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分享:模塊化肌腱驅動假肢手

2021-01-16 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
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

Weixin ID gh_7b616b8cdb4a

About Feature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業委員,主任由清華大學孫富春教授擔任,秘書長由方斌擔任。專委會創立了認知系統和信息處理國際會議(ICCSIP),同時創辦了「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國際期刊。

相關焦點

  • 學術分享丨模塊化肌腱驅動假肢手
    近期,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發表了「OLYMPIC:A Modular, Tendon-Driven Prosthetic Hand With Novel Finger and Wrist CouplingMechanisms」,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完全模塊化的假肢手設計,其手指和手腕設計具備模塊化,可以隨時拆卸或裝配來移除或連接肌腱。
  • 上肢假肢(手假肢)的日常康復訓練方法
    同時,手部截肢的康復也是假肢康復界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手部的功能相對於下肢有著明顯的優越,人類的手指十分靈敏,可以感覺到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動,而在假肢康複方面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任重而道遠。隨著科技的發展,手部截肢患者的康復情況也隨之改善,目前,手部假肢康復主要有2種方案,裝飾性和功能性。那麼,安裝這類假肢的患者怎麼才能靈活的使用假肢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解日常使用中需要了解的地方。
  • 「盧克之手」走出熒幕:智能假肢手為肢殘者帶來福音
    新華社瀋陽9月2日電(記者石慶偉、於也童)2日在遼寧省瀋陽市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上,一款由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操作感知一體化智能假肢手,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觀看。記者看到,一名工作人員的胳膊上捆綁著一些傳感器,隨著他手指的運動,假肢手的機械手指也隨之進行相同的運動。「我剛和它握手了,這機械手的力量很大,太神奇了,簡直像科幻大片一樣。」前來參觀的瀋陽市民高麗說。
  • 肌腱手術:小而美的萬能支架
    學術交流,僅供參考。參考文獻:Jagannath B.N. Kamath,Iet al.nnovative Intraoperative Splints for Tendon Transfer Procedures.
  • 現在最好的手部假肢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很不幸,手截肢的朋友會特別羨慕腿截肢的朋友。甚至連很多假肢公司的業務員都會對手部截肢的客戶不太在意,因為手部截肢客戶安裝假肢的可選擇性很少,並且客戶滿意度很低。我們手的功能太多了,手部的假肢補償不了手失去的功能。
  • 取物靈活復現人手九成動作 上海交大研發SJT-6假肢手
    東方網11月4日消息:假肢要是能讓患者伸出食指操作鍵盤、打電話、握水杯,那該多好。在這屆工博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帶來了他們研發的SJT-6假肢手,能復現人手90%左右的動作。  該學院盛鑫軍介紹,該仿人假肢手由5個結構相同的手指模塊和擬人手掌構成。
  • 學術分享:假肢手的綜述(1)
    現在形式的手是數百萬年進化的結果。它可以執行複雜的動作,以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失去手臂,會影響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對正常日常生活的重大破壞。假肢為因疾病或殘疾而失去手臂的截肢者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假肢技術取得了進展,但只有50-60% 的截肢者佩戴假肢。拒絕率也估計高達40%[1]。仿生手的發展尚未滲透到截肢者身上,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價格很高。
  • MIT出品意念控制+個性化定製的機器人假肢,背後還有這樣故事
    然而,經過幾個月的外科手術和康復,Hugh使用他設計的假肢,創造了比事故前的水平更高的攀登記錄,儘管醫生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次事故,Hugh開始專注於學術領域,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然後在哈佛大學獲得了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 MIT出品 意念控制+個性化定製的機器人假肢,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然而,經過幾個月的外科手術和康復,Hugh使用他設計的假肢,創造了比事故前的水平更高的攀登記錄,儘管醫生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次事故,Hugh開始專注於學術領域,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然後在哈佛大學獲得了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生物醫學設備的博士後研究時,他開始研究可增強人類身體能力的可穿戴機器人系統,這些設備可模擬人腿的功能。
