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分享丨模塊化肌腱驅動假肢手

2020-10-24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近些年假肢手雖然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其可修復性通常有限,尤其是用戶自己很難進行修復。曾有學者提出了幾種模塊化的手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些解決方案需要處理複雜的部件,或者由於增加了機械的複雜性而導致體積和重量過大,因此不適合用於假肢。近期,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發表了「OLYMPIC:A Modular, Tendon-Driven Prosthetic Hand With Novel Finger and Wrist CouplingMechanisms」,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完全模塊化的假肢手設計,其手指和手腕設計具備模塊化,可以隨時拆卸或裝配來移除或連接肌腱。他們的創新設計能夠將電機置於手後,用於驅動肌腱,肌腱僅包含在手指內。實現了這一新型的耦合傳輸機制,還計算了手指的模塊分離扭矩,以分析有意拆卸與承受外部負載能力之間的權衡。研究人員提出了模塊化設計,其模塊化程度各不相同,如表1所示。


表1 模塊化假肢手與機械手在設計方面的比較


一種完全模塊化的假肢手,它具有耦合機制,允許肌腱從手掌外部驅動。本文介紹的假肢手,命名為OL YMPIC(操作性模塊化假肢),是一種經濟實惠的跨橈動脈裝置,其模塊可以被截肢者直觀、快速地互換和組裝,而不需要工具,如圖1所示;事實上,手部引入了新穎的關節耦合機制。


圖1 模塊化肌腱驅動假肢手


圖2 OL YMPIC假手的設計概述


手的全長215mm(從掌根到中指末端),手掌寬度為85mm,食指和無名指、中指和小指的掌指關節到指尖的長度分別為92mm、102mm和82mm,以中等尺寸男性手的尺寸為基礎(見圖2)。這隻手的原型是用PLA(聚乳酸)和PETG(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三維列印的。由於頻繁加載手指和手的框架,PETG是專門選擇更大的強度和耐用性。


1、耦合機構與模塊化設計

假肢手有五個手指,共有15個關節。手指由掌指(MCP)、近端指節(PIP)和遠端指節(DIP)組成,通過各關節的相互配合來實現手指的屈曲和伸展。拇指由腕掌關節(CMC)、掌骨(MCP)和指間關節(IP)組成。CMC關節允許拇指繞著平行於腕軸的軸旋轉。


圖3 OLYMPIC假手的模塊化組件


模塊化指尖耦合機構的細節如圖3a所示。要將手指連接到手上,首先必須正確定位。如圖4所示,通過使用集成磁鐵作為導軌,手指模塊以平滑的擺動運動連接到手的框架上。位於每個手指指關節上的樞軸插銷首先與手框架上的插座配合,然後這個機制允許手指圍繞位於MCP接頭底部的軸轉動,然後旋轉進入鎖定機構。其中彈簧加載柱塞用於鎖定撥指位置,防止操作過程中分離。


圖4 模塊化手指的移除方法


在手指的底部設計了一個凹槽,用於引導柱塞平穩地滑入到位。柱塞水平定向,以抵抗執行器在運動過程中施加的垂直力,這可能導致離合器錯位和分離,從而導致手指從框架中彈出。要移除手指,使用者必須在指骨的下方施加一個向上的力來釋放它。槽半徑的設計需要平衡,因為需要充分的接觸,以確保柱塞在運動過程中不會滑動,以防止手指意外脫離。但是,使用者仍然可以用最小的力輕鬆地移除每根手指。為了保護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免受傷害,特別設計了模塊化掌墊,如圖2所示。


2、拇指設計

拇指佔人類手的40%的能力,在操作物體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保持抓握的穩定性。拇指通常與三種主要結構有關:(1)精密球形抓握,拇指與食指和中指相對;(2)圓柱形抓握,拇指與其他手指偏移以避免幹擾,使物體完全封閉;(3)側向抓握,拇指與其他手指一起外展(平面內)。這七個配置可以實現手動鎖定的七個配置,拇指允許旋轉角度介於0到120°之間(如圖3b所示),這使得假肢手能夠在精度和力量或側向抓地力之間切換。與大多數假肢手類似,比如i型肢體和Bebionic手,拇指的外展軸與手腕軸平行。


