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jingjianpd
功能介紹清醒自信,砥礪前行
鏡鑑的話日本當地時間5月25日下午2點28分,日本琦玉縣北部發生芮氏5.5級地震。此時,人民日報日本分社記者劉軍國正坐在公交車上。
常駐東京的記者是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的呢?今日鏡鑑(微信號:jingjianpd),我們向你推薦一篇圖文並茂的作品。
▌人民日報日本分社記者 劉軍國
日本當地時間5月25日下午2點28分,日本琦玉縣北部發生芮氏5.5級地震。雖然震級未超過6級,但是備受關注。
地震發生時,筆者正坐在公交車上,聽到一陣久違的巨大聲音。
打開手機一看,手機同時收到兩條信息:第一條是來自氣象廳的「緊急警報」(緊急地震速報:琦玉縣發生地震。請防備強烈搖晃);第二條是來自一個叫「防災速報」的手機應用的提醒(緊急地震速報:烈度3。約2秒後,東京都目黑區最大烈度3,震源地:琦玉縣北部)。
日本習慣用「烈度」來速報地震
地震在日本是家常便飯。2011年12月,記者赴東京工作伊始,夜裡經常被地震晃醒,後來甚至得過輕度失眠症。經過調整之後,慢慢適應了日本的頻繁地震。以下為最近半月以來,日本各地烈度3以上的地震。
那麼「烈度」是什麼呢?與「芮氏規模」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每當地震發生之後,日本先公布「烈度」,隨後再公布「芮氏規模」。日本氣象廳網站顯示,「烈度」是每個地方的受地震影響的搖晃強弱程度的單位,而「芮氏規模」則是顯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單位。
打個簡單的比喻,「芮氏規模」與「烈度」的關係就是電燈的「亮度」與「周圍的亮度」的關係。換言之,即便「芮氏規模高」(即,電燈亮度高),但是如果距離震源較遠的話,該地的「烈度」也會較小(即,該處的亮度也較低)。
大致來說,「芮氏規模」全世界是統一的,「烈度」卻根據每個國家房屋的易毀壞程度而不同。
日本用0、1、2、3、4、5弱、5強、6弱、6強、7等10個等級表示烈度。以前,日本是由體感對烈度進行測量,而現在是通過「烈度計」自動測量,發布「地震速報」。記者手機收到的就是「地震速報」。
日本的10個烈度的具體感受:
0:人無任何感覺。
1:在室內安靜的環境下,有人會感受到搖晃。
2:在室內安靜的環境下,大多數人會感受到搖晃。
3:在室內的絕大多數人都會感受到搖晃。
4:絕大多數人吃驚;電燈等吊物會大幅搖晃;擺放不穩的物品可能倒下。
5弱:半數以上的人有恐懼感,想抓物體;架子上的餐具和書可能會掉下來;沒有固定的家具可能會移動,不穩固的物體可能會倒塌。
5強:如不扶住物體很難行走;架子上的餐具和書會有很多掉下來;沒有固定的家具可能會倒塌;沒有加固的隔間牆可能會倒塌。
6弱:站立困難;半數以上沒有固定的家具會移動,也可能倒塌,門可能打不開;牆上的花磚和窗戶玻璃可能會破損、脫落;耐震性能較低的低層建築物的瓦礫會掉落,房屋也可能傾斜或倒塌。
6強:不趴下難以動彈,可能會被晃飛;沒固定的大多數家具會移動,倒塌之物增多;很多耐震性能低的木造建築物會出現傾斜或倒塌;出現巨大地裂、大規模滑坡與山體坍塌。
7:耐震性能低的木造建築物出現傾斜和倒塌的情況進一步增多;即便耐震性能高的建築物也會出現傾斜;耐震性能低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也會出現很多倒塌。
5•25地震各地烈度
5月25日發生的地震震源深度約為50公裡。地震的震源雖然在琦玉縣北部,但最大烈度卻出現在茨城縣土浦市,烈度為5弱,群馬縣、栃木縣和東京都等首都圈大範圍地區烈度為4。
