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點 給你講個科普小故事吧
石炭紀地面巨型重裝戰車
體型最大的無脊椎動物
現代千足蟲的「老祖宗」
體長2.5米的「大蜈蚣」
讓人聞之心悸膽寒的古馬陸
主講人:子奇
上一期我給大家介紹了石炭紀的空中轟炸機——巨脈蜻蜓,這期給大家介紹石炭紀的地面巨型重裝戰車:古馬陸。
古馬陸的外形類似現在的蜈蚣,但是親緣關係上看它們更接近馬陸。
蜈蚣和現生馬陸(右) 圖片來自網絡
它們的體形呈圓筒形或長扁形,分成頭和軀幹兩部分,軀幹由許多體節構成,大概分為三十個體節,有四十對足,足的對數和體節的比例是4:3。
由於沒有找到保存較好的頭部化石,因此古馬陸的頭部結構我們尚不清楚。現在還原的所有造型頭部都是根據現生馬陸模擬還原而成的。
上一期裡我們講過,由於石炭紀過高的氧氣含量,導致氣管呼吸的動物體積迅速增大,而古馬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們體長大多在2.2-2.5m之間,最長的體長可達3m,寬達半米,是名副其實的巨型怪獸,也是地球上已經發現的體型最大的無脊椎動物。
古馬陸復原模型 圖片來自網絡
古馬陸是一類節肢動物,由於缺少了內在的骨骼支撐,因此為了保護自己,它們在護甲天賦上下足了功夫,身披著堅硬的外部骨骼作為背甲,而且背甲還會向兩側延伸,保護住了相對薄弱的腳。
不僅如此,它們的背甲上還會有凸起的瘤刺,而有了這樣嚴密的保護措施,古馬陸行走起來像裝甲車一樣虎虎生風。根據遺蹟化石的推測,它的步幅達到了驚人的20釐米,這意味著它的行進速度至少比人類要快的多。
而如果它們穿越到了現代,這驚人的體積和長相,除了修鞋匠會開心,估計其他人都會驚恐萬分吧。
它們的「後代」——現生馬陸也被人們稱為千足蟲,它們喜歡陰冷潮溼的環境,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層、土塊下面,或土縫內,一般白天潛伏,晚間活動。他們的體型嬌小,狀如蜈蚣,生性羞怯,受到觸碰時,就立馬將身體盤捲起來。
而古馬陸,由於它們張揚的體格,在夾縫中生存可一點也不現實,在石炭紀茂密的森林裡,如同伏地裝甲車一樣穿梭遊走。
在發現古馬陸遺蹟化石的附近還發現了兩棲動物:引螈的足跡化石,可見它們也會時常相遇吧,BBC的紀錄片裡甚至放出了它們在一起戰鬥的畫面。
可是我認為其它的生物根本不敢打它的主意,畢竟冒著生命危險挑釁一個跟自己體格相似又身披鎧甲的巨獸,贏了也沒什麼肉吃,輸了還有性命危險,這是何苦呢。
而且即使真的戰鬥起來,古馬陸應該也不會採取這種戰鬥姿勢,畢竟它最強大的是靈活的走位和超高的背部護甲,而直立或者半直立的姿勢不僅會讓它重心過高失去平衡,更會暴露出它柔軟的腹部給敵人,這樣帶來的戰術劣勢可遠比張牙舞爪的恐嚇給敵人帶來的心理震撼更大。
不過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古馬陸到底以什麼為食,按道理說這麼巨無霸的體格應該是霸主一般的存在,我的腦海中已經自行腦補了它揮舞著巨大的鉗子和毒爪四處虐殺的樣子。
可是事實狠狠的打了我一個耳光,因為像鉗子和毒爪這種硬質結構的器官十分易於形成化石並保存,但是我們在已發現的古馬陸化石中並沒有發現相應的化石,這很可能說明它不具備類似的器官。
沒有了武器一樣的顎或者爪,要捕食動物或許就有些難度了。與此同時,在古馬陸消化器官的化石裡發現了一些石松類植物的未消化碎片,這都佐證了似乎它是素食主義者,可是僅僅依靠植物提供的營養和蛋白質似乎很難讓它的體型長的如此巨大,而且維持靈活的行動,結合現代馬陸的食腐特性,有學者就提出或許古馬陸會吞食一些動物屍體或者腐肉,甚至會吃一些小動物,畢竟這樣攝入的能量才能足夠維持它龐大身軀的運轉。
超高的含氧量,溫暖潮溼的適宜溫度和溼度,遍地都是食物,並沒有什麼敢於捕食它們的天敵,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美好。可是,地球演化中並不都是美好。
二疊紀以來,地球的各大板塊開始拼合形成超級大陸,內地由於遠離海洋,所以降水減少,加上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導致的地球溫度下降,森林也開始成片消失,隨之而來的便是大氣含氧量銳減。沒有了充足的氧氣,古馬陸的體型再也難以維持,不得不縮小以適應環境變化了。
文稿、音頻 / 子奇
音頻處理 / 王寧
海報插畫 / 石彧
編輯 / 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