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翼下面掛工程師,打爛尾巴還能飛回去!蘇聯最皮糙肉厚的飛機!

2020-12-05 逆火行

前兩章介紹了最生猛的強5和最強大的A10,這次來介紹最為粗糙也最為靈活的泥腿子,蘇俄代表機型之一,蘇25攻擊機。在節目開始前重申一下,漢語和英語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兩種語言,因此任何外語名詞我們都會使用各種翻譯以及中英文的轉寫,俄語也都使用英文轉寫,寫的是英語,我讀的就是英語,寫的是俄語我也自然會讀俄語,希望大家理解。

還是那個定義,這三大舔地神器是強擊機,主要就是迎著槍林彈雨將炸藥扔在敵人臉上引爆,而蘇25算是對這個定義的最完美解釋,而且蘇25也可以說是這三者中最為幸運的一個。

蘇聯有很多型號前線轟炸機,加上前線戰鬥機也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總的來說是相對強大的。不過蘇聯也有和美國類似的問題,直升機部隊足夠生猛,但是缺乏專用的糙漢子,美國和歐洲的鐵罐子以及地面部隊並沒那麼好收拾。可以說,蘇聯新強擊機的誕生思路和美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蘇聯對新強擊機的定位比A10更加準確,火力防護和惡劣環境的起降能力要非常出色,尤其是惡劣環境,蘇聯的惡劣環境美國和歐洲更惡劣。蘇聯空軍召集了全國的數個設計局開始研發新的強擊機,蘇霍伊,米高揚,伊留申和雅科夫列夫都參與了競爭,後來伊留申和蘇霍伊的設計更受歡迎。

蘇霍伊的代號叫做T8,T是三角翼的意思。T8的主翼後掠角只有20度,非常接近平直翼,和A10異曲同工,可以使用較慢的速度飛行,方便捕獲和攻擊地面對的目標。機體結構設計方面,蘇25可謂將蘇聯的長處發揮到了極致,事實也證明,蘇聯設計這一類皮實粗糙適合大規模量產的飛機確實比其他國家都在行。T8在1975年首飛成功,而它的試飛員居然叫做伊留申。此後,這位叫做伊留申的試飛員一直參與試飛工作,而T8也在1980年被送往阿富汗進行實戰測試,賦予了大名,蘇25。

在早期試飛的時候,蘇25使用的是源自米格19的發動機,但是去掉了加力燃燒室。這會已經是70年代中期了,蘇聯居然在發動機的選擇上和我國的強5一樣。不過,蘇聯航空部不願意,他們認為飛機可以選擇可靠的發動機,但是也沒有必要選擇這麼落後的發動機。後來蘇霍伊將發動機改為圖曼斯基R13的非加力型,也就是R95Sh發動機,推力增加至40千牛。R95Sh特別強調了防護性,能夠直接面對23毫米炮彈的攻擊,是同類發動機中可靠性最高的之一。

後來的改進型又換用了更為強大的R195發動機,推力進一步增加到44千牛比A10的TF34-GE-100的推力都要大。兩臺發動機安裝在機身尾部兩側,中間有裝甲板隔開,有效防止傷及另一側發動機。

蘇25的外觀看起來和YA9比較類似,但是更加粗獷豪邁。機頭比較秀氣,座艙視野只能說湊活,但是沒有採用和戰鬥機類似的氣泡型座艙。這個座艙儘可能地將飛行員保護起來,雖然和傳統的蘇聯戰機有些類似,但是設計初衷是不一樣的。座艙蓋向右打開,上面還有後視鏡,前風擋為三片式結構。在機頭左側進氣口前面還有一個摺疊的登機梯,方便在地面支援不夠的時候飛行員上下飛機。

和A10不一樣,蘇25使用了上單翼,並且有下反角。機翼的後掠角為20度,後緣則非常平直,很明顯是低速飛機的設計。翼尖還設計了一個小的艙室,裡面容納有著陸燈,後面則是非常另類的減速板,可以張開讓飛機減速。機翼下有較多的武器掛點,兩邊各5個,總的載彈量為4.4噸。蘇25的掛架不僅僅可以掛在武器和副油箱,還能掛載人!

