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上肢殘疾者約為5000萬,多因為手臂殘缺導致生活難以自理。雖然多自由度假肢手帶來了希望,但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制約了其普及。國內初創公司若比鄰機器人則想推出高性價比版多自由度假肢手,希望將價格降低到10萬元人民幣左右。
若比鄰機器人成立於2014年,團隊從2013年時就在開始做殘疾人用的5自由度機器手的開發,目前已經完成了結構、原型開發,獲得了國家康復輔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認證的 《多自由度電動式假肢手》證書,並在小範圍進行了試用。
從若比鄰向36氪展示的視頻來看,目前這隻「手」 可以實現抓握、彎曲等動作,手指也可以單獨活動。其中一名肢體殘疾的軍人,佩戴了產品演示了抓握紙杯、木塊、鑰匙等動作。
這款產品的「智能」是通過機械結構實現的。義肢手通過臂套與使用者的手臂相連,肌肉的力帶動義肢手及手指的運動。為了保證義肢手能有和人手想應關節類似的運動關係,團隊設計了手指欠驅動微機構,使手指的基指關節的運動與近指關節的運動相耦合此外,為了保證抓取的物體不會跌落,還設計了手指的自鎖功能。
相比於市面上的同類產品(比如英國Blatchford son公司的ilimb、德國Steeper公司的Bebionic),若比鄰的結構要更為簡單。若比鄰表示,這主要是出於產品性價比、耐用性的考慮,目前的產品已經可以滿足殘疾人日常生活使用的需求,但價格可以做到10萬元左右,同時還可以降低對義肢手的日常維護。
作為康復輔具,若比鄰的這款產品將主要通過醫療康復中心、輔具銷售渠道進行銷售。創始人表示團隊此前已經有這方面的渠道資源。同時,為了方便希望基於這款義肢手做開發的人進行二次開發,團隊也會為傳感器或其他器的接入提供電氣和機械接口。
若比鄰告訴36氪,中國目前上肢殘疾者約有1000萬人左右,因為衰老、疾病造成手部無力患者數量龐大,加上目前正在興起的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都對這款機械手有需求。
不過機械類的產品,被抄襲的風險也會比較高。若比鄰表示,一方面公司申請了多項專利,另一方面控制第一代產品的發售時間,發售前加速新一代產品的研發,爭取更長的時間窗口。
團隊方面,創始人白勁實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工學碩士,在日本從事機器人研究,回國後與熱愛機器人的邱宇峰成立了若比鄰機器人公司。目前公司正在尋求融資,加速產品研發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