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倫敦2月25日電 (記者劉海英)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時間即是生命,及時的治療會挽救患者垂死的腦細胞,從而避免一系列嚴重後果。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小鼠大腦內的一種特殊蛋白,會在中風時起到保護腦細胞的作用。這一大腦自我保護機制的發現,對於未來中風的治療以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小鼠研究發現,在小鼠大腦海馬體的一個特定區域中,含有一種名為錯構素的蛋白,這種蛋白會產生一種特殊物質,使得腦細胞在缺少氧氣和葡萄糖時依然能夠存活。而在海馬體的其他部位,因缺少了這種錯構素的反應,在大腦血液供應被阻斷後,則會因養分不足而死亡。
研究人員指出,當大腦供血被中斷,即會發生中風。在中風後幾分鐘,至多一小時至兩個小時內,腦細胞會因為缺少氧氣和其他營養而死亡。所以,對於中風的治療來說,時間即是生命。研製出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的藥物,保護大腦細胞免受損害,對於中風治療來說十分重要。
牛津大學的此項發現,第一次揭示了大腦具有的內源性神經保護作用機制。通過刺激錯構素,即可對大腦細胞提供更好的保護。「如果我們阻斷錯構素,腦細胞就會因血液供應中斷而死亡;而如果我們將錯構素激活,腦細胞則會存活下來。」該項研究領導者、牛津大學的阿拉斯泰爾·巴肯教授說。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能夠確認錯構素保護大腦細胞的生物路徑。他們表示,這一機制的發現,對於開發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的新藥具有重要作用。下一步,研究人員將致力於開發可以模擬錯構素作用的小分子藥物,而這不僅有助於中風的治療,對於其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