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技術指導:嘉興市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 郭曉珺
每次感覺不舒服去看病,醫生怎麼總讓人驗血?血常規報告拿到手了該怎麼看?報告上這麼多箭頭,情況是不是很嚴重?相信每個去醫院就診的病人心裡總會有這樣的「三連問」。日前,記者就帶著疑問採訪了嘉興市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郭曉珺,請專家手把手教大家看懂血常規報告。
為什麼醫生總叫人驗血?
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咳嗽、發燒或者肚疼腹瀉去醫院,醫生總是會說「先去驗個血」。如果生病時間持續得久,還得驗上兩三次血。「為什麼醫生總叫我驗血?不驗血就不能看病了嗎?」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疑問。
「血液是聯繫全身各個器官組織的液體組織。它通過心臟的推動,有規律地不斷流動,流經全身的每個部分,把各種物質從一個器官送到另一個器官,與各組織器官發生密切的聯繫。血液中的任何成分發生病理性變化,都會影響到全身各部位的組織器官。相反,器官或組織的病變,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的變化。」郭曉珺告訴記者,「檢查血液成分變化可以找到病因,有助於醫生正確判斷。」
她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孩子咳嗽、發燒了,如果在家裡盲目吃感冒藥,很有可能藥吃了不少,病卻一直沒好,這是因為沒有對症下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引發咳嗽、發燒的症狀,但是對應的用藥卻不同,細菌感染要用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普通的可以自愈,嚴重的需要用抗病毒藥物。如果不搞清楚生病的原因就盲目用藥,很有可能不見藥效,甚至耽誤病情。所以,血常規檢查的意義不容小視。」
那麼,為什麼有時候要驗好多次血呢?「一次結果不等於診斷結果,單項目升高需結合臨床症狀綜合判斷,化驗結果只能顯示你採血化驗時的身體狀態。」郭曉珺說,當人出現咳嗽、發熱等症狀時,血常規檢查結果不會馬上有反映,一般要12至24小時後才會有所反映,所以有些人一有症狀就到醫院,可能第一次血常規檢查不會有太大的異常,因此醫生會結合病人的病情發展要求查血常規。在治療一段時間後,醫生還會要求查血常規,這是為了觀察治療效果以便調整治療方案以及了解預後。
血液裡面都有哪些東西?
血液是流動在人體血管和心臟中的一種紅色不透明、黏稠的液體,包括血漿和血細胞兩部分。血細胞是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統稱,血常規檢查的就是這3種血細胞成分的數量和形態變化。
「白細胞是人體防禦病菌入侵的衛士。」郭曉珺介紹,白細胞計數過高或過低都可能預示著一些問題。當病菌侵入人體時,白細胞能集中到病菌侵入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在不同的疾病狀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變化。例如,體內的白細胞值增高常見於急性細菌感染,白細胞值降低常見於病毒感染。
「紅細胞是人體運輸氧氣的航空母艦。」郭曉珺表示,血紅蛋白降低提示存在貧血,常見的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急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礙等;血紅蛋白增高則可能存在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臟病等,還可見於高山地區居民。
「血小板是能幹的修補工。」郭曉珺說,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修復破損血管。血小板低於正常值可能提示多種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小板高於正常值,可能提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見於某些慢性感染或腫瘤性疾病。
據介紹,以往採取手指或耳垂一滴血,即毛細血管血,通過顯微鏡來計數各種細胞,但毛細血管血因為準確性和重複性差、易感染,現在改用靜脈採血。隨著基礎醫學發展的加快,高科技應用的增加,血液細胞分析儀已經取代鏡檢成為進行血常規分析的重要手段。
這三個關鍵指標最要緊
展開一張血常規報告單,一串串數字和複雜的中文名稱,常常令人摸不著頭腦。很多人拿到報告單發現有箭頭,就會慌慌張張地上百度找答案。郭曉珺表示,一大串數值各有分類,就是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大類,一般情況下,每類數據裡重點關注2到3項就行了。
血常規報告單最上面的十餘項一般是白細胞數據,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等都屬於白細胞。
「在所有白細胞中,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含量最多,分別佔45%~77%和20%~40%,單核細胞只佔3%~8%,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的佔比都不到5%。所以白細胞數據的十餘個項目中,一般我們只要關注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比例就行了。」郭曉珺說,如果白細胞計數增高,且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多,往往提示細菌性感染;如果白細胞計數減少,且淋巴細胞數量比例增多,往往提示病毒性感染;如果白細胞計數異常增高或減低,例如增高几百倍,血塗片顯示異常細胞,往往提示是白血病。
血紅蛋白、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等項顯示的則是紅細胞的數量和質量,紅細胞系統主要看血紅蛋白。「如果血紅蛋白減少,先看血紅蛋白下降程度,再看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如果血紅蛋白增多,則有生理性、病理性兩種。」郭曉珺介紹,血紅蛋白數值偏低的情況下,如果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也偏低,提示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常見於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如果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偏高,則提示大細胞性貧血,常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MDS、肝病;如果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正常,則提示正常細胞性貧血,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
如果血紅蛋白增高,則有情緒激動、血液濃縮、高原居民等生理性原因,也有缺氧、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臟疾患、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病理性原因。
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平均分布寬度、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壓積等項顯示的是血小板的情況。「這些數據中,主要看血小板計數。」郭曉珺表示,如果血小板數量下降,意味著患者的凝血時間延長,刷牙、外傷等情況容易導致出血,而且不容易止血,血小板減少可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進等等。血小板增多常見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脾臟切除術後等等。輕度的血小板增多,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如果血小板顯著增多易導致血栓,需要儘早治療。
郭曉珺表示,一次血常規檢查結果不等於永久,有時候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疼痛等生理原因也會影響數據,生病的時候數據偏差大,但一般治癒後各項數據都會恢復正常水平,「不要因為報告單上的一些箭頭而過於驚慌,自己有了初步了解,有疑問可以針對性地諮詢醫生,得到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