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態保護紅線中的四川牡丹分布點 · 馬爾康縣
牡丹史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
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豔、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
牡丹在四川的栽培始於唐代,多分布在成都、彭州(古稱天彭)、峨眉山等地,尤以彭州為盛。
成都牡丹始於五代。據《蜀總記》載:前蜀宮廷種植牡丹,後蜀至孟昶也引種了許多牡丹「於宣華苑廣加栽植,名之曰牡丹苑……蜀平(宋統一全國後),花散落民間。」
(圖片來源 《中國植物志》)
(圖片來源 PPBC 李洋 攝 )
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subsp. decomposita)的系統位置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毛茛目 Ranales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芍藥亞科 Subfam. Paeonioideae
芍藥屬 Paeonia
牡丹組 Sect. Moutan
(圖片來源 PPBC 李洋 攝 )
四川牡丹別名「木芍藥」,為我國特有的落葉小灌木。
它的樹皮灰黑色,片狀脫落,分枝圓柱形,基部具宿存的鱗片。
(圖片來源 PPBC 李洋 攝 )
葉為三至四回三出複葉;頂生小葉卵形或倒卵形,3裂達中部或近全裂,裂片再3淺裂,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側生小葉卵形或菱狀卵形,3裂或不裂而具粗齒。
(圖片來源 PPBC 李洋 攝 )
花單生枝頂,花瓣9-12,玫瑰色、紅色,倒卵形,頂端呈不規則波狀或凹缺;雄蕊長約1.2釐米,花絲白色,花葯黃色;花盤革質,杯狀,花柱很短,柱頭扁,反卷。花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
生境獨特性:
(圖片來源 PPBC 朱鑫鑫 攝 )
資料記錄,四川牡丹在野外僅分布於岷江上遊、大渡河兩岸的茂縣、馬爾康、金川、丹巴、康定等地,分布範圍極為狹窄,是大渡河乾旱河谷的鄉土物種之一。
四川牡丹生於的乾旱谷地分布區氣候(以馬爾康為例),年平均溫度8.3℃,7月份平均溫度16.1℃,1月份平均溫度-0.3℃,極端最高氣溫31.0℃,極端最低溫-16.6℃,年降雨量786毫米,其中92%集中在5~9月,其餘時間十分乾冷,相對溼度為34~82%,平均61%,11月至3月有時幾乎達到零。
生理特性:
在對四川牡丹種子萌發的研究中發現,四川牡丹種子正常萌發需要6個月以上低溫,並具有嚴格的上胚軸休眠現象,這被認為是四川牡丹野外條件下幼苗數量稀少的重要原因。
藥用價值:
四川牡丹根皮入藥,是名貴中藥材「丹皮」的代用品。花大而美麗,是理想的花卉育種原始材料。
因此,四川牡丹自身生物學特性及人為幹擾嚴重,致使種群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被列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