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上肢殘疾者生活自理,若比鄰推出高性價比版多自由度假肢手

2021-01-13 36kr

全球上肢殘疾者約為5000萬,多因為手臂殘缺導致生活難以自理。雖然多自由度假肢手帶來了希望,但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制約了其普及。國內初創公司若比鄰機器人則想推出高性價比版多自由度假肢手,希望將價格降低到10萬元人民幣左右。

若比鄰機器人成立於2014年,團隊從2013年時就在開始做殘疾人用的5自由度機器手的開發,目前已經完成了結構、原型開發,獲得了國家康復輔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認證的 《多自由度電動式假肢手》證書,並在小範圍進行了試用。

從若比鄰向36氪展示的視頻來看,目前這隻「手」 可以實現抓握、彎曲等動作,手指也可以單獨活動。其中一名肢體殘疾的軍人,佩戴了產品演示了抓握紙杯、木塊、鑰匙等動作。

這款產品的「智能」是通過機械結構實現的。義肢手通過臂套與使用者的手臂相連,肌肉的力帶動義肢手及手指的運動。為了保證義肢手能有和人手想應關節類似的運動關係,團隊設計了手指欠驅動微機構,使手指的基指關節的運動與近指關節的運動相耦合此外,為了保證抓取的物體不會跌落,還設計了手指的自鎖功能。

相比於市面上的同類產品(比如英國Blatchford son公司的ilimb、德國Steeper公司的Bebionic),若比鄰的結構要更為簡單。若比鄰表示,這主要是出於產品性價比、耐用性的考慮,目前的產品已經可以滿足殘疾人日常生活使用的需求,但價格可以做到10萬元左右,同時還可以降低對義肢手的日常維護。

作為康復輔具,若比鄰的這款產品將主要通過醫療康復中心、輔具銷售渠道進行銷售。創始人表示團隊此前已經有這方面的渠道資源。同時,為了方便希望基於這款義肢手做開發的人進行二次開發,團隊也會為傳感器或其他器的接入提供電氣和機械接口。 

若比鄰告訴36氪,中國目前上肢殘疾者約有1000萬人左右,因為衰老、疾病造成手部無力患者數量龐大,加上目前正在興起的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都對這款機械手有需求。

不過機械類的產品,被抄襲的風險也會比較高。若比鄰表示,一方面公司申請了多項專利,另一方面控制第一代產品的發售時間,發售前加速新一代產品的研發,爭取更長的時間窗口。

團隊方面,創始人白勁實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工學碩士,在日本從事機器人研究,回國後與熱愛機器人的邱宇峰成立了若比鄰機器人公司。目前公司正在尋求融資,加速產品研發及完善。


