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挑戰流行病學家:面對新冠病毒,開放經濟比封鎖要好的多

2020-07-18 金融見聞錄

美國經濟學家Gail Tverberg表示從歷史的宏觀來看,開放經濟似乎是比封鎖更加合理的方案。

COVID-19故事不斷發展。起初,每個人都聽流行病學家的話告訴我們,我們需要社會距離,甚至是經濟停擺,這會有所幫助。經過嘗試這些事情,美國最終導致大量人失業,到處都是抗議活動。我們發現所提供的模型不是有效預測。我們還發現不可能進行V形恢復。

很多人都認為美國不能過早的開放經濟,這是美國現在疫情擴散的原因,但是從歷史的宏觀來看,大流行可能無法避免,即使這次人類躲過去,那麼還會通過其他方式到來。

我們似乎沒有理解大流行背後的根本原因。

經濟學家挑戰流行病學家:面對新冠病毒,開放經濟比封鎖要好的多

關於迅速找到一種可預防COVID-19的疫苗的疑問越來越多。

公眾希望疫苗解決方案指日可待。全球都在開展疫苗競賽,不幸的是,從醫學角度而言,要在任何時間段內都能有效使用疫苗存在很多障礙:

(a)冠狀病毒抗體往往不會在很長時間內保持。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在八周之內,仍有相當一部分COVID-19患者(無症狀的患者佔40%;有症狀的患者佔12.9%)喪失了全部免疫力。疫苗可能會面臨同樣的挑戰。

(b)疫苗可能無法抵抗突變。 中國面對的海外輸入病例,以及北京新發地爆發的本地COVID-19病例表明(該版本是從歐洲進口的食品)。感染原始武漢版本COVID-19病毒的人將不能免受從歐洲進口的突變版本的影響。目前病毒在全球至少有6個版本的變異,這讓疫苗的作用大為降低。

(c)真正令人擔憂的是,針對一種版本的COVID-19的疫苗會使人對COVID-19突變的反應變差,而不是變好。許多年來,人們都知道登革熱具有這種特徵。這是沒有登革熱疫苗的原因之一。較早的SARS病毒(也是冠狀病毒)也有此問題。 初步分析表明 ,引起COVID-19的病毒似乎也具有此特徵。

總而言之,要獲得一種能真正對抗COVID-19的疫苗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世界經濟面臨的基本潛在問題是 ——超調,這是由於相對於潛在資源而言人口過多所致。

當經濟處於超調狀態時,崩潰的危險就會不斷累積。導致崩潰的超調特徵包括:

  • 工資差距很大;太多的人很窮
  • 通常由於營養不良導致健康下降,使人們容易受到流行病的影響
  • 增加債務使用,以彌補工資和利潤不足
  • 商品價格下跌,因為沒有太多人負擔得起這些商品。
  • 過剩的商品,,無論是農產品還是工業品都是過剩的,相對於資源來說,人類生產太多了。

歷史上的每一次疫情大流行,都是當經濟處於超調狀態時發生的。

崩潰的一個例子是在歐洲黑死病(1348-1350)流行之後。歐洲60%的人口喪生種群的恢復呈u型,這花了大約300年的時間。

後來一個幾乎導致崩潰的例子是1914年至1945年。這是一個國際貿易萎縮的時期,表明確實有些地方出了問題。在下面圖中,《華爾街日報》稱其衡量國際貿易的指標為「貿易開放指數」。書中強調了1914年至1945年這段時期與今天有些相似。

經濟學家挑戰流行病學家:面對新冠病毒,開放經濟比封鎖要好的多

1914-1945年間的許多問題都與煤炭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煤炭枯竭成為英國的一個問題。當時的問題是煤礦工人的工資太低,因為煤炭的價格不會漲得很高。但是,又需要較高的煤炭價格來抵消耗竭的影響,但高的煤炭價格是公民無法承受的。

1918-1919年的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或COVID-19都要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煤炭枯竭成為德國的問題之時發生的。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通過增加債務和更多的女性首次進入勞動力市場來增加需求時,能源資源不足的問題終於結束了。作為回應,美國開始以更快的速度將石油抽出地面。世界不再僅僅依靠煤炭,而開始依靠石油和煤炭的結合作為能源。

人口與能源的比例突然恢復平衡,避免了崩潰!