與其他手指的鎖緊機構類似,拇指使用彈簧柱塞,該柱塞通過拇指夾塊上的導軌滑動,如圖3c所示,用戶可以輕鬆地旋轉拇指,但在手指運動期間保持完全剛性。這是為了確保電機施加的扭矩不會導致拇指移動,由於這個原因,這種鎖定機制比基於摩擦的機構更具優勢,後者容易導致拇指受到外力重新定向。這種鎖定機制也比之前設計要好,因為它需要最少的零件和最簡單的裝配,同時便於拇指的模塊化設計。


3、腕部連接器的設計

手腕的鎖定機構在手腕的近端部件上使用彈簧柱塞,與用於手指的彈簧柱塞相同,如圖3d所示。當兩個遠端部件和近端部件被推到一起時,柱塞沿著遠端部件上的路徑滑動。這產生了手腕的扭轉和鎖定運動,並允許兩觸點在鎖定時彼此接合。因此,電子和表面肌電(sEMG)傳感器可以放置在前臂中,因為它們在肌電修復術中佔了大部分成本,在更換手的各個方面時不需要重新布線。腕式連接器還設計成觸點位於內部,並由塑料外殼遮蔽,以限制暴露在潮溼的空氣中。OL YMPIC假肢手(包括模塊化手腕)重量為546克,接近500克的理想假肢手的重量。


4、假肢手的評估

由於盒和塊測試、9孔釘測試和南安普頓手評估程序(SHAP)受時間的影響,因此手的控制方法也受時間的影響,基於上述原因提出了一種新的協議和基準來評估假肢手。食物、廚房用品和工具被選為基準,因為吃飯和家務被認為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如圖5所示,因為這些是假體使用者最常接觸的物體。這些物品在以前的假肢評估測試中也經常使用,並且很容易通過購買獲得。假體被連接到一個夾板上,夾板安裝在一個身體健康的實驗者的右前臂上,由一個臺式電源供電,並通過遙控操作,允許手指在需要精確抓握和物體操作的任務中進行單獨控制。在平面上,兩個「X」標記相距500毫米。


YCB物件組中的食物、廚房物件和工具在第一個標有「X」的物件上展示了10次。所有電機以相同的速度驅動,直到手指與物體充分接觸。在第一次抓取時,假體的小操作可以幫助穩定抓取,特別是對於不規則形狀的物體,只要它們保持在標記的「X」內。每個物體被垂直提升到最小高度100毫米以上,然後在表面水平移動,然後放在第二個標有「X」的物體上。一旦移動,物體就被釋放到穩定的位置。對20個選定的基準對象的成功抓取和轉移的數量進行了測量,每個對象獲得一分。因此,所有對象成功抓取和轉移的總得分為200。


圖5 動力抓取與精確抓取


為了評估模塊化手指的最大負載力,將手水平安裝,手指完全伸出,如圖6所示。帶有單軸測壓元件(DBBSM 5 kg SBeam)的線性致動器(Actuonix L12-100-100-12I)垂直於手安裝在剛性梁上。模塊化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被加載到他們的中節指骨上,稱重傳感器以越來越大的力壓在手指上,直到手指分離。時間數據是通過DAQ和數據採集軟體收集的,對每個手指進行十次,其中所經歷的峰值力被測量為分離力。通過乘以從旋轉樞軸到中節指骨中心的距離,獲得了分離每個手指所需的彈射扭矩。此外,還測試了用磁掌鎖定到位的單個手指是否失效,以確定手指能夠承受的最大力和扭矩。


圖6 實驗設置,以評估將手指從手上移除所需的分離扭矩


5、評估結果

圖7 假肢手在抓握評估中成功轉移物件數目


圖7所示的是20個家用物體的YCB物體抓取和轉移任務的結果,該手在總分200分中獲得了185分,結合了不同物體的力量和精確抓握類型。這隻手成功地抓住並轉移了大部分物體,只有一把鑰匙沒有抓住。這隻手在所有的食物項目上都得了滿分,包括餅乾盒、薯片罐、芥末瓶和塑料水果。對於廚房用品,碗對手來說更具挑戰性,結果是7分。然而,對於直徑與手掌相似的球形和圓柱形物體,手的表現非常好,這允許全力閉合,例如餅乾盒、薯片罐和Windex瓶。小直徑圓柱體,如大記號筆和螺絲刀,分別得分為9和8。在200次抓握物體的試驗中,手指與手掌連接穩定可靠,未出現手指與手掌分離情況。


