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私的人要比性格隨和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權力地位嗎?我相信這是大多數人都比較關心的問題,誰也不願意在權力位置上的人是個自私的人,因為那樣會對集體和企業文化造成不好的影響。
現在,關於這個問題有了科學定論。
北京時間9月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跟蹤調查了那些性格不好的人(自私、好鬥和善於操控他人)從大學或研究生畢業走上職業生涯約14年後,用科學數據得出的明確結論:自私的人在追求權力過程中沒有優勢。
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心理學教授Cameron Anderson教授說:「我對調查結果的一致性感到驚訝。無論是個人還是環境,不友好並沒有給人們在權力競爭中佔得優勢,即使是在更殘酷的『狗咬狗』的組織文化中也是如此。」
Cameron Anderson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美國三所大學(西海岸一所公立大學、中西部以及東北部一所私立大學)的本科生或MBA學生進行了兩項前瞻性縱向研究。研究人員調查了參與者進入職場前的不滿意程度,然後在其職業生涯展開後大約14年評估他們在工作單位中所取得的權力與地位,以及職場文化。然後,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評分。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自私、不被信任和好鬥的人並不比那些慷慨、可靠和友善的人更容易獲得權力。
Anderson說:「這並不是說那些自私的人就不會有權力,只是他們確實沒有比其他人更快地取得進步。因此,做一個自私的人對自己根本沒有幫助!」
研究人員發現,這是因為他們用手段獲得的權力提升都會被他們糟糕的人際關系所抵消。相比之下,外向的人最有可能在他們的組織中獲得提升,這是基於他們的社交能力、經歷和自信。這也為之前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Anderson說:「但壞消息是,在組織中,讓自私的人擔任主管的次數與友善的人並沒有差異。換句話說,他們允許自私鬼和其他人一樣以同樣的速度獲得權力,即使那些人掌權會對組織造成嚴重損害。」
Anderson教授致力於社會地位方面的研究,他一直對一個古老的問題很感興趣,那就是咄咄逼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主張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是否有助於使人獲得成功。對管理者來說,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因為大量研究表明,掌權的自私鬼會濫用職權,他們通常優先考慮自身利益,創造腐敗的職場文化,最終導致自己和組織共同走向失敗。而且,他們也為整個社會樹立了毒榜樣。
Anderson說:「我對管理者們的建議是,要注意親和力,這是擔任有權力和領導力職位的重要條件。先前的研究很清楚的表明,和藹可親的管理者會對企業產生更好的結果。」
雖然當權者中不乏自私的人,但很少有實證研究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即不友善的態度到底是幫助他們取得了成功,還是僅僅是他們成功的偶然因素?
Anderson和他的合著者著手創建一個研究設計以澄清上述爭論。(他們在aspredics.com網站上預先註冊了這兩項研究的分析。)
在這項研究中,自私是如何定義的?
參與者完成了大五人格量表(即NEO人格量表),這是一項基於心理學家對五個基本人格維度普遍共識的評估:對經驗的開放性、責任心、外向性、神經質和隨和性。它是由該研究合著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格實驗室負責人、心理學家Oliver John教授開發的。此外,一些參與者還完成了第二次人格評估,即NEO PI-R。
研究人員解釋說:「不友好是性格中相對穩定的一個特徵,表現為容易與人發生爭吵、冷漠、無情和自私。性格不好的人往往對他人懷有敵意,不尊重他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欺騙和操縱他人,忽視他人的感受和福利。」
在第一項涉及457名參與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權力和不友好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不管這個人在這些特質上的得分是高還是低,也無論性別、種族或民族、行業或企業文化規範如何,事實都是這樣。
第二項研究更加深入,它關注人們獲得權力的四種主要方式:通過支配性攻擊行為:如恐懼和恐嚇;政治行為:與有影響力的人建立聯盟;集體行為:幫助他人;以及自身能勝任的工作或能力擅長的行為。
研究人員還要求受試者的同事對其在等級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工作場所的行為進行評分。有趣的是,同事的評分與受試者的自我評估基本是一致的。
這讓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性格不好的人不會比其他人進步得更快。
他們的結論是,儘管自私的人傾向於採取支配性行為,但他們因缺乏集體行為抵消了他們支配性攻擊行為給其帶來的任何優勢。
Anderson指出,這些發現並沒有直接說明在政治選舉領域中,自私的性格對人獲得權力是有利還是有害,因為政治選舉領域的權力與組織中是不同的,雖然也存在一些相似之處。
他說:「有一個強大的關係網,對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權力都很重要。令人討厭的政客可能會因為他們的不良行為而更難把必要的聯盟維繫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