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國際關係「新」在哪裡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新型國際關係「新」在哪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就是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和應遵循的原則。這三者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合作共贏作為新型國際關係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是其最為根本的特徵,它對新型國際關係的其他一系列特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塑造作用。

新型國際關係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理念之一,已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推進新時代中國外交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那麼,如何認識新型國際關係,它「新」在哪裡?

新型國際關係是在繼承準新型國際關係基礎上發展、升華而來的

新型國際關係是與舊型國際關係相對而言。所謂舊型國際關係,就是現存的國際關係,具體說就是西方主導的以主權國家為基本行為主體,帶強權政治色彩的國際關係。舊型國際關係有兩大要素和特徵:一是主權國家為基本行為主體;二是西方主導建立並維繫,滲透著西方的價值觀和理念,在實際運行中西方國家大行強權政治甚至霸權主義。西方國家雖然倡導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價值觀,試圖將之運用到國際關係中,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強權政治與霸權主義乃至極端民族主義一直伴隨其中。一些非西方國家由於受西方行為方式的影響,也奉行強權政治、地區霸權主義以及極端民族主義。

舊型國際關係是新型國際關係的母體。作為人類社會努力方向的新型國際關係之所以為「新型」,就是因為它將展現出許多不同於舊型的新特徵,但是又不可能與舊型完全脫離。新型國際關係同舊型國際關係一樣,仍然是以主權國家之間的關係為基礎,所以不可能完全擺脫舊型國際關係的一些特徵;而且,新型國際關係不是通過突變形成的,而是在舊型國際關係基礎上漸進演化而來的,許多特徵已經在舊型國際關係母體中孕育、萌發。

如果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啟了現代國際關係,那麼此前的國際關係則可謂「前現代」國際關係。現代國際關係可分成「舊型」與「新型」兩大階段。新型國際關係仍然在構建中,是國際社會的努力方向,是應然狀態。據此,直到目前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處於實然狀態的國際關係在總體上還是屬於舊型。

聯合國體系誕生是舊型國際關係演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此前的國際關係是典型的舊型國際關係,大國強國主宰國際事務,儘管在近300年的演進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型國際關係的因素,如1864—1949年締結的《日內瓦(四)公約》確立了國際人道主義法則。聯合國的宗旨之一就是維護國家主權,這使得中小國家有了良好的成長環境,逐漸地在國際舞臺上有了一席之地。雖然強權政治與霸權主義依然存在,甚至有時還相當嚴重,但是畢竟同聯合國成立之前相比受到了很大制約。在聯合國體系下,國際關係有了明顯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局部範圍和領域,在某些雙邊或區域多邊關係中,新型國際關係的因素已經出現。聯合國成立以來的國際關係,可以算作非典型的舊型國際關係,或者是由舊型國際關係向新型國際關係過渡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力倡導並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發展、和諧世界、合作共贏等原則、理念、精神和政策主張,它們更具有新型國際關係的品質。現行的以中國為基軸的諸多雙邊關係可算作是「準新型」國際關係。新型國際關係就是在繼承準新型國際關係基礎上發展、升華而來。

無論典型的舊型國際關係,還是非典型的舊型國際關係,抑或準新型國際關係,主權國家之間關係這個基礎一直未變。新型國際關係也不會改變這個基礎。這就意味著,新型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特徵還是以主權國家為基本行為主體,儘管非國家行為體的地位會不斷提升,作用也會不斷增強。

新型國際關係之「新」主要體現在合作共贏這個核心理念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目標模式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可以說,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就是新型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和應遵循的原則。黨的十九大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闡述新型國際關係概念時,一直用「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這樣的表述。可以說,合作共贏是新型國際關係的核心理念,它是相互尊重與公平正義的基礎,沒有合作共贏,就談不上相互尊重,也談不上公平正義。當然,這三者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合作共贏作為新型國際關係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是其最為根本的特徵,它對新型國際關係的其他一系列特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塑造作用。

新型國際關係概念有一個形成過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這裡已經有了「新型」這個詞語。「全球發展夥伴關係」雖然側重於發展,但卻是當今及未來國際關係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宗旨是實現合作共贏。2013年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概念。在2014年11月舉行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這是在國家最高層級的外事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這個概念,並且強調「合作共贏理念」。

將合作共贏作為新型國際關係的核心理念,就是因為合作共贏是舊型國際關係中最為欠缺的。在舊型國際關係中,競爭是主旋律,許多國家之間有合作,而且有時還是相當廣泛、深入的合作,但同競爭相比,合作處於從屬地位。新型國際關係就是要實現國際關係的轉型和質變,以合作為主旋律。雖然國家之間的競爭不會消失,而且有時也會非常激烈,但是同合作相比,是第二位的。

