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芳講述了她對中國移動20年曆程的觀察和思考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李默芳講述了她對中國移動20年曆程的觀察和思考

通信視界 發表於 2020-12-03 09:06:14

「長江後浪推前浪,他們現在做了很多過去根本就想不到的事情。」原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黨組成員李默芳,在11月25日由中國移動聯合通信世界全媒體舉辦的「奮鬥20載,整裝再出發」主題沙龍上如此講道。

本次沙龍邀請了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TD產業聯盟、中國移動、華為及業內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共話中國移動成立20年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走過的歷程、取得的成效、發揮的作用、作出的貢獻。李默芳也講述了她對中國移動20年曆程的觀察和思考。

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擔當國企重任

成立於2000年的中國移動,在這20年的時間裡,成長為世界一流的通信企業,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些成就的取得與中國移動成立之初的初心是分不開的。

中國移動的成長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發展的。「中國移動在剛成立的時候就樹立了『要成為世界一流通信企業』的目標。當時的中國移動雖然體量很大,但是在技術領先方面還需要向歐美運營商學習。我記得2001年左右,中國移動的用戶數已經是全球第一,但是還算不上世界一流。那時候經常要向德國電信、英國電信學習,中國移動的信息化系統和國外領先運營商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李默芳回憶道。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當時明確了爭當世界一流通信企業的目標,路線和方向決定了後來的發展。

不僅是創建世界一流通信企業,中國移動還是國有企業。作為國有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不是指標好了、經濟財務狀況好了就是合格的國有企業。中國移動的服務理念調整為「用戶至上」。這個變化經歷了很痛苦的階段,但是如果沒有這個轉變,中國移動也難以實現如此迅速的高質量發展。

「後來的中國移動始終把用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例如當時智能網的標準在世界上不成熟,但是市場需要怎麼辦?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市場需求第一位、用戶需求第一位,這是中國移動從領導層到技術專家一直貫徹的理念,要把用戶擺在重要的地位,滿足用戶的需求。」李默芳講道。

創新為本,有所為有所不為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動力,作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李默芳回憶了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中國通信業以及中國移動是如何一步步通過創新發展走到了今天。

老百姓需要進行信息交換,所以通信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中國通信業經歷了大發展,數字通信代替模擬通信,簡訊代替了電報,微信也應運而生。李默芳回憶道:「60年代末我參加工作,那時候通信還是以書信為主,打電話得跑到長途局,在那個小格子裡撥通接續的電話,家庭電話是想都不敢想的。後來行動電話不斷發展,出現過尋呼、小靈通等。技術發展非常快,有很多技術還沒有完全推向市場就夭折了。所以,創新之路布滿了荊棘。中國移動在發展戰略、技術走向、技術選擇這些方面要不斷滿足創新的時代要求。」

談到5G的技術發展,李默芳講到了物聯網,要實現物聯網就要和企業的生產流程對接,物聯網要滲透到企業內部,這一點談何容易。目前運營商推出了很多的5G樣板業務,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這些成果能否普及和推廣,還有待時間檢驗。

通信行業的產業鏈企業很多,市場空間很大。中國移動要做好戰略研究,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國移動要分析哪些是可進入的,哪些是要退出的,哪些是最根本的東西,哪些是要合作的,合作夥伴的價值鏈非常重要,用戶很重要,整個價值鏈的維護、產業鏈的維護同樣很重要,中國移動要更加注重推動產業生態的建立和發展。

