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顱腦科副教授 吳運泉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卒中又稱「中風」、「腦中風」。今年世界卒中日的宣傳主題是關注「六分之一」,即提醒世人,全球每六個人中有一個人可能在一生中得一次中風病;每6秒鐘,就有1人死於中風,有1人因中風而終身殘廢。專家呼籲公眾重視預防中風和中風復發。
氣溫驟降,中風高發
立冬至立春是一年之中預防中風的重要時節。秋冬和冬春交界換季時節,由於氣溫突變,中風發病率也較平時高得多。天氣寒冷,為什麼容易導致中風呢?分析起來有如下六種誘發因素———
一是情致影響: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神志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內經》云:春「在志為怒」,夏「在志為熹」,長夏「在志為思」,秋「在志為憂」,冬「在志為恐」。就是說機體的情致變化,會因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四季對情致影響最大應是天寒地凍的冬季。
二是氣溫影響:熱脹冷縮是眾所周知的物理現象,氣溫驟降,血管收縮,血循環阻力增加,血壓升高。大腦有個保護機制,緊急收縮血管(醫學上稱「血管痙攣」),以減少大腦過度充血,但過度收縮反而發生大腦缺血缺氧。另一種情況,血壓過高未能及時調節,其直接危害就是血管破裂,發生致命的腦出血;
三是飲水過少:天氣轉冷,人們飲水量減少,加上空氣乾燥,體液丟失,體內缺水,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繼而發生血液濃縮,血流減慢,使部分腦組織血流供應不足;
四是自主神經失控:體內有一個控制器官、血管、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它管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興奮時血壓升高,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則相反。氣溫下降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神經末梢釋放化學性神經遞質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腹腔內的腎上腺受刺激也釋放腎上腺素,它們進入血液後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縮,結果使高血壓患者雪上加霜,增加中風危險。
五是慢性病影響:中老年人器官逐漸老化,動脈硬化,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肺氣腫等慢性病,整體素質下降,對外界環境驟變適應能力較差,容易導致呼吸道感染等風寒入侵的急性病,間接影響大腦誘發中風;
預防中風,從細節做起
治療三高: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根據檢測情況,調整藥量,按時服藥,使血糖、血壓、血脂達標;
保證足夠睡眠:睡眠是恢復和修正人體功能的主要途徑,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的主要方法。因此,每日要保持8小時的睡眠,保證身心健康。
注意保暖:在氣溫驟降時注意加衣、戴帽,以防外來之風侵入體內,誘發中風。足位於心臟的最遠端,負有送血液回流心臟的功能,老人尤要注意足部保暖,每天睡覺前沐足,對睡眠和血壓有調節作用。
精神調節:緊張、憂愁、焦慮等不良情緒改變,極易誘發或加重病情。因此,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尤為重要。
適量飲水:老年人大多對口渴不敏感,而體內的血液循環差,血液黏稠度高極易誘發腦缺血。因此,要養成適當飲水的習慣,特別在早上起床及白天進行各種活動後,要注意飲水,保證血液中水分含量的相對平衡狀態。
適量運動:運動有助於氣血流通,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太極拳、保健操、步行都適宜老年人。一般每次15分鐘左右,每日2~3次即可。運動過程,如出現異常症狀,如頭痛、頭暈、心慌等,要立即停止運動。
吳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