相關焦點

  • 上肢假肢(手假肢)的日常康復訓練方法
    同時,手部截肢的康復也是假肢康復界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手部的功能相對於下肢有著明顯的優越,人類的手指十分靈敏,可以感覺到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動,而在假肢康複方面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任重而道遠。隨著科技的發展,手部截肢患者的康復情況也隨之改善,目前,手部假肢康復主要有2種方案,裝飾性和功能性。那麼,安裝這類假肢的患者怎麼才能靈活的使用假肢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解日常使用中需要了解的地方。
  • 國內首款3D列印智能上肢假肢明年上市
    )可以根據每個人手臂的不同進行個性化定製,甚至能用意念控制假肢做簡單的動作……3月18日,記者從「智觸科技 翼展未來」3D列印與機器人產業項目推介會上獲悉,由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3D列印智能上肢假肢,預計將於明年推向市場。
  • 【重慶日報】國內首款3D列印智能上肢假肢明年上市---中國科學院
    「每個殘疾人的手臂都不同,標準化生產的假肢產品無法完全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所以假肢產品特別適合用3D列印技術生產。」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機器人與3D列印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段宣明說,他們自主研發的上肢假肢融合了3D列印和機器人的優勢核心技術,具有智能傳感與多自由度的功能,還深度還原了人體上肢機能,讓它最大程度接近人體真實的手臂。
  • 肌電控制上肢假肢的優點及工作原理
    因此,肌電假肢的問世無疑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希望,也可以說是給截肢患者帶來了「福音」。美國delsys表面肌電系統在肌電假肢領域已經成功的得到了廣泛應用。那麼肌電假肢控制上肢的優點是什麼?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又有哪些,小編通過本文做了相關的介紹。同時也針對肌電假肢的訓練做了相關的解答。
  • 現在最好的手部假肢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很不幸,手截肢的朋友會特別羨慕腿截肢的朋友。甚至連很多假肢公司的業務員都會對手部截肢的客戶不太在意,因為手部截肢客戶安裝假肢的可選擇性很少,並且客戶滿意度很低。我們手的功能太多了,手部的假肢補償不了手失去的功能。
  • 再生的周圍神經接口可以實時控制上肢截肢者的人工手
    在截肢者的心理控制假肢的一項重大進步中,研究人員利用了手臂神經發出的微弱潛伏信號,並對其進行了放大,以實現對機器人手的實時,直觀,手指級的控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來馴服器質性神經末梢,將粗大的神經束分成較小的纖維,以實現更精確的控制,並放大通過這些神經傳遞的信號。該方法涉及從腦機接口領域借用的微小肌肉移植物和機器學習算法。這項研究。
  • 研究人員開發出獨特的仿生假肢,類似於人的手
    仿生力和速度水平;高擬人化和掌握魯棒性。經過不到一周的培訓,患者可以自行在家中使用Hannes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由研究人員,骨科醫師,工業設計師和患者合作開發的名為Hannes的義肢能夠為上肢截肢患者恢復90%以上的功能。Hannes是一種擬人化,多關節的上肢假肢系統,包括手和腕,其主要特徵是柔軟性和能夠動態適應要抓握的物體形狀的能力。它獨特地類似於人的手,並直接與患者一起開發,可立即投入實際使用。
  • 聚焦進博會|神經控制的機械假肢 可自如寫毛筆字
    對於肢體殘疾人來說,假肢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項必需品。倘若能擁有一隻「靈活自如」的手臂,無疑是他們生命裡最大的渴望。11月7日,在進博會上一隻可以靈活運動的假肢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現場,只見一位兩條手臂缺失的殘疾人在帶上了假肢後,不僅可以自如的運動,還可以提筆寫字。據該項目的負責人介紹,這款名為BrainRobotics智能靈巧假手的假肢,誕生於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是一款腦機接口技術與人工智慧算法高度融合的智能產品。
  • 完美複製人手?科學家研發逼真假肢 完成抓握動作不到1秒
    研發人員稱,一隻能像正常手一樣抓握和移動的假肢可以使上肢截肢者恢復90%以上的功能。一個由整形外科醫生、工業設計師和病人組成的團隊與來自義大利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一起研究這隻名為Hannes的人造手。該假肢被設計用來精確地複製人手的大小、重量、外觀和自然抓取動作,以幫助人們獲得接近正常的控制力。研究人員稱,Hannes已經準備好進入市場,並已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該團隊目前正在努力尋找投資者,以實現這一目標。Hannes有能力複製人類手的關鍵生物學特性——自然的適應性運動,力量和速度的水平以及抓取的穩健性。