早在原型機階段,蘇25將副油箱進行發展,開發出了自我支持的吊艙。簡單說就是,掛載一個容量較大的容器,裡面塞點好玩的東西。研究人員設計了四種吊艙,分別可以安裝發電機和維修工具等的維修吊艙,裝載輸油泵和油管兼職野外加油站的加油吊艙。蘇25的發動機不挑燃油,各種燃油都可以使用,野外作戰能力堪稱目前的世界第一。這還沒完,第三種吊艙是各種測試和檢修設備,第四種更為誇張,直接將一個工程師塞進去,降落後再放出來,堪稱油紙包德國工程師的真實版本。

蘇25本身的野外作戰實力就很出色,適應性是當時蘇聯飛機中最強的一個。更為誇張的是,蘇25完全可以利用四個吊艙將自己所需要的設備打包帶走,在哪裡降落就在哪裡安營紮寨,不需要一大堆地面設備支持,將蘇聯飛機適應性好皮實耐用的優點發揮到了極限。

由於蘇25的載彈量更小,機身重量也更輕,加上推力更大的發動機,蘇25的機動能力要比A10更加出色,相應的,低空低速的靈活性也非常優秀,如果說A10是個難以啃下來的疣豬,那麼蘇25應該就是誰都不服的平頭哥。

蘇25的機身主要是金屬材料,其中鋁合金佔60%,19%是鋼,剩下的則是鈦合金和其他材料。和A10一樣,蘇25也有鈦合金防彈板,飛機的各種操作杆也更加粗壯,從基本結構上增加了飛機的生存能力。在實戰中,蘇25也和A10一樣多次上演一身彈孔甚至機身缺了一大塊還飛回來的奇蹟。

據稱,蘇25允許自己掉落大約一噸重量,只要不是重要的結構,蘇25都會上演「金蟬脫殼」之計。駕駛艙的鈦合金裝甲板厚度為10到24毫米,飛行員還有額外的6毫米鋼裝甲,正前方的防彈玻璃厚達55毫米。飛行員區域基本可以抵禦12.7毫米機槍彈的射擊,部分重點部分甚至可以抵禦30毫米炮彈的攻擊。

蘇25的起落架非常有意思,呈外八字布置,結構也略顯粗野。這種設計雖然沒有A10的起落架那麼簡單好用,但是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比A10要出色,因為蘇25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能在泥地裡摸爬滾打的飛機,不要把它當做飛機,最好當做是一輛簡單的載重卡車。

正因為這樣的起落架設計,蘇25真的可以像它的北約代號蛙足那樣淌著深深的水起飛,只要是大體平整的地面,他也能照常起飛,跟隨部隊部署,這可是其他攻擊機都做不到的,即便是A10也要遜色不少。我們甚至隱隱約約有種感覺,所謂的適應能力出色的垂直短距起降攻擊機可能還真沒有蘇25這類飛機好用。

蘇25的大輪子直徑很大,扁平比很高,尺寸相當於卡車大小,加上壓力值較低,一般飛機不敢降落的地方,蘇25都可以從容起降。

要說缺點吧,蘇25也和A10一樣,機載設備極為簡陋,座艙也非常老舊樸實。不過好在飛機本身的任務不算複雜,因此儀表也不算多,在蘇聯鐘錶店們面前,這還算是個清倉一大半的新門店。

蘇25的固定武器比較特殊。,蘇25並沒有使用和A10類似的大號加特林機炮,而是使用了一門GSh-30-2雙管30毫米炮。這門炮是專門為蘇25研製的,安裝在機身左前部,也可以安裝在機炮吊艙中,當然也包括不少直升機。這門炮特意優化了重量和尺寸,長度大約為兩米,重量剛剛超過100千克。表面看起來這門炮比GAU8少了5個炮管,威力應該大為減小,然而這門炮的實際射速高達3000發每分鐘,這意味著單位時間射出的炮彈能達到A10的近四分之三,威力不容小覷。要說不足,那就是備彈量太少,只要250發,幾次點射就沒了。

