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中華白海豚擱淺惠州東江事件有了最新進展。
11月24日,在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來自國內漁業科學研究專家團隊對中華白海豚遺體進行了解剖。此前,這頭海豚在惠州東江博羅段發現,隨後發生擱淺,並不幸死亡。
當天,南方+記者來到現場進行了採訪拍攝。
擱淺惠州的中華白海豚曾在香港出沒,解剖發現腎臟器官腫大
發現疑似致死原因
海豚腎臟器官病變腫大
下午15時,南方+記者在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戶外臨時搭建的解剖棚內看到,中華白海豚遺體靜置在鋪有塑料布的桌面上,周身乳白,體表光滑,但略有少量傷痕和烏青,身著白色防護服的專家已經到位。
在解剖開始前,專家先對海豚的外貌情況進行了檢查,包括測量和記錄海豚體長、魚翼、魚尾以及傷痕等數據信息;隨後,工作人員合力將海豚搬上秤測量了體重。
初步數據顯示,這頭中華白海豚體長約2.6米,體重185公斤,為正常成年海豚個體。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局技術科專家陳希表示,從海豚體表信息來看,雖然存在少量傷痕,但不是海豚死亡直接原因。他判斷,該頭海豚來到東江後,因遊泳能力減弱或體力不支,發生了體表擦底碰撞,「致死原因應是內在組織問題。」
不過,由於遺體仍處於未完全解凍狀態,解剖過程持續時間較久,大約至下午17時左右,海豚內臟器官才逐漸取出,但仍有部分組織為冷凍狀態。
截至發稿時,記者再次聯繫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工程師李慶勇獲悉,專家解剖發現海豚的腎臟器官特別腫大,說明海豚患有嚴重疾病,這可能是其死因之一,但仍需要對內臟組織逐一理化檢測,以做進一步的判斷和分析。
背鰭特徵比對
海豚曾在香港周邊海域出沒
解剖當天,雖然還暫時無法明確海豚的死亡直接原因,但專家也發現了海豚生前的一些重要線索。
「這頭海豚曾在香港周邊海域出沒。」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治表示,背鰭是不同海豚個體識別的重要參考部位,相當於「人臉識別」,在這方面,研究機構已建立了一套詳細的資料庫,通過將這頭海豚的背鰭相片與資料庫比對可以判斷,它曾在香港大嶼山西側海域活動。
事實上,海豚擁有動物界最大的大腦,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之一。如此聰明的動物,為何會來到幾百海裡以外的惠州東江淡水流域?
林文治分析,綜合過去十年間中華白海豚在珠江口附近擱淺案例,可以發現這些「誤入」淡水的海豚具有行為共性:幾乎沒有成對或成群出現,多數為個體現象,另外,這些海豚大部分為年長個體,沒有發現年輕個體。
「我們曾在廣州嘗試驅趕『誤入』江水的海豚回到海洋,不過,海豚很快又遊回了原來的江面。」林文治說,在行為上,業內更加傾向於海豚年長後,身體機能減縮,部分器官發生病變,比如自身定位系統出現問題等,導致它們願意向江水等平緩水平遊動,「這也是種自然現象,任何動物都有生老病死、衰老的情況。」
專家表示,如遇海豚「誤入」江河,一般做法是先進行跟蹤觀察,不進行人為幹擾,看它是否能自主遊回大海,之後評估河道現場條件、河豚身體狀態,再來決定是否需要人為驅趕或引導其遊回大海,貿然採取驅趕或捕撈救護的行為均也不太可行,都可能導致海豚進一步受傷或窒息死亡。
截至發稿時,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對中華白海豚的解剖工作仍在繼續,預計今晚將把全部解剖完成。明日後,將陸續對海豚組織器官進行標本製作,以及對組織樣本進行理化分析。
相信不久的未來,這頭中華白海豚將會以「另外的方式」與市民朋友重聚。
事件回顧
11月8日,博羅縣農業農村局接到市民線索,稱在東江博羅段發現一隻中華白海豚,但連日巡查並未發現海豚蹤跡。
11月12日,在東江博羅段釣魚的市民報警稱,看見江裡有一條江豚,並拍下視頻線索,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根據視頻初步判斷,該海豚疑似為已成年的中華白海豚。
11月16日下午16時,一名市民在東江潼湖段發現海豚疑似靠岸擱淺,並立即報案。隨後,惠州市農業、漁業部門和公安人員來到現場,確認海豚已經去世後,對海豚進行了打撈。
11月16日夜間23時,中華白海豚遺體被運往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
11月24日下午15時,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組織專家團隊對中華白海豚遺體進行了解剖。
【記者】烏天宇
【攝影】王昌輝
【作者】 烏天宇;王昌輝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