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何加鹽」(ID:ihejiayan),作者何加鹽,36氪經授權發布。
1近些年來,由於手機4G的廣泛應用,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
我們的出行,多了滴滴。
我們的娛樂,多了快手和抖音。
我們的吃飯,多了美團和餓了麼。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領域,都曾經有過劇烈競爭,眾多企業一擁而起,大打出手,最後只剩下一家或兩家,佔領了絕大部分或全部市場。
一個或兩個優勢競爭者,獲得絕大部分甚至全部好處。這種現象叫「勝者通吃」(也叫「勝者全得」或「贏家通吃」)。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勝者通吃」市場是這樣的:
一個產品或服務,只比競爭對手輕微地好一點點(1%),但是卻能得到完全不成比例的巨大收入份額(90%-100%)。(引自經濟學家蘭迪·格蘭特等的著作《校際體育經濟學》)
勝者通吃這一現象,在很多領域都有體現。
在大學的班上,綜合評定最優秀的那位同學,獨佔了保送清華的機會。
在APP應用市場上,前1%的公司佔據了70%的下載量和94%的收入,剩餘99%的公司只能爭奪那30%的下載量和6%的收入。(來源:Senor Tower公司報告)
在風險投資市場上,幾乎所有2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都投給了細分市場的前兩名。(來源:《李開復:創業中的冪定律》)
這種「勝者通吃」,根源在於冪律分布(亦可簡單理解為二八定律)。
(對冪律分布和二八定律的解釋和分析,詳見何加鹽文章《 所謂成功,就是從二到更二》,此處不再贅述)
財富的冪律分布圖。越靠左的人排名越高,財富也越多。
到了網際網路乃至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由於信息的流通更加快速便利,冪律分布更加明顯,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產品和公司,都遵循著「勝者通吃」規律。
而現在5G時代已經來臨,信息的傳輸將百倍加速,二八法則的表現會更加極端。在很多領域,如果你比所有其他對手領先1%,你將成為佔有絕大部分或全部市場份額的成功者。如果你比其他對手落後,哪怕只是極其輕微的一點點,你都將被無情淘汰。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5G時代的成功法則:為什麼你永遠需要比別人高明1%。
特別說明:關於「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本文中,「成功」表示:在所有具有共同目標的競爭者之中,你比其他人更接近目標。
2人類並非地球上存在過的唯一智慧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曾經有很多其他「兄弟人種」和我們並存,例如著名的尼安德特人。
但最後只有智人存活下來,並發展為今天的人類,獨佔了整個地球。
智人並不比尼人厲害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們還不如尼人。例如,智人的腦容量,就沒有尼人那麼大。但是,綜合看來,智人比尼人更適應當時的環境,所以最後競爭的結果,是智人存活,尼人滅絕。
市場中企業的演化和環境中物種的演化,遵循同樣的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死亡。
在進化中,微小的優勢持續積累,會在億萬年的時間長河中,發生巨大的作用。而資訊時代的競爭,讓這個時間無限縮短。
智人和尼人競爭了幾萬年才分出勝負,而現代企業的競爭,可能一兩年就水落石出。
因為信息的流動加快了市場選擇的過程。也就是說:信息加速了進化。
在過去,一家企業會從一個很小的地方發展,要經過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時間,才能擴張到全國或者全世界。由於信息和物流的限制,外面的同行,也很難跑到這個地方來和你競爭。
而今天,絕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成立的第一天,就是面向全國、甚至全球。從一開始,你面臨的競爭,就是全網的競爭,不會再有山川河嶽幫你阻擋其他的競爭者。
再加上風投資金的助力,地方性小企業已經很難應付全國性大企業摧枯拉朽的進攻。
所以,一家小企業偏安一隅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世界,你要麼成為第一第二,要麼失敗離場。
3網際網路公司勝者通吃現象的發生,主要由於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規模效應。
農民給一畝水田插秧,需要4小時;給二畝水田插秧,需要8小時。
工人生產一輛汽車,需要1噸鋼鐵;生產二輛汽車,需要2噸鋼鐵。
雖然隨著規模更加擴大,由於技術和設備的原因,單個產品的平均成本會有所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總是有限的。
而到了網絡時代,給一個人提供信息的成本,和給一萬個人提供信息的成本,幾乎沒有區別。
農業時代和資訊時代的「邊際成本遞減效應」的對比圖
網際網路行業,是典型的初始投入成本很高,但是邊際投入成本(即每增加一個用戶,公司需要新增加的成本)很低的行業。
對於已經積累了一定優勢的網際網路企業來說,服務2億用戶和3億用戶,增加的成本不大。
但是對於挑戰者來說,從0個用戶積累到1億個用戶,需要投入的成本巨大。
因此,網際網路企業的先發優勢非常明顯。當一家企業已經建立了規模優勢,新的挑戰者極難對其發起挑戰。
這就是為什麼不管美國還是中國的搜索市場,都是一家獨大。美國是谷歌、中國是百度,都佔據了絕對優勢。
第二個原因:網絡效應。
