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出「群體免疫」的口號後,英國遭受到了許多白眼與嘲諷。此刻,「新冠」疫情正在與由來已久的資本主義痼疾結合起來,向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出致命一擊。英國的下層階級還要為疫情做出多少犧牲?而高枕無憂的上層階級要袖手旁觀到什麼時候?今天的推送,作家王梆從英國發來了疫情中的觀察與記錄。
疫情中的英國社會:
最糟糕的人管制著最壞的時代
撰文 王梆
一、恐慌是不對等的
恐慌是不對等的,你並不需要去印度感受這一點。五月中旬以後,每天的新增感染數仍保持在 3000 到 4000 不等,新鮮的屍體依然可以讓死神搬得喘不過氣來,執政黨卻已經迫不及待地放鬆了封鎖。收音機裡傳來「在湖區的長椅上小憩,感染機率有多大」的討論。與此同時,工會、權益機構、自媒體和各種民間組織,像傷痕累累的羅馬鬥獸一樣,正在為醫護人員的防護服,尖峰時段公共運輸的安全距離,低年級的教師們能否在「更有安全保障的環境下複課」等議題,與決策者們鬥得死去活來。
恐慌從一開始就是不對等的。在有機肉店門口排隊買鹿肉的行列裡,在某個大花園的古老磚牆內,在被草坪上的灑水器澆溼後的愉悅尖叫裡,悠然的氣氛隨處可見。只要輪不到自己去上班,只要豐厚的家底仍足以支付園丁和清潔工的開支,就沒有必要活得像捕鼠器下的倉鼠——這似乎是一種英國中上階級秘而不宣的共識。若將它印在茶杯上,便是那句「Keep Calm & Carry On」(保持鎮靜 & 砥礪前行)的玉律,據說來自強調隱忍的古希臘斯多葛哲學(stoicism),被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社會砌成行為典範,代表著某種緊鎖上唇(stiff upper lip),理性應對,處變不驚的處世哲學,又被二戰時的邱吉爾政府製成傳單,在女王演說辭的強大感染力下,攜帶著落日熔金的帝國風範,從布滿彈孔的雲朵灑向了人間,且一口氣灑了 245 萬份。
有人專門從網上買了 「Keep Calm & Carry On」 的全套杯具,有人在如廁時,手握毛巾吊環,假裝低頭讀報,作出「即使在家辦公,也要保持通勤感」的勵志樣子;有人花樣曬狗,還有人在花園裡升起了 「Keep Calm & Carry On」 的彩旗。臉書和 Instagram 成了瘟疫時代的私影院和家庭 T 臺,其荒誕性與點讚數恰成正比。天氣也十分配合,封城之後,幾乎每天都是「今天真是個死而無憾的好日子」(Today is a Good Day to Die)的那種好,藍天白雲,插不進一絲敗筆。許多大戶人家的花園被擔心失業的園丁們打理得更仔細了,每塊草坪都像梳子精心梳過似的,玫瑰也開得恍若 1939 年的薇拉·林恩(Vera Lynn,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當紅的女歌手、流行曲作家和女演員。《我們會再相會》是她最有名的曲目之一),搖曳中放送著那首風靡二戰的老歌《我們會再相會》(We'll Meet Again)。臉書上亦是《我們會再相會》的各種版本:和外祖父母,和情人,和度假勝地愛琴海,和一隻叫獾獾的狗,和唐人街的粵菜,和義大利燻蛋,和法式大餐。
窗臺上掛滿了兒童繪畫作品,那種驕傲節才有的彩虹,此刻成了民眾與 NHS(United Kingdom 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國國民保健署)的定情信物。與此配搭的,是一隻只從箱底扒出來的泰迪熊,又或聖誕節才能看到的燈花。一連八周, BBC 各臺不遺餘力地釋放著同一個信號,「Stay Home, Save Lives」(居家,保命)。「Keep Calm & Carry On」 一族們也非常耐心地配合:遛狗時,眼觀八方,絕不搶道;在戶外吸取維他命 D 時,遠遠避開行人;買菜時,踩緊超市門口兩米一距的黃線。不開遊艇聚會,不去瑞士滑雪,不去南非看珠雞……皆成了一項項英勇的犧牲。每個禮拜四晚上八點,大街小巷就會爆出一片經久不息的掌聲,人們站在各自的花園中央,舉起雙手,為 NHS 的全體員工擊掌鼓氣,眼含熱淚,情真意切,就像二戰時為頻頻發射「大滿貫炸彈」(Grand Slam)的英國皇家空軍鼓氣一樣。
即使如此,放鬆封鎖之後,一些人卻終於還是經不起豔陽的挑撥,紛紛帶上野餐設備,駕車出行了。於是電臺裡便出現了那種「在湖區的長椅上小憩,感染機率有多大」的熱議。因為景區仍處於感染率的風暴中心,景區居民頻頻央求遊人止步。
遊人不覺有礙,決策者也不見得分外上心。3 月 23 日英國封城之前,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還在大大咧咧地和新冠病人握手,秀親民圖,全然無視防疫學家們剛剛頒布的「社交禁令」——彼時是 3 月 3 日,離疫情在武漢的爆發已過了整整兩月。超市裡幾乎沒人戴口罩,市場上也沒有口罩,口罩已被華人買走支援災區去了。重症病房內亦沒有足量的 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個人防護裝備)和呼吸機,方艙醫院也不見蹤影,邊境關口暢通無阻,沒人檢測從疫區到達的蜂擁人潮;大型聚會亦照常不誤,酒吧和娛樂場所也咬緊牙關死撐到底——沒有官方的禁開令,就拿不到關門後的商業保險。租金像腳鏈一樣沉重,每張嘴都要吃飯。
與此同時,我們被告之要「勤洗手」。洗手時要洗 20 秒,要有宗教感,儀式感,要虔誠,有人還惡搞式地配上了「最佳洗手歌謠」,比如 「Take on Me-A-ha」,「Happy Birthday to You」,「4'33- John Cage」 等等。「Keep Calm & Carry On」 的二戰口號被再次開啟,仿佛只要邊洗手,邊唱歌,平民草芥也可以像鮑裡斯·詹森那樣萬壽無疆。
母親節,賣花的小販仍冒著感染風險,站在露天市場裡苦苦叫賣。花賣不出去,花種和肥料錢,以及昂貴的地租,便將化作泡影。次日,電視上便出現了鮑裡斯·詹森移花接木,責罵賣花人「不負責任」的評語。
直到封城前的最後一周,我們村裡的小酒吧仍照例掛出「今日特價」的小招牌;我因為斷然謝絕了一塊從朋友手中遞過來的蛋糕,而被懷疑因連日關注武漢疫情而染上了躁狂症;我所認識的每一個活動策劃者,都在一絲不苟地謀劃著六月份的假日管弦樂隊,或一年一度的鄉村啤酒節……我挨家挨戶地敲門,像清教主義傳教士一樣,鼓動我的鄰居們少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自製口罩,聽進去的人卻少得可憐——因為新聞裡每天都在說,英國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NHS 完全有能力應付,老人院不會出現群體感染,醫院不會出現群體感染,監獄不會出現群體感染……
當「群體免疫」的概念被一些科學家提出來之後,決策者更興奮了。還有什麼比讓瘟神做主,拿著花名冊自行點名,更輕鬆(廉價)的應對方式嗎?自由主義的先驅之一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William Graham Sumner)早就說過,人類不能廢止「適者生存」的法(the law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何況直至今天,依舊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和實踐能反駁群體免疫的科學性。不僅如此,它還得到了不少心懷抗戰情懷的科學家們的支持,比如戰後一代的環境科學家、劍橋大學的博士、2007 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克裡斯·霍普(Chris Hope)就大膽建議:「自願感染,應作為隔離策略的另類途徑之一,當自願者結束隔離並獲得一定的抗體之後,他們便可回歸正常生活,而不會對其他人帶來傷害」(鏡報,2020 年 4 月 29 日)。於是我們便看到了那種小年輕一窩蜂到海邊玩耍的畫面。不少青少年還斷章取義地將此視為「義舉」,與二戰時主動出擊混為一談。
恐慌(Panic)是可恥的,許多英國人至今還在為 1979 年和 2012 年的「汽油搶購事件」而汗顏。如果你看到有穿得像銀行家模樣的人,在殺完人之後踮腳逃跑,還不忘用地鐵故障時播音員的平穩語氣請人讓道,「不好意思,剛剛殺了幾個人,此刻正在跑路,麻煩借過」——這一定是在英國;如果你看到汽油,麵粉和廁紙竟全被搶光,超市空空如也,一個老頭拎著一隻可憐的空籃子,向貨架拋去絕望的凝視,這也是在英國。「Hypocrisy」(虛偽),一直都是英式英語中,使用率頗高的一個詞。
二 、新冠死還是貧窮死?
