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沿江岸線治理,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產業更優 江水更清

2021-01-13 中國政府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長江黃河,流域面積廣,如何上中下遊協同聯動推進生態保護?如何讓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即日起,本版推出「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系列報導,聚焦大江大河生態保護措施及成效,敬請關注。

——編 者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5年來,沿江各地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升級、治理汙染、搬遷轉產,既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提升效益,又促進生態環境修復,讓一江清水真正惠及百姓。

「你們快來看看,我這新家怎麼樣?」65歲的江蘇南通市民吳湛,領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打開窗戶,伴隨著清新的空氣,綠意盎然的五山風光和奔流不息的長江映入眼帘。

2020年11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聽取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實施長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況介紹,對南通構建生態綠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習近平總書記說,40多年前我來過五山地區,對這裡壯闊江面的印象特別深刻。這次來,看到經過治理,曾經髒亂差的環境發生了滄桑巨變,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濱江生態公園。

推動港口提檔升級

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劍山、軍山等五山臨江而立,江蘇南通五山及濱江片區佔地面積近20平方公裡、江岸線14公裡。

臨江臨海的南通,港口是發展引擎,造船、化工等產業沿江聚集。由於歷史原因,五山及沿江地區資源多頭管理、質態不優,港口產業單一、效能偏低,散貨碼頭設施老舊、生產工藝落後,能耗汙染大,港城結合地帶成為髒亂差的集中區域。

「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曾是當地百姓的切身感受。吳湛的老家緊鄰江邊水泥廠和港口堆場,「以前,空氣中經常飄著黑色黃色的顆粒,大家不敢開窗曬被。」吳湛說。

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介紹,2016年以來,南通堅持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與保護。

以南通港的整體搬遷、提檔升級為突破口,南通引導沿江數百家散亂汙企業有序退出、騰籠換鳥。關停「散亂汙」企業203家,拆遷河道周邊各類違建6.5萬平方米,清理沿線港口貨運功能地帶和修復岸線12公裡。2018年,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實現了「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的生態修複目標。

兩年前搬回到原址,一年前裝修入住,吳湛的新家依然在長江邊上,但是今非昔比,步行數分鐘就到了濱江公園。

騰出濱江空間,造綠地、建公園,這樣的做法在江蘇沿江並不少見。2016年以來,江陰主動調整港口功能,將碼頭、工廠、輪渡等生產岸線退讓搬遷,將23.4公裡港口岸線主動壓縮到16.85公裡,僅佔長江江陰段岸線的48%。

江陰市民陳婷介紹,原來沿江一帶都是廠房和碼頭,長江和老百姓隔著一段距離;現在這裡建起了公園,老百姓可以隨時到江邊觀光,在公園散步和跳舞。在江蘇的許多城市,江邊的景觀都得到了有效的整治修復,沿線景觀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汙水處理優化水質

長江上遊,重慶忠縣,又是一個豔陽天,楊承孝走在黃金河邊。身畔河水譁啦啦地淌,再流10公裡就匯進長江。

「以前經常是汙水直排入江,我們住在這裡也覺得不舒服。哪像現在,清亮亮的水,綠幽幽的山,好安逸哦。」楊承孝是忠縣黃金鎮黃土村村支書,也是這段河的河長。兩年來,他眼看著這條長江一級支流一天天由渾變清。

以前的黃金河,沒人管。現在的黃金河,有人護。

「汙水不能排了,垃圾也不能往河裡倒了。果園農莊裡,化肥農藥更不能隨便灑。」楊承孝說,一開始,也有人不理解,老習慣改不過來。村裡通過組織義務勞動,發動村民一起去清理河道。「自己弄乾淨的,肯定更有感情。我們每月院壩會也都反覆講政策。雙管齊下,大家的責任感就建立起來了。」楊承孝說。

「黃金河最大的變化,是沿岸鄉親的想法變了。」黃金鎮鎮長郭小民說,以前大家都覺得無所謂。現在,斑竹村村民王萬民不僅把自家的洗車場停了,還主動找到村幹部,給自家建了個小型的汙水淨化池。

