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這一類人,難以獲得持久的成功

2020-09-06 天下為工


一個自私的人要比性格隨和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權力地位嗎?我相信這是大多數人都比較關心的問題,誰也不願意在權力位置上的人是個自私的人,因為那樣會對集體和企業文化造成不好的影響。

現在,關於這個問題有了科學定論。

北京時間9月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跟蹤調查了那些性格不好的人(自私、好鬥和善於操控他人)從大學或研究生畢業走上職業生涯約14年後,用科學數據得出的明確結論:自私的人在追求權力過程中沒有優勢。

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心理學教授Cameron Anderson教授說:「我對調查結果的一致性感到驚訝。無論是個人還是環境,不友好並沒有給人們在權力競爭中佔得優勢,即使是在更殘酷的『狗咬狗』的組織文化中也是如此。」

Cameron Anderson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美國三所大學(西海岸一所公立大學、中西部以及東北部一所私立大學)的本科生或MBA學生進行了兩項前瞻性縱向研究。研究人員調查了參與者進入職場前的不滿意程度,然後在其職業生涯展開後大約14年評估他們在工作單位中所取得的權力與地位,以及職場文化。然後,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評分。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自私、不被信任和好鬥的人並不比那些慷慨、可靠和友善的人更容易獲得權力。

Anderson說:「這並不是說那些自私的人就不會有權力,只是他們確實沒有比其他人更快地取得進步。因此,做一個自私的人對自己根本沒有幫助!」

研究人員發現,這是因為他們用手段獲得的權力提升都會被他們糟糕的人際關系所抵消。相比之下,外向的人最有可能在他們的組織中獲得提升,這是基於他們的社交能力、經歷和自信。這也為之前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Anderson說:「但壞消息是,在組織中,讓自私的人擔任主管的次數與友善的人並沒有差異。換句話說,他們允許自私鬼和其他人一樣以同樣的速度獲得權力,即使那些人掌權會對組織造成嚴重損害。

Anderson教授致力於社會地位方面的研究,他一直對一個古老的問題很感興趣,那就是咄咄逼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主張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是否有助於使人獲得成功。對管理者來說,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因為大量研究表明,掌權的自私鬼會濫用職權,他們通常優先考慮自身利益,創造腐敗的職場文化,最終導致自己和組織共同走向失敗。而且,他們也為整個社會樹立了毒榜樣。

Anderson說:「我對管理者們的建議是,要注意親和力,這是擔任有權力和領導力職位的重要條件。先前的研究很清楚的表明,和藹可親的管理者會對企業產生更好的結果。」

雖然當權者中不乏自私的人,但很少有實證研究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即不友善的態度到底是幫助他們取得了成功,還是僅僅是他們成功的偶然因素?

Anderson和他的合著者著手創建一個研究設計以澄清上述爭論。(他們在aspredics.com網站上預先註冊了這兩項研究的分析。)

在這項研究中,自私是如何定義的?

參與者完成了大五人格量表(即NEO人格量表),這是一項基於心理學家對五個基本人格維度普遍共識的評估:對經驗的開放性、責任心、外向性、神經質和隨和性。它是由該研究合著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格實驗室負責人、心理學家Oliver John教授開發的。此外,一些參與者還完成了第二次人格評估,即NEO PI-R。

研究人員解釋說:「不友好是性格中相對穩定的一個特徵,表現為容易與人發生爭吵、冷漠、無情和自私。性格不好的人往往對他人懷有敵意,不尊重他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欺騙和操縱他人,忽視他人的感受和福利。」

在第一項涉及457名參與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權力和不友好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不管這個人在這些特質上的得分是高還是低,也無論性別、種族或民族、行業或企業文化規範如何,事實都是這樣。

第二項研究更加深入,它關注人們獲得權力的四種主要方式:通過支配性攻擊行為:如恐懼和恐嚇;政治行為:與有影響力的人建立聯盟;集體行為:幫助他人;以及自身能勝任的工作或能力擅長的行為

研究人員還要求受試者的同事對其在等級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工作場所的行為進行評分。有趣的是,同事的評分與受試者的自我評估基本是一致的。