3 月 23 日,封鎖開始了。我嘗試了很多種方法,包括增加晨跑公裡數,適當減少給門把手消毒的次數,每日只刷兩次馬桶等,卻仍舊無法做到 「Keep Calm & Carry On」。一夜之間,街道變得荒涼起來。除了超市以外,所有的商鋪都關門了,連帶窮人們經常光顧的慈善店和舊貨市場。四季商人的露天市場,此時成了鴿子的聚集地,我甚至還在某個夜晚看到了野狐。厄運將至,城市無暇顧及它清冷的外表,唯有死神和夏花爭奪著呼吸。
電視裡不時閃現著開著漂亮私家車的美國人,在食物銀行門口排成狹長車龍的畫面。4 月 11 日的華盛頓,160 萬人飢不果腹,不得不靠食物銀行度過饑荒,是平時的兩倍。到了 5 月 28 日,在過去十周的封城中失去了工作的美國居民,達到了 4000 萬;五月最後一周,有 210 萬人填寫了失業救濟申請(衛報,2020 年 5 月 28 日)……不幸的是,這並不是一場隔岸看火。全球化時代,沒有倖存的桃花源。
封城不到兩周,因疫情而失業的英國人口就達到了 200 萬(數據來自就業研究所)。一旦失業,除了一種叫「統一福利」(Universal Credit)的低保,基本別無選擇。25 歲以上的單身人士,每月 409.89 英鎊,夫妻 594.04 英鎊。這筆錢必須囊括除住房外的所有開支——若有幸能申請到「政府福利房」或「住房津貼」的話。填表到入帳,是一個望穿秋水的過程,最長可達五周。很多人等不到第五天,就已經斷糧了。
在我工作的英國食物銀行,領取食物的人數持續暴漲,我們不得不減少每份配額的份量,甚至狠心送走沒有「食物劵」的客人。「食物劵」是地區委員會,公民服務中心,就業中心或醫院等機構發放的,沒有它,就不能證明「領取食物的合法性」。這是 19 世紀就已經開始使用的伎倆,《窮人法》(Poor Law)中所謂「窮困情況核查」(Means Test)的一種。我們都很不喜歡它,但我們都沒有辦法,尤其在瘟疫蔓延的時代。我們每天必須在「有劵」和「無劵」中做一個選擇,就像我們必須在「新冠死」和「貧困死」之間做選擇一樣。這種選擇題讓人脊背發涼,我覺得有一天我也會被一根不相識的手指按下刪除鍵,像一個多餘的標點。雖然我的工作不過是悶聲不響地戴上手套,將捐贈的食品,安檢,稱重,打包,轉交到飢餓的人手裡。
本能地擔心著基本的生存問題,我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和每個好朋友都通了視頻電話。凱特是劍橋某學院古籍處的一位兼職圖書管理員,她在三年前的一次分娩之中,染上了嚴重的膝關節病,必須依靠頻繁的注射和物理治療維持行走。她的丈夫是一位工地電工,顧客多為小型公司和工廠。他倆當中只要有一人失業,他們一家三口就得擱淺,像礁石叢裡一艏打滿補丁的船。
「還好,封鎖期間,我們有 80% 的工資拿,」凱特說,手中捏著一隻橡皮玩具,他們的兒子,一個三歲的騎士,正騎著塑料木馬,在凌亂的地板上衝鋒陷陣。我還來不及舒氣,凱特又說:「可誰知道這 80% 能拿多久呢,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我意識到她已不是七年前我們剛認識時,那個口含珠璣的單口相聲演員。慢性疾病,昂貴的房貸,一場出乎意料的難產,對 NHS 是否能存活的擔憂……已經把她變成了一個愁腸滿肚的人 。
「80%」,是一種叫「休業工薪」(Furlough)的疫期應急機制,它是英國工人自工業革命伊始,與資本家鬥智鬥勇的結果——依據《僱傭法》(Section 44 of the Employment Right Act 1996),僱員有權拒絕進入危險的工作環境並獲得經濟補償。於是疫情初期,包括工黨在內的反對黨們,工會和各種權益機構,就開始不斷地對執政黨施壓,最終贏得了這項急救措辭。受疫情影響,當大部分經濟活動被凍結,僱主付不起員工工資,又不想解僱員工時,「國家」便暫時替代僱主的角色,為其員工頒發 80% 的月薪,上線為 2500 英鎊。另 20%,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則由僱主自行支付。
「80%」 一出臺,那些口口聲聲愛國愛保守黨的大老闆們,立刻把自己員工的贍養費推給了「國家」。63 位頂級富豪,包括 20 位億萬富翁,責無旁貸地,把工資支付單扔進了「休業工薪」的大口袋(天空新聞,5 月 17 日)。
維珍公司的老闆之一,身家 47 億英鎊理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不僅是全球排名 312 位的富豪,還是一位愛國愛得十分投入的企業家,身穿國旗西裝,飛機上印著國旗女郎,據說連最喜歡的食物,也是英國最傳統的牧羊人羊肉派(Shepherds Pie)和禮拜日的烤肉午餐,最喜愛的樂隊則是性手槍——儘管避起稅來,他可能也會表現得十分爽快。他的天堂在內克島(Necker),一個他在 1970 年代就買下的加勒比小島(如對外出租,它每晚的租金可達 37000 英鎊)。十四年前,他就把家搬到了那裡(據說純粹出於健康原因),作為不在英國的長住者,他只需交納他在英國的收入所得稅即可,至於國境以外賺的錢,則無需交納任何稅收(衛報,2013 年 10 月 13 日)。疫情爆發之後,他以「難以為繼」為名,乞求執政黨撥給他 5 億英鎊貸款救濟金——如果政府想要保住維珍大西洋航空(Virgin Atlantic)近三分之一的職位的話(金融時報,2020 年 5 月 5 日)。
與此同時,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也將準備炒掉近 14000 名員工;瑞安航空(Ryanair)則計劃砍掉 15% 的職位,勞斯萊斯也宣布了 8000 個職位的裁減計劃。
迫於失業大潮的高壓,保守黨最終同意給維珍大西洋航空 8000 名員工頒發 80% 的工資。巨富菲利普·格林爵士(Sir Philip Green)的「阿卡迪亞帝國」旗下的時尚產業,亦有 14500 名員工,獲得了此項援助;時尚品牌大伽維多利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也把自己員工的生計毫不猶豫地交給了「國家」,儘管她和丈夫極為富有。
目前,全英有超過 840 萬企業員工,靠「國家」頒發的 「80%」 的月薪為生。看起來很慷慨,這筆錢卻並非真的出自「國家」或任何一位政府議員之手,最終,還得納稅人斷還歸宗。至於要還多久,有人說是十年,有人說是幾代(BBC,2020 年 5 月 27 日)。
三、處境堪輿的前線工人
疫情把一個原本就涇渭分明的世界,切割得更徹底了。一部分人過上了在家辦公的生活,線上開會,線下遛狗,攝取每日必須的維他命 D。另一部分人,被一個稍嫌陌生的單詞託出了水面,「Key Workers」(前線工人)。