截至2020年年底,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達到100%,優於國家考核目標4.8個百分點,較2015年上升14.3個百分點。目前,重慶已建成73座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2600多座鄉鎮和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5300餘艘船舶按要求安裝生活汙水、汙油水處理裝置並配備垃圾收集設施。

去年12月9日,郭小民又來巡河。水清了,岸綠了,魚兒也回來了。「對沿河兩岸100米範圍內的300多戶居民,我們剛剛進行了改廁改水,生活汙水全部接入了汙水管網,再不會直排入河。現在我們流入長江的水,更清澈了。」郭小民信心十足,「這個活兒,一定要整巴適。」

化工企業搬遷轉產

在湖北宜昌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園,一座座現代化廠房依次排開。向東而行,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一期搬遷廠房映入眼帘。新廠房已基本成型,左邊是高塔聳立的精細化工廠區,右邊是廠房林立的燒鹼廠區。「我們從2018年3月開始整體搬遷入園,新項目已經陸續投產了。」公司總經理曾曉兵介紹。

2017年,宜昌市開始破解長江「化工圍江」的難題,推進長江沿岸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枝江市也成立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指揮部,與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專班合併辦公,推進沿江1公裡範圍內的化工企業「關改搬轉」。

對於搬遷,企業當時也很猶豫。曾曉兵說,在枝江市政府組織公司負責人到江浙學習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經驗後,公司分析了化工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看到了公司的成本、技術、產品等傳統優勢漸漸喪失,最終還是下定了搬遷的決心。

隨後,公司一方面在宜昌市的眾籌方案下解決了資金問題,另一方面,公司轉變發展方向,推動主要的燒鹼產品從工業級升級為食品級,並且進軍醫藥、農藥中間體領域。

搬遷後的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升級了設備。曾曉兵說,一期廠房順利運行後,公司一年的利潤將比轉型前提高近一倍。

如今,姚家港化工園已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工為主體的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打造出了20條成熟的高端產業鏈閉環,基本實現了廢物的「全利用」和「零排放」。