我們現在正處於另一個人口相對於資源過度增長的時期。這次的關鍵資源是石油。我們擁有的替代品並不適合滿足我們最基本的需求:糧食的種植和運輸。它們就像附加品一樣,一旦石油消失,附加品就會消失。

如果我們回顧上面的圖,它表明自2008年以來,世界再次陷入了貿易萎縮的時期,這表明「能源資源不足。」 我們還遇到了上文提到的經濟過剩經濟的許多其他特徵。

圖4使用BP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了截至2019年按能源類型分列的世界能源消耗。圖4中的「其他」組合包括核能,水力發電,風能,太陽能以及其他較小的類別,例如地熱能,木質顆粒和為燃料燃燒的鋸末。

經濟學家挑戰流行病學家:面對新冠病毒,開放經濟比封鎖要好的多

石油穩定增長。自2012年左右以來,煤炭的消耗量已接近水平。在最近幾年中,天然氣和「其他」的增長速度似乎有所加快。

如果除以世界人口,按類型劃分的世界人均能源消費趨勢如下:


經濟學家挑戰流行病學家:面對新冠病毒,開放經濟比封鎖要好的多

許多人會認為各種能源都是可替代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我們接近有限世界的極限。

一個問題是,獨立的能源資源非常少。大多數能源只能在其他能源提供的框架內工作。從森林撿來的木材可以作為獨立的能源。風幾乎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能源,如果它被用來驅動一艘簡單的帆船或木製風車。水幾乎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能源,它可以轉動一個水車。

煤炭的大量使用使得混凝土和鋼鐵的生產成為可能。它允許建造現代化的水力發電大壩。它使蒸汽機得以運轉。它真的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能源來使用。開採煤炭的主要障礙是保持足夠低的開採成本,這樣即使有運輸,買家也能買得起煤。

同樣,石油也可以是獨立的能源解決方案,因為它非常靈活,緻密且易於運輸。或者可以將其與其他類型的廉價能源配對,以使其應用更加廣泛。從1980年代初期以來,人均能源消耗水平對石油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人口的增長似乎取決於可用的石油量。

經濟是一個自我組織的系統。如果經濟依賴的能源開始短缺,這個體系就會以非常奇怪的方式發生變化。國家變得更加混亂、人們決定少生孩子,否則就會更容易受到傳染病的影響,從而使人口與能源資源更加一致。

天然氣和「其他」的電力產品的問題在於它們並不是真正的獨立能源。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過渡到低碳排放的現代燃料,那是在自欺欺人。如果沒有高油價,地下的石油和煤炭將會永久地留在地下。這是我們面臨的嚴重障礙。沒有石油和煤炭,天然氣和電力產品將很快無法使用。

與COVID-19相關的停工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這導致了非常低的商品價格,包括石油價格。

經濟學家挑戰流行病學家:面對新冠病毒,開放經濟比封鎖要好的多

石油是種植和運輸糧食的主要能源。它被用於許多基本過程,包括電力生產。如果它要繼續生產,它的價格必須對石油生產商來說足夠高,對消費者來說足夠低。

自2008年以來(最近一次貿易縮減的開始),我們一直遇到的問題是,油價對生產者而言跌得太低了。現在,到2020年,石油產量開始下降。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生產公司無力以當前價格開採石油。石油輸出國的政府無法按當前價格收取足夠的稅收。他們希望通過減少石油供應,價格將再次上漲。

如果超低的油價持續下去,一場類似於「石油峰值論者」所擔心的災難肯定會發生:石油供應將開始下降。事實上,油價下跌的速度可能比大多數石油峰值論者想像的要快得多,因為油價下跌的原因將是低油價,而不是他們想像的高油價。

目前顯示為「已探明儲量」的儲量預計將會消失,因為開採這些儲量不具有經濟效益。石油出口國的政府似乎有可能被推翻,因為它們用於糧食補貼和就業計劃等項目的主要收入來源正在消失。

開放經濟,不要封鎖,似乎是許多糟糕選擇中最好的。

顯然,一條道路直接崩潰,就像1348-1352年黑死病那樣。實際上,英國的承載能力可能仍約為200萬。其目前的人口約為6800萬,這意味著人口減少了約97%。

其他國家的人口也將大幅減少。除了COVID-19導致的直接死亡外,人口下降將反映出許多死亡原因:它們將反映出社會混亂、糧食供應不足、水供應受到汙染以及各種疾病得不到治療的影響。