「全憑這些勤勞勇敢無畏的前線工人,我們的社會才得以在如此特殊的時期,維持著正常的秩序」——自封城之後,針對「前線工人」的讚美就開始層出不窮,人們稱他們為「英雄」,門窗上也前所未有地冒出了 「Thank You」(感謝你們)的字樣。然而,現實在「前線工人」面前,卻一無既往,冷峻骨感。前線工人的死亡率遠高於其他僱員,其中醫護,建築工人,食品加工業工人,基本物質供應市場工人的死亡率最高,每 10 萬人中就佔了 27.8%(衛報,2020 年 5 月 11 日)。
在英國人民集會(The People’s Assembly)2020 年 5 月 6 日的劍橋 zoom 會上,我遇到了一位坐在輪椅上的中年母親,尼基·梅耶斯(Nicki Myers),她看起來焦慮極了,那是一種任何詞語都無法慰藉的、肉身被捆綁在礁石上的近乎永恆的焦慮。
「我的兒子是一位看護」,她說,邊揉著溼潤的眼睛:「他做看護很久了,直到最近,因為疫情的緣故,才獲得了加薪。說是加薪,也只是加到了每小時 9.22 英鎊而已,這點錢,根本就不足以維持他在劍橋市的基本生活。」
「看護」是「前線工人」的工種之一,肯·洛奇(Ken Loach)的社會寫實主義電影《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Sorry, We Missed You)女主人公艾比所從事的營生即是:每天起床後,就必須得一刻不停地轉動身體的魔方,試圖把自己按時按量地,轉進不同的街區和房間,以期在 30 分鐘內,順利地完成從洗漱,到餵食,到清潔,到精神撫慰等等一連串高強度任務。英國內政部卻將其視為「低技能工種」,反映在移民政策上,年薪達不到 25600 英鎊的看護,根本不予引進。
我婆婆的看護費每月高達 4000 英鎊,每天為她洗漱、擦身、換尿片的看護們,真正到手的,卻只有國民最低時薪。設想她們也獲得了加薪,按每小時 9.22 英鎊計算,每次實際工作時間為半小時,其實也不過只有 4.11 英鎊,而一趟巴士單程,就得花掉至少 2.50 英鎊,就算是自己開車,汽油費也不是小數。不僅如此,他們還不能生病,不能打盹。看護公司在他們的腰上栓了一根隱形的繩子,有單不接,咔嚓一聲,說剪就剪,這根繩子就沒有了。在投一百份簡歷也得不到一個回復的時代,這根「繩子」,對很多人來說,就是救命稻草。
一位新冠重症病人對媒體說,這個病非常恐怖,咳起來就像「喉嚨被碎玻璃卡住一樣」。然而直到 4 月 25 日,「前線工人必須獲得檢測」的條例,才終於被決策者寫進議程,照顧婆婆的看護們才總算拿到了檢測排期。對此,執政黨的解釋是,看護畢竟不是 NHS 的員工,不應什麼都由國家負擔。
四月中旬,英國疫情進入高峰期。每人每天只能戶外鍛鍊一次,和自家住戶以外的人碰頭,或買菜看病之外的出行,都屬違章行為。警察們像禿鷹一樣,駐守在公路沿線,無人機也不斷地盤旋在各個城市上空。一切努力,只為一個目的 「Save Lives」(活下去)。
我的臉書朋友,在女皇伊莉莎白醫院工作的泰裔護士納帕可·莫利紐克斯(Napak Molyneux),在其結婚周年紀念日上寫道:「他說只要我每天都能活著回家,就是最好的禮物。」
因決策者沒有和武漢或義大利同步採購 PPE, 1980 年代開始的去工業化和全球化,亦把這個曾經舉世無雙的工業大國打到了「連技術低端的 PPE 也無法生產」的境地,再加上十年如一日地針對 NHS 運行經費的削減,截止至 5 月 8 日,已有 106 位 NHS 醫護人員殉職,其中 63% 為黑人和少數族裔(柳葉刀,2020 年 5 月 8 日),死因包括過勞和缺少防護。
悲歌易水,葬鍾蕭瑟,鮑裡斯·詹森的主席顧問多米尼克·卡明斯(Dominic Cummings)卻帶著夫人孩子,以「怕夫妻雙雙生病,孩子沒人管,不得不求助父母」為由,駕車 260 英裡,回了一趟爹媽家。次日又以「測試視力是否合適開車」為由,在返回倫敦的路上,繞道一個多小時,帶著夫人孩子,去逛了一趟城堡。
與此同時,在 Leigh-on-Sea, 英格蘭東南部的一個小城,菲律賓裔護士阿依恩(Ayen)正穿著透明垃圾袋做的防護醫,戴著太陽眼鏡,奮戰在新冠前線。四年前,阿依恩經歷了一場持續幾天幾夜的難產,留下了產後高血壓和各種後遺症。作為感染機率極大的高危群體,她本不該被派往前線。當她的丈夫,一個憤怒的波蘭移民,通過臉書給我發來她的「工作照」時,我簡直不敢相信,武漢和義大利醫護人員用感染和死亡書寫的前車之鑑,對這個 「Keep Calm & Carry On」 的大英政府來說,竟絲毫沒有起到任何警醒作用。
那麼多的眼淚,全化成了乾澀的數據和紙灰。
兩周以後,阿依恩果然被感染了,NHS 沒有專門為她準備的隔離病房,作為輕症患者,她被告知「回家休息」。她在家裡待了三周,不敢和丈夫孩子接觸,只能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她的丈夫,穿著 DIY 的「防護服」,像給囚犯送飯一樣,小心翼翼地,把食物放入半掩的門道。三周以後,阿依恩又重新回到了前線。
鮑裡斯·詹森和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1987 年在布靈頓俱樂部(Bullingdon club)門口那張合影,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不是因為被攝對象的燕尾服剪裁得有多到位,也不是它那貴族氣十足的假領,而是人物眼神中的傲慢。那是一種世襲和授權的傲慢。他們的同窗,今日英國貴族學校的倡議者託比·揚(Toby Young)曾作過如是說:「當你看到這張照片時,你看到的是一群上流社會的男孩,口唅生而為王的資格,對自己在 25 年後,必將成為統治者的宿命心領神會。」
在獨立紀錄片《當鮑裡斯遇上卡梅倫》(When Boris Met Dave,2009 年)中,弗朗西斯卡·弗格森(Francesca Ferguson),當年薩莫維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的一位學姐,還為觀眾們複述過一個奇異的伊頓校園生活場景:「如果你家有很多很多的錢,你又正好來自北不列顛,你就可以扮演一個社會主義者,還可以來點口音。當年每個人都假裝自己是黑人,聽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儘管鮑裡斯·詹森的妹妹瑞秋·詹森(Rachel Johnson)覺得那張合影「就像它所展示的那樣,一臉無知,一臉特權,對進不了伊頓學院(Eton College)的窮人及其生活一無所知」。
不管執政黨聲稱自己有多自由主義(liberal),他們對苦難的想像力確是有限的。別說抵達那個「人們把行李頂在頭上,冒著烈日,像象群一樣走路回家」的印度,就是抵達他們自己的領土,恐怕都有一定困難。
如果這種想像力是一種天生的匱乏,如果這種匱乏被交予至高的權力去餵養,將會飼育出一個怎樣的怪物呢?