枝江市對照修復長江生態環境要求,堅持34項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船舶汙染防治、入河排汙口整改提升等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相關部門主動為涉及「關改搬轉」的沿江化工企業上門提供服務。枝江市經濟信息化和商務局負責人說,「關改搬轉」將給化工企業帶來全面升級、集群騰飛,同時也為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記者 何聰 姚雪青 蔣雲龍 吳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長江黃河,流域面積廣,如何上中下遊協同聯動推進生態保護?如何讓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即日起,本版推出「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系列報導,聚焦大江大河生態保護措施及成效,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產業更優江水更清
    推進沿江岸線治理,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產業更優 江水更清(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本報記者 何 聰 姚雪青 蔣雲龍 吳 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2日 第 07 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已成壓倒性任務——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新進展...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4年來,長江經濟帶11省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作為壓倒性任務,治理汙染、修復生態,上中下遊協同發力,共抓大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江蘇篇 ⑦)丨 南通長江生態修復成果:生產岸線退...
    難題: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南通市區南部瀕臨長江,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五座小山臨江而立,加上周邊長江岸線腹地,統稱為五山及沿江地區,沿江岸線約14公裡,總面積約17平方公裡。長江和五山,是南通的城市名片和地理標誌。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環境風險防控任務較重,飲用水安全保障壓力加大。沿江、沿海和各縣(市)分散式布局的化工產業有待進一步集中。印染、化工、鋼絲繩等企業數量多,入園率不高,難以統一進行監管和實施汙染治理,部分地區環境隱患多,引發社會不穩定。長江幹流岸線開發強度大,岸線利用布局不盡合理,生態保護岸線、生活岸線比例偏低。
  • 生態保護+產業提升 蘇州壘起長江經濟帶新高地
    一邊是生態保護,一邊是產業提升,如何答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選擇題?蘇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部署,主動扛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責任,沿江各地積極開展環境整治、改造提升,推動一批資源環境友好、高端產業鏈項目。滾滾長江,最美岸線。
  • 長江黃金岸線上的「生態答卷」
    46.5公裡長江黃金岸線上候鳥翩翩起舞,構成了這個季節彭澤最美的風景。近年來,九江市彭澤縣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全域治理保護最美水體、全線修復打造最美岸線、全面升級打造最美產業,實現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  做好水域治理 保護最美水體  「硬度不超過30,弱鹼性,擰開水龍頭水就能喝,在彭澤已有10個社區可以喝上管道直飲水了!」
  • 法治日報:以超常規措施力度推進長江岸線清理整治 水利部將建立...
    以超常規措施力度推進長江岸線清理整治水利部將建立長效機制防止死灰復燃( 2020-11-27 ) 稿件來源: 法治日報法治政府核心閱讀經過清理整治,長江幹流河道更加暢通,岸線面貌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有效修復
  • 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取得進展
    長江岸線既是港口、產業及城鎮布局的重要載體,也是長江的生態屏障和汙染物入江的最後防線。作為整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環節,岸線資源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功能,是長江水生態修復和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的關鍵所在。
  • 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5年成效綜述
    5年來,沿江省市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繪就。  河湖之變  看著眼前的尖擔溝流水潺潺,張庭峰覺得三年來的付出「值了」。  尖擔溝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慈湖高新區,曲曲折折匯入長江的支流慈湖河。
  • 生態優先,護一江碧水
    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將正式施行。5年來,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已經成為沿江省市幹部群眾的共識並付諸行動。清船清網,禁捕退捕,生物完整性指數不斷回升;騰退岸線,汙染治理,流域生態功能持續恢復……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一江碧水,正滾滾東流。
  •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巨變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長江是中華民族母親河。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 【每日一習話】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點擊圖片聽音頻習近平: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繫,推進長江上中下遊、江河湖庫、左右岸、幹支流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
  • 讓「黃金水道」更綠色更順暢——推動長江經濟帶大保護5年間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題:讓「黃金水道」更綠色更順暢——推動長江經濟帶大保護5年間新華社記者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5年來,沿江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黃金水道」活力迸發,生態效益日益彰顯,交通先行棋激活滿盤,一幅生態畫卷正在鋪展。
  • 湖南生態環境保護70年巨變 從汙染破壞重現「水清岸綠」
    付敬懿 攝   中新網長沙9月24日電 (付敬懿)「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九十年代洗不淨馬桶蓋,新世紀重回水清岸綠來。」9月24日,湖南生態環境廳廳長鄧立佳用這樣一首民謠,講述著湖南省生態環境質量由好變壞、再由壞到好的演變過程,重新實現「魚翔淺底」「水清岸綠」。
  • 「每日一習話」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點圖看視頻習近平: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繫,推進長江上中下遊、江河湖庫、左右岸、幹支流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 江蘇聚力環境美 打造美麗中國的現實樣板
    全省上下把「環境美」作為矢志前行的核心追求,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高質量發展戰略之中,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江蘇大地正奮力打造美麗中國的現實樣板。「魚米之鄉」,天更藍水更清作為全國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資源最少、人均環境容量最小的省,「重化圍江」、霧霾罩城、臭水繞城一度讓「魚米之鄉」江蘇蒙塵,生態環境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讓「水韻江蘇」詩意再現!
  • ...成就巡禮】久久為功護長江 江蘇:重構綠色生態安全的現代化工...
    ,轉移提升一批重化產能,加快打造綠色生態安全的現代化工產業體系,推動沿江產業按照高質量發展、優化發展的導向轉型。按照全省長江大保護推進工作現場會的精神要求,明年初,碼頭上現有設備將全部拆除重建,並新建1公裡長的全封閉傳輸引橋和800畝棚式堆場,徹底解決環境汙染問題。
  • 2018長江經濟帶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博覽會
    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系列指示精神,促進長江經濟帶沿江城市綠色發展與產業轉型,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落實,由生態環境部指導,中國環境報社、
  • 共抓長江大保護 央企綠色發展路
    5年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謀篇布局,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5年間,沿江11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母親河生機盎然。