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給國人的印象總是悖論連連的,尚武者總是以「弱宋」來鄙夷之;而文人則在其藝術中,如宋詞、宋瓷、宋食中流連忘返;研究文史者,一直對其的「國富」和「文化自由」而大加譽詞。譬如,前段日子熱播的《清平樂》,又帶動了一波宋朝熱。
總的說起來,宋朝(南、北宋)給今人的印象就是:有錢!除了打仗不行,剩下皆是一流水平。尤其是「與士大夫治天下」的特色制度,讓宋朝官員的福利待遇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
清代學者趙翼曾說過:「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甘二史札記·宋制祿之厚》。意思即為「對待官吏生怕給的不夠多,而錢財取之百姓,都快把老百姓掏空啦」,趙翼的這番話是誇張表述,還是真是如此?
辣麼,擱宋朝位極人臣的話,譬如類似「宰相」這樣級別的官位,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宰相的工資主要由四部分組成,除了最基本的底薪,還有餐飲補貼、糧食補貼、服裝補貼。
底薪每月為三百貫;餐費補貼五萬文;服裝補貼每年春、冬服賜綾四十匹,絹三十匹,綿一百兩;糧食補貼每月一百石;』
宋神宗熙寧期間,一匹綾羅綢緞大約值一千七百文錢,一兩綿約值八十文錢,算下來服裝補貼每年約為十八萬文,一個月就是一萬五百文。按當時每石米六百文的價錢計算,一百石米就是就是六萬文。這四部分工資折算下來,每月共計五十餘萬文。折合成人民幣的話,如果不以時代發展的物質文明來計算的話,扁平的做個不恰當的對比就是宋宰相一級的官員月工資可能在幾萬人民幣有餘。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大概就是這個尺寸,而更為民間聞名的大青天包拯年薪更是可能超過千萬元?
(宋仁宗嘉佑年間公布的公務員薪水律例《嘉佑祿令》,包拯作為龍圖閣直學士,每一年有1656貫的貨幣收入,另有10匹綾、34匹絹、2匹羅和100兩綿的實物收入。按《宋史·職官志》,包拯在開封府做一把手,每個月有30石月糧,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麥。每個月另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乾草、1500貫「公使錢」。
除此之外,作為外任藩府的地方官,朝廷劃撥給包拯20頃職田,也便是2000畝耕地,容許他每年收租,而且無需納糧。這2000畝耕地按每畝租米一石計算,每年也有2000石米的進項。再查《嘉佑祿令》,權知開封府事每個月另有100貫的添支,每年冬季又發給15秤(每秤15斤)的柴炭。
共計包拯一年的各項收入:20856貫銅錢、2180石大米、180石小麥、10匹綾、34匹絹、2匹羅、100兩綿、15秤柴炭、240捆柴禾、480捆乾草。
宋仁宗嘉佑四年,官定綾價1600文一匹。宋真宗鹹平年間,開封每匹絹最低1200文。宋徽宗宣和年間,每匹羅訂價4000文。宋仁宗天聖七年,官府劃定每兩綿不得跨越85文。宋真宗時某年冬季,官府發售柴炭,每秤售價100文。宋仁宗前期,官府收買柴禾,每捆訂價50文。宋仁宗寶元二年,開封乾草最低19文一捆。
以上是史料中出現的距包拯任職開封府時間較近的物價數據。根據這組物價數據,把包拯每一年的各項什物收入都換成錢,加起來大抵是1022貫,加之20856貫貨幣收入,一共是21878貫。這便是包拯任職開封府時的年薪。按其時400文銅錢的購買力和如今25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是相仿的,21878貫銅錢總計1367萬元。)
《宋史·職官志》中將官員俸祿分為三大類:「正俸」、「加俸」、「職田」,官員每月除了可以領到上述正俸外,還有各種補貼,比如茶錢,酒錢、木材錢、煤炭錢、馬料錢,隨身差役的服裝、糧食和餐費,公務接待的費用等,這些都有政府埋單,並且數量相當可觀。
這種超高的福利待遇可不只是正一品、二品等大官的專屬,只要是五品以上的高級官員,俸祿都高得驚人!即便是五品、第十二階的文官朝散大夫,除了基本工資外,還有糧食、服裝、僕役、餐費等補貼,在京城當官給職錢30貫,在地方當官還給職田10頃!
不但如此,遇上皇帝生辰、祭祀等重大活動,還有大量賞賜可拿,退休後還有優厚的退休金,死後還有賻贈。如此看來,趙翼的一席話還真不是誇張。難怪像宋江這樣,做過基礎官吏的人,在梁山當了老大後,還是琢磨如何回歸廟堂,做夢都想被招安,有了正經官職,工資可比打打殺殺劫劫掠掠舒服多了,也不用操心自己去如何養活一大幫拖家帶口的哥們姐們兒。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大宋所有官員工資都如此之高嗎?
