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基功能材料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張平媛)如何實現在納米尺度上精細調控石墨烯基本結構單元的物理化學性質,並基於自組裝策略,實現孔隙結構高度發達且內部織構獨特的功能化石墨烯及其複合材料的可控構築,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難題。

日前,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邱介山研究小組以鎳鈷基氫氧化物納米線和2D石墨烯為前驅體,基於柯肯達爾效應的陰離子交換策略,通過精細調控固/液界面反應活性,建立了一種合成具有高活性邊緣結構的鎳鈷硫化物與石墨烯耦合的新方法,得到的複合材料作為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在電流密度高達50 A/g時(電容器滿充可在12秒內完成),其電容保持率仍高達96%左右(比電容為1433 F/g),明顯優於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結果。

以這類複合電極材料與2D多孔納米碳片構築的水系不對稱超級電容器,其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分別高達22.1 kW/kg和43.3 Wh/kg,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理論模擬結果表明,富含邊緣活性位的鎳鈷硫化物具有更高的電化學活性和強吸附電解液離子的能力。這一成果有望為新型電容器電極材料之設計和構築提供新思路,也為推進高性能儲能器件的實用提供新的驅動力。

《中國科學報》 (2016-07-2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
    作為石墨烯類納米材料,氧化石墨烯由於具有諸多優點,作為衛生醫學、化學化工、電子產品、環境保護技術等的關鍵功能材料迅速進入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同時,它也會不可避免地釋放到生態環境當中。  「目前,有關於氧化石墨烯的研究多是側重於分析單純的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影響,但關於氧化石墨烯的複合態所產生的毒理效應尚未被有效闡明,因此,本項目重點研究氧化石墨烯在複合條件下的環境行為與多方位生物效應,彌補相關研究的不足。」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 9月6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鴻鈞團隊的一項成果,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疊,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小的「石墨烯摺紙」。 「摺紙術」是一種把紙張折出各種特定形狀和花樣的藝術。人們通過精妙的手法,能夠把一張簡單的紙變換出各種各樣的三維結構。 這種遊戲不但小朋友喜歡玩,科學家也樂在其中。
  • 科學網—石墨烯類膜材料新特性獲揭示
    ,在石墨烯類膜材料輸運特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石墨烯以及氮化硼等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二維納米材料可以作為良好的「質子傳導膜」。11月26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燃料電池是將燃料具有的化學能直接變為電能的發電裝置。與其他電池相比,燃料電池具有能量轉化效率高、無需耗費充能時間、零排放無環境汙染等諸多優點。然而,燃料電池中的核心部件「質子傳導膜」存在燃料滲透等難題,極大地限制了燃料電池的大規模應用。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同質多晶體具有多變的結構-性能關係,能夠很好的調控材料性能,河北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副研究員武奎通過系統調研所有已知的51種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包括氧化物、滷化物、及硫屬化合物,對上述材料的「相變—結構轉變—非線性光學性能」三者關係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概括了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相變條件以及結構—性能之間的調控關係。該研究成果以綜述的形式發表在《配位化學綜述》。
  • 石墨烯限域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石瑛 記者劉萬生  12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限域催化及表面催化原位表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研究員劉洪陽告訴《中國科學報》:「如何選擇性將乙炔加氫到乙烯,而避免乙烯進一步氫化到乙烷,是這一反應急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劉洪陽帶領團隊致力於新型納米碳材料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研究。
  • 《科學》刊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自2009 年首次報導後,因其優異的光電性能,引發全球關注。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磷是水生生物的主要營養源之一,但過量磷將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水質惡化。」王洪傑介紹,吸附是目前有效去除水體磷酸鹽汙染物的有效技術手段,環境友好、高吸附性能的新型吸附材料的開發是解決由磷酸鹽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的關鍵之一。過渡金屬氧化物材料展現出較好的吸附除磷應用前景,但其對磷酸鹽作用機制的研究尚待深入,吸附除磷效果也有待提高。
  • 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曹更玉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合作,在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製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與中科院物理所以共同第一作者單位合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9-06-1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該工作為可控制備二維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材料提供了新思路,為設計組裝高比能微型超級電容器提供了新策略。  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 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全國石墨烯領域專家、企業家等近500人現場參加了活動,來自國內外的3000多名石墨烯材料專家、企業家、展商單位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齊聚一堂, 大會邀請到石墨烯諾貝爾獎獲得者、歐盟旗艦計劃戰略委員會主任Andre Geim(線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幹勇,中國科學院院士錢逸泰,歐洲科學院院士、歐盟石墨烯旗艦計劃項目負責人Xinliang Feng,歐盟石墨烯旗艦計劃科技官兼管理部主席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納米片增強複合塗層腐蝕機理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低鉑電極材料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