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SNX5介導病毒自噬與抗病毒免疫力

2021-01-13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楊鐵鐵

責編 | 兮

自噬(autophagy)是廣泛存在的依賴於溶酶體的細胞物質降解過程,參與調控細胞內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自噬對機體的免疫功能亦十分重要,可以通過調控先天免疫力、獲得性免疫力和炎症反應,以及選擇性降解細胞內病原微生物等多層次的機制提高機體的抗病毒免疫力【1,2】。特異性的活化自噬被認為是一種誘導廣泛抗病毒免疫力的新策略,但是長久以來科學界對病毒侵染的細胞是如何活化自噬以控制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Beth Levine博士(悼念 | Beth Levine(1960-2020)——自噬領域傑出學者)實驗室的Xiaonan Dong博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Nature上發表文章Sorting nexin 5 mediates virus-induced autophagy and immunity,首次證實了細胞內存在特異性介導病毒誘導自噬的信號通路。

研究人員首先運用小幹擾RNA(siRNA)篩選鑑定出216個可能參與能參與調控代表性RNA病毒辛德畢斯病毒(SIN)和代表性DNA病毒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自噬誘導的基因。考慮到大多數病毒通過細胞內吞作用侵入細胞【3】,結合生物信息學分析結果,作者進一步把研究重點放在了SNX5(sorting nexin 5)。SNX5是一種細胞內吞體蛋白,包含兩段重要的結構域:一段可與磷酸肌醇(如 PtdIns(3)P)結合的PX結構域;一段感知、驅動膜結構彎曲的BAR結構域。

作者運用siRNA敲減SNX5後抑制了SIN或HSV-1感染後細胞自噬,這種抑制作用在寨卡病毒(Zika virus)、西尼羅河病毒(WNV)、基孔肯雅病毒(CHIKV) 八種來自五個差異巨大的病毒科的人類病毒亦可觀察到。作者進而運用CHISPR-Cas9構建SNX5敲除細胞,SNX5敲除細胞在SIN或HSV-1感染後自噬被抑制,重新轉染野生型SNX5後抑制作用消失,提示SNX5可能是多種病毒誘導細胞自噬通用機制的一部分。由於自噬可抑制多種病毒在細胞內複製,保護機體免受病毒感染性疾病損傷,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究了SNX5對病毒侵襲與複製能力的影響。SNX5缺陷細胞和Snx5敲除小鼠均對SIN、HSV-1、WNV、CHIKV等多種病毒表現得更為易感,但是對於具有抑制自噬能力的重組病毒並不存在這種易感性的差異。這些發現證實了SNX5介導的病毒自噬信號通路活化是一種新的重要宿主防禦機制。

隨後作者運用免疫共沉澱法證實病毒感染後SNX5與PI3KC3-C1發生相互作用進而激活細胞自噬,兩者間相互作用無需PI3KC3-C1脂質激酶激活,且SNX5缺陷細胞在病毒感染後內吞體膜上PtdIns(3)P的信號產生發生缺陷,提示SNX5作用於PtdIns(3)P上遊。螢光標記病毒侵染細胞後發現SNX5選擇性募集到有病毒顆粒的內吞體表面,而對SNX5缺陷細胞重新轉染BAR突變型SNX5後無法重建這種募集作用。鑑於BAR結構域內帶正電基團可通過靜電作用介導帶BAR結構域的蛋白與雙層脂質結構相互作用,作者證明SNX5通過BAR結構域提高膜的曲率來活化自噬相關的PI3KC3-C1激酶複合體,在內吞體膜上產生關鍵的自噬起始信號PtdIns(3)P,從而激活自噬。

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SNX5特異性調控病毒誘導自噬通路,而對基礎狀態自噬和多種經典或非經典刺激誘導自噬無影響。為驗證是否為囊泡轉運體功能受損導致病毒誘導自噬功能障礙,作者運用siRNA敲減囊泡轉運複合體基因VPS29並檢測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T-1)逆向轉運功能,VPS29敲減後囊泡轉運複合體功能發生障礙但病毒誘導自噬未受影響。隨後,作者發現單純敲除SNX5或SNX32,均未影響GLUT-1轉運,這一結果與此前認為SNX5,SNX6和SNX32三者存在功能互補的觀點不謀而合【4】。另一方面,SNX5KOHeLa細胞轉鐵蛋白受體回收循環動力學和表皮生長因子降解效率均未受影響,提示SNX5敲除不影響早期及晚期細胞內吞活動。上述結果提示SNX5對病毒誘導細胞自噬的調控作用與囊泡轉運複合體的功能或其細胞內吞活動無關。進一步研究表明易感性差異與病毒侵入細胞能力或病毒感染後幹擾素相關通路的激活無關,而是機體通過自噬來抑制病毒的防禦反應。

