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新冠肺炎的阻擊戰到了非常關鍵的時期,科學防護,人人有責。雖然全國的確診病例數據還是比較高,但是可喜的是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連續13日呈下降態勢。我們希望待到春暖花開時,病毒可以放過我們,當真暖和了病毒就消失了嗎?病毒到底在物體上能存活多久?關於這些問題健康界採訪了雪梨大學健康科學學院資深流行病學家張穎教授。
健康界:新型冠狀病毒為什麼傳播如此快?
張穎:儘管目前的數據顯示新冠病毒的致死率比SARS病毒低,但是感染人數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傳染病的傳播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包括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這次新冠病毒傳播人數較多也是因為一開始對病毒致病性認識不夠,沒有及時確認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從感染到發病的潛伏期比較長,早起臨床症狀不明顯與流感相似,再加上中國的春節前大量人口流動,導致無法及時隔離病人和病毒攜帶者,以及所有年齡段的人群對病毒都易感。這些都是導致快速傳播的因素。
健康界:醫護人員有防護服防護鏡但仍感染,為什麼?它的傳播途逕到底是什麼?
張穎:完全了解一種新發傳染病流行包括傳播途徑需要做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查清每個病人的接觸史。這個不是臨床醫護人員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努力。結論只能是根據現有的患者數據來判斷。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出現更多的病人,所以判斷傳播途徑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目前確定的是主要為近距離飛沫傳播,還有其他途徑包括密切接觸,糞口傳播。後來中國又增加通過氣溶膠傳播,但目前還沒有被其他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確定。
健康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嗎?自限性疾病一般不治而愈,但是新冠肺炎患者為什麼還死亡這麼多?
張穎:理論上講,大多數病毒感染性疾病通過自身免疫力是可以痊癒的,新冠肺炎也是如此。現階段並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根據目前公布的數據,絕大部分患者,包括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經治療後出院了。但絕不是『不治而愈』,因為主要取決於自身免疫力的水平。這種機體免疫系統與病毒的鬥爭也要有個過程,一般需要2周左右。病毒在人體內也會不斷變化,個體差異比較大。如果本身已經有慢性病,有影響自身免疫力的情況,這些人就更危險。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更需要及時治療。
健康界:新冠肺炎病毒肺炎患者治癒的關鍵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年輕人無基礎性疾病扔去世?
張穎: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專業角度我們要分析人群水平的流行病學的數據來看疫情發展的情況。這種個別病例是極少數的。雖然可能表現為無基礎性疾病但自身免疫力的情況以及其他相關的條件比如醫療服務的保障都可以影響病人的結果。對這些特例更需要更多的臨床和流行病學調查。
健康界:在治療新冠肺炎病肺炎過程中,它的難點在哪裡?
張穎:我認為最主要是對新型病毒的了解不夠,早期症狀臨床表現不容易與其它疾病鑑別診斷,研究靈敏度和特異度都高的快速診斷方法需要時間,沒有特效藥,還有就是短時間內需要大量的醫療經費,設施和醫護人員,這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極大的挑戰。中國政府目前已經集全國之力來防治新冠病毒的流行,也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讚賞。
健康界:新冠病毒到底從哪來,有可能是人工設計出來的嗎?
張穎:作為一個流行病學家,我認為沒有這個可能。沒有人或哪個國家會在這種情況下獲利。現在的疫情已經是全世界的損失,超過20多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環境已經收到嚴重影響。雖然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確定這次新冠病毒的來源,但很可能是從野生動物傳染到人的。從流行病學歷史來看,每隔十幾年會有傳染病的大爆發,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但由於環境,人類的生活方式的變化等,這種周期有可能縮短。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增加公共衛生系統的投入,討論如何更好的應對將來可能的疫情。
健康界:病毒在物體上存活是多久?新冠病毒是怕熱嗎?等到天氣暖和了就一定會消失嗎?
張穎:對每一種新的病原體都有一個了解的過程。新冠病毒還有好多未知,包括在脫離宿主 (動物或人)的情況下能存活多久,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病毒也有適合自己存活的條件,高溫消毒可以有效的滅活病毒。但這個不是指炎熱的天氣可以消滅病毒,高溫要56攝氏度以上至少半個小時才有效果。根據以前的病毒性疾病流行的趨勢,天氣漸暖以後病例會逐漸減少。從冬天開始發病的話到夏天基本上疫情已經結束。但是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變異性也還需要繼續了解。
健康界:新冠狀病毒疫苗什麼時候有望研製出來呢?
張穎:這個問題我沒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可以明確的是全球的科學家都在積極努力研製疫苗。這也基於中國的科學家已經及時共享病毒的數據。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這次疫情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以後,更多的經費和資源已經投入到這次與病毒鬥爭的過程中,包括疫苗研製的科研經費。希望能儘早的研製出來。
【專家簡介】
張穎副教授 雪梨大學健康科學學院
張穎博士是一名資深流行病學家,在進行氣候與健康研究方面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她擁有醫學科學碩士學位,可持續發展碩士學位,教育碩士學位和公共衛生博士學位。張穎博士的研究重點在於增強社區對不斷變化的氣候和環境的抵禦能力,尤其是針對亞太地區的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