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自響水「3·21」特大爆炸事故起,化工行業面臨的震動比預想更甚。
目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下發通知,將開展為期半年的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同時,江蘇、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多個省份已密集開展了化工產業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其中,江蘇的整治方案最為引人關注。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4月1日發出的《關於徵求〈江蘇省化工行業整治提升方案(徵求意見稿)〉意見的緊急通知》中提到:
擬大幅壓減沿長江幹支流兩側1千米範圍內、環境敏感區域、城鎮人口密集區、化工園區外、規模以下化工生產企業。具體措施包括到2020年底,全省化工生產企業數量減少到2000家。到2022年,全省化工生產企業數量不超過1000家;對全省50個化工園區展開全面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壓減至20個左右。
江蘇是化工大省,儘管方案還處於徵求意見階段,但其釋放的信號已然令市場感到擔憂,「如果一刀切的關閉化工園區,拿什麼支撐現代航空、交通運輸?」「消滅了化學工業,難道就安全、環保了嗎?」「化工應該何去何從?」……這不只是江蘇的事兒。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長江經濟帶集聚了全國近半數的化工企業,汙染整治和環境修復壓力可謂巨大。要讓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必然需要破解「重化圍江」,調整布局,完成從「量」到「質」的進化。
為此,我們梳理了2005年至2017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化工行業數據,從企業數量、產業總產值、對地區經濟貢獻值等維度觀測了過去一段時期長江流域的「化工圖譜」,希望能為轉型中的地方經濟釐清一點思路。
■統計範圍:根據Wind資料庫,選用2005~2017年省市級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數據
■兩個指標:某地區化工單位數量佔全國比例=該地區化工單位總數/全國化工單位總數;某地區化工行業對總GDP的貢獻率=化工行業工業總產值/該地區GDP
01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生態地位重要、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我們統計發現,2005年~2017年,全國約50%的化工企業集中在長江經濟帶,且整體佔比變動不大。具體到流域內部來看,這13年間,下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始終是「老大」,化工企業數量和產值總量遠超中上遊。其次是中遊(湖北、湖南、江西),最後是上遊(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數據來源:Wind製圖:城市進化論儘管體量上的差距依然明顯,但從圖中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長江下遊的化工企業數量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而中上遊的化工企業數量有所「抬頭」。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走勢差異?卓創資訊化學行業分析師韓永認為,2010年~2011年,長江下遊開始大規模整治汙染化工企業,「主要是規模較小、安全隱患較大的企業」,同時,一些在下遊被淘汰企業,存在溯江而上、梯度轉移的情況。上遊面臨的「重化圍江」困境正在凸顯——《2017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滇池湖體為重度汙染,全湖平均為中度富營養狀態;中央第五生態環保督察組反饋情況顯示,重慶巿有24個工業園區位於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沿岸,98家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沿長江布局。
數據來源:Wind 製圖:城市進化論從產業規律來看,化工企業多為沿海、沿江分布。從數據看,全國化工企業約三成都位於長江下遊省市,2010年這一數字達到峰值,為31.79%,其後雖有所回落,但截至2017年仍有28%的化工企業布局於此。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2015年,上海的化工行業出現明顯收縮,企業數量在全國的佔比從5.39%降至2.92%,化工產業總產值對GDP的貢獻率也從11.3%縮減為9.8%。
02
眼下這場整頓,始於江蘇,這個經濟總量全國第二、長江經濟帶第一的化工大省。根據可查的2017年江蘇省石化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實現總產值為18520.99億元。而當年江蘇的地區生產總值為85869.76億元,化工支柱作用明顯。從統計數據來看,相比於上海的收縮,江蘇的化工企業數量一直居於高位。通過下圖可以直觀看到,整個長江經濟帶中江蘇的色溫明顯高於其他區域。
這裡還有幾個需要說明的數據。自2008年起,江蘇化工產業對全省GDP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0年,江蘇化工企業達到峰值4798家,同年,全國化工企業數量為29504家,這也意味著,江蘇一個省就集中了全國16%的化工企業。
數據來源:Wind 製圖:城市進化論從圖中還可以看到,2005年以來,江蘇化工行業最大一次縮減發生在2010~2011年,企業數量從4798家減少到3652家,共計1146家企業。但化工產業總產值卻並沒有相應下跌,反而從41425億元增加至49110億元,實現小幅增長。在韓永看來,2010~2011年的行業整頓重點是解決「小散亂」,而一家大型化工企業的產值足以抵消一千家被淘汰的小廠。
數據來源:Wind 製圖:城市進化論換句話說,數量多少與產值高低並無直接關係,如果能通過有效的整頓,促進化工行業做大規模、做強產業鏈,將有助於競爭力提升。但韓永認為,目前的情況和2010~2011年的整頓有很大不同——這次整治力度非常大,時間太短,關停的企業、園區數量太多,大企業很難在短期內實現產能擴張——短期內不可避免會出現「陣痛」,從長期來看,會是行業轉型的機會。
「未來,大規模、一體化、全產業鏈布局的化工企業是健康的發展方向。」
03
長江流域集中了我國40%的可利用淡水資源和超過20%的溼地資源,同時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點地區。但多年來,長江經濟帶集聚了化工、能源、機械製造、冶金及建材等大量重化工企業。如今,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下,「重化圍江」困境必須破解。另一個問題在於,化工應該往何處去?目前,引發行業內外最多關注的是,由於鹽城此前已宣布徹底關閉響水化工園區,同時支持各地區建設「無化區」,加上江蘇此次的整治力度遠超預期,外界普遍擔心出現「一刀切」式關停。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會長秦志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江蘇省沿江分布著一些很不錯的企業,一旦不能讓現有企業上新項目,無異於把這些好的企業搞死。
「這種不顧市場規律以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的『一刀切』做法非常不妥。」「我們希望這些舉措應是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的『亡羊補牢』,而不是不講實際的『亡羊宰羊』。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化學協會國際理事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化學工業為全球GDP貢獻5 .7 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7%,並在全球範圍內提供了1.20億個工作崗位。4月8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省委常委會上強調,化工是重要基礎性產業,也是江蘇的支柱產業。要全面辯證地看待化工產業,堅持實事求是、分類施策,系統推進全省化工產業整治提升工作。
對不符合安全生產標準的企業、園區必須關閉,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園區必須關停,對落後低端企業必須淘汰。對符合安全生產、環保標準的企業要支持技術改造、支持配套產業、支持完善產業鏈。對區域總體環境容量不足的,要統籌規劃調整,一企一策,針對性實施。
這是理性的判斷,需要科學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