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家住渝北區4歲的聰聰感冒了,咳嗽發燒,折騰了3、4天都不見好轉,於是媽媽帶上聰聰來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門診就診。醫生聽了聰聰的病情後,建議先做一項血常規檢查。當拿到檢驗報告時,聰聰媽媽看著箭頭朝上朝下的指標,宛若看著天文數字,一頭霧水。
「真的看不懂,有時候問了醫生,也不明白,還是多希望自己能看懂,因為感覺血常規對孩子的用藥還是很有指導意義的。」聰聰媽媽說。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門診醫生說:「不止聰聰媽媽,其實很多家長在拿到孩子的血常規報告後都只有問醫生,但是看得出來很多家長都很想知道血常規裡面的『秘密』。」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禮嘉分院兒童體檢中心丁媛醫生表示:家長不妨學習一下,快速簡單地讀懂血常規報告三大重點項目: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
白細胞:淋巴細胞升高 病毒感染風險大
丁醫生說:「我們可以把白細胞比喻成保護人體的軍隊,它主要起著消滅敵人,也就是消滅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作用。白細胞相關參數可以幫助判斷人體是遭到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白細胞家族中有5個兄弟,分別是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當白細胞總數升高及中性粒細胞的百分比升高,則提示人體遭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大;
當白細胞的總數升高、降低或正常,淋巴細胞的百分比升高,則提示人體遭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
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及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升高,則常常提示有過敏、感染(如寄生蟲感染)、血液系統疾病、或者免疫性疾病的存在。
丁醫生強調:嚴重的細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兒童也會出現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下降,所以白細胞的水平只能做初步判斷,很多具體情況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綜合判斷到底是什麼病原體感染。
紅細胞:6到14歲小於120可診斷貧血
丁醫生將紅細胞比喻成人體內的「運輸隊」,它把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把回收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排出體外。血紅蛋白(Hb)是紅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血紅蛋白降低提示存在貧血的情況。各年齡段兒童的貧血診斷標準有所不同。在新生兒期,血紅蛋白<145 g/L,1~3 月時<90 g/L,4~6 個月時<100 g/L,6 個月~6 歲時<110 g/L,6~14 歲時<120 g/L,可以診斷貧血。
對於貧血的孩子,醫生會結合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等指標大致判斷貧血的原因,如是否有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需要注意的是,機體發生感染時,可導致暫時性的貧血。隨著疾病恢復,孩子的貧血也會自行恢復,所以動態隨訪血常規很重要。」丁醫生說。
血小板:明顯降低或高要及時就診
血小板可以說是血管內的修補匠,當血管有破口時,它負責把破口封堵上,避免大量出血,因此血小板是判斷有無出血風險的指標。此外,血小板對維持血管完整性也有重要作用。血小板計數通常在100~380×10^9/L(新生兒除外),若出現降低或明顯升高等情況,建議家長帶孩子及時就診,由專科醫生幫助尋找病因並進一步治療。
另外,家長們會發現,血常規報告中除了之前提到的三大重點項目,還有其他帶「↓」和「↑」的項目,這些項目醫生會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向家長解釋清楚。
上遊新聞記者 黎靜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