如果經濟停擺,大家躲在自己的家中以躲避COVID,是最差的策略,我們最有可能走向崩潰。多種商品和服務的供應線將中斷。石油價格和食品價格將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儘管出現了COVID-19疫情,但似乎能讓該系統運行更長時間的唯一方法似乎是硬抗過去。開放經濟,即使新冠肺炎病例不斷增加。告訴人們可以使用的方法來限制他們接觸病毒,以及如何增強他們的免疫系統。這樣當他們感染COVID-19時,可能會有更好的機會對抗疾病。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使儘可能多的人工作儘可能長的時間。生命將儘可能正常地繼續下去。我們也許可以將崩潰推遲更長的時間。我們沒有很多選擇,但是這似乎是許多糟糕選擇中最好的。

相關焦點

  •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表示,擺脫新冠病毒大流行...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表示,擺脫新冠病毒大流行危機,實現全球經濟復甦可能需要長達五年的時間。 文/冷靜2020-09-17 18:25:40來源:FX168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
  • 新冠大流行主導2020科學進程
    這種致命的、以前未知的病毒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嚴重破壞,已造成超過150萬人死亡,7千多萬人感染,並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破壞。但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將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向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同時影響了一整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疫苗和治療到校園關閉和虛擬會議。
  • 第一個西方國家宣布戰勝新冠病毒!並解除已實施四周多的四級封鎖
    據英國《衛報》27日報導,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表示,該國已經遏制住新冠病毒廣泛的、未被發現的社區傳播,並將於當地時間27日晚放寬封鎖禁令。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 新華社資料圖阿德恩稱紐西蘭避免了新冠肺炎疫情最糟糕的情況,但是仍將與疫情繼續鬥爭。「紐西蘭沒有廣泛、未被發現的社區傳播情況。我們已經取得了抗疫的勝利。但是我們如果想要保持這種狀況,就必須保持警惕,」阿德恩說。27日晚11:59,紐西蘭將解除已經實施四周多的四級封鎖。
  • 流行病學家姜慶五:現有證據不足以說明變異病毒的致病性、傳播性發生改變
    新冠病毒變異會帶來哪些影響?此次變異與多國新增病例陡增有何關係?已研發的新冠疫苗還有效嗎?就上述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流行病學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成員姜慶五。
  • 6000萬人感染新冠!疫情改變了全世界,病毒卻在加速……
    不到20天時間,全球又新增1000萬新冠確診病例。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1月26日,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累計達60037735例,死亡1414513人。  距離2020年結束僅剩30多天,隨著多國將疫苗接種計劃提上日程,人們能否在新的一年,告別「疫」樣世界,看到未來的希望?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過6000萬例。
  • 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Roth),探討了世界經濟和社會結構可能面臨的根本性轉變、新的解決方案思路,以及我們從本次疫情中可以和必須學到什麼經驗,才能更好地應對不斷蔓延的新冠疫情,和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大流行病。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麥可·斯賓塞:1000萬不是最後的裡程碑,人類戰疫遠未結束千萬大關不是最後一個裡程碑,人類對陣新冠病毒的戰鬥遠遠沒有結束。
  • 新冠確診人數破千萬 四位諾獎得主提供「解題」新思路
    但負面影響是,傳統的尋找新員工的面試和入職培訓沒有得到更新,企業必需重新設計這些流程。特別是對於新畢業的大學生,他們也面臨這些挑戰。疫情對勞動市場衝擊巨大,美國許多地區提前解除封閉的一個原因是,封鎖非常痛苦且代價高昂——幾乎擾亂了每個人的正常生活,並大幅增加失業率。然而一項研究表表明,不同地區人口結構和物流情況對隔離政策的實施會有影響。
  • 新冠疫情和2020年: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自然》雜誌網站12月14日刊文稱,新冠病毒大流行是2020年佔主導地位的科學事件。這種致命的、以前未知的病毒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嚴重破壞,已造成超過150萬人死亡,7千多萬人感染,並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破壞。
  • 許多地方流行的新冠病毒已不同於原始病毒…
    然而,病毒的突變對人類而言絕非好事,典型例子就是流感病毒的突變,它使得上一年還頂呱呱的疫苗到了第二年,面對變異後的新毒株就「武功全廢」、效力大減。根據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的一項新研究,一種新冠病毒的新毒株——D614G突變株——似乎比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伊始的病毒具有更高的傳染性。這種名為D614G的新毒株於2月份在歐洲浮出水面,之後出現在美國東海岸。該報告稱,自3月中旬以來,它成為在全球傳播的主要毒株。
