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感冒發燒這種小毛病,還是其他疾病的診斷,醫生一般都會要求病人做一份血常規。血常規上面的數值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醫生一看這些指標就能判斷病情。對此,相信不少朋友都對血常規檢查單很好奇,今天就帶大家解讀血常規指標和數值背後的含義。
雖然血常規指標很多,但醫生往往只看這三項就能確定病情了。這四項分別是是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小板計數(PLT)。
一、白細胞(WBC)
一般白細胞偏多,就意味著身體內免疫細胞十分活躍,往往是因為體內炎症反應。而如果要具體判斷感染炎症病因則還得需要3個指標即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和淋巴細胞比例。
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細菌感染;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多提示病毒感染。
除此之外,白細胞數值(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都增多,一般就是細菌感染;身體有感染的症狀,並且白細胞數值(WBC) 正常或者偏低,一般就是病毒感染。不過這裡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齡的白細胞平均值是有差別的。
二、紅細胞(RBC)
如果紅細胞數量、血紅蛋白數量上升,就可以考慮紅細胞增多症。增多可能是由吸菸、心臟病、肺部疾病、造血系統的腫瘤引起的,當然如果長期生活在海拔較高的地方,血紅蛋白較偏高屬於正常現象;如果這些數值偏低,那就考慮是貧血引起的。貧血成因很多,需要針對性治療。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補血,吃含鐵較多的食物比如菠菜。
三、血小板(PLT)
血小板是血液裡最微小的成分,負責我們身體中的止血。日常生活中受傷後,止血和結痂都是依靠它完成。不僅如此,它還在保持毛細血管的完整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數值高或低都是凝血功能異常的表現。
血小板數值偏低時,就要注意造血系統類疾病還是脾臟功能亢進引起的。血小板數值偏高時,就要注意是骨髓病變還是脾臟切除造成的。而血小板突然增多的人患有血栓的風險會加大。
大家學會看血常規化驗單了嗎,如果手中的化驗單結果異常也不要太擔心,因為在不同地區,是否懷孕等狀態的不同會導致血常規數值很不一樣,簡單的血常規化驗單可以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如果遇到以上沒有的複雜情況,及時找醫生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