蘇25的另一項主要武器是火箭彈,型號比較多。其中有S-5,S-8,S-13,S24等不同規格的火箭彈。S-5火箭彈歷史悠久,原本是期望能用來對空作戰,但是蘇聯也發現火箭彈對空效果太差,就專職對地對海攻擊。S5火箭彈的彈徑為55毫米,由引信,彈體,火箭發動機和彈翼組成,最大飛行速度725米每秒,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僅有不到一秒。S56火箭彈威力不大,好處在於進行大面積攻擊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S5火箭彈也常出現在中東等戰亂地區的皮卡身上,威力奇大。

S8火箭彈威力更大,重量超過十千克,彈徑增加至80毫米,整體布局和S5相似,S8火箭彈的種類很多,使用機型也極多,蘇聯的武裝直升機和各種前線戰鬥機和前線轟炸機甚至是蘇27這類天之驕子都可以使用,攻擊面目標和集群的車輛非常有效。廣泛使用火箭彈是美蘇的一個不同點,火箭彈效率高造價低,直到現在都是非常高效的對地攻擊手段。

S13火箭彈是更為強大的武器,更增加到社會主義122毫米,一般使用5管發射巢發射。S13威力巨大,主要用來攻堅,可以輕鬆擊穿一米厚的鋼筋混凝土,也有反人員殺傷彈和燃料空氣彈頭的特殊彈種,使用廣泛。

最為強大的當屬S24火箭彈,彈徑240毫米,重量高達235千克,彈頭123千克,只要幾發就可以重創一艘軍艦。S24火箭彈體積太大,因此不能使用發射巢,和飛彈一樣掛載在機翼或者機身下部使用。在阿富汗戰爭中,米24就曾使用這種威力極大的火箭彈,而且可以掛載多枚。米24在發射這種火箭彈時有被濃煙燻停發動機的風險,因此一般的機組可是不敢用這種怪物。

航空炸彈以及各種子母彈和集束炸彈也是蘇25的一大利器,很多飛彈和制導武器也都裝備給蘇25,從武器這裡也能看出來,蘇25其實和A10一樣,是有不錯的精確攻擊武器,但是主要的武器還是老三樣,機炮,火箭,鐵炸彈。

蘇25有不少衍生機型,其中蘇28是教練型,也叫做蘇25UT。這可不是雙座版的教練型,而是真真正正的教練機,沒有武器。蘇25UB是雙座版本,既能用於訓練也可以執行任務。蘇25K是出口版本,和蘇聯自己使用的飛機有所不同,說白了就是猴版,使用了較老的設備並且不具備發射空地飛彈的能力。同理,蘇25UBK是雙座飛機的出口版本。

蘇25家族最特殊的就是蘇25UGT,用來訓練蘇聯的艦載機飛行員。這種飛機是蘇聯最早的固定翼艦載機之一,至今依舊在俄羅斯唯一的航母上服役,要是這艘航母不再被砸洞不再著火不再出事,我們還是能見到蘇25UGT的。

阿富汗戰爭是蘇25第一次參加的實戰,表現值得肯定。當時蘇聯的直升機部隊受到很大的損失,不單單是因為美國人在背後搗鬼,在山區作戰的直升機非常容易被各種武器攻擊,因此損失非常大。蘇25就不一樣了,更加厚重的的裝甲可以直接面對小口徑防空武器的攻擊。蘇22是蘇聯的一種前線轟炸機,但是從體型上和性能上來說,比較接近美軍那邊的A7攻擊機,和F111以及蘇24這類貨真價實的戰鬥轟炸機比起來差不不小。實戰中,蘇22這種飛機的防護力明顯不夠,炮彈甚至大口徑機槍彈命中發動機或者重要部位就能致其餘死地。相反,蘇25就非常的煩人,雙23毫米高炮都沒法擊落它,一般的子彈打得它全身是洞它都能堅強飛回去,尾巴被打爛照樣返航。迄今為止,能經常這樣做的戰鬥飛機其實只有它和A10以及強5。

其實更早出現在阿富汗戰場也是蘇25在競爭中勝利的絕對原因。進度快,設計出色,還在實戰戰場上表現出色,沒人會在這時候放棄一個可以上戰場的優秀戰士,去選擇一個還在襁褓中的棄子吧。

和蘇24一樣,蘇25作為小弟,也是在剛開始服役就同步進行改進工作,這就是蘇25TM型,也叫做蘇39。蘇39是在蘇25UB的基礎上設計的,機頭更寬更長安裝了新的制導和瞄準設備。其實蘇聯包括現在的俄羅斯也都意識到,核大戰背景下的蘇25和A10的確是一次性飛機,不過在相對和平的時代,蘇25不能還當個糙漢子,至少也要穿個工裝靴加一件花襯衫和,雖然依舊不夠精緻,但也有了點時尚流行的味道,沒準還能上街拍圖集呢!