如果我發明一個具有通信和社交功能的APP,但是上面只有我一個人,它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應用。
如果上面有了兩個人,而且這兩個人有互相通信的需要,它才具備了應用的價值。
當上面的人越來越多,它對用戶的價值就越來越大。
我們把每個用戶和另一個用戶的關聯叫做一條「可通聯連結」,那麼,一個APP的用戶數和可通聯連結數的關係如下:
註:上表只統計了單對單聯繫的情況,未統計單對多、多對多的情況
每一個新加入的用戶,都增加了整個網絡的價值。這個效應叫網絡效應。
淘寶、京東、微信、微博、滴滴、美團、拼多多,都是具有網絡效應的產品。
在只有10萬個人用微信時,我不會有下載它的欲望。但是當幾乎所有人都在用微信,我就不得不用它,否則我就與社會脫節了。
這意味著,一個新的產品,其價值與同類型的成熟產品相比,要低一個或幾個量級。只有當它能提供舊產品沒有的,人們不可或缺的新價值,才會有人去使用它,否則,它一定會死掉。
這就是為什麼從小米的米聊、阿里的來往,到羅永浩的子彈簡訊、張一鳴的飛聊,無數的公司前僕後繼地做即時通信產品,卻都無法撼動微信的絕對統治地位。
除了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路徑依賴、從眾心理、品牌效應等。但那些都不如這兩個重要。
從二八定律的角度來說,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是決定80%效果的那20%關鍵因素。
而5G的到來,使得信息傳輸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進一步強化了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這就使得產品和公司進化的速度更快,勝者通吃現象更容易發生。
4由上面分析我們得知,勝者通吃是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象,而且這一效應在5G時代會更加明顯。
從國家層面,也許政府可以採用某些政策去限制和減少其危害,但是對於個人,我們唯有接受,並好好利用它。
那麼在5G時代,我們要怎樣用好「勝者通吃」法則,幫助自己更加成功呢?我總結了4個層次的應對策略。
第一個層次:升維競爭,顛覆式創新策略
最高明的競爭,是面向用戶的基本需求,從更高的維度直接顛覆原有產業。
在功能手機時代,諾基亞是當之無愧的霸主,沒有誰可以挑戰它。
但蘋果重新定義了手機,開創了智慧型手機時代,使得諾基亞在短短時間內,就從巔峰墜落,最後被微軟收購。
數位相機取代膠捲相機、高清攝像手機淘汰數位相機、網絡視頻蠶食電視節目、自媒體打敗紙媒、微博客取代論壇和博客、電子商務再造了我們的購物習慣、網約車重塑了計程車行業、團購外賣打造了新的餐飲形態,這些都是利用顛覆式創新從更高維度開展競爭的經典範例。
值得注意的是,顛覆式創新並非一定要完全原創。將其他市場已經有了的產品,創造性地應用到新的市場上,也是顛覆性創新。微博、滴滴和美團,均是如此。
在過去30年間,電腦和網際網路的興起,顛覆了所有傳統產業;過去10年間,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興起,顛覆了所有傳統網際網路產業。
5G時代,將會有更多的顛覆式創新出現。我們現在熟悉的所有行業和產品,都可能被再一次重構。
誰能完成新的顛覆式創新,誰就具有了從更高維度競爭的能力,成為新時代的超級巨頭。
第二個層次: 同維競爭,領先1%策略
前面已經說過,5G時代的二八定律將更趨極端,勝者通吃現象更為明顯。一個行業通常只有一個或兩個行家能夠成功。
這就意味著,在同一維度的競爭下,你必須得比競爭對手高明1%,才有可能成為市場進化中活下來的那一個。
在「人無我有」的競爭中,你需要比別人快1%;在「人有我優」的競爭中,你需要比別人好1%。
請注意,這裡的1%,並不是要精確地達到這個數字,而是代表兩個含義:第一,你需要比別人高明;第二這種高明的程度,不需要超出很多。
在網約車競爭中,滴滴比同行高明了1%;在團購網的競爭中,美團比同行高明了1%。所以滴滴和美團都活下來了,並佔領了市場的絕大部分。
我不是說那些比別人差的產品和企業就不會存在。不,它們會一直存在,只不過不是同時。它們是一茬倒下,另一茬又冒出來, 每一茬都沒法做到持續盈利,有時候它們會掙扎一陣,但最終都將銷聲匿跡。
第三個層次:錯維競爭,長尾生存策略
在同一個賽道上,高明1%的玩家會活著,其他的玩家最終都會死。但是在賽道與賽道之間的縫隙,還是有一些機會。
由於主賽道的贏家必須照顧大多數人的需求,對於小部分人的獨特需求,它是照顧不到的,或者,它是沒法去照顧的(因為照顧小眾需求常常會喪失大眾用戶)。
如果說第一第二的贏家是大鯨魚,那麼在他們顧及不到的那些地方,會有一些小溝小縫,可以供部分競爭者生存。
例如,有一個APP叫blued,可能90%以上的人都沒聽過。但是,它發展得很好。因為它只做「同性戀社交」。
又如,小紅書是一個種草類的APP,它的用戶基本上都是女性;虎撲是一個體育社區,它的用戶基本上都是男性。
針對特定人群的社交、外賣、出行、新聞都有長尾市場。這個垂直領域的的邊界,可以是地區、性別、年齡、行業、知識層次、身份地位、特殊癖好等。
這些也是我們的機會。但是,不要指望做得很大。和主賽道的平臺級玩家比起來,這些最多只能算小魚小蝦。
而且,就算是在這些選定的細分領域,你也必須做到在你所處的這條空間裂縫裡,比別人高明1%,才能活下來。畢竟,blued、小紅書、虎撲,都在各自的細分領域,佔據了絕對優勢。
另外還有一個錯維的方式,就是選擇那些具有某些特殊因素,從而不會「勝者全得」的行業。
例如,很多基於固定地址的服務,雖然也受信息爆炸影響,但是被影響程度比起純網際網路服務,要小得多。
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飯店、賓館、旅遊景點等。交通成本(包括車輛費用、路途時間和路上的不舒服感)為你框定了細分賽道,你只需要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參與競爭就可以了。
第四個層次:降維競爭,騎豬策略
如果說顛覆式創新、主賽道鯨魚、長尾小魚小蝦,我都做不到,那就沒有機會成功了嗎?