  • 新冠變異病毒致死率或更高 英國醫院系統已不堪重負
    (路透社)海外網1月5日電在假日期間,新冠變異病毒引起英國感染病例數量激增,致使英國的國民醫療體系的醫院已無法處理患者。一項新的分析表明,這種更易傳播的病毒變種可能導致每1萬名患者中數百人死亡。據《商業內幕》4日消息,倫敦帝國學院上周發布的一項初步研究發現,被稱為B.1.1.7的新冠變異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播能力,這加劇了英國政府先前的擔憂。
  •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下 經合組織下調2020年經濟增長預期
    這表明如果新冠病毒繼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減半。 經合組織表示,如果疫情席捲亞太、歐洲和北美地區,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會降至僅1.5%,遠低於病毒肆虐之前3%的預測數字。根據經合組織周一發布的題為《新冠病毒:全球經濟面臨危機》(Coronavirus: the world economy at risk)的最新報告,即使疫情發展呈「溫和」態勢,且在全球得以基本控制,全球經濟增長也可能會比之前的預測下調0.5個百分點左右。
  • 2020《自然》年度十大人物:直面科學和社會挑戰
    「在COVID-19大流行肆虐世界的這一年裡,《自然》從全球選出了參與2020年最重大科學事件的幾位人物。」《自然》特寫部主編Rich Monastersky說。「這十位人物與他們的同事在一系列科學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對致命新冠病毒的測序,領導新冠疫苗的研發,為開創性北極氣候任務的研究人員保駕護航等。」
  • 封鎖更嚴,航班暫停丨英國發現新冠病毒突變體傳播能力提高70%
    ,還將倫敦、英格蘭東南部和東部部分地區的新冠疫情防控級別從第三級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級。12月19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採取更嚴格的封鎖措施,稱這種名為B.1.1.7的病毒似乎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在倫敦,超過60%的病例是新變種。詹森表示,大量的突變可能使病毒的傳播能力提高了70%。
  •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沒有變異成更危險或更致命的病毒
    據外媒BGR報導,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地圖又發生了一次大轉移,巴西成為新的COVID-19疫情中心。
  • 如何面對未來的病毒流行?
    目前,新冠病毒正在肆虐,還沒有終止的跡象。全世界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000萬人。新冠病毒已經讓全世界飽受摧殘,以後,還會有新的更強的病毒來襲嗎?
  • 對話雪梨大學張穎教授:你最關心的八大新冠病毒最新解讀
    眼下,新冠肺炎的阻擊戰到了非常關鍵的時期,科學防護,人人有責。雖然全國的確診病例數據還是比較高,但是可喜的是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連續13日呈下降態勢。我們希望待到春暖花開時,病毒可以放過我們,當真暖和了病毒就消失了嗎?病毒到底在物體上能存活多久?關於這些問題健康界採訪了雪梨大學健康科學學院資深流行病學家張穎教授。
  • 今年冬天,新冠疫情看起來會惡化
    然而,現在尚不能確定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會成為季節性病毒,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根據病毒傳播方式和人類在冬季的行為模式,很可能會導致新冠疫情在冬季更大規模的暴發。普林斯頓大學的流行病學家 Rachel Baker 認為,即使季節因素影響很小,新冠病毒蔓延的主要原因仍是易感人群龐大,這意味著即將迎來夏季的南半球的人們也別沾沾自喜。
  • 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全球大流行?
    新冠病毒 有很強的毒力,和極易播散擴散傳播力,而且在體外也有較久的存活力(起碼3天之內),易感並免疫力弱的個體被感染後,5~8天之內是毒力最強和最容易傳染他人的窗間區段,即使是此個體仍然處在潛伏期,仍然無症狀,「好好的」,也可以傳染病毒。同時還存在無症狀感染者,更是防不勝防。
  • 新冠病毒引發全球「連鎖反應」 多國經濟已在危險邊緣「試探」
    喜歡的話,記得【加關注】哦~---------------------------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遠超人們的想像。今日美國股市4天內再次出現熔斷,市場恐慌情緒再度蔓延,在石油危機這個導火索和疫情蔓延的雙重影響下,全球多國股市隨著美股「跌跌」不休,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美國經濟波動直接牽動全球。目前,在114個國家和地區中出現超過11萬8000例病例,有4944人失去生命。就在上個月底,美國西雅圖郊區一名50多歲的男子成為美國本土首位死於冠狀病毒的人。
  • 英國新冠升起4級警報,Boris宣布新一輪封鎖開始!英國人民...
    根據英國官方的統計數據,目前只有不到8%的英國人體內產生了新冠病毒的抗體。 疫情已經成為了生活中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我們必須告訴民眾,與病毒的鬥爭將繼續下去。我們需要在挽救生命與保護工作、維持生計之間取得平衡。不少人覺得病毒會自己消失、並認為自己不會得病,盲目的自滿可能會導致我們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