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津EPMA超輕元素分析之(三)| 助力新礦物的發現-含有超輕元素的...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日前,由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饒燦教授課題組發現的、自然界中第一個鋰鋁氧化物新礦物LiAl5O8,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批准,該礦物被命名為竺可楨石(Chukochenite,以紀念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原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院士(1890-1974)

 

竺可楨石

 

竺可楨石具有特殊的晶體結構,在摻入其他雜質後能夠發光產生特殊的光學效應。竺可楨石與螢石、雲母、金綠寶石、奈及利亞石、綠泥石等礦物一起產出,對鈹礦、錫礦等關鍵金屬礦產的指導找礦也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1竺可楨石在島津電子探針EPMA-1720H背散射電子像下的形態特徵(Ckc - 竺可楨石;Fl - 螢石;Na-M - 鈉雲母)

 

專 家 聲 音

 

饒教授回憶當初發現新礦物的情形:當時我們使用島津電子探針測試此礦物成分時,發現礦物成分總量只有96 wt.% 左右,與已知礦物相差甚遠。再排除掉可能有H2O帶來的影響,以及對元素精確定量的情況下,經過計算發現,此礦物中陰陽離子很難配平,陽離子偏少。經過反覆確認和持續的研究,最終證實了其化學式為LiAl5O8這種含有超輕元素的氧化物礦物。



 

島津電子探針EPMA-1720H

 

據悉,竺可楨石是浙江大學饒燦教授發現的第五種新礦物。自2017年島津電子探針EPMA-1720H落戶浙江大學饒教授團隊實驗室以來,已協助饒燦教授發現了2種新礦物——鋅奈及利亞石和竺可楨石。

 

1 浙江大學饒燦教授發現的新型礦物信息



新型鋅奈及利亞石


2 新型鋅奈及利亞石在島津電子探針EPMA-1720H背散射電子像下的形態特徵(Zng – 鋅奈及利亞石-2N1S; Fl – 螢石; Chb - 金綠寶石; Mgt - 磁鐵礦)

 

經過微區成分定量測試和計算,得到鋅奈及利亞石-2N1S的化學式:

(Zn0.734Mn0.204Na0.122Ca0.063Mg0.044)−1.166(Sn1.941Zn0.053Ti0.007)−2(Al11.018Fe+30.690Zn0.200Si0.092)−12O22(OH)2

 