並不是。
雷軍說,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能成為風口上的豬的,畢竟只是極少數人和公司。
如果做不了風口上的豬,我們還有一招,那就是騎到豬身上。
蘋果創造了智慧型手機的風口,趕上趟的手機廠家,可以說是「風口上的豬」。而做智慧型手機屏幕的京東方,做手機組裝的富士康,就是騎豬的能手。
如果說社交電商是一頭「大豬」,那麼賣衣服的張大奕和賣口紅的李嘉琪就是騎手。
特斯拉是新能源車和自動駕駛風口上的「大豬」。我有一個叫「小特」的朋友,建了一個公眾號叫「小特叔叔」,專門寫關於特斯拉的各種文章,結果成了特斯拉的用戶和潛在用戶必看的公眾號,他通過這個公眾號年入百萬,特斯拉公司還專門獎勵他一輛價值25萬美元的特斯拉跑車。
你看,如果你非常厲害,做不了賈伯斯也可以做郭臺銘;如果你有某方面特長(如擅長帶貨),做不了馬雲也可以做張大奕李嘉琪;如果你只是普通人,只要有意識、夠努力,做不了馬斯克,也可以做小特。
騎豬的辦法有多種:
例如,你可以把「豬」當成你的客戶,為「豬」提供配套的服務。如華為小米的供應商,蘋果配套產業鏈上的廠商這些都是。
你可以利用「豬」搭建的平臺做自己的事業。如上阿里巴巴、淘寶、京東、拼多多賣貨;利用今日頭條、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打造個人IP。
你可以服務於「豬」的供應商賺錢。如公眾號就有公眾號遷移、公眾號排版等服務;電商有各種電商培訓、代運營等服務;微信有各種社群營銷、朋友圈運營培訓等服務。
你還可以服務於「豬」的消費者。如做手機測評的王自如、專寫特斯拉的小特叔叔、甚至街頭貼膜的小哥等都是。
用經濟學的語言說,那些「風口上的豬」,它們的活動產生的外部效益,遠高於它本身得到的收益,也就是產生了巨大的外部經濟。
所謂「騎在豬身上」,在理論上的解釋,就是分享這種巨大的外部經濟產生的利益。
以上四個層次可總結為下圖:
越往塔尖走,人越少,成功越難,但是一旦成功,收穫也會越大。
我們不一定要剛開始就在塔尖,可以慢慢從底部往上爬。畢竟,亞馬遜從前不過就是個網上書店,facebook起初就是個校園交友網,微軟也是傍著IBM這頭「大豬」起家的。
5以上說的是作為企業、企業主、創業者如何生存,那麼作為普通打工族,我們應該如何生存呢?
簡單的兩點建議:
首先,我們要善於挑選比別的競爭者高明1%的老闆和企業。
如果自己不能成為通吃的勝者,那就追隨潛在勝者,幫助他們制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分享到勝者收穫的果實。
其次,我們要儘量比其他人高明1%。
一個組織在外部和市場所有的參與者競爭,組織裡的人員同時也在內部競爭。並且組織內部的利益分配,同樣符合二八定律。高管就是比普通員工薪水高;美國CEO的平均工資,是員工的400倍;公司頂級的銷售員,一個人的提成比其他所有人加起來都多。
你只有不斷進化,讓自己成為那20%的人,才能分享那80%的收益。
第一個建議,是幫助你得到分蛋糕的資格;第二個建議,是幫助你在分蛋糕時能多分到一點。
這就是5G時代的成功法則。
6在農業時代,你比別人高明1%,只不過一年多收穫幾百斤稻子;
在工業時代,你比別人高明1%,只不過每天多製造幾百個螺釘;
在5G時代,你比別人高明1%,可能將擁有整個賽道。你和第二名的區別,不再是101和100的區別,也許是10000和0 的區別。
勝者通吃的市場,只有吃撐和餓死兩種可能,沒有中間地帶。
這就是為什麼,你永遠要比別人高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