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雪梨大學張穎教授:你最關心的八大新冠病毒最新解讀

2020-12-03 健康界

眼下,新冠肺炎的阻擊戰到了非常關鍵的時期,科學防護,人人有責。雖然全國的確診病例數據還是比較高,但是可喜的是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連續13日呈下降態勢。我們希望待到春暖花開時,病毒可以放過我們,當真暖和了病毒就消失了嗎?病毒到底在物體上能存活多久?關於這些問題健康界採訪了雪梨大學健康科學學院資深流行病學家張穎教授。

健康界:新型冠狀病毒為什麼傳播如此快?

張穎:儘管目前的數據顯示新冠病毒的致死率比SARS病毒低,但是感染人數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傳染病的傳播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包括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這次新冠病毒傳播人數較多也是因為一開始對病毒致病性認識不夠,沒有及時確認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從感染到發病的潛伏期比較長,早起臨床症狀不明顯與流感相似,再加上中國的春節前大量人口流動,導致無法及時隔離病人和病毒攜帶者,以及所有年齡段的人群對病毒都易感。這些都是導致快速傳播的因素。

健康界:醫護人員有防護服防護鏡但仍感染,為什麼?它的傳播途逕到底是什麼?

張穎:完全了解一種新發傳染病流行包括傳播途徑需要做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查清每個病人的接觸史。這個不是臨床醫護人員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努力。結論只能是根據現有的患者數據來判斷。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出現更多的病人,所以判斷傳播途徑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目前確定的是主要為近距離飛沫傳播,還有其他途徑包括密切接觸,糞口傳播。後來中國又增加通過氣溶膠傳播,但目前還沒有被其他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確定。

健康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嗎?自限性疾病一般不治而愈,但是新冠肺炎患者為什麼還死亡這麼多?

張穎:理論上講,大多數病毒感染性疾病通過自身免疫力是可以痊癒的,新冠肺炎也是如此。現階段並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根據目前公布的數據,絕大部分患者,包括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經治療後出院了。但絕不是『不治而愈』,因為主要取決於自身免疫力的水平。這種機體免疫系統與病毒的鬥爭也要有個過程,一般需要2周左右。病毒在人體內也會不斷變化,個體差異比較大。如果本身已經有慢性病,有影響自身免疫力的情況,這些人就更危險。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更需要及時治療。

健康界:新冠肺炎病毒肺炎患者治癒的關鍵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年輕人無基礎性疾病扔去世?

張穎: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專業角度我們要分析人群水平的流行病學的數據來看疫情發展的情況。這種個別病例是極少數的。雖然可能表現為無基礎性疾病但自身免疫力的情況以及其他相關的條件比如醫療服務的保障都可以影響病人的結果。對這些特例更需要更多的臨床和流行病學調查。

健康界:在治療新冠肺炎病肺炎過程中,它的難點在哪裡?

張穎:我認為最主要是對新型病毒的了解不夠,早期症狀臨床表現不容易與其它疾病鑑別診斷,研究靈敏度和特異度都高的快速診斷方法需要時間,沒有特效藥,還有就是短時間內需要大量的醫療經費,設施和醫護人員,這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極大的挑戰。中國政府目前已經集全國之力來防治新冠病毒的流行,也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讚賞。

健康界:新冠病毒到底從哪來,有可能是人工設計出來的嗎?

張穎:作為一個流行病學家,我認為沒有這個可能。沒有人或哪個國家會在這種情況下獲利。現在的疫情已經是全世界的損失,超過20多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環境已經收到嚴重影響。雖然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確定這次新冠病毒的來源,但很可能是從野生動物傳染到人的。從流行病學歷史來看,每隔十幾年會有傳染病的大爆發,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但由於環境,人類的生活方式的變化等,這種周期有可能縮短。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增加公共衛生系統的投入,討論如何更好的應對將來可能的疫情。

健康界:病毒在物體上存活是多久?新冠病毒是怕熱嗎?等到天氣暖和了就一定會消失嗎?

張穎:對每一種新的病原體都有一個了解的過程。新冠病毒還有好多未知,包括在脫離宿主 (動物或人)的情況下能存活多久,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病毒也有適合自己存活的條件,高溫消毒可以有效的滅活病毒。但這個不是指炎熱的天氣可以消滅病毒,高溫要56攝氏度以上至少半個小時才有效果。根據以前的病毒性疾病流行的趨勢,天氣漸暖以後病例會逐漸減少。從冬天開始發病的話到夏天基本上疫情已經結束。但是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變異性也還需要繼續了解。

健康界:新冠狀病毒疫苗什麼時候有望研製出來呢?

