來自於最近這些年從穀神星內部滲出來的水。

而穀神星表面鹽分的不同沉積狀態,也暗示著它們有不同的來源,整個過程非常複雜。

科學家嘗試還原了這個過程:首先,撞擊事件將一部分冰融化,使其滲透出來,並且改變了這裡的地形結構,沉積了一部分鹽;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裡,更深處的鹽溶液緩慢釋放出來,到達地表,最終在隕石坑底部形成了我們看到的穀神星光斑。

他們指出:穀神星的地下水庫可能不僅僅局限於這一部分地區,而是很可能在地殼以下流淌著涵蓋了整個星體的地下鹹水海洋。而在隕石撞擊的過程中,這片液態海洋在矮行星內部遷移,重新分布。

實際上,早在多年以前,科學家就已經認為穀神星內部擁有液態海洋了,如今的觀測再一次印證了這個觀點。儘管木衛二、木衛三、土衛二、土衛六、冥王星等天體都被認為擁有液態海洋,但是考慮到穀神星地質結構的特殊,至少從星體複雜程度上來講,它們都不如穀神星神秘。

(圖片說明:科學家推測的穀神星內部結構)

另外,穀神星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科學家們也沒有給出定論。它到底是一顆普通的矮行星,還是曾經和其他小行星帶天體同屬於一個被炸碎的原始行星抑或形成行星的過程中就流產了,目前仍然是個謎。此外,穀神星內部的水為何能夠以液態形式存在,其熱量來源在哪裡,也同樣無法解釋。同時,很多人也更關心另一個問題:既然穀神星內部有溫暖的液態海洋,那裡是否會孕育生命呢

總之,穀神星是一顆非常特殊、神秘的天體,關於它有太多疑問需要解答。

好在,最近NASA也在考慮重新向穀神星發射探測器,甚至有望從穀神星採集樣本帶回地球。不過,這個任務是否能夠被批准,還要等到2023年才能敲定。畢竟,太陽系這麼大,可探索的星球那麼多,穀神星也未必能佔到太多優勢。

