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euroscience:發現大腦中風後自我修復新功能

2020-11-25 生物谷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人類大腦在中風後,其室管膜細胞也在發揮修復受損傷部位的作用。

醫學界一直認為,大腦在受中風創傷後,只有一種幹細胞負責進行自我修復,即通過這種幹細胞分化新的神經細胞來修復受損部位。

現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以老鼠為對象進行的動物實驗證實,大腦中風後室管膜細胞也在幫助受損部位產生新的神經細胞,而在正常情況下,這種細胞並不發揮這一功能。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神經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說,醫學界可以根據他們的這一發現改進目前的中風治療方案。但他們也表示,這一發現僅處於開始階段,還需要進行大量研究和探索,才可能真正應用於臨床治療。(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Neuro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22 February 2009 | doi:10.1038/nn.2268

Forebrain ependymal cells are Notch-dependent and generate neuroblasts and astrocytes after stroke

Marie Carlén1,7, Konstantinos Meletis1,7, Christian G?ritz1, Vladimer Darsalia2,3, Emma Evergren4, Kenji Tanigaki5, Mario Amendola6, Fanie Barnabé-Heider1, Maggie S Y Yeung1, Luigi Naldini6, Tasuku Honjo5, Zaal Kokaia2,3, Oleg Shupliakov4, Robert M Cassidy1, Olle Lindvall2,3 & Jonas Frisén1

Abstract

Neurons are continuously generated from stem cells in discrete regions in the adult mammalian brain. We found that ependymal cells lining the lateral ventricles were quiescent and did not contribute to adult neurogenesis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in mice but instead gave rise to neuroblasts and astrocytes in response to stroke. Ependymal cell quiescence was actively maintained by canonical Notch signaling. Inhibition of this pathway in uninjured animals allowed ependymal cells to enter the cell cycle and produce olfactory bulb neurons, whereas forced Notch signaling was sufficient to block the ependymal cell response to stroke. Ependymal cells were depleted by stroke and failed to self-renew sufficiently to maintain their own population. Thus, although ependymal cells act as primary cells in the neural lineage to produce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after stroke, they do not fulfill defining criteria for stem cell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and instead serve as a reservoir that is recruited by injury.

1 Department of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dical Nobel Institute, Karolinska Institute, SE-171 77 Stockholm, Sweden.
2 Wallenberg Neuroscience Center, University Hospital, SE-221 84 Lund, Sweden.
3 Lund Strategic Research Center for Stem Cell Biology and Cell Therapy, University Hospital, SE-221 84 Lund, Sweden.
4 Department of Neuroscience, Karolinska Institute, SE-171 77 Stockholm, Sweden.
5 Department of Medical Chemistr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Kyoto University, Konoecho, Yoshida, Sakyo-ku, Kyoto 606-8501, Japan.
6 Telethon Institute for Gene Therapy, San Raffaele Institute, via Olgettina 58, 20132 Milan, Italy.
7 Present address: 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Department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39, USA.