蘇39早期曾安裝過一門GSh-6-30加特林機炮,這門炮也裝備在米格31和米格27身上,是內能源加特林武器。GSh-6-30最主要的安裝對象是米格31和米格27,米格27飽受這門炮堪比GAU8機炮的振動和噪音困擾,也常常因為震動的原因破壞機身的油箱以及其他結構,甚至造成前起落架故障,至少三次墜毀事故和這種故障有關。再反過頭來看一身鋼結構的米格31,果然是戰鬥機裡的張大帥,能與之相比的後生晚輩們真的太少。

這門炮的威力雖然稍弱於A10的美國大雪茄,但是也不是一般的小飛機扛得起的,而且其射速甚至比A10的GAU8要快,彈(但)幕密度更大。

蘇25在測試中就發現這門炮的振動有些大,畢竟沒有像A10那樣在設計之初就將GAU8當做固定武器,而且換用GSh-6-30後,還要再設計更大容量的彈鼓才能達到A10的水平,這可就不是拉個雙眼皮這麼簡單的事了,扒皮動骨是免不了的。所以後來蘇39沒有愣頭愣腦的扛起這根西伯利亞旱菸,繼續使用蘇25的那一門雙管30毫米炮。

蘇39的改進重點就是電子系統,其機頭增加了一個電子設備艙,多了很多設備。蘇39多了一個SAU-8自動飛行控制系統,發動機也經過改進,紅外特徵有所減小,另外還加裝了紅外幹擾裝置和幹擾彈發射裝置,很明顯是吸取了阿富汗戰爭的經過驗教訓。

飛機的自動作業系統可以讓飛機按照預設的航線飛行,甚至還有自動著陸系統。飛機還有名為長矛25的雷達,以及電子對抗系統,直接幹擾敵方的雷達。

其安裝的導航攻擊系統能夠在8千米外發現坦克,即便是在夜晚都能在3千米外發現,並使用攜帶的9M120旋風飛彈攻擊,足夠擊穿一米厚的裝甲,還能對付低空低速飛機。武器還增加了AS17和A17等空地飛彈,攻擊範圍越來越大。

不僅如此,蘇39的對空飛彈也得到全方位的升級,能使用R60近程飛彈。更讓人害怕的是,蘇39還有著名的R73矢量格鬥飛彈,任何想獵殺蘇25的飛機都要想好了,要是沒有十足的把握,一旦飛彈打中蘇25後人家表示你這是在自尋死路,轉身就來個絕地反擊,墜毀的八成是自己。怎麼樣,說蘇25是最幸運的攻擊機,不過分吧!

A10雖然還在改進延壽,但是更多的是一種妥協。蘇25系列可就大不一樣了,它們是真真正正的無法被取代,幸運的外表下,既有出色的本身實力,還有每次說到俄羅斯時都要說到的無奈。俄羅斯在經濟復甦之後開始改進大量老飛機,之前說過的蘇24和逆火都經歷過現代化改裝,蘇25自然也不例外。

蘇25SM就是在老機型上改進的新型號,導航系統,雷達電子系統,儀表都被更換,連格鬥飛彈都換成了先進的R73E。正因為這些改進,蘇25最新的改進型號SM3居然有了一個相當不錯精巧座艙。

但是,但是,蘇25本身和A10一樣,都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加上俄羅斯的經濟不容樂觀,A10或許能在十幾年後光榮退役,而蘇25的退役可能遙遙無期。

作為最先退役的同類飛機,強5算是功成名就,強5的作戰任務已經被各種戰鬥機取代,而輕巧靈活的教練機也成為絕大多數國家用來取代以往攻擊機甚至輕型戰鬥機的優良機型。蘇25的處境和A10很類似,兩者都生產了很多,但是至今的服役數量都降至100多架,可惜的是,蘇25的替代者還沒出現,美國已經確定要用F35替代A10,俄羅斯還沒音呢!