本文由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供稿

相關焦點

  • 學術分享:模塊化肌腱驅動假肢手
  • 上肢假肢(手假肢)的日常康復訓練方法
    同時,手部截肢的康復也是假肢康復界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手部的功能相對於下肢有著明顯的優越,人類的手指十分靈敏,可以感覺到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動,而在假肢康複方面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任重而道遠。隨著科技的發展,手部截肢患者的康復情況也隨之改善,目前,手部假肢康復主要有2種方案,裝飾性和功能性。那麼,安裝這類假肢的患者怎麼才能靈活的使用假肢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解日常使用中需要了解的地方。
  • 「盧克之手」走出熒幕:智能假肢手為肢殘者帶來福音
    新華社瀋陽9月2日電(記者石慶偉、於也童)2日在遼寧省瀋陽市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上,一款由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操作感知一體化智能假肢手,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觀看。記者看到,一名工作人員的胳膊上捆綁著一些傳感器,隨著他手指的運動,假肢手的機械手指也隨之進行相同的運動。「我剛和它握手了,這機械手的力量很大,太神奇了,簡直像科幻大片一樣。」前來參觀的瀋陽市民高麗說。
  • 肌腱手術:小而美的萬能支架
    學術交流,僅供參考。參考文獻:Jagannath B.N. Kamath,Iet al.nnovative Intraoperative Splints for Tendon Transfer Procedures.
  • 現在最好的手部假肢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很不幸,手截肢的朋友會特別羨慕腿截肢的朋友。甚至連很多假肢公司的業務員都會對手部截肢的客戶不太在意,因為手部截肢客戶安裝假肢的可選擇性很少,並且客戶滿意度很低。我們手的功能太多了,手部的假肢補償不了手失去的功能。
  • 取物靈活復現人手九成動作 上海交大研發SJT-6假肢手
    東方網11月4日消息:假肢要是能讓患者伸出食指操作鍵盤、打電話、握水杯,那該多好。在這屆工博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帶來了他們研發的SJT-6假肢手,能復現人手90%左右的動作。  該學院盛鑫軍介紹,該仿人假肢手由5個結構相同的手指模塊和擬人手掌構成。
  • 學術分享:假肢手的綜述(1)
    現在形式的手是數百萬年進化的結果。它可以執行複雜的動作,以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失去手臂,會影響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對正常日常生活的重大破壞。假肢為因疾病或殘疾而失去手臂的截肢者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假肢技術取得了進展,但只有50-60% 的截肢者佩戴假肢。拒絕率也估計高達40%[1]。仿生手的發展尚未滲透到截肢者身上,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價格很高。
  • MIT出品意念控制+個性化定製的機器人假肢,背後還有這樣故事
    然而,經過幾個月的外科手術和康復,Hugh使用他設計的假肢,創造了比事故前的水平更高的攀登記錄,儘管醫生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次事故,Hugh開始專注於學術領域,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然後在哈佛大學獲得了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 MIT出品 意念控制+個性化定製的機器人假肢,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然而,經過幾個月的外科手術和康復,Hugh使用他設計的假肢,創造了比事故前的水平更高的攀登記錄,儘管醫生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次事故,Hugh開始專注於學術領域,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然後在哈佛大學獲得了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生物醫學設備的博士後研究時,他開始研究可增強人類身體能力的可穿戴機器人系統,這些設備可模擬人腿的功能。