此外,有些國家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有合作潛力,而且也開展一些合作,但是,要麼是已經開展的合作往往難以持久,要麼就是合作潛力開發不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沒有形成共贏的結果。可以想像,如果只是單方面贏,或者是一方贏得明顯比另一方多,不是均衡的共贏,這樣的合作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在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框架下,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憑藉技術、智慧財產權、國際話語權、規則制定權等優勢,在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獲取明顯對己有利的不均衡利益。有合作,但無共贏。這樣的合作是新型國際關係要擯棄的。 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既關注發展上的合作共贏,也重視安全上的合作共贏。在安全合作上,非傳統安全問題需要通過加強國際合作來解決,這已經成為共識。歷史經驗證明,在傳統安全問題上,以衝突對抗方式來解決問題,不僅效果非常有限,而且還會損害國家其他方面的利益。世界各國應當順應時代的要求,努力通過合作來化解國家之間的分歧、矛盾,抑制衝突,防止對抗,實現合作共贏。

與合作共贏這個核心理念密切相關,新型國際關係的目標模式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型國際關係的「新型」一詞表明它是動態的,「新型」是與孕育它脫胎出來的「舊型」母體相對而言的。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啟現代國際關係即國際關係現代化進程以來,國際關係肯定是不斷進化、不斷現代化的。將來還會有新的「新型」來取代目前正在構建的「新型」。目前中國所倡導的新型國際關係不可能包攬今後所有的國際關係形態,那麼,當下要推進的新型國際關係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呢?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國際關係的闡述,這個目標模式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訪美前夕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時說:中國願同廣大成員國一道,「推動建設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完善全球治理結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新型國際關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在一起闡述,表明在中國領導人心目中,新型國際關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緊密相關的。可以理解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就是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努力方向和目標模式。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承認主權國家差異的前提下,強調人類的整體性,是差異觀與整體觀的有機結合。首先是承認、正視國家、民族、文明等的差異。「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正是這種差異性,才導致國家之間利益的分歧、矛盾,才形成國家之間的競爭關係。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無數次國家之間的戰爭,主要根源就在於此。但是,當今世界與以往相比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所謂「共同體」,就是「人們在共同條件下結成的集體」,體現的是整體性、統一性。當今世界,一方面,全人類共享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是全人類共同願望,與之相應,各國之間在發展以及許多安全問題上形成的相互依賴關係越來越緊密;另一方面,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和長遠性,沒有哪一國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一國可以包打天下,需要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共進。在這樣的世界裡,各國人民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價值,因此也擔負共同的責任,所以命運攸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簡單地說,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人類社會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共同責任基礎上所結成的命運攸關的整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將中國夢與世界夢有機結合,實現中國與世界共贏的願景藍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目標。當今世界,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臨的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人類的前途命運已經到了重要關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的中國方案。