這讓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性格不好的人不會比其他人進步得更快。

他們的結論是,儘管自私的人傾向於採取支配性行為,但他們因缺乏集體行為抵消了他們支配性攻擊行為給其帶來的任何優勢。

Anderson指出,這些發現並沒有直接說明在政治選舉領域中,自私的性格對人獲得權力是有利還是有害,因為政治選舉領域的權力與組織中是不同的,雖然也存在一些相似之處。

他說:「有一個強大的關係網,對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權力都很重要。令人討厭的政客可能會因為他們的不良行為而更難把必要的聯盟維繫長久。」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這四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你屬於哪一類?
    通過分析人類的行為心理學特徵,心理學家發現,社會中成就突出的人的性格特點極其類似,情感表達略顯差異卻又殊途同歸。大致上可以將他們的性格特點分為四個類型,下面將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他們的生活重心大多是在事業方面,對事業的狂熱程度讓人望而生畏,堪稱是"工作狂"。性格使然,他們難以放鬆內心,產生愉悅的感覺,就像繃緊的弦,要時刻保持待命的狀態,讓自己投入到工作的氛圍中去。他們不善於偽裝,對自己不喜歡或者是看不慣的人一般不會表現出熱情的態度來。如果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讓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可能會使他們非常暴躁,比如在排隊、等車時。
  • 英國研究:感染新冠獲得的自然免疫力不持久 疫苗有效性更佳
    據路透社27日報導,周二,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英國民眾對新冠病毒的抗體水平在夏季迅速下降。這表明即使感染過新冠病毒,能夠提供的免疫保護作用可能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這增加了社區免疫力下降的可能性。研究發現,抗體保有率從6月底左右的6%下降到9月份的4.4%。這增加了在第二波疫情之前人群免疫能力下降的可能性,最近幾周,第二波疫情已迫使地方政府採取限制措施。報導稱,科學家對新冠病毒免疫問題的認識仍然複雜而模糊,人體免疫可能得到T細胞和B細胞的幫助,人體再次接觸病毒後,細胞被刺激快速產生抗體。
  • 化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新的高電負性化學物質!
    化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新的高電負性化學物質!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類新的高電負性化學物質,稱為高滷素,它使用超滷素作為金屬原子周圍的構件。新化學物種可能在許多行業中得到應用。來自維吉尼亞聯邦大學,位於路易斯安那州查爾斯湖的麥克尼斯州立大學和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0月6日的國際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報導了他們的發現。該期刊將該論文稱為「非常重要」,只有5%的論文獲得認可。氯是被稱為滷素的元素之一,其中包括氟,溴和碘。
  • 索倫、甘道夫、薩茹曼為一類,這一類「人」原著中叫做「埃奴」
    索倫索倫、甘道夫、薩茹曼為一類。這一類「人」原著中叫做「埃奴」,具體可以參照基督教中的天使。索倫有具有卓越的鍛造技巧,而且地位、法力遠遠高於甘道夫、薩茹曼。起初索倫也是很純潔滴,結果參加了米爾寇的叛亂,墮落了。
  • 英國研究:與接種疫苗相比,感染新冠後獲得的免疫力更不持久
    據路透社27日報導,周二,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英國民眾對新冠病毒的抗體水平在夏季迅速下降。這表明即使感染過新冠病毒,能夠提供的免疫保護作用可能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這增加了社區免疫力下降的可能性。研究發現,抗體保有率從6月底左右的6%下降到9月份的4.4%。這增加了在第二波疫情之前人群免疫能力下降的可能性,最近幾周,第二波疫情已迫使地方政府採取限制措施。
  • 饒毅: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貝爾獎,都不是院士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也欣賞著一類人,就是在自己的領域上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人,因為他也和這些人一樣,為自己的領域而奉獻,他們從來都是一類人。饒毅曾經就說過,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他們分別是屠呦呦和張亭棟。
  • 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史丹福大學生物學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頂級華人科學家駱利群在1月9日2009年第一期《細胞》(Cell )上發表文章,在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 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還有搞笑諾貝爾獎?
    這兩天諾貝爾獎相繼公布了,關於諾貝爾獎,你究竟了解多少,為什麼發了這麼多年,獎金還是沒有發完,為什麼還有一些奇怪的獎項,為什麼獎項裡沒有數學,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多疑問,跟著阿貓一起了解一下吧!