  • 假肢能被感知成手嗎?假肢使用者的大腦解碼|腦科學頂刊導讀51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獎勵增強了初級視覺皮層中刺激特異性表徵2,在無創且可逆的剝奪過程中,成人初級視覺皮層的快速地形重組 3,通過生成反饋解釋視見圖像和心理圖像的不同大腦活動編碼 4,假肢能被感知成手嗎?
  • 仿生假肢能開鎖、寫字、用電鑽!真手假肢傻傻分不清?
    Hannes假肢現實中多場景使用情況這款仿生假肢名為「Hannes」,是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矯形外科醫生、工業設計師和患者共同開發的,能夠為手部截肢患者恢復超過90%的手部功能一、一周熟練使用,能恢復超九成手部功能Hannes是一種擬人化、多關節的手部假肢系統,覆蓋手部和手腕部分。Hannes最主要的特點是其柔軟性,以及它具備的動態適應抓取不同形狀物體的能力。
  • 新型電子手套 讓假肢手更「真實」
    雖然傳統的假肢手可以幫助恢復運動,但這款新型電子手套內置傳感器,可以讓佩戴者體驗壓力、溫度和水合作用等感覺。與此同時,與傳統的假肢手相比,這款手套設計得更像一隻人手,讓佩戴者在社交場合感覺更舒服。它有多種膚色可供選擇,提供逼真的人手般的柔軟、外觀和溫暖,甚至有栩栩如生的指紋和人造指甲。
  • 殘疾人期待什麼樣假肢
    假肢的製作歷史可追溯到古埃及時期,公元前600年的木質足趾。1504年,24歲的法蘭克帝國騎士Götz在戰鬥中失去了右手,他帶著假肢繼續他的軍事生涯,活到了82歲。歷史上下肢的假肢,通常由木質或金屬製成,主要作用當然是支撐和輔助行走。
  • 從仿生人到生化人,讓假肢也可以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
    根本的原因在於,每當你想要指揮你的義肢產生某種行為,你需要從大腦中的神經元發送信號傳送到你的截肢部位與義肢的交界處,讓神經信號轉化為某種機械傳導,從而控制假肢的行動,遺憾的是,假肢的行為不會向你的大腦提交報告,產生一種奇怪的效果:當你控制假肢,假肢確實動了,但你並沒有感覺到你的假肢動了。就好比你用假肢踢牆,假肢並不會反饋給你痛覺和假肢的空間感覺。
  • 湖南一7旬老人被咬破血管肌腱,一下鮮血淋漓
    >近日,永州市寧遠縣76歲的村婦仝某被一隻四公斤重的鴨子咬傷了右手手背,導致手背血管肌腱破裂仝娭毑回憶,事發當天11時許,她在家門口驅趕家裡的鴨子,這隻鴨子突然撲向自己並咬她的手劉俊介紹,仝娭毑被鴨子咬傷了右手手背,導致手背血管肌腱破裂,由於送來及時,當天下午就對其進行手術治療。
  • 這種新的假肢可以直接將感覺傳遞給神經系統
    即使使用最先進的假肢,截肢者在合成腿上行走時也不會感覺到地面,或者知道是否有人觸摸機械臂。這個新的麻省理工學院技術希望改變這一點。1992年,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生物機電一體化小組負責人休赫爾(Hugh Herr)在登山事故中持續凍傷後雙腿膝蓋以下截肢。
  • 新型機器人假肢手是如何做到的?
    博士生 Shuo Li 和光電支配的假肢握手(圖片來源於: Huichan Zhao )相關論文和研究團隊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助理教授、有機機器人實驗室的首席調查員 Robert Shepherd 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可伸縮的彈性光波導,在柔性機器人手中,起到了「彎曲、延伸和力量傳感器」的作用。
  • 研發 8 年,最先進的 LUKE 仿生假肢終於投入使用
    雷鋒網多次報導的美軍黑科技部門DARPA的LUKE仿生假肢又了新進展了。
  • 幫上肢殘疾者生活自理,若比鄰推出高性價比版多自由度假肢手
    雖然多自由度假肢手帶來了希望,但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制約了其普及。國內初創公司若比鄰機器人則想推出高性價比版多自由度假肢手,希望將價格降低到10萬元人民幣左右。 若比鄰機器人成立於2014年,團隊從2013年時就在開始做殘疾人用的5自由度機器手的開發,目前已經完成了結構、原型開發,獲得了國家康復輔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認證的 《多自由度電動式假肢手》證書,並在小範圍進行了試用。
  • 研發8年,最先進的LUKE仿生假肢終於投入使用
    DARPA稱,通過簡單直觀的控制系統,LUKE手臂可以做出非常靈巧的手臂和手部動作,還有握力反饋。假肢由模塊化電池供電,尺寸與重量與人體手臂差不多。過去二十多年,機械腿的發展較為穩定,但機械臂和手卻面臨更多的挑戰,部分是因為它需要有更強的靈活性。在LUKE出現前,失去上臂的人不得不使用的是一種相對原始的分叉裝置,這種設備自1912年發明以來就沒怎麼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