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仍有一線生機?

2020-12-04 悟空科學

作者:文/石蘭

宇宙中的一切變化在時間的長河裡生生不息,比如那些超新星的爆炸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在一般情況下這些爆炸的殘骸都會被拋入到星際空間之中,但萬事總有例外,仍然會有少量的物質會因為受到了引力的束縛而重新回落到該恆星周圍。這些殘骸的降落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在周圍形成了行星的溫床(一個旋轉的物質盤)。關於太陽系的形成,天文學家們也同樣認為:起源於一團彌散在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雲,在經過它自身引力的作用之後發生坍縮從而形成的。

對於太陽系的探索,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那就是當有一天太陽死亡,我們所生活的地球能否有一線生機?天文學家們在白矮星的周圍找到了類太陽恆星的屍體,在中子星的周圍找到了超新星的殘骸,在褐矮星的周圍找到看了流產恆星正在形成的證據。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可以找到這些行星,就已經表明了行星的個體形成過程比我們預想的頑強得多,並且,即使太陽最後會死亡,我們的地球仍然還存在一線生機。

曾經,天文學家們一直對太陽系以外是否存在行星存在疑惑。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非常類似於太陽系的行星系統目前並沒有,而是和太陽系完全不同的行星系統。比如說類太陽恆星sunlike star,這個行星的質量比木星還大,但是其公轉軌道的半徑卻比水星還小,這並不是天文學家們發現的最古怪的個例。像類太陽恆星HD 40307的質量是地球的四到十倍,同時,它還擁有三顆行星,但它們的旋轉半徑還不到水星軌道的一半距離。

或許,宇宙中的行星和生命最普遍的棲息場所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甚至該行星系統和我們太陽系並不相似。第一顆被確認的太陽系外行星,便是圍繞著中子星(neutron star)PSR 1257+12轉動,它是一顆和太陽完全不同的恆星,甚至比白矮星更極端,這具「恆星屍體」質量是太陽的20倍以上,但是直徑卻只有20千米左右。這樣的恆星在發生爆炸死亡的時候,過程會比類太陽恆星表現的更加劇烈,我們很難想像它是如何得以倖存。

天文學家們用斯皮策望遠鏡觀測白矮星 WD 2226-210,通過2年的時間研究在恆星死亡的時候,該行星系統的不同部分「存活」情況。這顆白矮星在死亡之前,被拋出的部分無知形成了Helix nebula(螺旋星雲)。這將G29-38 之類的老年白矮星連接到了一起,塵盤繞著白矮星旋轉,100個天文單位和我們的太陽系相當,同時,延伸的範圍比白矮星周圍都大得多。這麼大的半徑可以證實這個盤就是彗星和小行星碰撞所釋放的塵埃,這樣的殘骸盤在太陽的周圍也存在。這也說明的,當類太陽恆星真的死亡,在它遙遠處的小行星和彗星倖存下來,那麼生命力和它們同樣頑強的行星應該也可以存活。