  • 完美複製人手?科學家研發逼真假肢 完成抓握動作不到1秒
    研發人員稱,一隻能像正常手一樣抓握和移動的假肢可以使上肢截肢者恢復90%以上的功能。一個由整形外科醫生、工業設計師和病人組成的團隊與來自義大利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一起研究這隻名為Hannes的人造手。該假肢被設計用來精確地複製人手的大小、重量、外觀和自然抓取動作,以幫助人們獲得接近正常的控制力。研究人員稱,Hannes已經準備好進入市場,並已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該團隊目前正在努力尋找投資者,以實現這一目標。Hannes有能力複製人類手的關鍵生物學特性——自然的適應性運動,力量和速度的水平以及抓取的穩健性。
  • 縣殘聯為25名腿殘者免費進行假肢適配及矯形器安裝
    11月17日,懷化市假肢矯形康復服務中心來辰為25名腿殘殘疾人免費進行假肢適配及矯形器安裝。今年上半年開始,縣殘聯對全縣區域殘疾人上門開展摸底調查,確認後填表登記,再上報市假肢矯形康復服務中心,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定製各類假肢及矯形器,再統一集中進行適配服務。
  • 免費安裝假肢 為殘疾人助「行」
    8月1日,赫山區殘聯舉行「倡導助殘風尚,構建和諧社會」德林義肢愛心助殘活動,特邀德林康復器材有限公司專家為20名肢體殘疾人免費安裝假肢。活動現場,專家為20名貧困肢體殘疾人開展免費假肢適配取模活動。此外,他們還向殘疾人宣傳普及假肢的日常護理以及注意事項。據了解,假肢將在一周以後定做完成,並為殘疾人安裝。卜正青是益陽高新區謝林港鎮貓村人,2018年因車禍導致左大腿截肢,無法行走,失去勞動能力,家庭經濟非常困難。區殘聯得知情況後,及時通知他來適配。現場,卜正青拉著工作人員的手高興地說:「感謝黨和政府,你們為我安裝假肢,以後我就能走了,生活可以基本自理,我對生活又有信心了!」
  • 智能假肢可用大腦控制 費用不足進口產品一半
    、徐程11月6日報導:對全國2000多萬肢殘患者而言,一款靈活的仿人假肢手能有助於其回到正常生活。  從拿東西到做手勢,這款假肢手可以在短時間內接受人腦發出的指令,完成各種動作。使用時,只需在手臂處帶上一根肌電臂帶,就可以「讀懂」人的心思。  據統計,我國肢體殘疾患者的數量高達2412萬人,約佔總人口數的1.83%,現有的產品化假肢只提供極其簡單的動作,如張開、閉合等。
  • 十種超酷高科技假肢 可能比真的還好用
    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份名單上出現的假肢,也許不如普通人的四肢那麼靈活,但對於能夠使用它的人來說,要比其它的殘疾人更幸運一些。希望未來這些技術能夠變得更加普遍,讓那些需要假肢的人生活變得更方便、更有樂趣。
  • 可恢復90%手部功能!義大利仿生手登Science子刊封面
    》(The Hannes hand prosthesis replicates the key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hand),為致敬 20 世紀 60 年代上肢假肢的開拓者 Johannes Hannes Schmidl 教授,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漢尼斯。
  • 假肢矯形師10年幫400多名汶川地震傷員站起來
    但10年來,他幫助400多名傷員站起來、跑起來,守護著他們不再倒下。  他是一名假肢矯形師,目前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川港康復中心負責給汶川地震傷員安裝與更換假肢。  「人體踝關節會隨著地面環境調整,假肢卻不會。」鄒有策說,假肢與身體接觸的地方就是接受腔,大小必須和殘肢契合。不然,就好比穿了不合腳的鞋。  地震傷員中很多年齡較小甚至未成年孩子,身體正在發育,短短幾個月高矮胖瘦就會變化。鄒有策要做的,不只是幫他們裝好一個假肢,而是定期地給他們調整假肢高度、接受腔大小並且幫他們製作合適的接受腔。
  • 仿生假肢能開鎖、寫字、用電鑽!真手假肢傻傻分不清?
    Hannes假肢現實中多場景使用情況這款仿生假肢名為「Hannes」,是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矯形外科醫生、工業設計師和患者共同開發的,能夠為手部截肢患者恢復超過90%的手部功能一、一周熟練使用,能恢復超九成手部功能Hannes是一種擬人化、多關節的手部假肢系統,覆蓋手部和手腕部分。Hannes最主要的特點是其柔軟性,以及它具備的動態適應抓取不同形狀物體的能力。
  • 讓「大腦」再次「牽」起放下的手 腦重構治療偏癱貢獻「中國方案」
    當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教授顧玉東遇到了一位29歲因車禍導致上肢功能喪失的病人,他一側的臂叢神經發生了根性撕脫斷裂,與中樞神經徹底分離,這在當時難以治癒。 「他還年輕,如果手得不到恢復,今後的生活可怎麼辦?」望著這位年輕人,顧玉東下定決心一定要治好他。
  • 真正可以媲美真手的假肢,聽說可以用筷子,更是半掌截肢的福星
    手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在生活中可以說做很多事情都離不開手,比如;拿取、拉動及推動、舉起或抬起物品等。我們可以透過手做很多不同動作和活動,打字、執筆寫字、用筷子吃飯、拍球、駕車等等。當失去手時生活將變得特別糟。假肢是我們肢體殘疾人的好朋友,但是相對於下肢缺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