相關焦點

  • Science Daily:發現腦卒中後的大腦修復機制
    點擊查看 腦卒中是一種由於血凝塊堵塞大腦血管,導致血流中斷,因此造成大腦缺氧的狀態。許多神經元(缺氧)壞死後,可誘導機體運動、感覺及認知方面的問題。瑞典隆德大學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日前共同發現,大腦中風後,其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機制產生新神經元。
  • 澳大利亞專家在杭講演 大腦自我修復不再是夢想
    澳大利亞專家在杭講演 大腦自我修復不再是夢想www.zjol.com.cn 2007年06月11日 06:23:09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幹細胞治療:幹細胞療法,讓大腦自我修復成為可能
    通過治療從中風到車禍創傷的過程,神經外科醫生Jocelyne Bloch知道大腦無法自我修復。但現在,她和她的同事可能已經找到了神經修復的關鍵:Doublecortin陽性細胞。
  • 大腦對中風有自我保護機制
    本報倫敦2月25日電 (記者劉海英)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時間即是生命,及時的治療會挽救患者垂死的腦細胞,從而避免一系列嚴重後果。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小鼠大腦內的一種特殊蛋白,會在中風時起到保護腦細胞的作用。這一大腦自我保護機制的發現,對於未來中風的治療以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 新療法助中風小鼠修復受損大腦 患者未來有救了?
    (原標題:新療法助中風小鼠修復受損大腦)
  • 全世界每年有550萬人死於中風,幹細胞成為治療中風新選擇
    2020年10月7日,《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新途徑。研究發現羊水幹細胞可以恢復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變化和適應能力,提高認知,取代由於缺血性中風導致的神經元受損或丟失。
  • Nature Neuroscience:嗅球中神經幹細胞可修復大腦損傷
    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25日發表公報說,德國研究人員在成年鼠腦中發現了能修復受損大腦的神經幹細胞。研究人員稱,如果通過某種方法刺激人腦實現類似的修復過程,將有助於找到醫治老年痴呆症(又稱阿爾茨海默氏症)等腦部疾病的新方法。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科學家發現修復大腦新方法:中風有望通過藥物治癒
    大腦重新連線的能力被稱為大腦可塑性,研究人員認為人的一生都具備這種能力。但是兒童大腦的可塑性較高,而成年人的大腦通常可塑性降低。研究人員對嬰兒時期遭受中風的兒童和年輕人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這些人的大腦有著驚人的「重連」功能。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教授Elissa Newport詳細描述了這項最新研究,這項研究涉及了12名年齡在12到25歲之間的青少年。
  • 網絡神經科學 Network neuroscience
    網絡神經科學通過將神經解剖學和複雜網絡相結合,從大腦拓撲結構角度整合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進而描述、記錄、分析和建模神經生物學系統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網絡神經科學特種了新的工具去創建全面的圖譜來記錄分子、神經元、大腦區域和社會系統之間的動態模式。同時網絡神經科學使用現代網絡科學的原理框架和計算工具對問題進行處理。
  • 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移植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1,移植的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到大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
  • 成人的大腦具有自我修復潛能
    修復大腦和脊髓損傷可能是醫學上最艱巨的挑戰。直到最近,這似乎還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項新研究列出了「成人大腦再生的轉錄路線圖」。「利用現代神經科學、分子遺傳學、病毒學和計算能力等令人難以置信的工具,我們首次能夠確定一個成年腦細胞中的全部基因是如何自我重置以再生的。」
  • 新發現的腦幹細胞可更有效進行大腦修復!
    2018年4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威康信託基金會/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大腦中一種新的幹細胞可以在腦損傷或者疾病之後幫助大腦進行修復。圖片來源:Andrea Brand/Leo Otsuki再生醫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在大腦發生如中風、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或者衰老導致的損傷之後有效修復大腦。
  • 中風患者的福音:刺激大腦神經或有助身體恢復
    原標題:中風患者的福音:刺激大腦神經或有助身體恢復 中風後會影響記憶力、活動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外媒19日報導,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刺激大腦主管運動部分的神經可能有助於改善中風後的恢復。
  • Nature:成年腦細胞受損後,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且再生還...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00-5具體來說,研究人員使用小鼠模型發現,受傷後,成年大腦中的成熟神經元會恢復為胚胎狀態。而就在20年前,科學家們還一致認為成年大腦是靜態的、終末分化的、完全建立的、不可改變的。此前研究發現,海馬和心室下區不斷產生新的腦細胞,並在一生中不斷地補充這些大腦區域。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的自我修復或自我替換能力不僅限於這兩個區域。相反,當一個成年的大腦皮層細胞受到損傷時,它會(在轉錄水平上)恢復為胚胎皮層神經元。
  • 向大腦精準靶向注射幹細胞治療中風臨床研究獲FDA批准
    近年來,幹細胞因其再生修復潛能在治療中風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這些患者將以1:1的比例隨機分組,一組在大腦內注射單劑量的幹細胞藥物,另一組在頭部接受假手術(安慰劑注射)。所有的病人都將接受為期12周的物理治療計劃。最終,研究人員將比較治療組和安慰劑組的差異,觀察治療後6個月的臨床改善。
  • 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這個植入「迷你大腦」的AI機器人,可感知疼痛,還能自我癒合
    最近,他們通過一種啟發大腦的方法,為機器人開發了一個「迷你大腦」,可以讓它敏感地識別「疼痛」。不過,光是識別疼痛還不夠。就像我們的手指不小心劃破一個口子,不需要專業醫護人員來處理一樣。機器人「受傷」後,也需要進行「自我修復」。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但是,科學家對大腦維持組織穩態的機制及其在突觸可塑性發揮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北京時間10月22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首次表明,在重組神經細胞間的連接,以及抵抗感染和修復損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小膠質細胞,在睡眠期間也是活躍的,而且,它在突觸可塑性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探秘大腦 | Nature Outlook
    大腦的內部運作充滿神秘。但我們對它的認識以及將此了解運用到他處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強。人腦包含1000億個神經元,通過數萬億個突觸連接起來。繪製一張這些連接的圖譜——連接組圖譜——並非易事,但這項工程的進展比預期更快(點擊查看:歡迎來到突觸的世界:納米尺度的百億連接 | Nature Out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