相關焦點

  • 我們的銀河系,一個一線生機的「地球」
    都知道,銀河系有幾萬億顆行星,但目前我們只知道銀河系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那麼銀河系有多少顆類地行星呢?人類向宇宙中發射了那麼多探測器,至今也沒有發現有生命的行星,旅行者一號已經孤獨的在宇宙中飛行了43年,但至今未曾發現有任何文明出現,甚至旅行者一號至今未飛出太陽系,所以,我們尋找外星文明的旅途還很漫長。
  • 是太陽先死亡,還是地球先死亡?或者地球隨太陽一起死亡?
    考慮到一些天體的壽命非常長,太陽還很年輕。太陽目前是一顆"主序"恆星,這意味著它處於最穩定的狀態。這段時期將持續數百萬年,但不幸的是,人類可能不會在這裡看到地球變老。是的,如果我們到那時還沒有殖民其他星球,我們就會死,因為太陽在接近死亡的時候可能會吞沒地球。我們如何確定太陽的年齡?
  • 天文學家在距離太陽最近的單星身邊發現「超級地球」
    ESO距離太陽最近的單星身邊存在一顆質量至少為地球3.2倍的行星,一個所謂的「超級地球」。這顆冰凍的行星,是距離最地球第二近的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主星名叫「巴納德星」,距離地球僅6光年。這顆行星的發現者,同時也是半人馬座比鄰星身邊行星的發現者。新發現的這顆行星被命名為「巴納德b」,公轉周期大約是233天。
  • 天文學家發現了另一個太陽
    天文學家發現了太陽的一個兄弟恆星。其形成於數億年前同一個太陽星雲中。 根據現有的宇宙論,在大約135億年前,僅在宇宙大爆炸發生幾億年後,銀河系開始形成。由一些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構成的球狀星團起始,共同形成了一個更大的星系。隨著時間的推移,銀河系吞併了幾個鄰近的較小的星系,形成了如今我們所知道的螺旋星系的樣子。
  • 天文學家發現恆星和行星與太陽和地球驚人地相似
    天文學家在重新檢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存檔數據後發現一顆可能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及其恆星,它與地球和我們的太陽比任何已知的行星對都更相似。系外行星及其恆星,它比任何其他已知的行星恆星對都更類似於地球和太陽。
  • 天文學家:或許以前我們有兩個太陽
    我們的太陽或許曾經有過一個雙胞胎兄弟,太陽系就像《星球大戰》中塔圖因所在的星系一樣是一個「雙星」系統。你可以想像那個時候的情形嗎?《星球大戰》中的場景哈佛大學教授阿維·勒布和天體物理學學生阿米爾·西拉傑近日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提出了這個理論,他們認為我們的星系最初有兩個太陽
  • 當太陽死亡後,地球將會是怎樣的命運呢?
    當水沒了,生物可能會渴死;當空氣沒了,生物可能會窒息而死;土壤沒了,生物可能會餓死;太陽沒了,生物可能會冷死。但是,當太陽真的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死亡了,地球還能生存嗎?地球上的生物該何去何從呢?不同的恆星具有不同的顏色和大小,可能是藍色或者紅色,質量可能比太陽小,也可能是太陽的幾十倍。當恆星開始形成後就會落在在赫羅圖的主星序的某個位置上,紅矮星慢慢地燃燒著氫氣,有可能能夠停留停留數千億年;更大更熱的超巨星僅能停留數百萬年。我們的太陽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主星序能夠停留100億年。
  • 天文學家發現,有一群外星小行星正在圍繞著我們的太陽運轉
    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所謂停止過,天文學家經常能夠在太空之中發現許多有趣,甚至令人感到震驚的事實。而就在上周,有兩名天文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19顆環繞太陽的外星小行星。這一切足夠令人感到驚訝。而小編今天就要和你談談這一群小行星的信息。
  • 天文學家發現,有一群外來小行星正在圍繞著我們的太陽運轉
    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所謂停止過,天文學家經常能夠在太空之中發現許多有趣,甚至令人感到震驚的事實。而就在上周,有兩名天文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19顆環繞太陽的外星小行星。這一切足夠令人感到驚訝。而小編今天就要和你談談這一群小行星的信息。這些小行星從何而來?
  • 天文學家在「死亡」螺旋星系中發現了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美國一個天文學家團隊使用從哈勃太空望遠鏡獲得的圖像,在距離地球25億光年的碰撞過程中發現了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兩個黑洞將繼續彼此靠近,在時空中發出巨大的漣漪——可以在地球上探測到的引力波。這些黑洞的發現將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了解這些巨大的漣漪。
  • 30年前曾有一顆「太陽」被人類目睹死亡,但僅被少數人發現到
    文/行走天涯30年前曾有一顆「太陽」被人類目睹死亡,但僅被少數人發現到在太陽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閃閃發光的星球,雖說以人類的肉眼並不能夠觀測的到,但是藉助天文望遠鏡,確實能夠看到許多星球圍繞在太陽身邊,並且這些星球的外貌形態都被衛星活靈活現的給拍攝了下來,就拿我們地球來說,地球就是一顆蔚藍色的海洋星球,而隔壁的火星則是被稱為紅色的星球!
  • 太陽滅亡後,地球怎麼辦?​
    人類可能無法活著看到這一幕,但在其他行星系那裡,我們卻能略知一二。近日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大約80光年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顆白矮星。這顆編號為WD 1856的白矮星是一顆恆星的遺骸,也是一個「三體」系統的成員。在距離這顆白矮星很近的地方存在著一顆大小和木星相近的行星WD 1856 b。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大約只有34小時。