  • 考研動機不外乎四種類型,哪一類考生容易走向成功?原因是什麼?
    這與考研成功又有何關係?冷絲認為,與滿足人的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在學習動力因素,它往往轉化為個體學習的意向、願望 和興趣等,這就是考生的動機。就此來看,考研動機不外乎四種類型,冷絲逐一進行解釋。其一,對於學術和科學研究的追求,這是部分考生的動機。
  • 愛丁堡大學:研究發現嬰兒頭圍越大智商越高 未來更容易獲得成功
    研究發現,嬰兒頭圍越大,智商越高,未來更容易獲得成功研究人員通過大英生物樣本庫(UK-Biobank)對50萬英國年輕人進行樣本監測,試圖找出基因、身心健康與人生成就之間的關係。
  • 十大方法讓男人在床上更威猛持久
    要想更堅挺持久,關鍵在於認識到整個性愛中的情感波動過程,把自己興奮期的狀態劃分成1至10個等級,別讓自己太興奮,興奮度維持在7左右即可。  影響夫妻和諧性愛的因素中,男人性功能持久力佔很大一部分。有研究發現,男人做愛持續的時間平均為5至10分鐘,其中71%的人有希望延長時間,獲得更持久的性愛。近日,法國《男性健康》雜誌為男性們提供了一些建議,助你和伴侶擁有更完美更持久的性事。
  • 中科院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提示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有關
    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其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曾因用處不明而一度被視為人體「垃圾基因」的序列正逐漸「正名」,越來越多的非編碼序列功能被科學家發掘。
  • Nature新發現!有了這一類細菌,植物根系可正常生長
    該研究發現了一類的細菌家族,並揭示了其特定元件降解生長素影響植物根際菌落環境的機制。)可以通過與根際環境互作維持根系正常發育,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該菌落髮揮作用並沒有對其他促進RGI現象的菌落產生直接抑制作用。
  • 研究揭示了是什麼讓記憶如此詳細和持久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弄清這一過程,但由布里斯托大學牽頭的一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研究揭示了記憶是如何在不被混淆的情況下保持如此獨特持久的。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穩定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預期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準確預測提供了新的見解。
  • 發現「生物鐘基因」使這三個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三名美國人——傑弗裡c霍爾、Michael Rosbash和麥可w楊——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控制晝夜系統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霍爾出生在紐約,Rosbash在堪薩斯城,他們都在布蘭斯大學工作。麥可楊出生於邁阿密,曾在洛克菲勒大學工作。
  • 暗物質研究獲得重大發現,或許揭開暗物質之謎,甚至解釋宇宙起源
    現在科學家正在全力研究暗物質,希望能夠早日把暗物質的謎題解開。這樣科學家就能夠更深入的研究宇宙了,近期暗物質的研究,再次獲得了幾項重大的突破,很可能科學家找到了暗物質內在的一些情況,當然現在科學家還需要進一步的確認。這點是毫無疑問的,畢竟科學需要有嚴謹的證明。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我們一起來探討相關問題。
  • 持久轉錄程序與遠程記憶相關
    持久轉錄程序與遠程記憶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2:53 美國史丹福大學Thomas C. Sdhof和Stephen R.
  • 物理所成功預言一類新拓撲絕緣體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姚裕貴研究組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肖笛、張振宇研究組等合作,成功預言了一類新的拓撲絕緣體。拓撲絕緣體作為一種新奇的量子物態,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普通絕緣體相比,拓撲絕緣體同時具有絕緣體和導體雙重性,即在塊材內部是有帶隙的絕緣態,但在表面卻存在無帶隙的金屬表面態。
  • 南京大學燕紅課題組:發現一類新型非共價鍵
    Grimes, Carboranes, Academic Press, 2016),這使得利用硼簇去構築新型非共價鍵成為可能。為了驗證這一設想,燕紅課題組通過設計碳硼烷-吡啶鹽體系,獲得了基於三維硼簇的新型非共價鍵nido-cageπ。
  • 中美學者新發現一類植物「活化石」
    新華社南京7月13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發現一類新的植物「活化石」:穗花杉。這類植物至少可以追溯至1.6億年前的侏羅紀,且形態沒有明顯變化,對人類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主要參與者之一、中科院南古所博士董重介紹,所謂生物「活化石」,是指一些延續了上千萬年的古老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