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論是理論物理的一個分支學科,其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的線狀或圈狀「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方式會產生出不同的基本粒子,弦振動越劇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動越輕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弦論還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僅僅是某個更大系統的一個部分,人類生活在一層「膜」上,就像切片麵包中一片,還有其他完整的「平行宇宙」與我們相鄰。聽起來是不是玄妙?在過去的10年中,物理學家為了弦論的正確性爭論不休。2015年12月7日至9日,眾科學家齊聚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再次將弦論之爭推向高潮。
被探討的首要問題仍是弦論是否存在可證性,科學理論必須有實驗數據支撐才能證明其嚴謹性,否則就只能被歸為哲學範疇。然而以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即使是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無法證明宇宙中確實存在「弦」。但也有科學家認為,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與描述宏觀引力的廣義相對論有著根本性的衝突,這意味著二者不可能都正確,而弦論是唯一有可能統一「四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的理論,也就是說弦論可能是解釋整個宇宙的「終極理論」,現在否定弦論的可證性還為時尚早。
這次會議最終仍未達成統一共識,會議主辦方表示他們已預見這一結果,但隨著實驗技術的進步和天文學方面研究成果的增多,「弦」的真實面目會越來越清晰,意見衝突的各派系最終也會走向和解之路。相關資訊來源於Nature。
小編有話說: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在論文Agreeing to Disagree中寫道:理性而真誠的真理追求,其爭論的結果必然是達成一致。
Pic Credit: R. Windhorst, Arizona State Univ./H. Yan, Spitzer Science Center, Caltech/ESA/NASA
http://www.nature.com/news/feuding-physicists-turn-to-philosophy-for-help-1.19076
授權轉載請註明來自科學HOME。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後可關注我們;您可以搜索「科學HOME」(微信號:kexuezhijia)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