  • 假肢能被感知成手嗎?假肢使用者的大腦解碼|腦科學頂刊導讀51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獎勵增強了初級視覺皮層中刺激特異性表徵2,在無創且可逆的剝奪過程中,成人初級視覺皮層的快速地形重組 3,通過生成反饋解釋視見圖像和心理圖像的不同大腦活動編碼 4,假肢能被感知成手嗎?
  • 仿生假肢能開鎖、寫字、用電鑽!真手假肢傻傻分不清?
    Hannes假肢現實中多場景使用情況這款仿生假肢名為「Hannes」,是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矯形外科醫生、工業設計師和患者共同開發的,能夠為手部截肢患者恢復超過90%的手部功能一、一周熟練使用,能恢復超九成手部功能Hannes是一種擬人化、多關節的手部假肢系統,覆蓋手部和手腕部分。Hannes最主要的特點是其柔軟性,以及它具備的動態適應抓取不同形狀物體的能力。
  • 新型電子手套 讓假肢手更「真實」
    雖然傳統的假肢手可以幫助恢復運動,但這款新型電子手套內置傳感器,可以讓佩戴者體驗壓力、溫度和水合作用等感覺。與此同時,與傳統的假肢手相比,這款手套設計得更像一隻人手,讓佩戴者在社交場合感覺更舒服。它有多種膚色可供選擇,提供逼真的人手般的柔軟、外觀和溫暖,甚至有栩栩如生的指紋和人造指甲。
  • 殘疾人期待什麼樣假肢
    假肢的製作歷史可追溯到古埃及時期,公元前600年的木質足趾。1504年,24歲的法蘭克帝國騎士Götz在戰鬥中失去了右手,他帶著假肢繼續他的軍事生涯,活到了82歲。歷史上下肢的假肢,通常由木質或金屬製成,主要作用當然是支撐和輔助行走。
  • 從仿生人到生化人,讓假肢也可以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
    根本的原因在於,每當你想要指揮你的義肢產生某種行為,你需要從大腦中的神經元發送信號傳送到你的截肢部位與義肢的交界處,讓神經信號轉化為某種機械傳導,從而控制假肢的行動,遺憾的是,假肢的行為不會向你的大腦提交報告,產生一種奇怪的效果:當你控制假肢,假肢確實動了,但你並沒有感覺到你的假肢動了。就好比你用假肢踢牆,假肢並不會反饋給你痛覺和假肢的空間感覺。
  • 這種新的假肢可以直接將感覺傳遞給神經系統
    即使使用最先進的假肢,截肢者在合成腿上行走時也不會感覺到地面,或者知道是否有人觸摸機械臂。這個新的麻省理工學院技術希望改變這一點。1992年,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生物機電一體化小組負責人休赫爾(Hugh Herr)在登山事故中持續凍傷後雙腿膝蓋以下截肢。
  • 新型機器人假肢手是如何做到的?
    博士生 Shuo Li 和光電支配的假肢握手(圖片來源於: Huichan Zhao )相關論文和研究團隊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助理教授、有機機器人實驗室的首席調查員 Robert Shepherd 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可伸縮的彈性光波導,在柔性機器人手中,起到了「彎曲、延伸和力量傳感器」的作用。
  • 研發 8 年,最先進的 LUKE 仿生假肢終於投入使用
    雷鋒網多次報導的美軍黑科技部門DARPA的LUKE仿生假肢又了新進展了。
  • 幫上肢殘疾者生活自理,若比鄰推出高性價比版多自由度假肢手
    雖然多自由度假肢手帶來了希望,但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制約了其普及。國內初創公司若比鄰機器人則想推出高性價比版多自由度假肢手,希望將價格降低到10萬元人民幣左右。 若比鄰機器人成立於2014年,團隊從2013年時就在開始做殘疾人用的5自由度機器手的開發,目前已經完成了結構、原型開發,獲得了國家康復輔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認證的 《多自由度電動式假肢手》證書,並在小範圍進行了試用。
  • 研發8年,最先進的LUKE仿生假肢終於投入使用
    DARPA稱,通過簡單直觀的控制系統,LUKE手臂可以做出非常靈巧的手臂和手部動作,還有握力反饋。假肢由模塊化電池供電,尺寸與重量與人體手臂差不多。過去二十多年,機械腿的發展較為穩定,但機械臂和手卻面臨更多的挑戰,部分是因為它需要有更強的靈活性。在LUKE出現前,失去上臂的人不得不使用的是一種相對原始的分叉裝置,這種設備自1912年發明以來就沒怎麼變過。
  • CES2020:BrainCo展示新型假肢 可通過"意念"控制
    據外媒CNET報導,BrainCo公司近日開發了一款由AI驅動的新型假肢,可與截肢者的腦電波和肌肉信號配合,以感應他們想要進行的動作。這款產品目前正在等待FDA等待批准,曾被《時代周刊》評為2019年百大發明之一。 BrainCo 周一在CES 2020上公布了其假肢的最終模型-該公司預計這款產品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在美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