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正逐漸覆蓋各省各地,越來越多考生即將加入「3+1+2」模式的隊伍中來。而「最優學科選擇和組合」等相關話題的熱度越來越高,如何選科,成為家長考生最頭疼的問題。
新高考改革,在原來的「3+3」基礎上劃出了物理、歷史作為必須二選一的學科,由此很大程度上改變了「3+3」模式中物理一度被棄選的現象。但是,新高考改革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空間,必然意味著學科選擇的不均衡。驅易避難成為考生想要實現分數最大化的理想選科策略,選擇了物理這門難度偏高的學科,自然就會在其他學科選擇上適當做「減法」。
如今,物理地位大大提升,化學卻逐漸陷入了尷尬的境況。不少地區的學生選科結果都表明,化學遭到了不少學生的「棄選」。有江蘇的學生表示,選定物理學科的學生中,選擇地理和化學的比例在11:1左右,相差實在是有些懸殊。而不光是化學,政治學科也呈現出被冷落的跡象。畢竟政治能否取得高分往往不是「難和簡單」的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會將其作為首選學科之一。
再說回化學的「失寵」,也是情有可原。本來的「3+3」模式中,物理化學還基本上呈「雙胞胎」式的捆綁狀態。學生想要選擇好的理工專業,一般必選物理化學;但是新高考一改革,學生選擇物理後,再選擇化學的性價比大大降低。因為選擇了物理後,基本上已經可以選擇大部分專業,選不選化學對於理工科專業的選擇影響並不是很大。而化學的學習難度在可供選擇的四門學科中難度最高,學生為了實現分數最大化、減輕一定的學習壓力,如果不是特別擅長化學學科,一般都不會將其作為首選。
選擇了物理學科的學生,在面對化學、生物、地理、政治四選二的選擇時,選擇生物與地理的最多,「物生地」組合成為很多學生的理想組合選擇。物理化學雙選,或是理化生全選的組合模式一般不太適合中等生和差生,因為這樣的組合基本上都是學霸的天下,在這樣的競爭隊伍中很容易成為炮灰。並且對於學霸們而言,化學考出高分不是難事,這就會導致賦分制模式下分數級差更大,對於非尖子生而言風險較高。
很多人都說,化學何其無辜,就這樣被「推下了水」。也有人或許會好奇,選擇了歷史學科的學生為避免純文組合導致專業受限,不是會選擇化學來拓寬自己的專業選擇嗎?但實際上,選擇歷史後再選擇化學性價比依然不高,對於不擅長化學的學生而言更是「把自己逼上絕路」。這樣的組合,不僅依然與大多理工類專業無緣,還增加了學習難度。
因此,相比化學,選擇生物學科來「中和」的學生數量會更多。畢竟對於不太擅長理科的學生而言,生物作為「理科中的文科」難度稍低一些,看起來更有得分優勢。且選擇化學學科,未來更有優勢的專業方向集中在材料類、醫學類、藥學類、化工類、生物類等,但是其中不少都是偏向冷門的專業,因此就使得化學看上去更加沒有「誘惑力」。
我們不得不說,新高考模式中,學生選科更受主觀功利心的影響,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後難免導致較為明顯的「偏心」結果。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考生,選科組合對於高考結果的影響究竟如何,還是很難預測。你們又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
轉載。作者:中國高校在路上。原標題《新高考「3+1+2」模式一改革,物理成了寵兒,這門學科卻遭冷落!》。網絡配圖,與文章內容無關。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