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沿螺旋線下墜?天文學家發現一個異常的太陽系胚胎

2020-08-18 星空天文

豺狼座的「迷你銀河」。

ALMA在豺狼座發現了一個「迷你銀河」。ALMA (ESO / NAOJ / NRAO), J. Huang; NRAO / AUI / NSF, S. Dagnello

最近阿塔卡馬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陣列(ALMA)在豺狼座的一個原行星盤周圍發現了一個奇特的氣體結構。我們印象中的原行星盤通常由一個個同心圓組成,但豺狼座RU的原行星盤卻由內向外伸展出了許多氣體「旋臂」,宛如迷你的旋渦星系

這個原行星盤實際上分為內外兩部分。中心部分的直徑大約為60 AU,相當於海王星軌道直徑的2倍。而外圍的「旋臂」部分直徑接近1000 AU。

此前天文學家在追蹤豺狼座RU原行星盤塵埃結構時,在其外圍發現了異常的氣體蹤跡,因此決定看一看那裡的氣體分布情況。結果發現這個原行星盤外圍長著許多氣體「旋臂」。相關論文的第一作者Jane Huang表示,這一發現表明我們對行星形成環境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還沒有充分認識。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原行星盤的質量有可能過於巨大,以致於它正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塌縮。雖然目前還不知道它究竟包含了多少物質,但其明亮度顯示它屬於已知原行星盤中質量最大的一批。

若非如此,則有可能是因為豺狼座RU周圍存在一顆我們看不見的伴星,原行星盤中的氣體螺線是這顆伴星擾動產生的。這顆伴星既有可能是恆星,也有可能是大質量行星。如果是行星,那麼它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2倍,距離主星大約200 AU。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可能,都不足以充分解釋這一現象。參與研究的Sean Andrews認為,在行星形成的過程中,可能存在著某種未知的進程。而解開這一謎團的關鍵,是在更多原行星盤周圍找到類似的結構,並加以研究。

豺狼座RU是一顆年輕的變星,肉眼不可見。

豺狼座RU及其原行星盤結構。ALMA (ESO / NAOJ / NRAO), J. Huang and S. Andrews; NRAO / AUI / NSF, S. Dagnello

參考來源
ALMA Captures Stirred-Up Planet Factory
https://public.nrao.edu/news/alma-captures-stirred-up-planet-factory

星空小詞典

AU(Astronomical Unit)
天文學家用來測量天體間距離的一個長度單位,是「天文單位」的英文縮寫。其數值等於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統一為149597870千米。

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
恆星誕生後以其為中心形成的一個圓盤狀物質結構,是行星的誕生之處。

旋渦星系(Spiral Galaxy)
宇宙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星系,其外觀像旋渦,因而得名。我們銀河系屬於旋渦星系中的一種。