在感染新冠被救活之後,鮑裡斯·詹森曾黃髮蓬亂、眼含熱淚地,發表過一番感人至深的演講,向照顧了他七天七夜的聖託馬斯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們,致以了最高的敬意。兩位擁有移民身份的護士,從紐西蘭來的詹妮,以及從葡萄牙來的露伊,還分別獲得了他的禮讚(倫敦晚報, 2020 年 4 月 20 日)。諷刺的是,向移民醫護大獻愛心是他,鼓吹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帶領脫歐派,欺瞞拐騙,在懸崖上縱身一跳的也是他;2017 年,投票反對給全英護士加薪的還是他。他所代言的保守黨,反對護士加薪的票數高達 313 票,一舉壓倒了支持方(工黨 256 票,蘇格蘭國家黨 35 票,自民黨 12 票,綠黨 1 票),護士們的薪水因此不得不維持自 2012 年以來,每年低於 1% 的漲幅,相比承星履草的付出和不斷上漲的菜價——這個慘狀,直到 2018 年夏天,為贏回 2017 年大選中被工黨搶走的民心,才勉強得以改觀。
▲鮑裡斯·詹森:「全國性的冬眠開始收尾。」
保守黨怠於為 NHS 付出,屢見不鮮。十年前甚至更早,它就已經在打私有化 NHS 的主意,其方式和當年的鐵路私有化如出一轍:先加大緊縮,讓 NHS 變得低效,再找機會切割變賣(NHS 的私有化:事實還是虛構?納菲爾德基金會,2019 年 11 月 15 日)。今天,NHS 因缺少經費,貧血缺鈣,行動越來越遲緩,還面臨著 44000 名護士職位的嚴重空缺(衛報,2019 年 11 月 28 日)。
在如此嚴峻的醫療資源空缺面前,保守黨的回答始終如一:「08 經濟危機後,國庫負債纍纍,哪來的金錢魔法樹啊?」而鮑裡斯·詹森的個人投票記錄卻顯示,他曾八次反對針對大集團、大公司和銀行的增稅,四次反對追查「避稅港」的避稅(另有一次缺席)。不僅對資本家分外慷慨,鮑裡斯·詹森對自己也很慷慨,以「平衡膨脹」(inflation-busting)為名的《2020 年議員加薪提案》,他眼皮不眨就通過了。至 2020 年 4 月 1 日起,議員們的年薪便從 79468 英鎊,升到了 81932 英鎊(獨立報,2020 年 3 月 5 日),是資深護士的三倍。
四、作為新冠併發症的現代奴役制
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說:「英格蘭是一張慢性訴狀,每天哭訴著膝蓋骨底下惱人的左膝左腳,當然還不至於壞到必須躺倒的地步,卻足以讓人抓狂,沒準還是不治之症,好在尚且不會引發重大危機,除非所有的併發症都攪和在一起。」
一語成讖,新冠把英國所有的併發症都攪在了一起。而最為隱秘的併發症,莫過於被資本文明私帶的現代奴役制了。
打開廣播,幾乎每天都是前一天的重演。有段時間,我乾脆關閉了所有的新聞通道,但「清潔工之死」的消息,還是刺破了紙背,像白骨那樣伸了出來。清潔工叫伊曼紐爾·戈麥斯(Emanuel Gomes), 看起來 60 多歲,黑皮膚,幾年前從幾內亞比索共和國來到倫敦,成了一名清潔工,其工地包括威斯敏斯特大街的英國最高法院(Ministry of Justice)。疫情期間,偌大的法院一片冷寂,全無打掃必要,他卻每天乘坐公交車,準時來到法院。沒有人知道他幾時染上的新冠,只知道他在發著高燒、食慾銳減、昏昏沉沉的狀態下,繼續打掃了五天,後來被一位同事送回住所,當天就去世了。那是 4 月 23 日,英國疫情的尖峰時段。死亡數字像白色的花粉,在空氣裡懸浮。
好心人為伊曼紐爾·戈麥斯網籌了 10000 英鎊,心緒難平地把他的骨灰送回了家鄉(為了戈麥斯的正義,世界聯合聲音,2020 年 4 月 27 日)。
清潔工不敢請假就醫的原因,貌似很簡單,他請不起假。因為他的公司,OCS, 英國一家大型國際保潔維護服務集團,不願為其僱員們頒發病假工資。如果他生病了,只能領到英國統一的法定病假補貼(Statutory Sick Pay)。疫情期間,這筆補貼比平時稍微提高了一丁點,即每周 95.85 英鎊。卡洛斯·阿爾貝託(Carlos Alberto), 一位來自巴西的 61 歲清潔工,因不敢冒險上班,3 月 18 日到 4 月 19 日期間,僅僅拿到了 420 英鎊。這點錢,在單間租金至少 700 英鎊的倫敦,根本無法生存,儘管疫情一開始,政府就下達了「可緩交租金」的指令。但「緩交」不等於「不用交」。為了 9.08 英鎊的時薪,伊曼紐爾·戈麥斯只能繼續工作,孤獨地打掃著空蕩蕩的法院。生前,他曾兩次曠工,參加「世界聯合聲音」(United Voices of the World)的罷工,要求 OCS 頒發「病假工資」,期間分文無收,卻兩次都以失敗告終,感謝被柴契爾制服的工會。
儘管保守黨常用「又來挑起階級鬥爭」回應左派的批評,但「清潔工之死」,作為一個現代奴役制的標本,卻是顯而易見的。那些每日進出高等法院的衣冠楚楚的人,那些戴著假髮、信恃公平、飽讀社會契約的大法官們,沒有一個人曾過問「清潔工」的存在。「清潔工」是隱形的,如同和他命運相似的數以百萬計的前線工人,保育員,看護,廚工,烘焙工,食品檢測員,巴士司機,地鐵調配工,超市搬運工,環衛工……他們無聲勞作,拖著疲憊的影子,像拖著一個幾近融化的黃色問號:《誰為亞當·斯密烹調晚餐》(Who Cooked Adam Smith’s Dinner)?