作為泥腿三傑的終章,我們在佩服這些飛機的同時,自然也要看到這些飛機的不足。我們一直強調,這些飛機低空飛行性能好,甚至可以在格鬥中戰勝部分戰鬥機。可是戰鬥機畢竟是戰鬥機,如果他們無法勝任空戰兩個字,那他們是絕對失敗的。以目前主流的戰鬥機性能來看,一旦這些飛機真的願意穩妥的擊落攻擊機,那麼這三個泥腿子是絕對要折戟沉沙的。在實戰中,蘇25常被美軍飛機擊落,有時候也被可攜式防空飛彈擊落,那些曾經中了一發飛彈然後安全返航的畢竟都是個例,戰鬥機轟炸機也有被飛彈擊中返回的戰例,運氣成分更大。

從誕生來講,這三種飛機都誕生在冷戰時期,都面對的是強悍的地面裝甲部隊,用飛機去迎戰防空火力極為強大的地面部隊,本身就是一種賭博,或者叫做概率。這些防護設計不是保證給所有飛機都能回來,而是儘可能的多回來幾個,改變不了大規模消耗的初衷。從這個本質問題來看,這些飛機已經不太適合現代戰爭了,你不能說他能欺負遊擊隊和小國就說他厲害吧!

而且,當年誕生的時候,這些飛機都很簡單,所謂的高科技戰爭和今天完全不一樣,用如今的眼光來看,這三者早都該退役了,至於我們軍迷為何這麼迷戀,還不是因為大炮巨艦的情懷?

蘇25的繼任者已經不是單一的戰機,而是鈦合金裝甲的蘇34和多用途的雅克130以及蘇35這類改進的三代機加在一起,畢竟,這年頭流行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純粹的動作片已經不那麼受歡迎了。除了噴氣式飛機外,陸航直升機的崛起也大大分割了強擊機或者攻擊機的領地。造價低損失小,大規模量產方便的無人機更是革命的核心,你們以為強5退了咱就沒有泥腿子了?各種無人機在你頭頂飛著,不會俯衝射火箭彈,而是玩遊戲一樣將你定點清除!就算你人多了又何妨,生產線上的無人機多著呢!

好了,強擊機的所有內容就這些了,我們下期就是正軌節目,大家多多期待哦!