「中國移動的成長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發展的。自成立之際就樹立起要成為世界一流通信運營商的明確目標;樹立市場經濟,用戶第一的理念;逐步完善價值鏈,建立與合作夥伴的良好關係。希望中國移動在新的環境中加強戰略研究,有所為,有所不為,發展更上一層樓。」李默芳最後總結道。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與改革相伴,和產業共生:中國移動20年的3個剪影
    20年崢嶸歲月、砥礪奮進,我國通信業發生了波瀾壯闊的變革,無論是通信能力、電信用戶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今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而這20年,也是中國移動發展壯大的20年。2000年4月20日,中國移動正式成立。在電信業改革重組中誕生的中國移動,創新拼搏、勇於擔當,成為了全球領先運營商。
  • 《防務新觀察》:「為國家安全而思考!」
    《防務新觀察》:「為國家安全而思考!」月作為嘉賓,參加中央電視臺一頻道科索沃戰爭直播和《新聞調查》等多個節目;2003年作為嘉賓,參加中央電視臺4頻道、1頻道等多次直播和多個節目的製作。
  • 王彬:用鏡頭去觀察和思考
    14歲開始接觸攝影,20歲在亞洲風採華人攝影比賽大獎中嶄露頭角,如今35歲的王彬已是省內外知名的攝影人,其作品獲得第23屆中國攝影藝術展覽銀獎、邊城全球攝影擂臺賽鑽石收藏獎、2017IPPA手機攝影大賽優異獎、湖南省攝影事業突出貢獻獎等眾多榮譽。而作為一名攝影專業教師,他先後指導學生百餘幅作品在各類攝影展覽中入選並獲獎。
  •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1987年11月18日第一個TACS模擬蜂窩行動電話系統在廣東省建成並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郵電部移動通信局成立。1994年12月底廣東首先開通了GSM數字行動電話網。 1995年4月中國移動在全國15個省市也相繼建網,GSM數字行動電話網正式開通。
  •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探究歷程》說課稿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探究歷程》說課稿一、說教材《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探究歷程》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第二課時的內容。「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金雞獎」的觀察和思考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剛開幕,第一個熱搜是演員詠梅貢獻的。在論壇上,她就「40+女演員」的現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工作人員習慣把她的照片修得光鮮,於是她同大家商量,能否儘量不修圖,若一定要修,「能不能別把我的皺紋給修平了?那可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 觀察、感受和思考
    觀察、感受和思考都是人的基本能力,這三者之間又是緊密聯繫、相互影響的。如果一個人的觀察能力欠缺,感受能力自然顯得貧弱,隨之,其思考能力必然會受到影響。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生活充滿變數,思想脆弱、簡單,目光短淺,長著自己的嘴,卻說著別人的話,言語沒營養,「假大空」,缺乏邏輯支撐,好似一朵無根雲,隨風飄曳,時不時地會產生一種虛脫、脆弱的感覺,言行偏差常態化出現。可往往這樣的人都是不自知的,胸無點墨還恬不知恥。偏偏還聽不進去別人的進言。
  • 馬繼華—大V眼中的中國移動20年
    2000年4月20日,中國移動正式成立中國通信業全面深化改革、2020年的今天,中國移動風華正茂已經成為全球網絡規模最大、客戶數量最多品牌價值領先、市值排名前列的「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一份答卷,中國移動用心書寫
  • 《小黑魚》:小主角尋找自我的歷程,蘊涵著生命的思考與教育意義
    他一生獲獎無數,僅凱迪克大獎就榮獲了四次,分別是1961年創作的《一寸蟲》、1964年創作的《小黑魚》、1968年創作的《田鼠阿佛》和1970年創作的《亞歷山大和發條老鼠》。人們尊稱他為「二十世紀的畢卡索」,讀過李奧尼作品的就知道,這個稱號,他當之無愧。
  • 同名紀錄片榮獲艾美獎:《宇宙的歷程》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鼎力推薦。同時隨著科學方法和工程技術的發展,今天的人類也得以從前人無從了解的視角重新審視宇宙、地球上的生命以及我們人類的歷史。在這本小書中,作者巧妙融合了科學知識與東西方的哲學智慧,娓娓講述了一個關於宇宙、地球和人類演化的史詩故事。而這個故事將改變我們對於物質和時間的舊有認識,重新喚起我們對於人類在宇宙中的角色和使命的思考。
  • 完整講述地球46億年的演進歷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
    隨著少兒科普圖書成為近年來出版界關注的焦點,近日,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人民文學出版社,面向少兒讀者推出了一套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這套叢書從日本引進,是一套兼具科學與美學的大型地球百科全書,完整講述了地球46億年的演進歷程。
  • 講述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讀書者說】    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廳裡的化石,並不僅僅是珍貴的科學證據,而且往往蘊含著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等所著的科普新作《聽化石的故事》,便是要通過這些化石中的精品,講出關於脊椎動物演化歷程的「中國故事」。
  • 國企公開課丨中國海油楊華講述「出於藍,勝於藍」的國企改革發展故事
    4月2日,國資委黨委和教育部聯合開展的「領導幹部上講臺」——國企公開課100講、國企骨幹擔任校外輔導員活動正式啟動。6月20日,中國海油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聯合舉辦「領導幹部上講臺」國企公開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專場報告會。中國海油黨組書記、董事長楊華作了題為《出於藍、勝於藍——從中國海油看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的主題報告。
  • Omdia觀察:亞洲和大洋洲的移動數據流量貨幣化趨勢
    Omdia觀察:亞洲和大洋洲的移動數據流量貨幣化趨勢2020-12-08 12:12出處/作者:C114通信網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市場研究公司Omdia對亞洲和大洋洲地區8個國家的移動下載數據和定價進行了基準測試,發現過去三年中整體下載量猛增。
  • 臺北雙年展:人類自然書寫的演化歷程
    2018年12月16日,吳明益來到臺北市立美術館,在雙年展國際論壇上發表了有關自然書寫的演講。他以作家和學者的雙重身份,爬梳自然書寫史,暢談自己的寫作理念,也寄寓對自然書寫發展的期待。 人類書寫自然的演化歷程:起源與「神奇寶貝」具有同質性?吳明益認為,人類書寫自然的歷程很值得關注。
  • 移動通信發展歷程:1G-5G都經歷了什麼?
    移動通信發展歷程:1G-5G都經歷了什麼?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我國古代通信方式有烽火臺、驛站、飛鴿傳書等,尤其是驛站,驛站的好壞其實側面反應了這個國家的興衰。其實通信跟公路、飛機、火車類似,都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建設。
  • 專家院士校園行活動,戎嘉餘院士精彩講述「生命演化思考與啟示」
    專家院士校園行活動,戎嘉餘院士精彩講述「生命演化思考與啟示」 2020-11-30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觀察與思考》2020年第3期目錄及摘要
    吳朝邦  政治觀察  道德境界是檢驗自我革命自覺性的重要標誌…………………程偉禮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政治與經濟關係的探索歷程與啟示這啟示我們要超越工業文明人與自然「二元分立」的思維模式,徹底走出人是自然「霸主」的誤區;建構馴服和駕馭資本邏輯的治理體系,在限制和發揮資本邏輯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構築和諧共生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中國射頻晶片的現狀和出路思考
    2019年4月26日清華大學108周年校慶活動在清華大學圓滿成功,來自中科漢天下電子的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楊清華在會上與廣大校友和媒體們深刻探討了「中國射頻晶片的現狀和出路思考」。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