5 月 15 日,我參加了由工黨主持的在線會議「不成比例的感染者」(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ed)。薩拉·歐文(Sarah Owen),中英混血的工會會員和工黨議員,再一次,以肯定的語氣說道:「封城對低薪階層的影響是巨大的,死亡率在貧困人口中的比例高於富裕人口的兩倍,這就是不容置疑的階級問題。」
「清潔工之死」因具備「高等法院」的戲劇性背景,是顯而易見的。而更大規模、更為普遍性的現代奴役,卻往往是隱性的,不易覺察的,像貨櫃上的寄生物,被面積龐大的標識和彩漆掩蓋著。
馬來西亞憑藉豐裕的橡膠資源,供應著全球三分之二的醫用手套。Top Glove,世上最大的醫用手套工廠,是馬來西亞橡膠手套之王,擁有每分鐘 115000,每天 1660 萬隻手套的生產力,因此成了瘟疫時代的最大贏家。
歐洲告急,Top Glove 的利潤在過去的三個月內猛增了 366%,股票價格比 2020 年 1 月翻了三倍。而它的 19000 名工人,包括從周邊貧國(比如孟加拉,緬甸和尼泊爾)漂來的移民工,卻過著非人的生活。為了保證工廠 24 小時不間歇作業,他們每天必須工作 12 小時,每周上崗六天,每天必須提前半小時到工廠門口驗體溫,還經常被要求加班,且每遲到一分鐘都會被苛扣工資。
這些工人本來拿的就是當地最低工資,即每月 225 英鎊,此外還要償還「招工中介」約 5000 美金的招工費,以及每月 10 英鎊的住宿費,而他們的居住環境簡直就是新冠的溫房:24 人小通間,沒有廚房,鐵架床全擠在一起,所有人共用一個廁所。在新加坡,同等惡劣的居住環境,已經導致過一次新冠大爆發,Top Glove 卻不為所動。我們在英國超市裡享受的社交距離,在這些移民工聚集的血汗工廠裡,根本就是個冷笑話。在 Top Glove 的生產地吉隆坡,或泰國的分工廠裡,Channel 4 都拍到了工人們魚貫湧入廠區的畫面。
英國最大的醫療用品經銷商之一 Pollyco Healthline,曾向 NHS 出售過無數 Top Glove 的手套。2020 年 4 月,280 萬隻防護手套從 Top Glove 抵達英國,其英國經銷商是 Pollyco Healthline 的子公司 BM Pollyco LTD。在殘酷的視頻面前,該子公司的發言人稱不會把這 280 萬隻手套賣給 NHS,並表示「賣給 NHS 的手套,全部來自一家 A 級別的 Top Glove 的子工廠」。(揭秘:為英國供貨的 PPE 工廠的駭人狀況,Channel 4 調查組,2020 年 6 月 16 日)
1980 年代去工業化以前,英國有過工人階級的黃金時代。結實精工的勞保鞋,上等皮革製造的安全帶,體面的工資,整齊的住宅區和門口的小花園,管銅樂隊等等……皆是彼時的生活寫照。一支叫 Grimethorpe Colliery 的礦工管銅樂隊,還曾西裝革履地上過國家音樂廳的舞臺,並摘下了全英管銅樂比賽的桂冠。隨著資本向全球廉價勞力的轉移,這些畫面很快就被鬼城般的空氣氧化了,不到十年,許多工業勝地就成了鏽帶。新冠的入侵,以極其不平等的方式,激活著這段屈辱的歷史。儘管如此,在工人被批量下崗,工會被斬斷了脛骨,幾乎所有的日用品,甚至連 PPE 或呼吸機,都有可能染指血汗工廠的當下,闊論工人的社交距離是奢侈的。在英國,42336 名前線工人和其家屬中,就有 4.8% 被測為陽性,超過了醫院和實驗室內 20620 名受試者 「9.3%」 的陽性比率(衛報,2020 年 5 月 5 日)。單倫敦一地,就有 33 名巴士司機死於新冠併發症。憤怒的巴士司機們在新聞訃告上寫道,我們像柴油一樣被對待(世界社會主義網,2020 年 5 月 13 日)。
1863 年,古典自由主義引領了廢奴運動,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全球化後,新自由主義者將蓄奴主義重新包裝,戴上「自由市場」的花冠,巧言令色,又不動聲色地運回了歷史舞臺,且絲毫不覺有任何道德負擔。在他們的眼中,現代奴役制是不存在的,因為僱主和僱工之間,不存在奴隸主和奴隸之間那種釘子般的產權關係。
人是自由的,自由市場給予了一個個體所需要的最大的自由度。就像韓國經濟學家、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張夏準(Ha-Joon Chang)借「童工制」諷刺的那樣:「工業革命時代,數百萬計的兒童,因其矮小的體格優勢,成為挖煤工、煙囪清掃工或紡織工。所有的工種中,以棉紡最為危險,因為棉紡中產生的空氣雜質,令很多兒童活不到成人的那一天。於是有人提出要修改勞動法,將九歲以下的兒童視為非法童工,九歲到十六歲才有上崗資格,且每天不能上崗超過 12 個小時——這就比成人的工作時間一下子少了 4 到 5 個小時。於是那些議員們,那些工廠老闆們,那些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們,便為此吵翻了天,其中最強有力的反駁是:「這項修改根本性地顛覆了自由市場的原則」,即「合約的自由」(the freedom of contract)。孩子們需要工作,工廠老闆們也有意僱傭他們,何罪之有呢?(《經濟即政治的五大理由》[Five Reasons why Economics is Political],新經濟思維研究所,2019 年 12 月 11 日)
換言之,你若嫌做清潔工太苦,手套生產線過於密集,開公交車享受不到社交距離,那麼你可以去讀書,去拿學位,去考律師牌……自由市場並不存在那根叫鐵鏈的東西,不是麼?
五、反封城運動
在右翼主導的「反封城運動」中,亦隱約透露著對現代奴役制的默許。事實上,自疫情初始,右翼中「反對封城」的聲音就一直比左翼高亢。4 月 20 號,病毒橫掃美國,紐約風聲鶴唳,茶黨(Tea Party)畫風的一席中產右翼,卻打著 「Giveme liberty or Covid-19」(不自由毋寧新冠死)和 「We demandHaircuts」(我們要求理髮)之類的口號,呼籲解除封鎖和川普連任。在英國,反封城運動也刻不容緩地上了街,在與警察的對峙下,還表現得相當喋血。執政黨表面阻攔,內裡卻是渴望儘快解封的——畢竟,每封一秒,都是白銀。單「休業工薪」一項支出,就是每月 140 億英鎊。儘管這筆錢還是遠遠少於 08 危機時,銀行為納稅人欠下的 1370 億英鎊巨額債款。(「事實真相」慈善機構)
5 月 4 日,英國的日感染人數仍在四位數以上,保守黨要員格雷厄姆·布拉迪爵士(Sir Graham Brady)就已經失去了耐性:「NHS 已經脫險了,它沒有被病毒擊垮,所以我們應該儘快解封。相信我不是那個唯一聽到僱主抱怨的人,許多消息表明,人們似乎不情願聽從復工指令。讓人放棄 80% 的休業工薪,想必是有難度的,民眾顯然更情願賴在家裡。」
5 月 5 日,英國死亡人數過 32000,達到了全歐最高(商業內幕,2020 年 5 月 5 日),「復工計劃」卻已公然進入議會議程。為「復工」做鋪墊的「複課」首當其衝,被打上了高光。執反對之聲的工會,提出只有以下五個條件得到滿足之後,才會支持教師復工:
超低感染數
充裕的防護措施:包括設定公共空間以及校園空間的社交距離,為教職員工發放合格的 PPE 等
大批量測試
一旦出現感染案例,與之相應的緊急隔離措施
有疾病史的教職員工必須留家辦公
▲英國政府發出「保持警惕」的訊息。圖片來源:法新社
工會因此再次成了右翼的眾矢之的。「可惡的工會」;「一個死亡率只有 0.28% 的病毒,就把整個世界嚇成了這樣」;「有如此膽小的老師,才有如此怯弱的國民」……保守黨的臉書頁面,類似的言論,隨處可見。
右翼對「封城」的牴觸心理之一,用北愛爾蘭作家理察·西摩(Richard Seymour)發表在《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上的評論概括:「 鮑裡斯·詹森不會說我們要為資本主義而死……但他的政府卻反覆強調,四個禮拜的封城就是 3% 的 GDP 降幅。他們歷來如此,他們對疫情嚴重性的否定,與社會達爾文傳統和階級歧視一脈相承,就像歷史學家理察·J. 伊萬斯(Richard JEvans)在《漢堡的死亡》(Death In Hamburg: Society AndPolitics In The Cholera Years, 1830—1910)裡呈現的那樣,同樣的意識形態,導致了 10000 人死於 19 世紀一場爆發在漢堡的霍亂(為什麼強硬右派反對封城 [Why the Hard Right is Fighting Lockdown],新政治家,2020 年 6 月 3 日)」
歷史重複上演,右翼中的反封派們卻不為所動。保守黨的時評人,私立學校的倡導者託比·揚,甚至還為此建了一個網站「封城懷疑論者」(Lockdownsceptics.org)。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當我們計算新冠死亡,封城導致的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貧困人口的死亡算不算?」彼得·哈欽斯(Peter Hitchens),另一位右翼作家,也幾乎從封城的第一天起,就在各種媒體上大聲疾呼:「英國必須趕緊解除封鎖,恢復商業,否則就太晚了。我們在花那些不存在的錢,我們此刻發給民眾的休業工薪是一種變相的高利貸,幾代納稅人的錢可能都還不清。」
「給人民發錢」無異於「培養懶漢」,這是新自由主義右翼自工業革命以來就一以貫之的共識。在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理論裡,「勞役是一種天職,工作即苦修」的偏見,甚至可以追溯到資本主義推動新教改革的時代。1910 年,英格蘭西部小鎮 Cradley Heath 的鐵鏈女工,用了整整三個月的罷工,三個月分文無收,牽蘿補屋,連祖母們都發動了,主動面對鏡頭,拉下領巾,露出被勞役榨乾的瘦小身影,上了全國大大小小的報紙,才總算爭取到了加倍的時薪,即 22 先令,仍遠不及男工。漲薪尚且如此艱難,就不要說「發錢」了——即使這筆錢,最終還是出在羊身上。
