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藻是怎麼『佛系』傳粉的?」「菱角最脆弱的地方在哪裡?」「豬籠草是怎樣吃蟲的?」……11月19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研學導師走進魯巷中學,給七年級的250餘名學生帶來了一堂以「水生植物知多少」為主題的自然生態研學課。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研學導師用詩歌引出課程主題,調動課堂氣氛,從水生植物的分類著手,對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及漂浮植物的形態特徵及生活習性進行了風趣幽默的講解。
講解過程中,研學導師將提前準備的紫萍、浮萍和無根萍等植物,分發給同學們,讓其通過近距離的觀察,更進一步了解其特性。在講到特別的水草植物,植物界最快的殺手--狸藻時,同學們格外興奮,觀看了被放慢數百倍的狸藻捕食視頻後,同學們紛紛驚呼「真是太神奇了!」
互動環節,研學導師邀請同學們上臺近距離觀察王蓮的形態特徵。同學們輕輕觸碰葉面,發現王蓮葉子背面和葉柄上長有許多堅硬的剌。
「這是為什麼呢?」同學們提問。研學導師回答:「這些刺可以讓想吃它的水生動物無處下嘴,以此保護自己。」
講解結束後,同學們在研學導師的指導下,選擇一種植物精心製作自然筆記。
七(5)班趙林煊說:「在老師的講解中,我驚訝地發現狸藻竟然是食肉植物。它吃東西的速度非常快,但它的身體裡沒有消化液,所以吃下去的東西是怎麼消化的呢,這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我很好奇。自然界真是太神奇了!」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魯巷中學作為武漢市研學旅行試點學校,高度重視研學旅行工作,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打造學生喜愛的研學實踐項目。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採取『請進來』的方式,將自然生態研學引入校園,藉此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植物,關注身邊的自然,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