這些結果共同表明,細胞確實有一條獨特的病毒自噬途徑,該途徑很可能是由SNX5控制的。這一新發現填補了細胞生物學、病毒學和自噬學中一個重要基礎知識的空白,並為基於自噬調控的廣譜抗病毒治療策略和藥物的研發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56-z

參考文獻

1. Levine, B., N. Mizushima, and H.W. Virgin, Autophagy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Nature, 2011. 469(7330): p. 323-35.

2. Dong, X. and B. Levine, Autophagy and viruses: adversaries or allies? J Innate Immun, 2013. 5(5): p. 480-93.

3. Mercer, J., M. Schelhaas, and A. Helenius, Virus entry by endocytosis. Annu Rev Biochem, 2010. 79: p. 803-33.

4. Wassmer, T., et al., A loss-of-function screen reveals SNX5 and SNX6 as potential components of the mammalian retromer. J Cell Sci,2007. 120(Pt 1): p. 45-54.

相關焦點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自噬是一個保守的過程,但其在調節抗病毒先天免疫力中的直接作用仍知之甚少。
  • 【防疫科普】何謂免疫力?如何提高抗病毒的免疫力?
    觀察發現,10人沒有任何症狀,10人出現發病症狀;進一步地,發病人群中,5人症狀輕微,5人症狀嚴重。由於進入每個個體的病毒數量是相同的,那麼,為什麼10人不發病而10人卻發病,並且發病者中,有些發病輕微,有些卻發病嚴重?體內這種防禦、控制病毒入侵的能力就是免疫力。很顯然,在上述人群中,沒有發病的人比發病的人的免疫力要強,而症狀輕微者比症狀嚴重者的免疫力要好。
  • Nature:重大進展!細胞存在一種獨特的病毒自噬途徑,該途徑受到SNX5...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1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orting nexin 5 mediates virus-induced autophagy and immunity」。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03056-z。科學家們早就知道,細胞使用一種叫做自噬的過程來擺脫不需要的物質。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據中山大學新聞網報導,近日,中山大學醫學院郭德銀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 novel selective autophagy receptor, CCDC50, delivers K63 polyubiquitination-activated RIG-I/MDA5
  • 人體防禦病毒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 如何提高免疫力?
    在一個新型冠狀病毒均勻分布的房間裡,有20個人進入該房間,他們接觸病毒的時間相同。觀察發現,10人沒有任何症狀,10人出現發病症狀;進一步地,發病人群中,5人症狀輕微,5人症狀嚴重。由於進入每個個體的病毒數量是相同的,那麼,為什麼10人不發病而10人卻發病,並且發病者中,有些發病輕微,有些卻發病嚴重?體內這種防禦、控制病毒入侵的能力就是免疫力。
  • 伴侶蛋白介導的自噬維持了造血幹細胞的功能
    伴侶蛋白介導的自噬維持了造血幹細胞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40:50 2021年1月1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na Maria Cuervo和Britta
  • Nature研究首次證明自噬可介導核內蛋白降解
    ,但是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的最新研究首次發現自噬可以介導細胞核內物質的降解,並且細胞核內發生的自噬在對抗癌症發生方面發揮一定作用,該項工作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完成。
  • 專家科普免疫力:人體「三軍」五層次防禦病毒
    免疫力像機體「海陸空三軍防禦網」  免疫力作為極其抽象的概念,其是否存在,又該如何理解?黃波舉例說明稱,在一個新冠病毒均勻分布的房間裡,有20個人進入該房間,他們接觸病毒的時間相同。觀察發現,10人沒有任何症狀,10人出現發病症狀;發病人群中,5人症狀輕微,5人症狀嚴重。
  • 專家解析:人體防禦病毒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
    動用「海陸空三軍」防禦病毒入侵   免疫力作為極其抽象的概念,其是否存在,又該如何理解?黃波教授以一個理想狀態舉例說明稱,在一個新型冠狀病毒均勻分布的房間裡,有20個人進入該房間,他們接觸病毒的時間相同。觀察發現,10人沒有任何症狀,10人出現發病症狀;進一步地,發病人群中,5人症狀輕微,5人症狀嚴重。