反封派的理由還包括,如果短時間內研製不出疫苗,或未來依舊沒有疫苗,那麼所有針對病毒的極端對抗,包括個人自由和信息自主權,本應陪老父母度過的臨終時光,最適宜兒童大腦發育的早教時光等等,所有這些經濟生活以外的巨大犧牲,都將化為泡影。與其如此,不如在溫和地採納一些防護措施的同時,坦然接受病毒的洗禮,就像 2013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說的那樣:「如果封城的經濟代價是零,社會代價也是零,那就封吧!但現在的問題是,封城的代價太大了,因其他疾病而得不到及時救治帶來的額外死亡,因隔離導致的兒童心理創傷,以及二戰以來最高的失業率等等……如果無法平衡這一切,封城的弊害,便將遠遠大於依賴封城而獲得的防疫成績……死亡是一個敏感地帶。但你若把它交給經濟學家,他們則有一個獨特的看待死亡的方法。他們不算死亡率,他們是這樣計算的:如果你 20 歲就死了,這是很大的損失;如果你已經 85 歲了,儘管依然難捨人世,但在某種程度上,在對未來潛力的估算上,20 歲的生命,顯然就比 85 歲的生命更有價值,這就是統計學中的失能調整生命數(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麥可·萊維特的話有道理麼?從數據上看,它仿佛是難以挑剔的。截止至 2020 年 5 月 5 日,英格蘭和威爾斯境內的 32143 名死者當中,95% 的死亡與過往疾病史有關,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死亡率最高,佔了 20.4%。又據 4 月 2 日 NHS 的統計數據:80 歲以上的新冠死亡率佔了新冠死亡人口的 53%,60-79 歲佔了 39%,40-59 歲為 7%,20-39 歲則不到 0.1%。也就是說,死於新冠併發症的,絕大多是老人。英國每年平均死亡人數 60 萬,其中大部分也是老人。劍橋大學統計學教授大衛·斯賓格特(David Spiegelhalter)說,在 80 歲以上老人中,每年因其他疾病死亡和感染新冠去世的概率,都是一樣的,都是 10% 左右。
相比之下,貧窮的殺傷力,確實一點兒都不亞於新冠。在英國,每個冬天就有 9700 人左右,因為沒錢支付暖氣費,受寒而死(衛報,2020 年 2 月 27 日)。而封城正以火箭的速度,加速著本就已經深不見底的貧富分化。
但這是否就註定了「老人」和「窮人」之間,二者必取其一呢?美國左派時評人以斯拉·克萊恩(Ezra Klein)在推特上回應道:「這是一種可怕的政治想像力的缺乏。」這條推特,眨眼間被推了 16.9 萬次,大致代表了左派針對疫情的普遍立場:1,絕不在風險下復工;2,以類似「休業工薪」的形式,保證每個公民的基本生活;3,增加公共醫療投入,等待疫苗的出現。它的道義性,在馬克思主義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理論裡,亦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病毒在地域和經濟生活中的擴散,依賴著霸權經濟模式中,那些早已存在的裂縫與缺陷。」(新冠時期的反資本主義政治 [Anti-Capitalist Politics in an Age of Covid-19],論壇報,2020 年 3 月 23 日)
細想起來,大衛·哈維的理論並非空穴來風。如果不是 08 經濟危機,政府保銀行不保凍死骨,就不會導致長達 10 年的公共福利緊縮;如果不是緊縮,NHS 就不會大量失血,以至於到處拆東牆補西牆。而正是這萬不得已的東拆西補,導致了數萬老人的死亡。最強有力的證據之一是,3 月 7 日,為給新冠病人挪出床位,在無法一一作病毒檢測的條件下,NHS 狠命下達了 15000 份出院通知,其中包括難以計數的老人,剛露出一絲好轉的徵兆,就迫不及待地被送回了老人院。彼時,英國的感染案例已經超過了 200 起;安迪·瓊斯(Andy Jones),我的一位在精神病老人院工作的醫護朋友,仍得穿著零防護衣,像平常一樣,硬著頭皮繼續上班。
根據英國統計局(ONS)的數據,四月中,英格蘭和威爾斯老人院內有 7316 人去世,其中死於新冠併發症的,就有 2050 人——這只是短短一周內的數據。耄耋之年,人終有一死,但傳染病死卻是世上最孤獨的死亡之一,別說吻別,就是見上最後一面恐怕也十分困難。Channel 4 拍到了「父親在養老院中感染去世,女兒站在室外,傷心欲絕地敲打著雙層玻璃窗」的畫面,此中代價,是「失能調整生命數」無法統計的。
英國左派自媒體諾瓦拉(Novara),幾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自疫情開始後,就在書房裡支起了一隻麥,每天準時討伐執政黨的錯誤決策,每次長達一個多小時,雷打不動。六月初,英國新冠死亡人數超過 50000,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諾瓦拉悲憤地發布悼詞:「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在空氣裡放置一個計時器或節拍器,每一聲嘀嗒,代表一個生命,要多久,才能到達 50000?要從早上 9 點,到晚上 10:30 分,要每一秒淌過每一個個體的存在與遺留,要如此之久。」(諾瓦拉,2020 年 6 月 3 日)
六、最糟糕的人管制著最壞的時代
6 月 19 日,感染人數 1218,大部分的商店卻已經開門了。逐步解封的方案包括:公共場合要戴口罩,恢復足球賽事(在現場觀眾為零的情況下),兩戶或多戶人家可以保持兩米聚會,戶外鍛鍊取消「糧票」制,想鍛鍊多少次都可以等等。
湖區的遊人越來越多,三家豪華酒店預定 7 月 4 日重新營業。商店重開的第一天,Primark 服裝超市門口人山人海。人類顯然無法控制生而為人的 Akrasia(希臘語,意為「意志中的薄弱點」,即消費主義中,斬手也抑制不住的欲望。比如,即使身在處處是風景的英格蘭,也非得到湖區才能找到度假感)。在瘟疫或後瘟疫時代,如此茁壯的消費欲望,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
本來就充滿分歧和兩極化的世界更分裂了,漂浮的大洋板塊上,滿目都是燧石的硬塊。六月,成千上萬的人走上街頭,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慘死鳴冤。從明尼阿波裡斯市到紐約,從紐約到倫敦,從倫敦到柏林……「我不能呼吸」的吶喊,瞬間淹沒了大城小鎮。遊行隊伍像推倒舍普琴科大街上的雕像一樣,將布里斯托奴隸販子的雕像,拖到了幾米之外的口岸,咕咚一聲拋進了大海。也有人在一旁冷峻地說,不,這不是單純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運動,這是日積月累的階級矛盾和生存恐慌,在瘟疫助燃下的一場激化。至少齊澤克也有此意,他的原話是:「健康危機和其他危機混合在一起,成就了這場完美的風暴。」(齊澤克:新冠,BLM,與革命,2020 年 6 月)
我最喜歡的英國實證調查記者之一喬治·蒙比奧特(George Monbiot),認為這場災難的根源是「最糟糕的人管制著最壞的時代」(The Worst Possible People are in Charge at Worst Possible Time,2020 年 4 月 6 日)。聽完他的演說,我忍不住重溫了那部叫《大白鯊》(Jaws)的災難片,裡面那位市長,因其下令「不許關閉海灘」的壯舉,曾一躍成為鮑裡斯·詹森的英雄偶像。
對,沒錯,鮑裡斯·詹森的偶像。首相是這樣說的:「我們需要更多像那位市長一樣的政客,在納稅人面對的巨大的陰謀論面前,我們通常是謠言的唯一宿敵。」(愛爾蘭郵報,2020 年 3 月 12 日)儘管許多證據表明,大白鯊正在附近,信心在握地,等待著它的晚餐。儘管尼爾·弗格森(Neil Ferguson),帝國學院的數學生物學教授,事後諸葛亮地說:「假如封城早上一個星期,半數以上的人可能就不會死了。」(《都市日報》[Metro],2020 年 6 月 10 日)好吧,即使是半數以上,也不少於 25000。
當人們咒罵政客們缺少共情,缺乏對苦難的想像力,似乎忘了一點,這世上恐怕有三分之一的人,擁護、讚美新自由主義的合法性。比如在一個回顧柴契爾的演講中,鮑裡斯·詹森就曾情不自禁地贊道,她讓無數人,從政府廉租房裡獲得了私人產權,她制服了工會,她把水電交通等幾乎所有的公共資源歸還到私企手中……誰也不該因發家致富而羞恥:「當我們談到公平,這世上有 16% 的人智商低於 85,僅僅不過 2% 的人智商達到 130。這就好比篩玉米片,篩得越厲害,掉下的碎末就越多,只有極少數良種能留在最上面……冷靜想一下,今天富人交的稅比柴契爾時代高得多,我們的 0.1%,那屈指可數的 29000 人,貢獻著全英 14% 的稅收。換言之,很多學校、醫院的開支都是富人們支付的。所以我要問,在所謂的智識界眼中,憑什麼富人就被描繪得那麼卑劣?難道他們(富人)不應像那些在俄國史達林時代參與了斯塔赫維奇運動(Stakhanovites)的勞工一樣,被致敬嗎——那些以人民的名義,超負荷挖礦,導致半數過勞而死的人?富人們應該被宴請,被裝點,我們應該開創一個稅金英雄的新階層,最頂上的那 10%,都應該自動獲得騎士勳章。」(瑪格麗特·柴契爾演講,政策研究中心,2013 年 11 月 28 日)
鮑裡斯·詹森讚美柴契爾主義並不出奇,早在布靈頓俱樂部的時代,詹森就是柴契爾的死忠粉,不只他,整個伊頓學霸基本上都是她的死忠粉。他們喜歡她,她也追崇他們。她一鼓作氣,以鯉魚跳龍門的蠻力,讓大半個英國一改戰後的民主社會主義傳統,回到了自由市場和大資本家的懷抱。二十多年後,這群男孩從小貴族長成了財團守門人,他們的信念更堅定了。因為 08 危機之後,底層階層的生活跌到了谷底,工薪階層只迎來了 0.4% 的工薪漲幅,而「1%」的收入,卻漲了 31.4%。(數據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家伊曼紐爾·賽斯 [Emmanuel Saez] 和託馬斯·皮凱提 [Thomas Piketty],2013 年)
弔詭的是,許多被侮辱和損壞的人,也把持著同樣神聖(Divine)的道德優越感:自由市場是完美的市場,完美的市場沒有不義,只有不幸。窮人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天生智商低下。富人是自然界優勝劣汰的產物,富人創造財富,繳納稅收,所有人(包括窮人)都因此而受益。
只要一有機會,這些被侮辱和損壞的人,就會像為聖誕節投票的火雞那樣,向「那位市長一樣的政客們」投去傾心一票。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新冠捲土重來,最糟糕的人依然管制著最壞的時代。
數據和段落引用出處(按文中出現順序)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101958/cumulative-coronavirus-cases-in-the-uk/
Cumulative number of coronavirus (COVID-19) casesin the United Kingdom (UK) since January 202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ep_Calm_and_Carry_On
Keep Calm and Carry On 2.45 million copies wereprinted
