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瀋陽地震臺 揭秘地震測量全過程[圖]
華商晨報訊(記者 陳嬋嬋)與醫生使用的「聽診器」功用相似,三組拾震器緊貼在山洞底兒,收集全球任何一個點位地脈的跳動,24小時為後方提供地震數據。
昨日上午,就在記者探訪地震臺的過程中,瀋陽地震基準臺正好捕捉到安徽某點位一次4.2級地震。
那麼,地震究竟是怎樣測量出來的?記者帶領您揭秘這些問題。
探秘一:山洞內藏仨「心臟」
在瀋陽地震基準臺的後山綠樹叢中,有一個長50米的山洞,已經有35年的歷史。
一位曾經進入山洞的孫姓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山洞有10道保溫門,裡邊共有10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普通臥室大小,在特定的房間裡擺放著拾震器,終日關燈,洞內恆溫11℃,「這主要是防止空氣對流和溫度變化,影響正常監測,由於測量地震的儀器十分精密,即便是人體的一點點熱量都會影響監測結果」。
據地震臺工作人員李麗介紹說,這裡屬於「閒人免進」的場所,就連工作人員也只能一年進一次,裡面放置著三組拾震器,分別測量南北、東西、垂直三個方向上的地脈動,「只要有震動,拾震器前端的帶紅色銅線的『擺』就會上下擺動,連接在一起的模擬地震儀和數字分析儀便畫出地震波的動向」。
對於為何將測震儀的「心臟」安放在山洞裡,工作人員解釋說,測震儀必須放在較安靜的地方,才能準確測量。
探秘二:「白紙滾筒」繪製全球震圖
在山洞的前面是一個四層辦公樓,裡面有一間「測震值班室」,本地檢測到的多次震情都是從這個房間裡發出去的。
測震室擺放著一臺正在繪製地脈動(正常情況下地下的波動叫地脈動,只有出現地震後,才叫地震波)圖像的DK-1長周期模擬地震儀,與山洞裡的拾震器相連,在這臺貌似印表機的測量儀上,安放著一個長50釐米、直徑30釐米的白紙滾筒,5根縫衣針一樣細的墨筆在上面十分緩慢地「畫線」,據介紹,滾筒旋轉一周24分鐘,9時到21時工作。
「現在各地沒有震情,圖像就相當於直線,一旦出現震情就像心電圖一樣跳動」,工作人員拿出曾經捕捉到的「印尼地震」和一張當天(7月26日)5時18分安徽某地的震情圖,「通過滾筒上的圖紋,運用公式可以準確計算出震級和震中距」。
據了解,現在地震觀測已經進入數字觀測時代,在觀測室內,數字觀測儀可以時時記錄地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