在合作共贏這個核心理念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目標模式的引導下,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將不斷被推進,並將在主要內容、主題、國家間關係定性、主要矛盾、主要行為方式等方面展現出不同於舊型國際關係的新特徵。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應著重把握五個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進一步明確了總目標的具體內涵。
  • 專家: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須以合作共贏為基礎
    經濟日報北京1月26日訊 記者朱琳報導:在中國記協今天舉辦的第85期新聞茶座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以「新型國際關係與中國新外交」為主題,同外國駐京記者、駐華使館新聞官、港澳臺記者和內地記者交流座談。  阮宗澤回顧了十八大以來中國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歷程,認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核心是合作共贏。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同時,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疫情彰顯了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建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必要性。【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國際格局  全球化  新型國際關係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黑天鵝事件」。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推動構建新型中國與世界關係
    習近平外交思想具有宏大的歷史思維、寬廣的世界眼光,深入回答了外交工作「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將到哪裡去」的問題,回答了新時代外交工作怎麼更好地守初心、擔使命的問題。 習近平外交思想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實環境,中國外交需要解決兩個重大問題——中國如何和世界相處、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世界。
  • 張曉強:世界大國應加強對話合作,推動建立更為協調的新型國際關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在第六屆全球智庫峰會上講話。 夏賓 攝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夏賓 王恩博)第六屆全球智庫峰會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在大會總結髮言時表示,世界主要大國應加強對話與合作,推動建立更為協調的新型國際關係。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顯著發展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一方面,中國學者的努力表明非西方國際關係學界的原創性知識生產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建構也呼應了全球國際關係學倡議,成為了全球國際關係理論大廈鮮明亮麗的組成部分。顯然,全球國際關係學需要中國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也需要全球國際關係學這個大平臺。本文試圖對這樣一個有學術意義的學科圖景加以描述和分析。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新發社發   中美兩國在二戰中並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充分體現兩國人民互助互愛、友好合作,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今天,中美兩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要建設新的「駝峰航線」,飛越新的「駝峰」    在中國人民氣壯山河的抗日戰爭中,各國人民給予了巨大支持和援助。
  • 大國關係「新常態」及良好外部環境營造
    對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繼續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係,積極運籌穩定均衡的大國關係,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為中國未來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 異丁烯齊聚:國際水平的短板在哪裡?
    全氟磺酸(Nafion)是一種新型樹脂催化劑,具有酸強度高、耐高溫和耐酸鹼腐蝕、熱穩定性較高的特點,三異丁烯選擇性高,缺點是原料價格昂貴,且再生困難。異丁烯齊聚反應是一個典型的酸催化反應 ,以上各類催化劑體系的研究 ,應首先側重於建立催化劑的酸性質與 目標產物選擇性 的對應關係,其次是延長催化劑的使用壽命,尋求簡便的再 生方法。這樣才可以在生產實 際中,根據 目標產物的不同,選擇適當的催化劑體系。
  •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研究組:已有49個冠狀病毒種,新冠非新
    當地時間3月2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在線發表了前述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命名聲明:造成當前呼吸道疾病暴發的新冠病毒歸類為一個已知種,無需另立新種。因該病毒與以SARS-CoV為原型的同種病毒具有遺傳相似性,因此,被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
  • 文科考研輔導叢書《國際關係理論》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文科考研輔導叢書《國際關係理論》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國際關係理論部分 (七)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及其觀點 1.新現實主義認為,以安全為代價追求權力是不值得的,因此國家有時會選擇談判而不是戰鬥。 3.進攻性現實主義、防禦性現實主義與新古典現實主義 關於這三者的關係,在西方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有人把防禦現實主義與進攻現實主義作為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兩個分支,也有人把它們作為三個不同的分支。
  • 「人地關係」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
    原標題:「人地關係」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圖片來源:瀟湘晨報 龔萬裡/作  當前,學術界對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較關注。比如:過快的城鎮化可能帶來哪些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中國未來的聚落大小及空間格局會呈現什麼形態?一些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伴隨的「大拆大建」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華民族人居環境傳統的延續?再比如,新建聚落多選擇在區域中心或交通便利區,這裡多為良田。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在這一背景之下,中歐國際關係學者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密切和深入,這有助於促進雙方新多邊主義的研究議程,構建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共同知識和理論創新。歐洲和中國的國際關係學界都是非常多元化的: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概念性研究議程可能帶來一些潛在影響,包括給中歐知識界共同的、具有更廣泛和更深入意義的新制度主義理論研究議程輸入信息,超越固有的現實主義遺留問題和世界主義的烏託邦。
  • [聚焦新消費]三大特點說明新消費新在哪裡
    「新消費」這個名詞開始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新消費到底新在哪裡?對經濟增長拉動有多大?帶來哪些新商機?應該如何監管?本報即日起推出「聚焦新消費」專欄,就如何認識新消費,怎樣適應新消費、引領新消費進行解讀,敬請關注。   清晨出門,可以用手機下單叫專車,也可以掃一臺共享單車慢慢騎行;吃飯時,可以用手機輕鬆掃碼埋單,也可以足不出戶用手機訂餐。
  • 知識圖譜從哪裡來:實體關係抽取的現狀與未來
    然而,這些知識又從哪裡來呢?這就涉及到人工智慧的一個關鍵研究問題——知識獲取。知識圖譜現有大型知識圖譜,諸如 Wikidata、Yago、DBpedia,富含海量世界知識,並以結構化形式存儲。如下圖所示,每個節點代表現實世界中的某個實體,它們的連邊上標記實體間的關係。這樣,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相關知識就以結構化的形式記錄下來。
  •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語言研究、文明交流、貨物和人力資本、金融資源配置、司法不規範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陸忠偉認為,中國與太平洋彼岸美國的關係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大國關係,從而決定著亞太戰略平衡、國際戰略平衡及世界和平穩定。正因為這組大國關係的厚重,其發展動向及走勢備受關注。「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
  • 數字金融與新基建 相輔相成的驅動關係
    原標題:新基建丨數字金融與新基建,相輔相成的驅動關係   疫情背景與新興業態增長   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全球數位化時代的速度
  • 推動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新知新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貫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後,中國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成為構建命運與共的全球夥伴關係的積極倡導者和忠實實踐者。
  • 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引進新型設備提升消殺力度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李凱)6臺新型手持防疫消毒噴霧器在T3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新設備的使用有利於旅客通道、值機櫃檯等狹小區域消殺無死角全覆蓋。21日,記者從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分公司服務質量管理工作委員會(航站區管理部)了解到,這是烏魯木齊國際機場防控疫情、升級消殺工作的又一新舉措。與傳統消毒設備相比,該設備小巧輕便省力的同時有效提高了至少50%的工作效率。
  • 新冠病毒和SARS到底是啥關係?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
    「『新冠』病毒屬於SARS冠狀病毒」為口誤,專家致歉新京報記者向陳煥春核實到,該說法屬於口誤。「真的不好意思,完全屬於口誤,掉了兩個字。」他表示,應為「新型冠狀病毒屬於SARS相關冠狀病毒」。這意味著「新冠」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相似。該結論是基於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員的工作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