  • 人體防禦病毒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觀察發現,10人沒有任何症狀,10人出現發病症狀;進一步地,發病人群中,5人症狀輕微,5人症狀嚴重。由於進入每個個體的病毒數量是相同的,那麼,為什麼10人不發病而10人卻發病,並且發病者中,有些發病輕微,有些卻發病嚴重?體內這種防禦、控制病毒入侵的能力就是免疫力。很顯然,在上述人群中,沒有發病的人比發病的人的免疫力要強,而症狀輕微者比症狀嚴重者的免疫力要好。
  • Sorting nexin 5介導了病毒誘導的自噬和免疫
    Sorting nexin 5介導了病毒誘導的自噬和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3:53:08 美國哈佛醫學院麻薩諸塞州總醫院Ramnik J.
  • Nature:癌細胞壓力和細胞自噬存在關聯
    美國麻薩諸塞州的Rushika Perera和同事們,發現了細胞應激壓力和自噬過程之間,在胰腺癌中導致細胞代謝被改變的一個新關聯。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MiT/TFE家族轉錄因子的異常表達和組成性激活。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人類胰腺管道癌PDA樣本材料和細胞系材料,發現在這些樣本的細胞中,細胞內自噬和溶酶體功能介導代謝的重新編程都有大大增加。
  • 人體免疫力如何對抗病毒
    總之,病毒顆粒感染機體後,體內可產生針對病毒蛋白質的多種不同的抗體,但大多數抗體其實沒有抗病毒的作用,只有識別病毒顆粒表面蛋白質的抗體,才可能有抗病毒作用。  3.有效抗體抗病毒的作用方式  識別病毒顆粒表面蛋白質的抗體,能夠產生抗病毒作用,那麼這些抗體發揮作用的途徑又是如何?
  • 伴侶蛋白介導的自噬調節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
    伴侶蛋白介導的自噬調節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2:14:45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iaolu Yang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
    該項工作對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及其與ATG8家族蛋白、SNAP29和VAMP8的相互作用做了詳盡的生化和結構表徵,揭示了Syntaxin17在介導自噬體和溶酶體融合過程中三種不同的狀態,為進一步理解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細胞自噬是真核細胞內一種高度保守的溶酶體依賴的分解代謝過程。
  • 人身上確有抗病毒長效機制
    6日報導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邊分校華裔科學家丁守偉帶領的團隊,在人類細胞中首次確認了一種抗病毒長效機制,能夠對甲型流感、季節性流感病毒產生免疫效果。相關成果發表在當日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學》雜誌上。  該研究成果基於世界著名植物病理學、微生物學家丁守偉對「在植物和動物中存在的RNAi介導的免疫」進行了20多年的研究。RNAi是植物、昆蟲和線蟲中常見的抗病毒防禦機制。
  • Cell Res:武漢大學生科院發現去泛素化過程介導抗病毒免疫應答新機制
    病毒核酸是典型的PAMP,能夠被RLR、TLR和NLR等受體分子識別,隨後觸發信號轉導導致I型幹擾素和促炎症細胞因子的表達和釋放。MAVS是介導細胞抗病毒應答的重要接頭分子,之前研究表明這個蛋白的活性和穩定性受到泛素化修飾的廣泛調控。但是MAVS的去泛素化過程如何受到調控還不清楚。
  • Nature|自噬通過降解MHC-I來促進胰腺癌免疫逃逸
    當對胰腺癌採取自噬抑制的方法後,可以恢復胰腺癌細胞中的MHC-I,進而提高抗原遞呈及CD8+T細胞的抗腫瘤免疫。自噬抑制的治療方法可以與雙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產生協同作用。因此,該研究揭示了自噬對於胰腺癌免疫逃逸的機制,並為PDAC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方法。
  • NCB:自噬降解脂滴相關蛋白促進脂解
    2015年5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過程能夠降解脂滴相關蛋白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ORF3a通過阻斷HOPS複合物介導的SNARE複合體組裝,從而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系統。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細胞自噬作為一種細胞監測機制也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或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