張穎:這個問題我沒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可以明確的是全球的科學家都在積極努力研製疫苗。這也基於中國的科學家已經及時共享病毒的數據。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這次疫情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以後,更多的經費和資源已經投入到這次與病毒鬥爭的過程中,包括疫苗研製的科研經費。希望能儘早的研製出來。


【專家簡介】


張穎副教授 雪梨大學健康科學學院

張穎博士是一名資深流行病學家,在進行氣候與健康研究方面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她擁有醫學科學碩士學位,可持續發展碩士學位,教育碩士學位和公共衛生博士學位。張穎博士的研究重點在於增強社區對不斷變化的氣候和環境的抵禦能力,尤其是針對亞太地區的易感人群。

相關焦點

  • 雪梨大學最新研究表明:天氣溼度或與新冠病毒傳播速度有關
    (圖/第七新聞截圖)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雪梨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日進行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與天氣聯繫了起來,研究人員表示,空氣溼度低會增加傳播病毒的風險。第七新聞18日報導,6月的一項針對大雪梨地區(the Greater Sydney area )的初步研究提示,乾燥的空氣可能有助於該病毒的傳播。
  • 澳洲鸚鵡爆發全新病毒!已有數百隻鸚鵡死亡!傳播方式類似新冠!
    這種非正常的現象引起了格裡菲斯大學Darryl Jones教授的注意,勢必要找到罪魁禍首。在檢查這些鸚鵡的屍體之後,格裡菲斯大學的Jones教授發現這些彩虹吸蜜鸚鵡都得了一種叫「吸蜜鸚鵡麻痺症候群」或「緊握腳綜合症」的疾病!
  • 迄今最詳細分析:復旦張永振教授等《細胞》探討新冠病毒起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1月11日,復旦大學張永振教授與合作者雪梨大學Edward Holmes教授在開放式病毒學網站向全世界公布了第一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完整基因組序列,這株病毒來自武漢在12月底收治的一位不明肺炎患者。
  •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推斷新冠病毒源於蝙蝠
    人民網香港5月15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表示,經最新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人類和中華菊頭蝠的腸道細胞,並保持強大的複製能力,研究結果支持新冠病毒很可能源於蝙蝠,人類腸道亦可能是另一種病毒傳播途徑。
  • 啟動子與新冠病毒的對話
    新冠病毒:前輩好!很榮幸能與您對話。啟動子:哈哈,叫我前輩心領了。從我的化學本質說,我是DNA片段,是眾多轉錄因子的統帥,是施工合成蛋白質的首席總工程師,包括合成你的外殼S蛋白。先是非典病毒、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鬧,現在你又出來鬧,把整個世界鬧了個天翻地覆,有沒有完啊?新冠病毒:你應該問人類怎麼啦?他們遵循了老子所說的&34;了嗎?人類自以為是地球的主宰,聲稱要改造大自然。
  • 美國華人教授謝德玉最新研究:綠茶巧克力葡萄可以對抗新冠病毒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華輿訊 據《芝加哥華語論壇》報導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種自然的方法來對抗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
    英國當地時間3月17日,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圖蘭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期刊《自然醫學》發文稱,新冠病毒是通過自然進化產生的,而非實驗室合成。系自然進化產物,非實驗室合成在上述《自然醫學》刊發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新冠病毒基因組相關數據,據此探討病毒的起源。其中稱,冠狀病毒依靠刺突蛋白感染其他細胞,刺突蛋白中的受體結合域(RBD)是病毒基因組中最易變化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與人體細胞ACE2受體的結合效率之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非人為操作可以達到。
  • 媒體刊文解讀英國變異新冠病毒:傳播性或增加,但不會更致命
    本文綜合多家外媒報導,並結合記者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的採訪,對英國新冠病毒新變種的最新情況做了梳理。變異新冠病毒傳播性或增加,但不會更致命據《紐約時報》21日最新消息,英國的變異新冠病毒不是一種新的超級病毒,它只是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而出現的眾多變種之一。
  • 新冠病毒變異?論文通訊作者等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但是,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剛剛給出了新冠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的結論。《自然—微生物學》也發表了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baugh等人的評論文章,指出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沒必要引起恐慌。那麼,上述論文應該如何解讀?新冠病毒是否「變異」了?是否對人類威脅越來越大?
  • 專家解讀在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未見對疫苗影響 無須恐慌