相關焦點

  • 飛機的機翼為何上翹?領略一下機翼末梢的精彩
    大家在乘飛機的時候,應該都能透過窗戶看到機翼。是否注意到機翼末梢向上翹起?或者像燕子尾巴一樣分叉?或者向上彎曲?知道這是什麼嗎?(如果不想看下面這段內容,就直接往後吧!)我們還是先要知道飛機在飛行中是有許多阻力的,有摩擦阻力,壓差阻力,誘導阻力等。這些阻力毫無疑問增加飛機飛行阻力,使飛行更費油,增加成本。今天的內容就和這個誘導阻力有關。為了理解誘導阻力,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飛機的升力是如何產生的吧。
  • 飛機的發動機位置簡介——可不止在機翼下面哦
    上面這款VFW-614飛機是第一款採用翼上布局的客機,不過由於各種原因,這是一款失敗的機型。有多失敗呢,請看下面這款。目前離我們最的近翼上布局應該就是本田HA-420輕型噴氣式客機了!沒錯,就是那個Honda。
  • 飛機機翼那麼薄,為何能承載那麼重的發動機卻不會斷?
    很多朋友在乘坐飛機,看到飛機那「薄薄」的機翼時往往會有這樣一個疑惑:飛機的機翼那麼薄,還要承載那麼重的發動機,為什麼不會斷呢?如果要是飛到一半機翼斷了那可真是太可怕了。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飛機能夠飛翔的原理。飛機能夠飛起來是因為在飛機裝載有動力裝置,可以推動飛機以極快的速度向前滑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高速前進而產生的氣流會對機翼形成充足的升力,飛機也就能飛上天了。也就是說,飛機得到的升力能夠抵消飛機整個的重量所以才能飛上天,所以,發動機的重量對於機翼來說幾乎可以忽略。
  • 100噸重的飛機,是怎樣飛起來的?看完佩服工程師的智慧
    100噸重的飛機,是怎樣飛起來的?看完佩服工程師的智慧說起飛機,以前絕對算得上是奢侈品,除了王侯將相、富豪大款可以偶爾坐一下,普通人連想都不敢想。現在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都能坐得起飛機了,飛機已經成了長途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動輒上百噸的飛機,是怎麼飛起來的呢?今天咱們來聊聊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分兩部分說,先說飛機往前運動的動力來源。
  • 美研製「側飛」新型飛機 機翼可變成機身(圖)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芳】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9月5日報導,現在的飛機都是向前飛的,但未來的飛機很可能是側飛的。美國美國宇航局(NASA)近期撥款10萬美元給美國邁阿密大學工程學院,供他們研發一款可以"側向飛行"的超音速概念飛機(supersonic plane concept)。
  • 大爺飛機上對空姐提出驚人要求,機長默認,航司還發了獎金
    你在飛機上對空乘提過什麼要求嗎?除了空姐自己能應付的問題,今天我要講的這個算是「無理要求」中最讓人驚嘆的特例,連機長都妥協了。飛機升空後不久,老爺子就覺得機翼有問題,於是立即在筆記本上撕下一頁紙。 在上面寫上了如下的話—— 機長同志: 我叫 xxx,是航空航天部某某單位離休高級工程師,長年從事飛行器結構研究。
  • 成都飛往長春via鄭州,國航半年新飛機,餓肚子飛5個小時
    隨便說幾句最近成都太熱,東北涼快,遂,回去避避暑。受到國內各種隨心飛的影響,我鍾愛的東航竟然周末一張經濟艙的票都沒有了。價格最低的川航和成都航絲毫提不起興趣,臧航之前一個星期都取消了,加之國航價格就高那麼一丟丟,但時間比較合適。所以,算上大理,一星期內第3次飛國航。
  • 蘇聯的「TB-3」重型轟炸機,演化「空天母艦」,為何最終無法成功
    天空霸主「空天母艦」航母在現代軍事中佔據重要作用,是目前技術最複雜,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之一,也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徵。在上個世界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武器裝備,它就是蘇聯「TB-3」重型轟炸機。蘇聯空天母艦雛形蘇聯軍隊1932年受命組建重型轟炸兵團,至1938年蘇聯擁有超400架「TB-3」飛機,成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
  • 飛機的機翼安裝位置有上下之分,哪種更安全?
    飛機的機翼安裝有上下之分,上單翼飛機是指機翼安裝在機身上部的飛機,下單翼飛機則是指機翼安裝在機身下部的飛機。國內外幾乎所有的大型運輸機、轟炸機都是上單翼飛機,我國自行研製的運20大型運輸機也是採用上單翼。
  • 纖細的機翼下懸掛著一對巨型發動機居然不會斷裂?原因多種多樣!
