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饒燦教授課題組發現的、自然界中第一個鋰鋁氧化物新礦物LiAl5O8,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批准,該礦物被命名為「竺可楨石(Chukochenite)」,以紀念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原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院士(1890-1974年)。
竺可楨石
竺可楨石具有特殊的晶體結構,在摻入其他雜質後能夠發光產生特殊的光學效應。竺可楨石與螢石、雲母、金綠寶石、奈及利亞石、綠泥石等礦物一起產出,對鈹礦、錫礦等關鍵金屬礦產的指導找礦也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圖1竺可楨石在島津電子探針EPMA-1720H背散射電子像下的形態特徵(Ckc - 竺可楨石;Fl - 螢石;Na-M - 鈉雲母)
專 家 聲 音
饒教授回憶當初發現新礦物的情形:當時我們使用島津電子探針測試此礦物成分時,發現礦物成分總量只有96 wt.% 左右,與已知礦物相差甚遠。再排除掉可能有H2O帶來的影響,以及對元素精確定量的情況下,經過計算發現,此礦物中陰陽離子很難配平,陽離子偏少。經過反覆確認和持續的研究,最終證實了其化學式為LiAl5O8這種含有超輕元素的氧化物礦物。
島津電子探針EPMA-1720H
據悉,竺可楨石是浙江大學饒燦教授發現的第五種新礦物。自2017年島津電子探針EPMA-1720H落戶浙江大學饒教授團隊實驗室以來,已協助饒燦教授發現了2種新礦物——鋅奈及利亞石和竺可楨石。
表1 浙江大學饒燦教授發現的新型礦物信息
新型鋅奈及利亞石
圖2 新型鋅奈及利亞石在島津電子探針EPMA-1720H背散射電子像下的形態特徵(Zng – 鋅奈及利亞石-2N1S; Fl – 螢石; Chb - 金綠寶石; Mgt - 磁鐵礦)
經過微區成分定量測試和計算,得到鋅奈及利亞石-2N1S的化學式:
(Zn0.734Mn0.204Na0.122Ca0.063Mg0.044)−1.166(Sn1.941Zn0.053Ti0.007)−2(Al11.018Fe+30.690Zn0.200Si0.092)−12O22(OH)2
新礦物的發現,提高了我國礦物學基礎研究水平,促進了礦物學學科發展,展現了國家基礎科技研究的實力。對饒燦教授團隊對中國地學研究領域的卓越奉獻表示敬意。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