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在第51屆世界肺健康聯合大會上,哈佛大學研究員薩欽·席爾瓦(Sachin Silva)發表研究結果稱:各國在2018年聯合國高級別會議上制定的「2030年前終結結核病」目標很難實現,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結核病終結年份可能會推遲至2045年。這意味著,全球將為此多付出3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同時,死於結核病的患者人數將比原計劃多出500萬人。
2030年前終結結核病目標恐難實現
早先制定的終結結核病目標包括:2030年要在2015年的基礎上將結核病死亡較2015年減少90%,將結核病發病率減少80%。
據席爾瓦研究團隊估計,在一切都不變化的情況下,如果2030年實現終結結核病目標,死亡率是每年2%,估計會有800萬人因結核死亡和4萬億多美元的經濟損失。若到2045年才實現終結結核病的目標,席爾瓦認為可能會有1300萬人因結核病死亡,經濟負擔達到7.3萬億美元。也就是說,推遲實現目標全球社會將為此多付出超過3萬億的經濟損失,同時會有500萬人為此付出生命。
由於新冠肺炎大流行,一些人士認為應當短暫關閉結核病規劃,但席爾瓦並不贊同,如果無法終結結核病,到2050年就會有3100萬結核致死的病例,而經濟損失是超過17萬億美元,將對愛滋病毒和結核病高發國家,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造成毀滅性的經濟影響。
結核病是一種傳染病,位列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同時也是單一傳染病中的頭號殺手(排在愛滋病病毒/愛滋病之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國2019年有83.3萬人感染結核病,3.3萬人失去生命,這一數據差不多是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報告患者數和死亡人數的8-10倍。
2018年9月26日,聯合國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關於結核病問題的高級別會議,將關於結核病流行現狀及如何終止結核病的討論提升到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別。作為會議成果,聯合國所有成員一致通過了一份政治宣言,其中重申了對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世衛組織的《終止結核病戰略》的現有承諾,並增加了新承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體目標包括:到2030年終止結核病流行,2030 年的目標是使因結核病死亡人數較2015年減少 90%,結核病發病率(每年每 10 萬人中新增病例)較2015年減少 80%。
但根據世衛組織2019年10月17日發布的《2019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整體、世衛組織大多數區域和許多結核病高負擔國家還沒有走上實現終止結核病戰略的軌道。
在全球範圍內,2000年至2018年間,結核病發病率的平均下降率為每年 1.6%,2017至2018年間為 2.0%。2015年至2018年間僅累計下降了 6.3%,與《終止結核病戰略》設定的2015年至2020 年間實現發病率下降 20%的裡程碑相去甚遠。
2015年至2018年間,全球因結核病死亡人數下降了 11%,尚不足《終止結核病戰略》設定的到2020年因結核病死亡人數下降 35%的裡程碑要求的三分之一。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更是拖慢了結核病防控目標實施的進度。最近,WHO的一份最新報告也指出,獲得結核病服務仍是一項挑戰,如果不採取緊急行動和進行投資,很可能就無法實現全球結核病防治目標。
新冠疫情對結核病防控帶來什麼影響?
10月14日,WHO發布2020年全球結核病報告。報告也指出,COVID-19大流行有可能導致近期在削減全球結核病負擔方面取得的進展得而復失。
報告提出,如果在3個月間,醫療服務中斷,以至於發現和治療的結核病患者人數下降25-50%,僅2020年全球結核病死亡人數就可能增加約20-40萬。
在佔全球結核病病例44%的4個國家(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南非),2020年1月至6月間報告的確診結核病患者數出現大幅下降。與上年同期相比,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總體降幅範圍為25-30%。
報告預計,大流行的經濟影響至少會使影響結核病發病的兩個關鍵決定因素惡化:人均GDP和營養不良。模型研究也表明,在2020-2025年間,每年罹患結核病的人數可能增加100多萬。收入損失以及失業對生計的影響也可能增加結核病患者及其家庭面臨災難性支出的百分比。
此外,對基本結核病服務的負面影響包括將結核病的人力、財政和其他資源重新分配應對COVID-19。
採寫:南都記者吳斌 實習生譚思靜 發自北京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