旋臂(Arm)
指旋渦星系由內向外伸展的螺線型特徵,如同彎曲的海星觸手。每一條這樣的觸手就是一條旋臂。旋臂不是實體,而是密度波動的表現。

相關焦點

  • 暗物質使這些「超級螺旋」星系旋轉得異常快
    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是幾年前,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超大型螺旋星系。天文學家稱它們為「超級螺旋」。而且,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中,研究人員現在說,這些超級螺旋實際上旋轉的速度甚至比根據星系的可見大小所預測的還要快。
  • 每秒252公裡,地球將以一個異常複雜的螺旋軌跡在銀河系內穿越
    趣味探索訊 我們單純地以太陽係為參照物,那麼八大行星沿著一個固定軌道繞太陽公轉,其運行軌道為一個封閉圓形或者近似圓形,我們地球也會在365天後回到原來的起始點。不過一旦參照物改變了,那麼我們的地球和其它行星以一個異常複雜軌跡飛行,地球回到起始點的時間將延至2.2億年。
  •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行星誕生於吸積盤上,遵守「提丟斯-波德法則」。核心吸積理論認為: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星際的氫氣和氦氣雲互相撞擊,直到其核心的密度和溫度足夠燃燒起來,就誕生了恆星;其餘殘留物圍繞在恆星赤道面上形成一個薄的吸積盤。吸積盤內重元素的固體顆粒聚集到一起形成「星子」。「星子」吸引周圍的氫氣、氦氣和重元素,迅速聚積為氣體行星和固體行星。「引力不穩定性」理論認為:恆星盤裡物質密度極高,物質自己的萬有引力導致物質收縮直接形成行星。
  • 美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宇宙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2日 17:3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洛杉磯8月21日電(記者陳勇)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21日說,他們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
  •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附近搜尋暗物質空手而歸
    太陽系附近未能搜尋到暗物質顛覆傳統理論  暗物質是一種假定中的不可見物質,據信其佔據了宇宙總物質的80%。  在最新研究中,智利康塞普松大學的克裡斯蒂安·莫尼-比丁和同事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2.2米的望遠鏡和其他三臺望遠鏡,測量了太陽系周圍一個有限空間內(一個15度的圓錐體,最遠距離地球1.3萬光年,在銀河系展平圓盤的下方,為以前觀察區域的四倍多)的400多顆恆星的運行圖,原本預期能發現繞著太陽旋轉的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結果一無所獲。
  • 像陀螺一樣擺動:天文學家發現一個奇異的「三體」星系
    ,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在獵戶座發現了一個正在孕育中的「三體」系統。這個仍處於早期階段的罕見天體系統其中心是三顆恆星,而其周圍存在的物質盤是畸形的。Kraus / NRAO / AUI / NSF除去周邊的零散物質,我們的太陽系總體上是扁平的,已知的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個平面上有序地圍繞太陽運行。但距離地球1300光年的獵戶座GW包含了三顆恆星,其中兩顆恆星互繞對方運行,第三顆在外圍很遠的地方圍繞著前兩顆恆星運行。
  • 試管胚胎染色體異常
    除了遺傳性疾病,隨著女方年齡的增加,卵子染色體的異常率也會增加,導致正常胚胎數量的急劇下降。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能夠幫助我們篩選染色體正常的胚胎進行移植,從而減少了因胚胎染色體異常導致的胚停、反覆種植失敗的概率。
  • 天文學家新發現6顆系外行星 這些太陽系外行星有一個重要特點
    新華社倫敦12月24日電(記者 張家偉)英國開放大學23日發布新聞公報說,藉助新技術,天文學家在3顆恆星附近找到6顆行星,這些太陽系外行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運行軌道非常靠近各自的恆星。他們分析3顆分別被稱為DMPP-1、DMPP-2和 DMPP-3的恆星,在它們附近共發現6顆行星,相關成果已分成3篇論文發表在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據新聞公報介紹,6顆行星的質量都在地球質量的2.5倍以上,並且它們環繞各自恆星運轉的軌道遠比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近。這些行星的表面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
  • 通過研究隕石,科研人員發現了早期太陽系中物質的傳播形式
    對稀有類型的隕石的新研究表明,即使木星清除了形成行星的塵埃和氣體盤中的間隙,來自太陽附近的物質仍到達了外部太陽系。這項研究結果於本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使人們對我們的太陽系如何形成,以及行星如何圍繞其他恆星形成有了新的認識。