  • 當太陽死亡後,地球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
    當水沒了,生物可能會渴死;當空氣沒了,生物可能會窒息而死;土壤沒了,生物可能會餓死;太陽沒了,生物可能會冷死。但是,當太陽真的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死亡了,地球還能生存嗎?地球上的生物該何去何從呢?首先我們應該要了解的是恆星的生命周期,從它形成到它死亡。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已知)的黑洞
    這個距地球約1,000光年遠的HR 6819系統包含兩顆繞著隱藏的黑洞旋轉的恆星,這些黑洞比我們的太陽大幾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比以前發現的黑洞更靠近地球。黑洞位於南天體望遠鏡的位置約1,000光年,其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四倍,這意味著黑洞的寬度僅為7.5英裡(12公裡)。研究人員在智利拉西拉天文臺用望遠鏡跟蹤雙星時發現了隱藏的野獸。當他們觀察雙星系統HR 6819時,他們注意到內層恆星快速繞軌道運動,而外層恆星則緩慢地沿軌道運動。
  • 假如太陽「死亡」後,地球將何去何從?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我們與太陽的聯繫也很緊密。我們感嘆春日的陽光明媚,夏日的豔陽高照,秋日的秋高氣爽,冬日的陽光和煦。不禁要問,萬一太陽消失了,我們地球會發生哪些變化,人類將何去何從。那麼,真的到了那麼一天,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會有怎麼樣的結局?
  •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70倍太陽質量
    原標題: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70倍太陽質量劉繼峰研究員在發布會上介紹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的發現及研究相關情況。 孫自法 攝據成果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劉繼鋒研究員介紹,黑洞是一種本身不發光的神秘天體,任何物質包括光也無法從它身邊逃離,有宇宙真空「吸光器」之譽。根據質量不同,黑洞一般分為恆星級黑洞(100倍太陽質量以下)、中等質量黑洞(100倍至10萬倍太陽質量)和超大質量黑洞(10萬倍太陽質量以上)。其中,恆星級黑洞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形成,是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居民」。
  • 天文學家第二次發現地球的「迷你月球」
    北京時間11月26日消息,在歷史上,天文學家第二次發現了一顆圍繞地球運行的天然「迷你月球」。天文學家如何確定它不是與人類有關的太空碎片?與所有太陽系的物體一樣,「迷你月球」也會受到來自太陽風和太陽輻射的輕微壓力,而這種效應與物體的表面積成正比。通過測量物體的大小,並觀察其軌道與僅由重力影響所預測的偏離程度,天文學家就可以獲得關於目標的有用信息。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論文的第一作者格裡戈裡·費多雷茨回答道:「我們比較了物體的表面積和質量。
  • 那裡的世界有6個太陽:天文學家發現一個匪夷所思的「六體星系」
    NASA我們常說太陽是顆普通的恆星,但其實在它身上有許多特殊的地方。除了它身邊的行星上擁有生命之外,最大的一個特殊性是太陽是一顆「單星」。宇宙中大部分恆星都有「伴星」,也就是說它們都和兩顆以上的恆星有引力束縛關係,圍繞對方,或被對方圍繞,或圍繞著共同的質量中心運行。著名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一顆「三合星」,由三顆恆星組成。
  • 天文學家發現距地球最近黑洞
    歐洲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離地球最近的黑洞。這個黑洞距離我們只有約1,000個光年。歐洲南部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託馬斯·裡維紐斯說,就宇宙乃至星系而言,它離我們非常近。他領導了這項研究,周三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以前,最接近的黑洞距離我們約3200光年。此次發現將最近距離縮短了1/3。天文學家認為,在銀河系中,大約有1億至10億個黑洞。
  • 天文學家預測:50億年後太陽會變成行星狀星雲
    太陽的終極命運太陽一生所能持續的時間約為100億年,再過50億年後,太陽將會迎來終極死亡,那時的太陽會演變成行星狀星雲。大約90%的恆星在它們死後都變成了行星狀星雲,但是一些天文學家質疑太陽是否有足夠的質量變成行星狀星雲。對此,曼徹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建立了一個新的恆星模型,可用於預測不同質量恆星噴射出的氣體和塵埃包層的光度。曼徹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Albert Zijlstra表示,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會噴射出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從而形成外包層,它的質量能夠佔到恆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