    專家解讀在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未見對疫苗影響 無須對變種恐慌聖誕節臨近,英國部分地區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加快,疫情令人擔憂。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其他一些大陸國家,正在限制從英國來的航班,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在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具有強大傳染力。那麼,這個新的變異病毒究竟是個什麼「來頭」?它是怎麼變異的,是否更致命呢?本文綜合多家外媒報導,並結合記者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的採訪,對英國新冠病毒新變種的最新情況做了梳理。
  • 最新研究:空氣溼度與新冠疫情發展密切相關,小心秋冬疫情復發
    這項研究由雪梨大學獸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專家Michael Ward教授和雪梨大學合作機構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兩名研究人員牽頭,是南半球首個探究氣候與新冠病毒之間關聯性的同行評審研究。"新冠肺炎很可能是一種季節性疾病,會在溼度較低的時期復發。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冬季或將是疫情復發的時期,"Ward教授說。
  • 日本教授成功合成新冠病毒 研究者或可查明致病性
    病毒學教授神谷亙稱成功合成新冠病毒。(圖源:每日新聞)海外網11月6日電日媒報導稱,日本群馬大學(Gunma University)研究生院的一名病毒學教授人工合成了新冠病毒,以了解並解釋其機制的運作。
  • 顏寧、張文宏等對話祁海:免疫系統是如何對抗新冠病毒的?
    它如何和病毒做鬥爭?背後的生物學邏輯是什麼?近日,在由未來論壇組織的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清華大學終身教授祁海向公眾科普了上述問題。  「這次的新冠病毒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跟其它冠狀病毒相比,它的Spike Protein上多出來一個酶切位點,使它和受體結合以後產生融合構象的效率非常高,所以它的感染性也很高。」
  • 香港理工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新華社香港8月3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理工大學3日宣布,該校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結果發現有關疫苗能在動物身上產生大量抗體,且沒有明顯副作用,預計最快數星期內能進行人體臨床測試。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表示,研究人員為小鼠、兔子和猴子注射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域作為靶點的重組疫苗,結果發現全部動物均能產生大量抗體,而且沒有明顯副作用,至於抗體能維持多久則有待研究。他預計,此項研究最快在幾星期後能進行臨床測試。
  • 美國科學家:武漢絕不是新冠病毒源頭!終於真相大白了!
    美國科學家日前進行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最新研究顯示,「武漢絕不是該病毒的源頭」。
  • 《柳葉刀》發表新冠病毒最新進展、實現50千米的量子糾纏
    尤其在之前一則報導中,一名嬰兒在出生後36個小時被確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更是讓新冠病毒的母嬰垂直傳播風險成為大眾關切的焦點之一。 近日在《柳葉刀》雜誌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研究團隊發表了對9名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 pneumonia)的孕婦的研究。研究數據顯示,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懷孕後期婦女沒有在子宮內感染胎兒。
  • 澳洲成功人工培育出首例新冠病毒!
    澳大利亞墨爾本一家生物醫療實驗室在今天上午成功人工培育出新冠病毒位於墨爾本的皮特多赫感染及疫苗中心的負責人Mike Catton表示,會迅速將改成果送往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各受災國,讓各國科研團隊一起努力,儘快攻克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源自中國?別讓虛假信息也跟著「大流行」
    現有科研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產物由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圖蘭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和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期刊《自然·醫學》發表文章說,科研證據顯示導致新冠肺炎疾病的新冠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而不是實驗室合成的。
  • 視頻解讀:新冠病毒電鏡圖片如何拍攝與製作?
    但病毒電鏡拍攝和製作過程是比較複雜的,為了使抽象內容更加容易理解,近日,美國網友邀請兩位電鏡專家,以視頻形式解讀了新型冠狀病毒電鏡(SEM與TEM)圖片的製作過程。在常規光學顯微鏡無法觀察到COVID-19病毒的情況下,電子顯微鏡此時便發揮了很大作用。那麼電鏡如何拍攝和處理新冠病毒的照片呢?以下這段精彩視頻進行了詳細解讀(文後附譯文):冠狀病毒的大小約為100納米,而人類可以看到的最小光波長約為400納米。這就是科學家不能使用常規的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的原因。
  • 不應過度解讀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新冠疫情全球暴發,共享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十分重要。但在資源共享、推進科學發展對抗全球疫情的同時,也切不可放棄科學的嚴謹,警惕對於數據的片面放大解讀。繼省、狄德羅、史雋 / 文2020年2月28日,德國柏林Charité大學醫院的病毒學家Christian Drosten發布了從一位德國患者身上分離出的新冠病毒 (SARS-CoV-2) 的基因組序列,隨後,他立刻在twitter上發布了一條警告:目前,分析解讀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還不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