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接到爆料,在南沙區欖核北鬥渡口附近河域發現了一「大魚」擱淺死亡,懷疑是中華白海豚。今日記者聯繫相關部門證實,該「大魚」就是中華白海豚,如今按照疫情期間要求送到無害化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據了解,昨日有街坊在廣州市南沙區欖核北鬥渡口附近的河堤邊發現了一通體白色的龐然大「魚」,懷疑是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遂立馬報警。事情一傳開後,很多街坊紛紛來圍觀,因為這個生物比較龐大,相關部門叫來了吊車和打撈船才能對這一生物進行打撈。打撈上來後發現這條生物身上都覆蓋了泥,頭部還有血跡,從外表看好像是中華白海豚。
記者隨後聯繫相關部門證實,關於昨天受到關注的「大魚」,經了解就是白海豚。南沙區相關部門報告市農業農村局漁業處,並按照疫情期間的要求,送到無害化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中華白海豚,屬於鯨類的海豚科,是寬吻海豚及虎鯨的近親。很多市民及漁民均以為中華白海豚是一種魚類,其實它們和其他鯨魚及海豚都是哺乳類動物,和人類一樣恆溫,用肺部呼吸、懷胎產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兒。
中國的最早的發現紀錄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它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見於我國東海,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群體,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萬山群島和香港西南部水域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
在南沙周邊海域也時有街坊發現它們的蹤影,在2017年的時候有街坊在十九湧夜釣也用攝像頭記錄了白海豚的身影。早在2011年的時候,本報曾經報導過小虎島附近江面發現一條死去中華白海豚,如今該物種又添悲劇,希望剩餘的中華白海豚能夠安全平靜的生活延續下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耿旭靜、董業衡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耿旭靜、董業衡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