    飛機作為目前人類速度最快的交通運輸工具,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青睞。在錢包充足的情況下,人們如果要出遠門,第一選擇可能都是坐飛機了。而我們見過這麼多的飛機,也坐過這麼多的飛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飛機的結構呢?
  • 飛機機翼結構揭秘 居然這麼多學問
    飛機的外觀最凸顯的部分就是機翼,機翼的作用就是為飛機提供升力、控制水平翻轉、儲油和懸掛發動機等。但是經常坐飛機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飛機的機翼上有很多特別的設計,雖然每次都能看到,但是不一定了解這些部分的作用和名字。這篇文章就是要給大家解答疑問,在下次乘坐飛機的時候,可以對看到的部件有一定的認知,順便可以跟旁邊的妹子吹噓一下。
  • 這麼重的飛機,沒有鳥兒一樣的翅膀,靠機翼是怎麼飛上藍天的?
    一般情況下,飛機的體積和飛機的體重是成正比的,體型越大的飛機,體重也就越重,不說那些超級大飛機,就算是普通的小飛機沒有個幾百噸也有幾十噸了,所以這麼重的飛機又沒有像鳥兒一樣能動的翅膀,光是靠兩個不能動的機翼到底是怎麼克服了地球引力飛上藍天的呢?
  • 飛機小科普:了解上下擺動的機翼秘密,緩解你坐飛機的恐懼感
    機翼是飛機的重要部件之一,它就好比鳥兒的翅膀,飛機之所以能在天上飛,靠的就是機翼產生的升力。不過除了提供飛機升力,機翼其實還有許多輔助功能,比如懸掛發動機、存儲燃油、控制飛機水平翻轉、減速等。因此在機翼上還有很多特別設計的「機關」,也許經常坐飛機的朋友會注意到,但是不一定說得出這些機關的名字和具體作用。
  • 飛機是如何飛上天的,這個問題至今仍困擾著科學家
    飛機的誕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1903年,萊特兄弟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飛行的載人飛機,實現了人類飛向天空的夢想。儘管在100多年前,飛機就飛上了天空,但是,至今人們都不清楚飛機為什麼會飛起來。你可能會難以置信,但這的確是事實。
  • 曾經世界之最,蘇聯A-40信天翁水陸兩用飛機為何最後沒有服役?
    蘇聯A-40信天翁水陸兩用飛機在上個世紀,蘇聯對於近海敵方潛艇的反潛任務特別重視,作為擁有遼闊海岸線的聯盟,在進行海上巡邏任務的時候,也同樣急需一款出色的武器,並且在冷戰的背景之下,蘇聯和美國進行航天航空較量的時候,也需要對落在海面的航空太空飛行器進行航空航天搜索和救援服務,所以這款武器要足夠大,足夠讓美國震驚,在這個背景之下,蘇聯別裡耶夫設計局為蘇聯當局設計了一款海上巡邏機和反潛機用於蘇聯海岸線和內海的巡邏和反潛任務
  • 飛機機翼能彎曲到什麼程度?
    可見上述兩款最新機型特別是波音787飛機的機翼彎曲程度堪稱「逆天」,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如此大的變形是如何實現的?材料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飛機的氣動性能了。如果設計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設計,可實現更高速、更環保、更高效、更節儉的目的。波音787在此基礎上採用了前瞻性的空氣動力技術,比如可變翼腔技術、層流型短艙技術、平滑機翼技術等。
  • 四款外形千奇百怪的飛機,無機翼也能飛,萌萌的彩虹魚頭飛機
    碌碌本期介紹:飛機是現今最方便省時的遠程交通和運輸工具,為了迎合不同的需求,每一種飛機都會有不一樣的設計,有的外型還非常奇葩。今天碌碌給大家帶來了極度奇特的飛機!在這之前,記得關注我們的頻道,可以讓你在第一時間獲取我們的最新文章!
  • 蘇聯時代的失敗客機
    但是實際上,除了小部分的國外航空公司執行國外航班, 當時在蘇聯幾乎只有蘇聯航空一家航空公司能飛。蘇聯航空公司機隊中的大多數飛機都是由蘇聯本國製造的飛機和直升機組成的(當然也有捷克斯洛伐克的L-410s來執飛國內航線)。1960-1980年代,蘇聯航空在境內開設了多條航線,在航線中使用了圖波列夫,伊柳欣,安東諾夫和雅科夫列夫等多家飛機製造商的飛機進行飛行。
  • 機翼的秘密
    機翼如何產生升力?眾所周知,機翼的主要功能就是產生升力,讓飛機飛起來,那麼它為什麼能產生升力呢?這還得從飛機機翼具有獨特的剖面說起。我們把機翼橫截面的形狀稱為翼型,翼型上下表面形狀是不對稱的,頂部彎曲,而底部相對較平。
  • 能飛60米遠的大師紙飛機,是這樣折出來的
    今天的幾種「大師牌紙飛機」,出自世界紙飛機大師John Collins之手:有的能飛很遠,有的能飛很長時間,有的還能自己飛回來。無論學會哪一種,都能讓你成為朋友圈裡的金色傳說!兩側的紙拉下來做成機翼,注意,這裡我們要讓機翼的尺寸更大一些,也就是拉下的部分要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