https://www.mirror.co.uk/science/brits-should-allowed-volunteer-infected-21944648
Dr Chris Hope, at Cambridge Judge Business School,claims that 『voluntary exposure』 to coronavirus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0/may/28/us-job-losses-unemployment-coronavirus
US job losses pass 40m as coronavirus crisis seesclaims rise 2.1m in a week
https://www.express.co.uk/finance/city/1267231/uk-unemployment-rate-latest-furlough-coronavirus-update-institute-for-employment-studies
UP to 2m Brits have already lost their jobs amidthe coronavirus crisis, researchers have said.
https://www.turn2us.org.uk/Benefit-guides/Universal-Credit/How-much-Universal-Credit-will-I-get
Joint claimants either aged 25 or over: 594.04 permonth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chancellor-extends-furlough-scheme-until-october
furlough scheme
https://news.sky.com/story/coronavirus-companies-face-dividend-ban-under-revised-state-loan-scheme-11989990
63 of the UK's wealthiest people have utilised thegovernment's emergency wage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0/apr/21/so-much-for-entitled-millennials-its-billionaires-such-as-richard-branson-who-are-begging-for-loans
Sir Richard Branson, who is worth an estimated 4.7bn, is begging the UK government to give his Virgin Atlantic airline a 500m lo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3/oct/13/richard-branson-tax-exile-virgin
Branson's Caribbean home ncome by renting out theisland for $60,000 ( 37,600) – a night.
https://www.ft.com/content/24cc7e2e-5361-4bcd-bfad-b95cae695d86
British Airways revealed plans to cut almost 30 percent of its 42,000-strong workforce, while Ryanair said it would axe up to 15per cent. SAS, the Scandinavian airline, said it would permanently cut half —5,000 — of its staff. Like BA and Ryanair, Virgin Atlantic has also furloughedstaff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Covid-19 job retention scheme. Rolls-Royceannounced plans for up to 8,000 job cuts.
https://www.mirror.co.uk/news/uk-news/coronavirus-uk-firms-furloughing-staff-21930758
Sir Philip Green’s Arcadia empire – whose chainsinclude Topman, Dorothy Perkins and Miss Selfridge – for 14,500 staff.
UK furlough scheme now covers 8.4 million worke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y/11/manual-workers-likelier-to-die-from-covid-19-than-professionals
Low-paid workers more likely to die from Covid-19than higher earners
Elementary trades and related occupations 27.8
https://blogs.bmj.com/medical-ethics/2020/02/27/who-cares-for-the-low-skilled-care-worker-the-flawed-new-brexit-immigration-policy/
To get the remaining requisite of 20, there areonly two options for those without a PhD: apply for a job earning over 25,600,or a job in a shortage role
https://www.thelancet.com/action/showPdf?pii=S2213-2600%2820%2930228-9
Evidence mounts on the disproportionate effect of COVID-19on ethnic minorities. 106 COVID-19 fatalities in health workers some two thirds(63%) were in BAME people (up to April 22, 20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video/2020/may/23/dominic-cummings-defends-making-260-mile-trip-during-lockdown-video
Dominic Cummings defends making 260-mile tripduring lockdown
https://www.itv.com/news/2019-07-23/boris-and-the-bullingdon-club-where-are-they-now/
Boris Johnson, the mystery man and the BullingdonClub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en_Boris_Met_Dave
When Boris Met Dave is a docudrama of 200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eFcNlqja8
Boris Johnson thanks the NHS and British public onrelease from hospital
https://www.mirror.co.uk/news/politics/mps-who-voted-against-full-21866381
All MPs who voted against a full pay rise fornurses in 2017 - and why they did
https://www.theyworkforyou.com/mp/10999/boris_johnson/uxbridge_and_south_ruislip/votes
Boris Johnson voting record
https://www.nuffieldtrust.org.uk/news-item/privatisation-in-the-english-nhs-fact-or-fiction?gclid=CjwKCAjw5Ij2BRBdEiwA0Frc9ZbfkyirBwQdr4-pB5JE-
Privatisation in the English NHS: fact or fiction?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uk/politics/mp-pay-rise-parliament-average-basic-salary-boris-johnson-government-a9377776.html
The increase, revealed on Thursday, will raise MPs'basic pay from 79,468 to 81,932 and will be effective from 1 April.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y/04/moj-cleaners-death-raises-concerns-over-lack-of-sick-pay-for-workers#maincontent
MoJ cleaner’s death raises concerns over lack ofsick pay for workers
https://www.gov.uk/statutory-sick-pay
You can get 95.85 per week Statutory Sick Pay(SSP) if you’re too ill to work. It’s paid by your employer for up to 28 weeks.