不過,人類尋找地外生物的目標始終是一個重點。也許,憑藉著地下海洋的優勢,穀神星能夠提高一些科學家的重視程度吧!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再現海洋星球!距離太陽約4億公裡,宜居性或超越火星
    ​水在地球上是非常普通的一種東西,但不可否認的,這種普通的東西對於人類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於人類對地球外部星球的尋找,如果能夠發現水,都會是重點目標,而人類也無法脫離水,獨立存在。就算是被科學家們譽為太陽系內,最有可能適合人類移民移居的火星,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需要一定的考慮。
  • 太陽宜居有多寬?位於宜居帶的地球距離太陽遠一點和近一點會怎樣
    太陽系宜居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了解一下。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條件沒有現在這麼好。每到寒冷的冬天帶來的時候,教室裡面就會支起一個燒爐來取暖的。這時候的我最羨慕的就是座位靠近火爐的同學了。
  • 銀河系可能有600億顆宜居星球?目前為止至少發現4顆「新地球」
    科學家一直都在致力於尋找宜居的星球,天文學家對宜居星球的概念是:指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即使這個生命只是一個單細胞生物,藉助於美國發射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很多太陽系外的行星被發現,並發現了不少類似地球的行星,科學家推測上面可能存在著生命。
  • 太陽系出現「海洋」星球,富含大量水,它或許適宜生命生存!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始終都沒有停下腳步,尋找宜居星球也是人類一直以來的目標,雖然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生存在地球上已經有很多年了,但是地球環境卻日益惡化,已經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因此人類不得不加緊尋找宜居星球。
  • 可能存有生命的星球,距離地球6億公裡,就存在於太陽系中!
    星球表面覆蓋海洋,科學家猜測有生命誕生,人類是否能夠移居?早在20世紀,人類就提出移民外星球的想法。主要原因是因為地球目前出現了一些狀況,可能日後不再適合人類發展。人類發展過於迅速,科技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為其提供基礎。
  • 「泰坦」是太陽系內最適宜人類移民的星球?
    太陽系內最適宜人類殖民的星球不是火星也不是月亮而是土衛六(泰坦)。迄今為止泰坦為什麼是人類最宜居的星球?一,土衛六就像「時光機器」即遠古地球。據科學家研究發現,目前的土衛六就是45億年前的地球。泰坦是太陽系內唯一擁有合格大氣層的衛星,也是太陽系4個僅有的有著濃密大氣層的巖石質星球之一(地球、火星和金星)土衛六大氣層的橙色天空根據分析,從目前土衛六的活動來看,若不出意外,那麼一個新的類地生命將會在15-20億年後出現在土衛六上。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近日,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若太陽死亡哪些星球能倖存下來?!
    太陽是地球萬物生長之源,它釋放光線和熱量,傳遞給太陽系的每一顆星球,如果太陽死亡,太陽系將如何演變?會有哪些星球會倖存下來?  目前,太陽內核正在將氫聚變為氦,基於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定律,太陽每一次發生核反應都是將少量質量轉化為純能量,這樣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因為太陽內核燃料是有限的。在這一過程中太陽已損耗接近土星質量的物質,在50-70億年裡,它的內核燃料將完全耗盡。
  • 科學發現24顆宜居星球,堪比地球完美,美方為此研製超光速飛船
    據悉近日,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近日,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近了1000公裡會怎樣?
    在太陽系中,地球剛好運行在宜居帶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剛好適中,既不會太近,使地球溫度過高而讓液態水蒸發掉;也不會太遠,使地球溫度過低而讓液態水冰凍住。如果地球離太陽近了或者遠了一千公裡,會讓地球變得不宜居嗎?
  • 研究認為:銀河系或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
    美媒稱,根據對美國《天文學雜誌》即將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的最保守解釋,我們的銀河系至少約有3億顆潛在宜居星球。這其中有些系外行星甚至可能是我們的星際鄰居,至少有4顆距離太陽可能不到30光年,離我們最近的可能至多20光年。
  • 研究認為:銀河系或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根據對美國《天文學雜誌》即將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的最保守解釋,我們的銀河系至少約有3億顆潛在宜居星球。這其中有些系外行星甚至可能是我們的星際鄰居,至少有4顆距離太陽可能不到30光年,離我們最近的可能至多20光年。
  • 比地球更適合宜居的星球,一共有24顆,生命會更加舒服!
    ,質量,水和恆星的距離溫度等等,都有相應的準則,最終他們在地球之外4500顆類地行星當中篩選出了24顆宜居星球,它們都是巖石行星。大部分的巖石行星它們距離恆星的位置都非常到合適,因為在這一地帶當中它們距離恆星是中,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水不會以氣態的形式存在,也不會結成固體,而是人類生命體所需要的液態水。
  • 最新發現,科學家確定了太陽系外存在24顆或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
    尋找地球之外的生命或探測地球之外宜居的星球,一直是天文物理學所致力追求的目標之一,但就目前而言,最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只有地球,地球是已知唯一能維持生命的星球。,畢竟,宇宙是很浩渺的,而除了地球所在的太陽系之外,整個銀河系擁有著數以億計的星球,沒有人知道那些星球是否真的擁有生命的存在。
  • 太陽系宜居帶有上億千米寬,地球遠一點或者近一點有關係嗎?
    如果地球離太陽近了一千公裡會怎麼樣?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是獨一無二的嗎?很多人可能覺得是!其實太陽系的宜居帶挺寬的,內側到金星附近,外側到火星外側,超過1億千米的寬度!因為宜居星球的生態一旦成型,輸入參數稍有變化就會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1、宜居帶內側過近地球表面的大氣壓為100千帕,當前在這個條件下,積極溫室效應產生的保溫效果是令人極度舒適的,因為溫室效應並不總是壞的,在大氣環流與海洋以及地面的綜合效果下,人類安居樂業,不過可能是過得太安逸了,居然老想著自家人幹仗!
  • 曾經非常宜居,還和地球做姊妹,時隔7億年金星為何淪為地獄星
    科學家對金星的研究有了新的發現,7億年前,金星或是宜居星球。眾所周知,金星和地球不僅在大小、質量及密度上極為相似,距離也很近,而且金星也擁有大氣,表面上看,金星非常合適作為人類移居的備選。很早以前,人類就對金星寄予厚望,無論是中國稱它為啟明星,還是下方用維納斯命名,金星在人類心目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 地球相似度指數最高的宜居星球,最近被發現了
    先說說母恆星Teegarden:天文編號為GAT 1370,這是一顆非常小的侏儒恆星,質量只有我們太陽的9%,直徑只是太陽的1/10,亮度只有太陽的0.073%,表面溫度大約在2380~2630°C之間(太陽溫度5500°),發出來的大部分光線都屬於紅外線,視星等只有+15等,只有透過大型專業望遠鏡才能觀測到,所以直到2003年才被人類發現
  • 太陽系中的宜居星球已找到,存在海洋和大氣層,或許有生命!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科技時代,在科技的支持下,人類逐漸走出了地球,走出地球後,人類才意識到原來宇宙竟然是如此龐大,可是人類想要成功走出太陽系非常艱難,人類已經成功實現了走出地球。星球之間的差距目前人類已經加快探索宇宙中的其他星系,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想要星際移民,畢竟在近幾年地球的環境出現了很嚴重的變化,如果持續惡化的話,未來人類很有可能難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地球用了數10億年的時間進行演化,形成一個如此龐大的生態系統,人類還沒有誕生之前所有的資源都沒有機會被其他生物使用,直到人類出現後改變了這一切。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早期有三個宜居星球,為啥現在只剩下地球一個?
    50億年前,太陽系還是一片巨大的氫分子雲,但是在分子雲中的一些區域,一些分子在引力的影響下聚集在一起,逐漸產生了一個物質密集的區域,並且隨著物質的集中,這個區域的密度越來越高,最終在46億年前發生了引力坍塌,中心區域形成了太陽,其餘區域演化成了太陽系的原始星盤,在這個星盤中誕生出了太陽系內的行星和大量小行星等小型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