首先肯定的說,宋朝官員福利待遇好是肯定的,只是需要放在整個環境和時代中,也並不是什麼官員工資都高,什麼時期都高的。
大宋開朝之初,也就是北宋初年,官吏的俸祿制度採用的還是五代舊制,與盛唐時期相比要低很多。淳化二年(991年),御史中丞王化基稱:當時北宋官吏的月工資約為十千文左右。
「以朝官,諸色使臣及縣令、簿、尉等所費,高卑相半,折而計之,一人月費,不足十千」《續資治通鑑長編》
在北宋初期,月薪十千文能達到什麼水平?
首先,雖然北宋初期物價並不高,每鬥米在30~60文左右,按開封府給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救濟標準來看,一個20口之家(得加上奴僕丫鬟老媽子之類)每月口糧加副食就已遠超過十千文了,這其中還不包括日常生活,官員應酬,官員差役的補貼等開支。
「保甲遇旬上,每人日支口食米三升,鹽菜錢一十文。。。伏乞將應系保甲請給錢米舊條並行刪修,除鹽菜錢依舊支給外,其口食每人並支二升」《續資治通鑑長編》
所以,在北宋初年,對於一個多口之家,月薪又不足十千的低級官員來說,大宋朝的官員生活可一點都不美好!
舉幾個例子來說:北宋翰林學士楊億也說,大部分官員的俸祿都太低了,連餬口都不行!我不要做「知制誥」了,我要去物價便宜的地方當個地方官!
先弄明白一個什麼是「知制誥」?其實這是一個掌管起草詔令的官職,這個官職「清要貴重」,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前途非常可觀,但品階不高,收入更是有點悽慘。楊億寧願去做地方官,也不願給皇帝當秘書,因為工資實在是太低了,吃不飽,穿不暖,老人怨,小的哭,實在是「曾餬口之不及」
「蓋念臣職雖詞臣,身乃羈客,扶老攜幼,去裡離邦。良賤相從三十餘口,衣食所給並出於臣。。。漢臣餓且欲死,難免侏儒之嗤」 楊億《武夷新集》。
北宋官員蔣元振上任後窮的沒錢買衣服,只能帶著家人挖野菜、喝生水、裁紙衣,啜菽飲水,活的太不容易。宋代著名大孝子查道更是跟妻子商量,乾脆辭官去賣藥算了!
這也是吹捧大宋如何美好的文人們所不願提及的,身為大宋官員竟能寒酸到如此地步,都是老趙家打工的,差距咋就這麼大捏?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只存在於宋朝初期,即便是宋仁宗統治的全盛時期,官員工資大幅度提升,各種福利花樣繁多,但仍有大批量官員敷不入出。
宋朝官吏冗濫,不同官員之間的俸祿相差甚遠,像縣令、錄事參軍、判司簿尉等官職,月薪只有12~15貫,糧食2~4石,按規定雖有職田2~6頃,但宋代以來,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很多地方根本無職田可言,況且北宋中期物價上漲迅速,官員所漲的工資還沒有物價漲得多。
且宋代以來,科舉制度日益完善,「一切以程文為去留」讓大批寒門學士可以入朝為官。寒門學士躋身仕途一切開支都得靠俸祿,「且無負郭之田園,固乏滿堂之金玉」。
其次,宋代法律禁止別籍異財,幾輩人生活在一起,一人在朝為官要養活全家上家幾十上百口的情況極為普遍。就如楊億,一個人要養活三十餘人,還不算僕人。高官厚祿都不容樂觀呢,何況那些俸祿處於中下水平的低級官員。
慶曆年間,王安石就曾明確指出州縣官員生活窘困,「雖廝養之給,亦窘於此矣」,縱觀整個宋代官員俸祿問題一直很突出,在宋朝龐大的官員組織中,俸祿處於中下水平的官員大有人在,如果單純只靠俸祿為生,大部分官員都將陷入貧困。
但簡略粗讀宋經濟史,悖論又來了,低俸祿官員一定貧困嗎?俸祿低,生活就一定貧困嗎?那可不一定,從各種史料來看,宋朝真正貧困的官員其實只佔少數。
如果家裡人口少沒那麼大壓力,就如範仲淹、杜衍、歐陽修、包拯等人,出身寒微,入仕前父親或母親早已離世,家庭成員稀少,自然養家餬口的負擔相對輕一些。
另一方面,部分官員入仕前家庭就十分富足,他們田宅多,金銀多,即便俸祿低也不耽誤過小資生活,一代名相寇準,入仕前家裡就是名門望族。
即便以上兩種都不是,還可以貪!通過種種不義之財擺脫貧困,甚至暴富。從古至今,官員貪汙問題一直存在,這也是「貧官不貧」的主要原因。要不然,怎麼佞臣裡面,大宋佔有極其重要的一頁,不是,幾頁了得。
當然,宋朝的確財大氣粗,這個不可否認,尤其在宋仁宗統治期間,士大夫的權利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度,俸祿更是不知比明朝官員高出多少倍!但其實「宋朝官員皆土豪」的「豪」並不都來自工資,低俸祿官員大有人在,不過除了一些能夠保持高尚節操,安貧樂道,不受虛榮心趨勢的官員外,其餘者皆通過各種手段過上了富足的小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