https://www.channel4.com/news/revealed-shocking-conditions-in-ppe-factories-supplying-uk
Migrant workers paid 1.08 an hour for gruelling12-hour shifts, 6 days a week
Payslips reveal some workers clocking up 111 hoursin overtime, in breach of Malaysian law as the company tries to meet globaldemand for PPE
Top Glove accused of making illegal deductions fromworkers』 salaries
Appalling conditions in hostels with up to 24workers per room
GrimethorpeColliery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y/05/number-of-key-workers-getting-covid-19-overtakes-positive-tests-in-hospitals
20,620 people tested in hospitals and labs thepercentage of positive results was 9.3%, while out of 42,336 tests carried outfor health, social care and other essential workers and their households, thepercentage of positive results was 4.8%.
https://www.wsws.org/en/articles/2020/05/13/lond-m13.html
Drivers feel they are 「expendable like dies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fMzjh_SMA
Five Reasons Why Economics Is Political | Economicsfor People with Ha-Joon Chang
https://www.publishdocs.com/index.php/2020/04/21/33-signs-from-reopen-protests-across-the-u-s-that-are-100-real/
We demand haircuts
https://fullfact.org/online/furlough-costs-trident/
The 14 billion a month figure for the governmentfurlough scheme is correct according to an estimate from the Office for BudgetResponsibility. The actual amount spentbailing out the banks was 137 billion,
https://www.msn.com/en-gb/news/uknews/this-tory-mp-just-criticised-the-public-for-being-too-willing-to-stay-at-home-during-lockdown/ar-BB13BWU2?ocid=sf
The Tory MP claiming people are 「too willing」 tostay home sparked backlash on social media, with many taking offence.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uk-coronavirus-death-toll-highest-europe-overtakes-italy-2020-5?r=US&IR=T
Over 32,000 people had died in the UK aftercontracting COVID-19 by May 2, It shows that England has also had the worst"excess death" rate in Europe
https://www.newstatesman.com/world/2020/06/give-them-liberty-or-give-them-covid-19
Historian Richard J Evans shows in Death inHamburg, led to 10,000 deaths in 19th-century Hamburg from an outbreak ofcholera.
https://www.mailplus.co.uk/tv/60-second-sound-off/6839/peter-hitchens-end-this-lockdown-lunacy-now-britain-must-get-back-to-business-before-its-too-late
Peter Hitchens: End this lockdown lunacy NOW!Britain MUST get back to business before it’s too late
Martha’s Story: The girl who Broke Her Chains,by Tony Barnsley
MaryMacarthur and the Sweated Industries, by Historic England
TheChainmakers』 Strike: Nothing to lose but their Chains,by Socialist Wor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sZdfLcEk&t=700s
Nobel prize winning scientist Prof Michael Levitt:lockdown is a 「huge mistake」
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birthsdeathsandmarriages/deaths/bulletins/deathsinvolvingcovid19englandandwales/deathsoccurringinapril2020
32,143 (95.0%) had COVID-19 assigned as the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 was the most commonmain pre-existing condition found among deaths involving COVID-19 and wasinvolved in 6,887 deaths (20.4% of all deaths involving COVID-19).
https://metro.co.uk/2020/04/03/coronavirus-deaths-age-uk-12506448/
The new data, based on deaths announced by Englishhospitals as of 5pm on Thursday, April 2, suggests 1,749 (53%) out of 3,302recorded deaths, were aged 80 or above. Meanwhile, 1,291 (39%) were 60-79 yearsold. A further 233 (7%) were aged 40-59, with 26 (1%) aged 20-39 and three(0.1%) aged 0-19.
Every year, about 600,000 people in the UK die. Andthe frail and elderly are most at risk, just as they are if they havecoronavirus. Nearly 10% of people aged over 80 will die in the next year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0/feb/27/dying-cold-europe-fuel-poverty-energy-spending
An average of 9,700 deaths each year are believedto be caused by living in a cold house
Ezra Klein Retweets,24 Mar,2020
https://tribunemag.co.uk/2020/03/david-harvey-anti-capitalist-politics-in-an-age-of-covid-19
David Harvey: Anti-Capitalist Politics in an Age ofCovid-19
https://lowdownnhs.info/coronavirus/mass-clearance-of-nhs-has-happened-before-what-can-we-learn/
NHS England’s decision to order a rapid evacuationof 15,000 bed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r/07/uk-coronavirus-total-infected-covid-19-passes-200
Coronavirus UK: total infected with Covid-19 passes200
https://www.nuffieldtrust.org.uk/news-item/deaths-in-care-homes-what-do-the-numbers-tell-us?gclid=Cj0KCQjwlN32BRCCARIsADZ-J4sy7BsUIWgHu7QiqIEV-0drVFF24LZu5f-Ry2ZenY0XyIGPvWesgFIaAhdbEALw_wcB
week 17 Apr Covid-19 deaths 2050 total death 7316
https://novaramedia.com/2020/06/03/the-burner-episode-244-who-counts/
As the UK death toll passes 50,000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jun/17/coronavirus-uk-map-the-latest-deaths-and-confirmed-covid-19-cases
19 Jun 2020New cases 1,2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B1rG9xM7k
Slavoj i ek:Coronavirus, Black Lives Matter, and revolution | Big Think Ed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ijhmipliY
The Worst Possible People are in Charge at the WorstPossible Time | George Monbiot on Coronavirus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opinion/article-from-keep-calm-and-carry-on-to-the-coronavirus-how-london-is/
A gigantic fish is eating all your constituents andhe decides to keep the beaches open, Mr. Johnson said in 2006.
https://www.irishpost.com/news/old-boris-johnson-quote-jaws-mayor-hero-resurfaces-amid-coronavirus-crisis-181536
we need more politicians like the mayor-- we areoften the only obstacle against all the nonsense which is really a massiveconspiracy against the taxpayer
https://metro.co.uk/2020/06/10/uk-death-toll-have-halved-lockdown-one-week-earlier-12833698/
Neil Ferguson, had we introduced lockdown measuresa week earlier, we would have reduced the final death toll by at least a half
https://www.cps.org.uk/events/q/date/2013/11/27/the-2013-margaret-thatcher-lecture-boris-johnson/
The 2013 Margaret Thatcher Lecture - Boris Johns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9/nov/13/richest-britain-income-tax-revenues-institute-fiscal-studies
Top 1% of earners in UK account for more than a thirdof income tax
https://fortune.com/2013/09/11/the-rich-got-a-lot-richer-since-the-financial-crisis/
From 2009 to 2012, the top 1% incomes grew by 31.4%while the bottom 99% incomes grew a mere 0.4%
https://www.jstor.org/stable/191675?seq=1
The Moral Sentiments of Neoliberalism
除特別標註來源的圖片外,圖片來源於 Getty Image
《單讀》2020 全年訂閱計劃
2020 年,《單讀》尋找訂閱讀者,尋找會員,尋找榮譽出版人,進行中!
《走出孤島:水手計劃特輯(單讀 24)》
現已上市
走出狹隘,走出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