  • (中英):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太陽系外也有「月球」的證據!
    每天讀一篇 美語脫口說First 』exomoon』 may have been found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太陽系外也有天文學家宣布,可能在我們的太陽系外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月球。This "exomoon" is not like any in our cosmic neighbourhood: it’s the size of Neptune and orbits a planet the size of Jupiter - but with 10 times the mass.
  • 太陽系邊緣引力異常,是尼比魯星搗鬼,還是流浪黑洞作祟?
    因為在觀測外海王星天體TNO時,發現這些天體的運行軌道與理論計算存在差異。這意味著在外太陽系中,存在著某個引力源,影響了TNO們的軌道。但這個推論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太陽系外圍物質極其稀少,且受到的太陽引力微乎其微,按理來說是不應該再「凝聚」出一個5到15倍地球質量的「第九行星」的。
  • 太陽系或正圍繞一個較近的黑洞運轉,黑洞軌跡帶來地球數次大滅絕
    由於年代相對較近,以及在遍及全球的地層發現的銥元素異常(外太空最多,地球很少的元素),和墨西尤卡坦半島發現的大型隕石坑銥元素異常,讓絕大多數學者對這次大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觀點比較贊同。尤其是墨西尤卡坦半島發現的大型隕石坑,其直徑達180公裡。科學家從這個隕石坑的大小,推算出當時撞擊的小行星直徑達10公裡左右。
  •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仍有一線生機?
    作者:文/石蘭宇宙中的一切變化在時間的長河裡生生不息,比如那些超新星的爆炸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在一般情況下這些爆炸的殘骸都會被拋入到星際空間之中,但萬事總有例外,仍然會有少量的物質會因為受到了引力的束縛而重新回落到該恆星周圍
  • 太陽系邊緣發現怪事 太陽系邊緣五大怪事
    我們一直都在研究觀察著太陽系,大家都知道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因為冥王星的降級而變成了八大行星,但最近有科學家發現似乎有一個新的第九行星存在於太陽系的邊緣,並且在太陽系邊緣還發現了很多神秘的東西,下面為大家來揭秘一下太陽系邊緣發現的五大怪事吧!
  • 天文學家發現異常明亮星系 相當於100萬億個太陽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3日報導,天文學家發現「異常明亮星系」,相當於100萬億個太陽的亮度。  天文學家通常以亮度來為星系分類,如果這個星系的亮度度達到1萬億太陽光度,天文學家就稱之為紅外星系(ultra-luminous),如果達到
  • 太陽系邊緣出現引力異常,是尼比魯星搗鬼,還是流浪黑洞作祟?
    2006年,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上,當時的太陽系第九行星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行列,降為矮行星。自此太陽系中公認的行星只剩下8顆。但在十幾年後的今天,一些天文學家卻重新提出,太陽系中存在第九行星。因為在觀測外海王星天體TNO時,發現這些天體的運行軌道與理論計算存在差異。這意味著在外太陽系中,存在著某個引力源,影響了TNO們的軌道。
  • 為什麼說銀河系是一個螺旋星系?
    儘管如此,他剩餘得質量仍然與巨大的球狀星團,像半人馬座ω星團和G1一樣,但看起來則相當不同,因為有大量神秘的暗物質出現,使它的表面密度較低,而一但成為球狀星團,神秘的暗物質含量可能就很少了。    更多的矮星系與銀河系正在進行合併的例子是大犬座矮星系,被認為和2003年發現的麒麟座環和2005年發現的室女座星流有關。
  • 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竟可能是一個黑洞?
    冥王星成為矮行星以後,獲得了一個編號:134340 Pluto。與此同時,天文學家發現了當時在太陽系中最遠的天體:賽德娜(Sedna)。它離太陽最近76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為 1 個天文單位。相比之下,冥王星到太陽的距離為40個天文單位)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賽德娜的軌道平面與其他八大行星的軌道具有很大的夾角。
  • 夫妻染色體正常,為什麼胚胎染色體會異常?
    隨著現在臨床孕期唐氏症候群的篩查,以及自然流產絨毛膜染色體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胎兒染色體異常可以很好的被發現。 其實染色體異常,俗稱染色體病,是由於遺傳物質——染色體的變化引起的。
  • 自然中無處不在的螺旋曲線,蘊含生機令人驚詫
    展開圓柱側面,就可以看到主幹上圓柱螺旋線的一個「周期」正好是側面展開矩形的對角線。因為兩點間以聯結這兩點的線段為最短,所以可以看出牽牛花也是按照數學最小值的原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三)阿基米德螺線,大自然傑作大約在2300年以前,古希臘時代最偉大的數學家阿基米德第一個發現了螺旋的能量和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