新礦物的發現,提高了我國礦物學基礎研究水平,促進了礦物學學科發展,展現了國家基礎科技研究的實力。對饒燦教授團隊對中國地學研究領域的卓越奉獻表示敬意。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島津EPMA超輕元素分析之六: 氮化處理工件表面缺陷的原因是什麼?
    某氮化處理的工件表面出現了內氧化開裂,使用島津電子探針EPMA對其進行了分析。 電子探針分析氮化後的內氧化裂紋:通過之前的系列,已經了解了超輕元素的測試難點以及島津電子探針在輕元素和超輕元素分析方面的特點和優勢。
  • 隕石裡含有的化學成分和礦物元素
    例如,碳質球粒隕石的大量揮發性元素(鈦,鉭,鉛,汞)比普通球粒隕石高几倍,並且還含有稀有氣體和有機物。除了氫和氦等揮發性元素外,1型碳質球粒的豐富度非常接近太陽系的豐富元素,可以被視為太陽星雲的原始物質。球體的化學成分與地幔巖石(超鎂砂)非常相似,鉀/鍶(K/Rb)值幾乎相同。
  • 隕石裡含有的化學成分和礦物元素
    化學成分研究隕石的第一件事是進行礦物解析,並從其組成開始。隕石和氣體痕跡的部分普通球粒的平均化學成分可以用作所有隕石平均成分的近似值。但是,不同類型的隕石的化學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例如,碳質球粒隕石的大量揮發性元素(鈦,鉭,鉛,汞)比普通球粒隕石高几倍,並且還含有稀有氣體和有機物。
  • 攻堅克難:島津儀器2016十大熱點動態回顧
    島津ICPMS-2030的推出,讓我們中國分析工作者又多了一種選擇。2016分析儀器分會學術年會 島津創新技術獲專家肯定2016年8月20日,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2016年學術年會上,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產品經理侯豔紅髮表了以《島津ICPMS智能化應對超痕量元素分析》為題的大會報告。
  • 科學家發現了101號元素的最輕同位素
    鍆(mendelevium)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01號元素,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的科學家們發現了這種人造元素的一種最輕的同位素。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同一元素。《物理評論快報》雜誌6月23日報導,LBNL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合作,利用88英寸回旋加速器製造了鍆-244,這是101號元素的最輕同位素。
  • 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礦物是構成固體地球的最小基本單元。日前,由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饒燦教授課題組發現的一種新礦物LiAl5O8,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批准。該礦物被命名為「竺可楨石」,英文名為Chukochenite,國際礦物學會編號為IMA 2018-132a,國家博物館藏號M13818。竺可楨石是自然界中發現的第一個鋰鋁氧化物,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質,對未來科技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鈽元素的新發現有助於核廢料處理
    這一發現將有助於發展清理核廢料的新技術。該研究已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Albrecht-Schmitt和研究團隊研究鈽元素(元素周期表中Pu)已經有近20年了,致力於理解其化學性質和與更輕的如鐵和鎳等元素的區別。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團隊在實驗室中組裝的鈽-有機混合化合物行為方式與更輕元素的化合物十分類似。
  • 話題:鄭州輕研合金造超輕鎂鋰合金助力「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話題:鄭州輕研合金造超輕鎂鋰合金助力「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原標題:鄭州輕研合金造超輕鎂鋰合金助力「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2020年5月30日4時1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十一火箭成功將新技術試驗衛星G星和H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一箭雙星」發射的圓滿成功。
  • 超鈾元素發現的歷史及其命名經過
    因為命名與元素發現有關,也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關。  超鈾元素的發現  1939年,美國加州大學的核物理學家麥克米倫(E.M.McMillan)在研究鈾核裂變時,為測量裂變碎片的路程設計了一個簡單實驗。他拿一疊錫箔紙,在最上一張放了薄薄一層氧化鈾,並用回旋加速器靶體所產生的快中子流照射。然後,用蓋革計數器測量每張錫箔紙的輻射強度。
  • 神奇的超輕超彈多孔氣凝膠材料——三維石墨烯
    縱觀人類利用材料的歷史,每一種重要新材料的發現和應用,都會給社會生產力和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革,把人類物質文明推向一個更高水平。新材料技術是每個時代工業革命和產業發展的先導。例如:18世紀工業革命,鋼鐵新材料的發展為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奠定了物質基礎;20世紀中葉,單晶矽新材料對電子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起了核心作用。
  • 2020版藥典前瞻丨中藥重金屬及元素形態分析出新規,島津助您從容應對
    面對客戶需求,島津積極反饋,提供標準公示稿解讀和符合標準要求的整體應對方案,助力廣大用戶從容應對新標準。島津建立應用方案可以滿足中藥材中多種金屬元素準確分析的要求。該方法可以滿足藥典規定的甘草中多種金屬元素準確分析的要求。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可耐「冰火考驗」的超輕超彈材料
    新華社合肥12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研究團隊和梁海偉教授課題組近期研製出一種「超輕盈」的新材料,能經歷200萬次壓縮仍「超彈」不變形,可耐受零下100攝氏度到零上500攝氏度的「冰火考驗」,在全球同類材料中性能領先,具有重要應用前景。國際材料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先進材料》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超輕含鎂複合材料面世 可造福汽車輕量化
    超輕含鎂複合材料面世 可造福汽車輕量化 2015-12-31 08:49:32 來源:中國紡織報   據科技網站Gizmag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 科學家用計算機設計超輕晶體鋁:比水輕了不少
    科學家模擬設計出比水更輕的超級四面體鋁晶體。俄羅斯南聯邦大學科學家供圖科技日報北京9月25日電 (記者聶翠蓉)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猶他州立大學(USU)和俄羅斯南聯邦大學的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設計出比水還輕的超輕晶體鋁。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化學雜誌》網絡版的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有望用於太空梭和汽車等領域製造超輕部件。
  • 日本發明超輕形狀記憶合金
    日本東北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日前發明一種超輕形狀記憶鎂鈧合金
  • 德國盧卡75-150kg/m3超輕混凝土技術進軍中國
    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建築物趨向高層化和大型化,因此減輕高層建築和大跨度構件的自重,提高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已顯得十分重要,因而促進了超輕混凝土的發展。近來,一種來自德國盧卡公司研發的輕質發泡混凝土和發泡水泥(特別是75-1600千克/米3)被引進到國內推廣使用。在非常低的密度的區域的保溫隔熱性能可以比得上那些成本高昂的發泡塑料(聚苯乙烯,聚氨酯)材料。
  • 元素周期表中哪些化學元素以人名命名?
    釤(Sm,62)釤是為紀念人類而命名的第一個元素,1879年由法國的化學家保羅·埃米爾·勒科克·德布瓦博德蘭發現,並以它所分離而來的礦物鈮釔礦命名。此礦物早期是以一名俄羅斯礦官員,上校Vasili Samarsky-Bykhovets命名的。
  • 為什麼在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鈾呢?其他行星有沒有比鈾重的元素
    鈾是元素周期表92號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最重的天然元素。除了我們在實驗室中創造的那些更重的元素以外,我們還沒有在自然界中發現任何含有93個質子(錼)、94個質子(鈽)或更多質子元素的礦物。下圖是一個自然元素周期表:那麼我們肯定會問:為什麼鈾是地球上最重的元素?原因有兩個:一個很明顯,另一個非常微妙。
  • 科學家發現人造元素鍆的最輕同位素
    圖片來源:Marilyn Sargent/Berkeley Lab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實驗室)的一組科學家發現了人造元素鍆的一種新形式。新發現的鍆-244是鍆的第17種同位素,同時也是最輕的。鍆是元素周期表上的101號元素,名字為紀念元素周期表的建立者19世紀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
  • 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比鐵更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到目前為止,已發現了118種元素,其中92種為天然元素,剩下的26種為合成元素,在天然元素中,92號元素——鈾元素是地球上原子序數最大,而原子序數大於92的人工超鈾元素都是極其不穩定的放射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