日本氣象廳稱,根據震源深度判斷,此次地震是大陸板塊下面的菲律賓板塊內部運動所導致。氣象廳強調,今後一周很有可能還有烈度4以上的餘震,請大家多加注意。
雖然有一些民眾在此次地震中受傷,但沒有死亡消息。地震沒有引發海嘯,福島第一、第二核電站沒有出現異常,成田機場因進行檢查一度關閉了跑道,部分鐵道線路出現停運或晚點。
5·25地震日本各地烈度。 圖片截自NHK電視臺網站。
後來得知,日本氣象廳向關東地區烈度在4以上的1都6縣發出了緊急地震速報。於是,公交車和每個人的手機同時響起了警報聲。據悉,此次是時隔約8個月後,關東地區再次測到烈度5弱以上的地震。
地震現場面面觀
隨後,筆者打開微信,在東京的小夥伴們紛紛開始更新朋友圈。
1.第一位在朋友圈裡發布此次地震消息的,是新華社的男記者——乾脆利落。
2.一位記者同仁來日本不到半年,地震發生時正在坐地鐵。
3.一位來日本學習、工作20多年的朋友。
4.敬業而淡定的女記者:
5.準備隨時投入抗震救災一線的女記者:
6.東京長時間沒有發生震感明顯的地震,在東京工作的一名學妹想起了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芮氏9.0級)。
7.筆者將東京各位小夥伴的狀態發在了朋友圈。筆者也收到諸多小夥伴的回覆。
8.赴日工作三年多的記者朋友:
9.在東京常駐半年左右,暫時回國休假的小夥伴們的留言。
在東京生活如何應對地震
可以說,日本任何時候發生地震都不奇怪。那麼如何應對地震呢?除了要提高房屋抗震性能之外,作為一名普通人,仍有很多事可做。
▶ ▶ 1 下載「防災速報」應用程式
上文提到的第二條信息提醒就來自以下應用。幾乎每個在東京的小夥伴都安裝了類似功能的應用程式。
「緊急地震速報」可根據個人需求進行設置,筆者設置在了「烈度3」上。
▶ ▶ 2 人人都有防災用品
在日本,每個人至少有一套防災用品,大多數人家裡與公司(學校)各一套。
某防災用品專業店內人氣最高的30套件的地震防災用品。
在上圖的30套件中,包括具防水、火功能的背包,還有水、食品、藥品以及其他日常用品(手電筒、收音機、哨子等)。防災用水與食品的保質期較長,大都為5年左右。
30套件固然重要,但這畢竟是地震發生之後,攜帶至避難場所的用品。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防災用品必不可少,那就是頭盔。
▶ ▶ 3 儘可能參加防災演習,提高防災技能
日本幾乎每天都有地震。為紀念1923年9月1日發生的關東大地震(十餘萬人死亡和失蹤),日本政府1960年決定,將每年9月1日定為「防災日」,各企業、學校、地方政府甚至車站這天前後都會舉行各種防災演習。
2013年,筆者曾體驗東京都目黑區政府舉行的綜合防災演習。演習的主題是「不管『救助』還是『被救』都取決於你」,雖然當天上午氣溫高達36攝氏度,但絲毫沒有影響民眾參與的積極性。
在演習現場,設置了有模擬地震裝置的汽車,民眾可體驗到不同烈度的人工地震。在烈度為6的大型地震下,晃動非常厲害,為了儘可能減少傷害,必須將整個身子鑽到桌子底下,並用力抓牢桌子腿。
負責操作該模擬裝置的工作人員對筆者說:「只有平時體驗到這種劇烈的地震,才能在地震發生時保持冷靜,確保自己的身體健康。」
日本的木結構房屋較多,地震的次生災害中火災危害很大,因此演習現場設置了滅火訓練環節,把有效的滅火方法教給民眾。鑑於在過去的地震中一部分人因煙燻而死,演習現場專門還設置了一個「煙霧房」。
一位母親剛剛和孩子體驗完煙霧房,她告訴筆者,「這個環節讓孩子學會了在濃煙下逃生的秘訣——用溼毛巾捂住口鼻,儘可能低姿前進,這非常重要。」
讀起來意猶未盡?想了解更多,可參考2013年9月2日《人民日報》16版刊登的《日本「防災演習可以救命」》(連結:http://japan.people.com.cn/35467/838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